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双腔喂养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60774发布日期:2019-05-24 21:39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经皮双腔喂养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经皮双腔喂养管。



背景技术:

临床上对于不宜手术治疗的幽门梗阻患者,一般需要经鼻放置喂养管,在将营养液注入十二指肠的同时还需要将胃中的潴留液吸出。传统的喂养管是经过鼻腔、咽、食管插入胃中,长期戴管容易造成鼻咽部异物感、呼吸不畅、鼻粘膜糜烂、溃疡形成等,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以上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减少经鼻戴管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经皮双腔喂养管。

本实用新型克服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经皮双腔喂养管,包括:

外套管,其内侧端插入胃中,其外侧端位于患者体外;

内套管,滑动插装于外套管中,内套管的内侧端经幽门插入到十二指肠中;

接头Ⅰ,插装于外套管的头端,所述接头Ⅰ的内孔直径与注射器的接头外径相匹配;

支管,其倾斜滑动插装于接头Ⅰ中,所述支管的尾端与内套管的头端相连,其头端设置有接头Ⅱ,所述接头Ⅱ的内孔直径与注射器的接头外径相匹配;以及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将外套管固定于患者皮肤表面。

为了防止堵塞,上述外套管的内侧端的外壁上沿圆周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侧透孔Ⅰ,所述侧透孔Ⅰ与外套管的内孔相连通。

为了防止堵塞,上述内套管的内侧端的外壁上沿圆周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侧透孔Ⅱ,所述侧透孔Ⅱ与内套管的内孔相连通。

上述外套管的内侧头端为圆锥形的锥头Ⅰ,所述内套管的内侧头端为圆锥形的锥头Ⅱ。

上述固定装置包括固定片以及倾斜向上插入固定片中的固定套管,所述固定套管内孔直径小于外套管的外径,所述固定套管外壁上沿固定套管的轴线方向切割形成切割缝,所述固定片上设置有若干圆孔,固定套管包裹于外套管后通过卡箍将固定套管与外套管锁止固定。

为了防止内瘘等并发症的产生,还包括设置于外套管上用于将腹壁与胃前壁之间的间隙消除的消隙结构。

上述消隙结构包括固定于外套管上的球囊以及设置于外套管内孔中的充气管,所述充气管的尾端与球囊相连,所述充气管的头端设置有单向阀。

上述消隙结构包括沿圆周方向间隔设置于外套管外壁上的若干挡片,所述挡片前端与外套管固定,其沿外套管的轴线方向向后方延伸,挡片成弯曲结构,其尾端与外套管的外壁不接触。

上述卡箍包括圆弧形的环体、分别设置于环体两端的夹臂Ⅰ以及夹臂Ⅱ以及设置于夹臂Ⅱ头端的把手,所述夹臂Ⅱ的下端间隔设置有若干卡齿,所述夹臂Ⅰ的上端间隔设置有若干与卡齿相配的卡槽,所述夹臂Ⅱ上的卡齿插入夹臂Ⅰ的卡槽中将环体、夹臂Ⅱ以及夹臂Ⅰ形成圆形的锁紧孔。

为了防止卡箍松开,还包括安装于环体上且位于夹臂Ⅰ上端的弹簧夹臂,所述弹簧夹臂与夹臂Ⅰ形成Y形结构,弹簧夹臂与夹臂Ⅰ之间形成卡槽,所述夹臂Ⅱ位于卡槽中,夹臂Ⅱ的上端面与弹簧夹臂的下端面相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按照内镜下的胃造瘘术(PEG)操作方法,在患者前腹壁建立穿刺途径。通过导丝的引导将外套管以及内套管插入到胃内,内套管再通过幽门梗阻处插入远端十二指肠中,消隙结构将胃前壁与腹壁固定,通过固定装置将外套管固定在患者腹壁表面的皮肤上。将注射器连接到接头Ⅱ中可以将营养液注入十二指肠中,外套管内侧端插入到胃中,当将负压吸引器连接到接头Ⅰ中后可以利用负压吸引器将胃中的内容物经过外套管内孔与内套管外壁之间的间隙抽出,由于内套管可以沿外套管滑动,因此可以方便调整内套管的位置。由于整个喂养管可以通过固定装置固定在患者皮肤上,因此不用再通过鼻腔放置喂养管,从而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治疗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管路固定装置的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的管路固定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卡箍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腹壁与胃前壁消隙结构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腹壁与胃前壁消隙结构的实施例2的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腹壁与胃前壁消隙结构的实施例2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套管 2.内套管 3.侧透孔Ⅰ 4.侧透孔Ⅱ 5.接头Ⅰ 6.支管 7.接头Ⅱ 8.固定套管 9.切割缝 10.固定片 11.卡箍 12.圆孔 13.锥头Ⅰ 14.锥头Ⅱ 15.球囊 16.充气管 17.单向阀 18.挡片 111.环体 112.锁紧孔 113.夹臂Ⅰ 114.夹臂Ⅱ 115.卡齿 116.卡槽 117.把手 118.弹簧夹臂 119.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至图7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经皮双腔喂养管,包括:外套管1,其内侧端插入胃中,其外侧端位于患者体外;内套管2,滑动插装于外套管1中,内套管2的内侧端经幽门插入到十二指肠中;接头Ⅰ 5,插装于外套管1的头端,接头Ⅰ 5的内孔直径与注射器的接头外径相匹配;支管6,其倾斜滑动插装于接头Ⅰ 5中,支管6的尾端与内套管2的头端相连,其头端设置有接头Ⅱ 7,接头Ⅱ 7的内孔直径与注射器的接头外径相匹配;以及固定装置,固定装置将外套管1固定于患者皮肤表面。按照内镜下的胃造瘘术(PEG)操作方法,在患者前腹壁建立穿刺途径。通过导丝的引导将外套管1以及内套管2插入到胃内,将胃前壁与腹壁固定,内套管2再通过幽门梗阻处插入远端十二指肠中,通过固定装置将外套管1固定在患者腹壁表面的皮肤上。将注射器连接到接头Ⅱ 7中可以将营养液注入十二指肠中,外套管1内侧端插入到胃中,当将负压吸引器连接到接头Ⅰ 5中后可以利用负压吸引器将胃中的内容物经过外套管1内孔与内套管2外壁之间的间隙抽出,由于内套管2可以沿外套管1滑动,因此可以方便调整内套管2的位置。由于整个喂养管可以通过固定装置固定在患者皮肤上,因此不用再通过鼻腔放置喂养管,从而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治疗的舒适性。

