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乳腺术后加压绷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10162发布日期:2019-09-06 20:12阅读:736来源:国知局
一种乳腺术后加压绷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绷带,特别是一种乳腺术后加压绷带。



背景技术:

外科手术后的伤口积液,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据文献报道,积液率可达54%。预防伤口积液,除了术中彻底止血和术后放置引流外,伤口加压包扎的效果,也是影响积液的一个重要因素。乳腺及腹部外科术后伤口的传统包扎方法,是使用医用纱布或胸、腹带对伤口反复缠绕、加压包扎,来防止伤口渗血,由于包扎材料缺乏弹性,缠绕的力度也因操作者手部力量不同、使包扎效果难以保证。缠绕过紧,病人易出现胸闷或呼吸困难;缠绕过松,起不到压迫止血目的,容易发生术后伤口积血、积液,影响伤口的正常愈合,而且换药时大量使用纱布止血。

综上所述,需要设计一种压力可调,提高病患使用舒适度的加压绷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压力可调,提高病患使用舒适度的加压绷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乳腺术后加压绷带,包括:呈条状结构的带体,其中,在带体的一端设置有若干根竖直并排设置的第一固定带,在带体的另一端设置有与第一固定带位置相对应的调节带,通过调节带与第一固定带之间的插接配合,实现病患乳腺术后的包扎。

在上述的一种乳腺术后加压绷带中,相邻两根第一固定带之间为独立设置,或者呈一体化结构设置,相邻两根调节带之间为独立设置。

在上述的一种乳腺术后加压绷带中,在每一根第一固定带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通孔和一个第一粘接部,在每一根调节带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粘接部,其中,通孔作为第一固定带与调节带相插接的插接部位。

在上述的一种乳腺术后加压绷带中,设置有第二粘接部一端的调节带具有锥度。

在上述的一种乳腺术后加压绷带中,第二粘接部设置于调节带的正面或者反面。

在上述的一种乳腺术后加压绷带中,与调节带同一侧的带体上设置有第二固定带,且第二固定带与带体呈一体化结构设置,其中,调节带固定连接于第二固定带上,且在第二固定带上设置有第三粘接部。

在上述的一种乳腺术后加压绷带中,第二固定带上的第三粘接部与第一固定带上的第一粘接部为异侧设置。

在上述的一种乳腺术后加压绷带中,在带体的上部设置有若干根并排设置的吊带,且每一根吊带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带体上,每一根吊带的另一端设置有第四粘接部。

在上述的一种乳腺术后加压绷带中,通过第一粘接部、第二粘接部以及第三粘接部,实现加压绷带在水平方向上的固定,通过第四粘接部实现加压绷带在竖直方向上的固定。

在上述的一种乳腺术后加压绷带中,位于若干根吊带上的第四粘接部,其中一部分的第四粘接部位于吊带的正面,另一部分的第四粘接部位于吊带的反面。

在上述的一种乳腺术后加压绷带中,将第四粘接部设置于正面的吊带数量与将第四粘接部设置于反面的吊带数量一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乳腺术后加压绷带,病患可通过乳腺手术的位置选择任意一组第一固定带与调节带之间的插接配合(即加压的位置),通过第一固定带与调节带之间的插接深度改变加压的力道,从而提高病患使用加压绷带时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乳腺术后加压绷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乳腺术后加压绷带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中调节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带体;200、第一固定带;210、通孔;220、第一粘接部;300、调节带;310、第二粘接部;400、第二固定带;410、第三粘接部;500、吊带;510、第四粘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乳腺术后加压绷带,包括:呈条状结构的带体100,其中,在带体100的一端设置有若干根竖直并排设置的第一固定带200,在带体100的另一端设置有与第一固定带200位置相对应的调节带300,通过调节带300与第一固定带200之间的插接配合,实现病患乳腺术后的包扎。

