皮肤缺损修复试验用操作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02579发布日期:2019-11-12 22:15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皮肤缺损修复试验用操作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动物实验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皮肤缺损修复试验用操作台。



背景技术:

皮肤缺损的修复,尤其是全层皮肤大面积缺损和难愈性皮肤溃疡的治疗,一直以来都是临床治疗中亟待解决的医学难题。临床上多采用各种自体皮片或皮瓣移植修复,也逐渐有应用组织工程皮肤修复皮肤缺损的案例。由于皮肤缺损致伤原因及愈合机理的不同,构建不同类型的动物模型对皮肤缺损修复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大鼠是皮肤缺损修复研究中使用的主要实验动物,但是大鼠活动性大,性格比较凶猛,实验过程中配合较差,因此试验前将试验大鼠做有效固定非常重要。

如申请号为CN 201020124283.8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实验室大鼠操作台,该实验室大鼠操作台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水平分布有四个伸缩杆,四个伸缩杆的一端分别对称铰接于底座的四角,另一端均连接有鼠钳夹;底座一侧还固定有鼠牙固定棒。

如申请号为CN 201520293264.0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针灸大鼠四肢固定装置,该装置包括固定支架,以及固定在固定支架上的自粘性材料制成的大鼠固定部件;所述的固定支架包括大鼠头部固定支架、与大鼠头部固定支架相连的上肢固定架、与上肢固定架相连的躯干固定架、与躯干固定架连接的下肢固定架,所述的头部固定支架上安装有上端封闭的圆筒状装置,所述的下肢固定架为两个对称的L形,所述的大鼠固定部件呈圆筒状。

在皮肤缺损修复试验中,当将移植皮片移植到圆形的皮肤缺损创面后,通常会在移植皮片的边缘针灸(通常是在圆形移植皮片边缘均匀选取至少四个位点进行针灸),辅以进一步对针灸部位做电刺激等手段,研究皮肤缺损的愈合机理、开发促进皮肤缺损愈合的方法。为了确保研究结果准确、可重复性强,需要在移植皮片边缘均匀施针或给予刺激,然而研究人员肉眼预估的位置通常不够准确,往往出现针灸位置疏密不一致的情况。然而目前的大鼠固定设备和操作平台均不具备辅助确定针灸位置的功能,同时尚未有可以辅助确定针灸位置的皮肤缺损修复试验用操作台。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辅助确定针灸位置的皮肤缺损修复试验用操作台。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皮肤缺损修复试验用操作台,包括底座,所述的底座上设有用于固定实验动物的固定架,所述的底座上设有针灸辅助灯,所述的针灸辅助灯包括处于固定架上方的灯头,灯头的前端面上设有至少一个LED灯圈,各LED灯圈均由周向均匀设置的至少两个LED灯珠组成,每一LED灯珠均能在实验动物体表形成光斑。

本申请在固定架上方设置针灸辅助灯,针灸辅助灯上每个LED灯珠均能在实验动物体表形成光斑,则每一LED灯圈均可形成一个由若干光斑围成的光斑圈,在使用时,只需先将与皮肤缺损创面大小相一致的光斑圈对准皮肤缺损创面,然后在光斑位置针灸即可,由于所有光斑均是周向均匀布置的,因此能够保证针灸位置疏密一致,确保皮肤缺损修复试验结果准确,重复性高。

在一次针灸试验中,通常只要用到一个能形成与皮肤缺损创面大小相一致的光斑圈的LED灯圈,为了节约能源,将针灸辅助灯设置成可以根据需要开启相应的LED灯圈而其他LED灯圈不开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需要的LED灯圈不开启也能使实验者的视野更为清晰。

因此,在上述的皮肤缺损修复试验用操作台中,该灯头包括同心设置的至少一个灯圈载体,每一灯圈载体上设置一个LED灯圈,相邻的两个灯圈载体转动配合;

在相邻的两个灯圈载体中,内侧灯圈载体的外周壁上设有与电源相连通的至少一个第一触片,外侧灯圈载体的内周壁上设有与LED灯珠相连通的至少一个第二触片;外侧灯圈载体具有绕内侧灯圈载体转动而使第一触片和第二触片一一接触以连通电源与LED灯珠的启用位、以及绕内侧灯圈载体转动而使第一触片和第二触片分开以断开电源与LED灯珠的闲置位。只有在第一触片和第二触片接触时,外侧灯圈载体上的LED灯圈才与电源连通;需要关闭外侧灯圈载体上的LED灯圈时,只需转动外侧灯圈载体,使第一触片和第二触片分开即可;如此只要使相邻的两个灯圈载体发生相对转动即可实现外侧LED灯圈的开启或关闭。

