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造血管内瘘穿刺点轮换提示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08030发布日期:2019-07-06 11:48阅读:1082来源:国知局
一种人造血管内瘘穿刺点轮换提示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用品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人造血管内瘘穿刺点轮换提示卡,特别是一种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人造血管内瘘穿刺点轮换提示卡。



背景技术:

血液透析时需要进行血管造瘘来建立永久性血管通路,一般分为自体动静脉内瘘和移植血管动静脉内瘘,自体动静脉内瘘即直接将自体浅部静脉和动脉吻合,血透时穿刺于浅静脉;当患者自身没有合适的浅部静脉可供穿刺或者患者过于肥胖,浅静脉位置较深无法穿刺则可行移植血管动静脉内瘘手术。即将一段移植血管(人造血管)埋于皮下,两端分别连接于自体动、静脉,血透时穿刺于移植血管即可。

人造血管内瘘具有生物相容性良好、管腔流量大、再循环率低、透析充分等优点,但建立困难,花费高且修复比较慢,使用寿命有限,需要血透护士精心护理患者人造血管通路,有效地延长人造血管内瘘的使用寿命,减小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因而临床上对人造血管强调梯度穿刺,避免反复在一点上穿刺而造成瘘管壁缺损, 甚至形成血肿及导致感染。每次穿刺点相隔一定间距,依次轮换,给穿刺点一定的愈合时间,避免纤维断裂出现漏血、狭窄、感染。

但实际操作中,穿刺点轮换顺序大都由患者自我管理,由于每位患者依从性不同,如若患者不能很好配合,或者由于病情变化不能提供有效信息,会使人造血管点反复穿刺或者轮换不准确,导致人造血管通路有失功的风险,增加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为解决现有人造血管内瘘穿刺点轮换不便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结构简单、使用便利的人造血管内瘘穿刺点轮换提示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使用便利的人造血管内瘘穿刺点轮换提示卡。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人造血管内瘘穿刺点轮换提示卡,包括:

卡片,呈矩形设置,卡片上对称开设有两列识别孔,卡片面部设有与两列识别孔对应设置的两列标识序号;

卡条,设置为两个且两卡条与两列识别孔一一对应设置,两卡条分别位于卡片背部,每个卡条均能沿着识别孔排列方向移动并遮盖对应的识别孔。

作为本案的进一步改进,两卡条分列在卡片两端并沿着两列识别条相向移动,卡条面朝识别孔一侧覆盖有识别层。

作为本案的又一步改进,上述两列标识序号分列在两列识别孔相互远离一侧,在同一方向上,其中一列标识序号的数值依次递增,另一列标识序号的数值依次递减。

作为本案的进一步改进,卡片背部固设有与两卡条对应设置的两固定条,且固定条两端分别与卡片固定连接,固定条与卡片之间形成供对应卡条贯穿通过的间隙。

作为本案的又一步改进,同一列识别孔中相邻的两个识别孔之间的距离为h,且h=1c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两列识别孔对应人造血管上的穿刺点,通过卡条遮盖识别孔来提示人造血管上具体的穿刺点,避免反复穿刺或者轮换不准确,有效地延长人造血管内瘘的使用寿命,减小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卡条的部分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卡片;11、识别孔;12、标识序号;13、固定条;131、间隙;20、卡条;21、识别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阐述。

如图1至图4所示,本人造血管内瘘穿刺点轮换提示卡包括:

卡片10,呈矩形设置,卡片10上对称开设有两列识别孔11,卡片10面部设有与两列识别孔11对应设置的两列标识序号12;

卡条20,设置为两个且两卡条20与两列识别孔11一一对应设置,两卡条20分别位于卡片10背部,每个卡条20均能沿着识别孔11排列方向移动并遮盖对应的识别孔11。

血液透析是为了清除血液中的毒素,需要把病人的血液按一定的流量要求从动脉引出,经过透析器后再从静脉回流到体内,具体是对血管进行造瘘,即利用外科技术将肢体浅表的动脉与静脉进行血管吻合,分为自体动静脉内瘘和移植血管(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