在本实施例中,在带体10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若干根第一固定带200和调节带300,且第一固定带200的位置与调节带300的位置一一对应,从而通过第一固定带200与调节带300之间的插接配合,实现手术部位的加压包扎,因此,当病患在乳腺手术后,可以自行选择在所需部位进行加压包扎处理,另外,根据第一固定带200与调节带300之间的插接深度,从而改变加压的力道,进而提高病患在使用加压绷带时的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乳腺术后加压绷带,病患可通过乳腺手术的位置选择任意一组第一固定带200与调节带300之间的插接配合(即加压的位置),通过第一固定带200与调节带300之间的插接深度改变加压的力道,从而提高病患使用加压绷带时的舒适性。

可调节部位于前胸,根据胸部曲线,分为第一固定带200,更加符合人体胸部曲线,能通过调整调节带300的松紧,对于手术部位重点加压,从而减少出血,而非手术部位则可以通过调节带300松紧减少拘束,穿戴更加舒适,对手术部位加压效果更好。

在如下结构的描述中,如图1所示的加压绷带为正面,如图2所示的加压绷带为反面。

进一步优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相邻两根第一固定带200之间为独立设置,或者呈一体化结构设置,相邻两根调节带300之间为独立设置,方便第一固定带200与调节带300之间的插接配合以及调整两者之间的插接深度。

进一步优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在每一根第一固定带20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通孔210和一个第一粘接部220,在每一根调节带300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粘接部310,其中,通孔210作为第一固定带200与调节带300相插接的插接部位。当使用加压绷带时,首先将整个带体100围绕在病患的身体上,然后根据乳腺手术的位置,选择性的将对应位置上的调节带300插入其对应的通孔210中,接着根据病患乳腺部位的体型情况,调整调节带300插入通孔210的深度,保证在满足加压包扎的情况下,提高病患穿戴加压绷带的舒适度,最后,通过第一固定带200上的第一粘接部220和调节带300上的第二粘接部310将第一固定带200和调节带300粘接于带体100上,其中,第一固定带200与调节带300分别粘接在带体100的正反两侧。

进一步优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设置有第二粘接部310一端的调节带300具有锥度,使得调节带300能够快速插入第一固定带200的通孔210内,提高包扎的速率。进一步优选地,调节带300的固定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将调节带300的一端穿过通孔210后通过第二粘接部310直接粘接于带体100上;另一种是,将调节带300的一端穿过通孔210后,翻折,进而再通过第二粘接部310粘接于第一固定带200上,以上两种方式均可实现加压绷带的固定,其区别在于第二粘接部310的设置位置,当采用第一种包扎方式时,第一固定带200上的第一粘接部220和调节带300上的第二粘接部310位于同一侧,即第一粘接部220和第二粘接部310均为反面设置;当采用第二种包扎方式时,第一固定带200上的第一粘接部220和调节带300上的第二粘接部310位于异侧,即第一粘接部220为反面设置,第二粘接部310为正面设置。

进一步优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与调节带300同一侧的带体100上设置有第二固定带400,且第二固定带400与带体100呈一体化结构设置,其中,调节带300固定连接于第二固定带400上,且在第二固定带400上设置有第三粘接部410。进一步优选地,第二固定带400上的第三粘接部410与第一固定带200上的第一粘接部220为异侧设置,即第一粘接部220为反面设置,第三粘接部410为正面设置,当使用加压绷带时,通过设置第二固定带400,实现带体100正反两侧的双向固定,进一步提高加压绷带穿戴于病患上时更为牢固、可靠。

优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在带体100的上部设置有若干根并排设置的吊带500,且每一根吊带500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带体100上,每一根吊带500的另一端设置有第四粘接部510。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粘接部220、第二粘接部310以及第三粘接部410,实现加压绷带在水平方向上的固定,通过第四粘接部510实现加压绷带在竖直方向上的固定,使得病患在快速走动,或者转身移动的过程中,其加压绷带的位置以及松紧程度均不会发生相对变化,从而提高加压绷带使用的可靠性与舒适性。

进一步优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位于若干根吊带500上的第四粘接部510,其中一部分的第四粘接部510位于吊带500的正面,另一部分的第四粘接部510位于吊带500的反面,实现加压绷带在竖直方向上正反两侧的双向固定,从而进一步提高加压绷带使用的牢固性。进一步优选地,将第四粘接部510设置于正面的吊带500数量与将第四粘接部510设置于反面的吊带500数量一致。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