为了使本申请的针灸辅助灯能用于对更多不同大小的皮肤缺损创面进行针灸辅助,在上述的皮肤缺损修复试验用操作台中,所述的灯圈载体有至少三个,在三个相邻的灯圈载体中,内侧灯圈载体的外周壁上带有第一导电环,中间灯圈载体的内周壁上带有第二导电环,第二导电环与第一导电环同心设置且相互接触,中间灯圈载体外周壁上的第一触片与所述的第二导电环通过导线相连。

上述的第一触片和第二触片只有在特定位置才能相互接触,而第一导电环和第二导电环是始终都相互接触的,通过相互接触的第一导电环和第二导电环,电源可以向中间灯圈载体上的第一触片供电,待外侧灯圈载体上的第二触片与中间灯圈载体上的第一触片相接触时,即可开启外侧灯圈载体上的LED灯圈。

为了进一步在开启外侧LED灯圈时能够关闭最内侧的LED灯圈,在上述的皮肤缺损修复试验用操作台中,最内侧LED灯圈所处的电流回路上设有开关,其他LED灯圈所处的电流回路上设有处于第二触片与LED灯珠之间的电流传感器;

电路回路中设有与各LED灯圈串联的控制器,所述的控制器用于接收电流传感器输出的信号并根据该信号控制开关的开合。

电流传感器检测到各自所在的电流回路中出现电流,便将检测信号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接收该信号后则断开开关,关闭最内侧灯圈载体上的LED灯圈。如此进一步提高了本申请中针灸辅助灯的智能性,更加可控。

在上述的皮肤缺损修复试验用操作台中,在相邻的两个灯圈载体中,内侧灯圈载体的外周壁上设有弧形的第一拨片,外侧灯圈载体的内周壁上设有若干弧形的第二拨片,第二拨片与外侧灯圈载体的内周壁之间围成用于容纳第一拨片且防止外侧灯圈载体回转的第一迂回空间;

在同一灯圈载体上,第一拨片所处的径向线与其中一个第一触片所处的径向线相互平行;

在同一灯圈载体上,两个第二触片之间的圆心角是两个第二拨片之间的圆心角的整数倍。

在相邻的两个灯圈载体发生相对转动的过程中,第一拨片和第二拨片相互拨动,拨动发出的声响能够提示实验者已转动的角度;并且,第一拨片所处的径向线与其中一个第一触片所处的径向线相互平行、两个第二触片之间的圆心角是两个第二拨片之间的圆心角的整数倍,因此实验者完全可以凭转动时听到的声音判断第一触片和第二触片的接触时机,不必小心翼翼地转动灯圈载体等待第一触片和第二触片接触。

本申请中,第一迂回空间能够防止外侧灯圈载体回转,如此在将针灸辅助灯横向照射时,可以避免外侧灯圈载体发生打滑而使第一触片和第二触片断开,导致试验中断。

在上述的皮肤缺损修复试验用操作台中,所述的针灸辅助灯包括固定在底座上的灯座,所述的灯头通过金属软管与灯座相连。金属软管使得灯头能够实现多方位照射,增强了针灸辅助灯的使用便利性。

在上述的皮肤缺损修复试验用操作台中,所述的固定架包括相对设置在底座上的两块支撑板,两块支撑板之间架设有固定杆,该固定杆的两端分别与支撑板转动配合,且固定杆与支撑板之间设有定位机构;所述的固定杆上设有:

用于罩围实验动物头部的头部固定罩;

用于固定实验动物上肢的上肢固定板;

用于固定实验动物下肢的下肢固定板;

用于固定实验动物尾部的尾部固定板。

实验动物在固定架上的体位是固定的,但皮肤缺损可能同时发生在实验动物的背面、腹面和侧面,为了便于在一次固定实验动物后实现对实验动物的背面、腹面和侧面进行针灸,本申请的固定杆与支撑板转动配合,且固定杆与支撑板之间设有限位机构;如此通过转动固定杆即可对实验动物进行翻面,而定位机构则能够将固定杆定位在任一转动角度上,使实验动物以任意角度朝向实验者,方便实验者操作。

本申请直接将头部固定罩设置在固定杆上,头部固定罩的开口朝向上肢固定板,固定实验动物时,将实验动物头部直接伸入头部固定罩即可,不必另外对实验动物头部进行捆绑固定,避免实验动物咬伤操作者。

