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牙槽骨塑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11164发布日期:2019-06-14 22:55阅读:379来源:国知局
一种牙槽骨塑形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牙齿种植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牙槽骨塑形器。



背景技术:

种植修复在医学界被称为替代疗法,被人们称为人类的第三副牙齿,是口腔科学界里面最成功的范例。人工牙种植是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将牙种植体植入人体缺牙部位的上/下颌骨内,待其手术伤口愈合后,在牙种植体上部安装修复假牙的装置。牙种植体作为种植技术的关键部件,要求其植入的同时既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强度,用来抵消人咀嚼时所产生的力,又要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保证在植入和使用过程中能很好的吸收血肉及碎末等组织,防止细菌和微生物的侵入,避免在牙种植体周围出现炎症、松动、基台脱落等现象。

传统的种植修复观点是患牙拔出后3-12个月进行外科植入手术,待种植体在骨组织中经过3-6个月的愈合后,再进行上部假牙的安装。由于牙槽骨在患牙拔除后常会出现骨缺损且会快速收缩,且拔牙后需经过较长时间才进行种植,致使种植手术时牙槽骨的高度和宽度已发生较大的变化,当种植体植入后,种植体与牙槽骨之间的骨缺损较多,严重影响了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延长了愈合时间。

因此,基于以上缺陷,提供一种牙槽骨塑形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之一,提供一种牙槽骨塑形器,主要针对牙齿种植过程中,拔牙后,牙槽骨的形状发生变化,与后续安装的种植体形状不适配的问题,本技术方案采用3D打印的骨支架,并在骨支架上设置活动件,填充在安装种植体前牙槽骨在高度和宽度发生的变化,能够很好的适配后续种植体的安装,避免引牙槽骨缺陷造成牙种植体的移动。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牙槽骨塑形器,包括骨支架,骨支架为采用增材制造技术3D打印获得,骨支架包括与牙槽骨配合的接触面和骨支架中用于牙种植体的内腔,所述骨支架中靠近牙槽骨底部的接触面两端分别连接有活动件,活动件的外表面与牙槽骨的内侧接触,活动件与骨支架中位于侧面的接触面之间存在间隙。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活动件与骨支架之间的间隙用于填充骨细胞。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骨细胞为干细胞由间充质干细胞诱导骨构成。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空腔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上部植入段、中部植入段、下部植入段,所述上部植入段设有上部内螺纹。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中部植入段设有中部内螺纹。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下部植入段设有下部内螺纹。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中部植入段或下部植入段设有内螺纹,所述中部植入段的内螺纹螺距小于下部植入段的内螺纹。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下部内螺纹的螺距为0.15—0.35mm。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位于骨支架两侧的接触面的外表面设有外螺纹、外螺纹的螺距为0.65mm。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技术方案采用3D打印的骨支架,并在骨支架上设置活动件,填充在安装种植体前牙槽骨在高度和宽度发生的变化,能够很好的适配后续种植体的安装,避免引牙槽骨缺陷造成牙种植体的移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骨支架,2—活动件,3—外螺纹,4—活动件,11—上部植入段,12—中部植入段,13—下部植入段,111—第一上部内螺纹,121—上部内螺纹,131—下部内螺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牙槽骨塑形器,包括骨支架1,骨支架1为采用增材制造技术3D打印获得,骨支架1包括与牙槽骨配合的接触面3和骨支架1中用于牙种植体的内腔4,所述骨支架1中靠近牙槽骨底部的接触面两端分别连接有活动件2,活动件2的外表面与牙槽骨的内侧接触,活动件2与骨支架1中位于侧面的接触面之间存在间隙。