优选的,外套管1的内侧端的外壁上沿圆周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侧透孔Ⅰ 3,侧透孔Ⅰ 3与外套管1的内孔相连通。当外套管1的内侧端被堵塞时,胃液可以通过侧透孔Ⅰ 3进入外套管1中,提高了可靠性。同理,内套管2的内侧端的外壁上沿圆周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侧透孔Ⅱ 4,侧透孔Ⅱ 4与内套管2的内孔相连通。当内套管2的内侧端被堵塞时,营养液可以通过侧透孔Ⅱ 4进入十二指肠中。外套管1的内侧头端可以为圆锥形的锥头Ⅰ 13,内套管2的内侧头端可以为圆锥形的锥头Ⅱ 14,外套管1通过设置锥头Ⅰ 13可以方便其沿导丝插入体内,减少阻力,而内套管2通过设置锥头Ⅱ 14可以方便其沿导丝插入体内,减少阻力。

固定装置可以为如下结构,其包括固定片10以及倾斜向上插入固定片10中的固定套管8,固定套管8内孔直径小于外套管1的外径,固定套管8外壁上沿固定套管8的轴线方向切割形成切割缝9,固定片10上设置有若干圆孔12,固定套管8包裹于外套管1后通过卡箍11将固定套管8与外套管1锁止固定。需要固定外套管1时通过切割缝9处将固定套管8打开,之后将外套管1放入固定套管8的内孔中,此时固定套管8紧密抱箍住外套管1,之后利用缝合线穿过各个圆孔12将固定片10缝合在患者皮肤上,实现对整个喂养管的固定。

上述卡箍11包括圆弧形的环体111、分别设置于环体111两端的夹臂Ⅰ 113以及夹臂Ⅱ 114以及设置于夹臂Ⅱ 114头端的把手117,夹臂Ⅱ 114的下端间隔设置有若干卡齿115,夹臂Ⅰ 113的上端间隔设置有若干与卡齿115相配的卡槽116,夹臂Ⅱ 114上的卡齿115插入夹臂Ⅰ 113的卡槽116中将环体111、夹臂Ⅱ 114以及夹臂Ⅰ 113形成圆形的锁紧孔112。通过移动夹臂Ⅱ 114,使其下端的卡齿115插入夹臂Ⅰ 113不同部位的卡槽116中即可改变锁紧孔112的内孔直径,从而使其可以加进在固定套管8的外表面,实现将固定套管8与外套管1的锁紧固定。当需要解锁时,可以通过把手117驱动夹臂Ⅱ 114向运动,使卡齿115离开卡槽116,从而可以使锁紧孔112的内径变大,使其从外套管1上脱离。

还包括安装于环体111上且位于夹臂Ⅰ 113上端的弹簧夹臂118,弹簧夹臂118与夹臂Ⅰ 113形成Y形结构,弹簧夹臂118与夹臂Ⅰ 113之间形成卡槽119,夹臂Ⅱ 114位于卡槽119中,夹臂Ⅱ 114的上端面与弹簧夹臂118的下端面相接触。弹簧夹臂118起到对夹臂Ⅱ 114的夹紧作用,防止其在锁止中从卡槽119中脱离,提高使用的可靠性。当解锁时,向外驱动夹臂Ⅱ 114并将弹簧夹臂118顶起,使其发生弹性变形后,使夹臂Ⅱ 114从卡槽119中脱离即可。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于外套管1上用于将腹壁与胃前壁之间的间隙消除的消隙结构。通过消隙结构可以当外套管1与内套管2插入胃部后将胃前壁向外拉动,使胃前壁与腹壁之间没有间隙,从而有效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实施例1:消隙结构可以为如下结构,其包括固定于外套管1上的球囊15以及设置于外套管1内孔中的充气管16,充气管16的尾端与球囊15相连,充气管16的头端设置有单向阀17。当外套管1与球囊15进入胃部后通过充气管16将球囊15中充气球囊15鼓起,从而向外拉动外套管1即可使球囊15驱动胃前壁向腹壁靠近。由于单向阀17的存在因此可以防止球囊15中的气体溢出。

实施例2:消隙结构可以为如下结构,其包括沿圆周方向间隔设置于外套管1外壁上的若干挡片18,挡片18前端与外套管1固定,其沿外套管1的轴线方向向后方延伸,挡片18成弯曲结构,其尾端与外套管1的外壁不接触。由于挡片18弯曲且其尾端与外套管1不接触,因此当外套管1沿导丝插入胃部时,各个挡片18向内挤压变形后进入胃部,当外套管1向外拉动时,由于挡片18尾端翘起后与胃前壁接触后发生变形,其各个弯曲角度增大实现张开结构,各个打开的挡片18形成了抵盘形的结构,因此与胃前壁的接触面积增大,向外拉动外套管1后即可使胃前壁向腹壁靠近,达到消除间隙的目的。

为了起到对肿瘤的治疗作用,内套管2上可以携带放射性粒子。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