在上述的皮肤缺损修复试验用操作台中,所述的上肢固定板的底面带有两块呈半圆弧形的夹板,在背向上肢固定板的一端,两夹板螺栓连接并围成供固定杆穿过的通道。如此能够调节上肢固定板在固定杆上的位置,使得本申请的固定架能够用于固定不同大小的实验动物。

在上述的皮肤缺损修复试验用操作台中,所述的固定杆上设有用于调节上肢固定板与下肢固定板之间距离的距离调节机构。如此使得本申请的固定架能够用于固定不同大小的实验动物。

在上述的皮肤缺损修复试验用操作台中,所述的下肢固定板的底面带有套设在固定杆外周的滑套,所述的尾部固定板与下肢固定板一体设置,所述距离调节机构包括:

设置在尾部固定板尾端的挂钩;

设置在固定杆顶面的若干挂环,所述的挂环沿固定杆长度方向依次设置;

抵接在上肢固定板与下肢固定板之间的复位弹簧;

固定在上肢固定板上且套设在复位弹簧外的定位板。

通过将挂钩勾连到不同的挂环上,可以调节上肢固定板与下肢固定板之间的距离;在复位弹簧未被拉伸的状态下,定位板则有利于防止下肢固定板发生晃动导致实验动物下肢的固定难度增加。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申请在固定架上方设置针灸辅助灯,针灸辅助灯上每个LED灯珠均能在实验动物体表形成光斑,则每一LED灯圈均可形成一个由若干光斑围成的光斑圈,在使用时,只需先将与皮肤缺损创面大小相一致的光斑圈对准皮肤缺损创面,然后在光斑位置针灸即可,由于所有光斑均是周向均匀布置的,因此能够保证针灸位置疏密一致,确保皮肤缺损修复试验结果准确,重复性高。

(2)本申请的针灸辅助灯中,各LED灯圈能够根据需要独立开启,不仅有利于节约能源,而且减少干扰,实验者的视野也更为清晰。

(3)本申请的固定杆与支撑板转动配合,且固定杆与支撑板之间设有限位机构,如此通过转动固定杆即可对实验动物进行翻面,而定位机构则能够将固定杆定位在任一转动角度上,使实验动物以任意角度朝向实验者,方便实验者操作,在一次固定实验动物后即可实现对实验动物的背面、腹面和侧面进行针灸。

(4)本申请的固定架上头部固定罩与上肢固定板之间的距离、上肢固定板与下肢固定板之间的距离均可进行调节,便于固定不同大小的实验动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皮肤缺损修复试验用操作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局部剖面图;

图3为图1中B-B局部剖视图;

图4为图1中C-C局部剖视图;

图5为图1中D-D局部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皮肤缺损修复试验用操作台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针灸辅助灯的前端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E-E剖视图以及灯头内部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9为图8中F-F剖面图;

图10为图8中G-G剖视图;

图11为图8中H-H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一种皮肤缺损修复试验用操作台,包括底座1,底座1上安装有用于固定实验动物的固定架2,以及针灸辅助灯(3)。

如图1、图2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固定架2包括相对设置在底座1上的两块支撑板21,两块支撑板21之间架设有固定杆22;支撑板21上开设有供固定杆22穿过的通孔211,固定杆22的两端分别穿过通过且与支撑板21转动配合,固定杆22与支撑板21之间还设有定位机构,在固定杆22转动某一角度后,定位机构用于将固定杆22定位至该转动位置上。

如图2所示,该定位机构包括设置在固定杆22外周壁上的第三拨片221,以及设置在通孔211内周壁上的若干第四拨片212,第三拨片221和第四拨片212均具有弯刀状的截面。在第三拨片221随固定杆22转动的过程中,第三拨片221的部分外弧面能够以相切的方式与第四拨片212的部分内弧面相接触,且第三拨片221的尖端和第四拨片212的尖端能够相互拨动,然后交错;同时,第四拨片212与通孔211内周壁之间围成用于容纳第三拨片221的第二迂回空间213,迂回空间使得固定杆22和第三拨片221只能自第四拨片212的底端朝着第四拨片212的尖端方向转动而不能回转。

本实施例中,第三拨片221可以仅设置一个,也可以设置多个。当设置多个第三拨片221时,相邻两个第三拨片221之间的圆心角应当是相邻两个第四拨片212之间的圆心角的整数倍(圆心均处于固定杆22的中轴线上),避免两者之间出现僵持状态而造成损伤。