首先,当本实施例所述的牙槽骨塑形器植入牙槽骨后,在骨支架与活动件2之间的间隙预设骨细胞,可以提升牙槽骨塑形器和牙槽骨结合的强度和速度,缩短拔牙后伤口愈合时间;其次,牙槽骨塑形器的安装可以增加牙槽骨的高度和厚度,提成牙种植体的稳定性,避免因骨缺损造成牙种植体的松动,延长牙种植体的使用寿命;另外本实施例中牙槽骨塑形器中设有用于容纳牙种植体的内腔4,牙槽骨塑形器和牙种植体的植入,可以待牙槽骨塑形器稳定后再植入牙种植体,如果采用先将牙槽骨塑形器植入,可以先提高牙槽骨塑形器与牙槽骨的适应性相配,减少排异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骨支架1是采用增材技术3D打印而成,是由羟基磷灰石、聚内酯或聚乳酸构成,羟基磷灰石是牙齿的主要组成成分,有利于骨细胞附着,对应的牙槽骨塑形器可增加有效成骨,减少类骨的吸收,不再应用骨膜且使用寿命延长。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活动件2,具体结构为连接件,类型连接杆结构,且与骨支架1的连接端的连接方式为铰接的连接方式,因此活动件2可在一定范围内移动,比如在骨支架1的外侧面与牙槽骨之间存在间隙时,可以通过活动件2占据其内部空间,且由于活动件2与骨支架1连接的可活性性,故活动件2与骨支架1之间的间隙是可以调整的,而具体调整的间隙是根据骨支架1与牙槽骨之间的间隙确定以及牙槽骨的后缩程度进行调整。

且活动件2与骨支架1的间隙则填充骨细胞,避免牙槽骨因为牙齿拔后,产生后缩,则活动件2的设置能很好的将间隙进行填充,并且缩短愈合周期。

本实施例中活动件2与骨支架1之间的间隙用于填充骨细胞,所述骨细胞为干细胞由间充质干细胞诱导骨构成。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和多向诱导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这种干细胞能够发育成硬骨、软骨、脂肪和其他类型的细胞。将骨支架放置于诱导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培养器中,采用现有的成骨诱导方法即可在骨支架的外表面和活动件2的间隙之间增设预设骨细胞。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间充质干细胞取自人体骨髓、脂肪或皮肤组织。其提取、纯化、扩增及诱导技术高效安全,MSCs没有抗原性,同种移植未发现排斥反应,所得牙槽骨塑形器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进一步缩短术后愈合时间。经验证,从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到分化为预设骨细胞层,直至在牙槽骨塑形器的外表面和孔隙表面中铺满单层骨细胞,实验室培养周期约为两周。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所述空腔1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上部植入段11、中部植入段12、下部植入段13,所述上部植入段11设有上部内螺纹111。所述中部植入段12设有上部内螺纹121。所述下部植入段13设有下部内螺纹131。

本实施例中对空腔1的结构作进一步的优选,首先空腔2结构可为凹槽结构,具体可为U型凹槽,将凹槽按照从上至下分成上部植入段11、下部植入段12、下部植入段13,分别在对应植入段设置内螺纹结构,内螺纹设置的作用是:1具有便于将牙槽塑形器整体植入进去;2作为牙种植体植入后,与牙槽骨的连接媒介,可以提高牙种植体与牙槽骨连接的稳定性,可以均匀分散牙槽骨对牙齿塑形器的整体应力。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所述中部植入段12或下部植入段13设有内螺纹,所述中部植入段的内螺纹螺距小于下部植入段13的内螺纹。其中,关于螺距的设置,中部植入段的内螺纹螺距小于下部植入段的内螺纹的螺距,可以降低中部植入段12插入牙槽骨时受到的来自牙槽骨的阻力,可以减轻植入时对病人带来的痛苦。

另外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牙槽骨塑形器植入牙槽骨后,可以在牙槽骨内形成一定支撑,改善牙种植体初期植入的稳定性。且本实施例中关于外螺纹、内螺纹的形状不作具体限定,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所述下部内螺纹131的螺距为0.15—0.35mm。位于骨支架1两侧的接触面3的外表面设有外螺纹3、外螺纹3的螺距为0.65mm。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下部内螺纹131,结构本身会存在一定间隙,利于牙种植体插入,且在间隙内可生长出新的组织,组织相容性增强。另外,外螺纹设置在骨支架1的外表面,预设的骨细胞可在该间隙内生长,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因为骨缺产生的牙种植体形状与牙槽骨形状不匹配的情况。

本实施例所述的骨支架1采用3D打印获得。3D打印的骨支架不仅能够有效的避免微渗透和感染的问题,而且有利于使牙种植体与牙槽骨塑形器之间的各向力学特性、及牙槽骨塑形器与牙槽骨之间的各项力学特性达到相互匹配,提高牙种植体抗微动力的能力,实现牙种植体的即刻种植即刻修复即刻负重,缩短患者复诊的时间和次数,达到真正的生物固定,极大的提高人工植入牙种植体的稳定性,延长了人工牙种植体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