本实施例中,定位机构可以设置在固定杆22的其中一端,也可以同时设置在固定杆22的两端。

如图1和图6所示,固定杆22上依次安装有:用于罩围实验动物头部的头部固定罩23、用于固定实验动物上肢的上肢固定板24、用于固定实验动物下肢的下肢固定板25和用于固定实验动物尾部的尾部固定板26,其中尾部固定板26和下肢固定板25是一体设置的。

如图3所示,头部固定罩23通过第一夹持套231安装到固定杆22上,第一夹持套231套设在固定杆22上且与固定杆22间隙配合;头部固定罩23呈漏斗状,头部固定罩23的扩口端固定在第一夹持套231的正上方,而头部固定罩23的尾端则固定在支撑板21上。

如图4所示,上肢固定板24的底面带有两块呈半圆弧形的夹板241,在背向上肢固定板24的一端,两夹板241螺栓连接并围成供固定杆22穿过的通道。松开螺栓242后,可以调节上肢固定板24在固定杆22上的固定位置,从而可以调节上肢固定板24与头部固定罩23之间的距离。

如图1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下肢固定板25是通过滑套251安装到固定杆22上的;滑套251与固定杆22转动配合且可以沿着固定杆22滑动;同时固定杆22上设有用于调节上肢固定板24与下肢固定板25之间距离的距离调节机构27,以便调节上肢固定板24和下肢固定板25之间的距离以适应不同大小的实验动物。

如图1和图6所示、结合图5可见,本实施例的距离调节机构27包括设置在尾部固定板26尾端的挂钩271,挂钩271通过绳索272与尾部固定板26相连;固定杆22顶面的若干挂环273,挂环273沿固定杆22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挂环273是通过第二夹持套274安装到固定杆22上的,第二夹持套274套设在固定杆22上且与固定杆22间隙配合;上肢固定板24与下肢固定板25之间抵接有复位弹簧275,并且上肢固定板24上还固定有套设在复位弹簧275外的定位套276。通过将挂钩271勾连到不同位置的挂环273上,即可拉伸复位弹簧275实现对上肢固定板24和下肢固定板25之间距离的调节。

如图1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针灸辅助灯(3)包括固定在底座1上的灯座31以及通过金属软管32与灯座31相连的灯头33。

如图7所示,灯头33的前端面上安装有同心设置的若干LED灯圈34,每一LED灯圈34由周向均匀设置的至少两个LED灯珠341组成;本实施例中,灯头33包括同心设置的若干灯圈载体35,一个LED灯圈34即处于一个灯圈载体35上,相邻的两个灯圈载体35转动配合;由图7可见,LED灯珠341均处于灯圈载体35的外边缘。

当然,LED灯珠341的数量、灯圈载体35的数量均可以根据具体实验要求具体设置;本实施例以三个灯圈载体35、每个LED灯圈34由四个LED灯珠341组成为例进行举例说明。由于每一LED灯珠341均能在实验动物体表形成光斑,一个光斑即对应了一个针灸位点,因此只要选择与皮肤缺损创面大小相一致的LED灯圈34,并将其对准皮肤缺损创面,使LED灯圈34中的各光斑恰好均匀地处于皮肤缺损创面的边缘即可。显然地,虽然本申请的灯圈载体35是呈圆环状的,LED灯珠341在灯圈载体35上均匀布置,但由LED灯珠341组成的LED灯圈34既可以是圆形的,也可以是多边形的,既可以用于辅助操作者对呈圆形的皮肤缺损创面进行针灸,也可以用于辅助操作者对呈多边形形的皮肤缺损创面进行针灸。

如图7和图8所示,本实施中的三个灯圈载体35中,内侧灯圈载体35a呈圆柱状,内侧灯圈载体35a通过金属软管32与灯座31相连,而中间灯圈载体35b和外侧灯圈载体35c均呈圆环状。在针灸辅助灯(3)的电路回路中,电源36、单片机37、LED灯圈34串联,而各LED灯圈34之间并联,在同一LED灯圈34中,各LED灯珠341之间也并联。内侧灯圈载体35a上的LED灯圈34所处的电流回路上设有开关。

如图8和图9所示,内侧灯圈载体35a的外周壁上固定有四个第一触片38,四个第一触片38沿内侧灯圈载体35a周向均匀布置,且均通过导线与单片机37和电源36相连;而中间灯圈载体35b的内周壁上则固定有四个第二触片39,四个第二触片39沿中间灯圈载体35b周向均匀布置,第二触片39通过导线与LED灯珠341一一相连;并且,第二触片39和LED灯珠341之间还安装有电流传感器310。

在中间灯圈载体35b绕内侧灯圈载体35a转动的过程中,第二触片39会移动到第一触片38所处的径向线上并与第一触片38相接触,此时,中间灯圈载体35b上的LED灯珠341因与电源36相连通而亮起;同时电流传感器310检测到电流回路中的电流,并向单片机37输出信号,单片机37接收信号后即断开开关,则内侧灯圈载体35a上的LED灯珠341即熄灭,如此实现了不同LED灯圈34之间的切换,以适应不同大小的皮肤缺损创面。当第二触片39与第二触片39分开时,单片机37接收不到电流传感器310的输出信号,则单片机37即合上开关,内侧灯圈载体35a上的LED灯珠341重新亮起。

如图8和图9所示,中间灯圈载体35b的外周壁上也固定有四个第一触片38、外侧灯圈载体35c的内周壁上也固定有四个第二触片39,通过第一触片38和第二触片39之间的接触或分开实现外侧灯圈载体35c上各LED灯珠341的亮起或熄灭。同样地,外侧灯圈载体35c的第二触片39和LED灯珠341之间也安装有电流传感器310。

不过,如图8和图10所示,为了使中间灯圈载体35b外周壁上的第一触片38能够与电源36相连,本实施例在内侧灯圈载体35a的外周壁上固定有第一导电环311,中间灯圈载体35b的内周壁上固定有第二导电环312,第二导电环312与第一导电环311同心设置且相互接触,中间灯圈载体35b外周壁上的第一触片38与第二导电环312通过导线相连,如此中间灯圈载体35b外周壁上的第一触片38随时都做好为外侧灯圈载体35c的第二触片39供电的准备。当需要在本实施的外侧灯圈载体35c外再增加灯圈载体35时,同样可以通过在本实施的中间灯圈载体35b和外侧灯圈载体35c之间设置导电环实现电连通。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中间灯圈载体35b和外侧灯圈载体35c之间的转动配合方式为:中间灯圈载体35b的外周壁上设有弧形的第一拨片313,外侧灯圈载体35c的内周壁上设有若干弧形的第二拨片314,第二拨片314与外侧灯圈载体35c的内周壁之间围成用于容纳第一拨片313且防止外侧灯圈载体35c回转的第一迂回空间。

并且,在中间灯圈载体35b上,第一拨片313所处的径向线与其中一个第一触片38所处的径向线相互平行;即第一拨片313和其中一个第一触片38处于中间灯圈载体35b的同一轴向线上,从而为外侧灯圈载体35c的转动设定了基点,第二拨片314只有在转动至第一拨片313的位置时,才有可能接通第二触片39和第一触片38;而在外侧灯圈载体35c上,两个第二触片39之间的圆心角是两个第二拨片314之间的圆心角的整数倍;如此实验者完全可以凭转动时听到的声音次数判断第一触片38和第二触片39的接触时机,不必小心翼翼地转动外侧灯圈载体35c等待第一触片38和第二触片39接触。本实施例在外侧灯圈载体35c上设置了八个第二拨片314,两个第二触片39之间的圆心角是两个第二拨片314之间的圆心角的两倍,则在转动过程中每出现两次拨动声,第一触片38和第二触片39即会接触。

如图11所示,内侧灯圈载体35a和中间灯圈载体35b之间的转动配合方式与中间灯圈载体35b和外侧灯圈载体35c之间的转动配合方式是一致的。

以大鼠为实验动物为例,本实施例皮肤缺损修复试验用操作台的工作原理为:

将大鼠的头部伸入头部固定罩23中,利用绑带将大鼠上肢固定到上肢固定版上,根据大鼠身量调节下肢固定板25与上肢固定板24之间的距离,将挂钩271勾连到相应的挂环273上,然后利用绑带将大鼠下肢固定到下肢固定板25上、将大鼠尾部固定到尾部固定板26上。

转动固定杆22,并将大鼠以需要的角度朝向实验者,在大鼠身上制作皮肤缺损创面;打开针灸辅助灯(3),使与皮肤缺损创面大小相一致的LED灯圈34亮起,并将灯头33拉近大鼠、使LED灯圈34对准皮肤缺损创面,LED灯圈34在皮肤缺损创面边缘形成光斑,在各光斑所对应的位置针灸即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