由于人造血管修复比较慢,使用寿命有限,需要精心护理,临床上对人造血管强调梯度穿刺,避免反复在一点上穿刺而造成瘘管壁缺损, 穿刺点相隔一定间距,依次轮换。但实际操作中,穿刺点轮换顺序大都由患者自我管理,如若患者不能很好配合,或者由于病情变化不能提供有效信息,会使人造血管点反复穿刺或者轮换不准确,影响人造血管的使用。

为此,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人造血管内瘘穿刺点轮换提示卡,植入皮下的人造血管一般呈类“U”形设置,两端分别与动脉以及静脉吻合,穿刺点位于类“U”形人造血管的两段非弯曲部位(即靠近动脉以及静脉的部位),本实施例中优选在卡片10上开设对称设置的两列识别孔11,对应上述两段非弯曲部位上的穿刺点。

此处在识别孔11附近设置标识序号12,便于按序进行穿刺点的轮换。具体的,当第一次穿刺完成后,卡条20移动将卡片10上对应的识别孔11遮盖,下一次穿刺时根据遮盖的识别孔11顺延至下一个识别孔11即可。

当一排识别孔11轮换完毕后,重新从第一个识别孔11开始,给予相应穿刺点一定的时间进行修复,卡条20重新开始依次按序进行遮盖对应的识别孔11。

值得一提的是,实际进行穿刺后,会在皮肤上留下印记,初次轮换穿刺时根据一定的间距进行穿刺,之后穿刺可以根据之前留下的印记按序依次进行轮换,因此本实用新型设计的轮换提示卡可以夹在患者的病历本内,每次使用时,将其拿出对照即可,无需费心记住每次的穿刺点,使用便利。

优选地,两卡条20分列在卡片10两端并沿着两列识别条相向移动,卡条20面朝识别孔11一侧覆盖有识别层21。

本实施例中优选卡条20上设置了识别层21,当卡条20遮盖识别孔11时,通过识别孔11内看到识别层21,便于区分识别孔11有无轮换过,使用便利。

其中识别层21实际可以是直接在卡条20上涂覆彩色颜料而构成,也可以涂覆一些具有辨识度的材料,此处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上述两列标识序号12分列在两列识别孔11相互远离一侧,在同一方向上,其中一列标识序号12的数值依次递增,另一列标识序号12的数值依次递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优选两列标识序号12中其中一列为A1、A2、A3依次排列,另一列为V1、V2、V3依次排列,分别对应动脉和静脉,标识序号12的具体数量根据实际使用而定,此处不作限定。

值得一提的是,在识别孔11的排列方向上,一列标识序号12的数值依次递增,另一列标识序号12的数值依次递减,实际使用中,标识序号12的排列次序可根据使用需求进行设置。

穿刺时,A1与V1对应穿刺,A2与V2对应穿刺,依次类推,两卡条20沿着对应的识别孔11(标识序号12)移动,即两卡条20逐渐相向移动,当一次轮换结束,两卡条20回到初始状态,继续下一次轮换。

优选地,卡片10背部固设有与两卡条20对应设置的两固定条13,且固定条13两端分别与卡片10固定连接,固定条13与卡片10之间形成供对应卡条20贯穿通过的间隙131。

为避免两卡条20脱离卡片10,在卡片10背部设置了固定条13,同时在固定条13与卡片10之间留有间隙131,以供卡条20穿过,便于卡条20顺利移动。

固定条13与卡片10之间可采用缝制固定、粘接固定、装订固定或是铆接固定等方式,本实施例中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同一列识别孔11中相邻的两个识别孔11之间的距离为h,且h=1cm。识别孔11之间的距离对应穿刺点之间的间距,便于穿刺的进行同时也方便卡条20移动一次遮盖一个识别孔11,使用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一种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实际使用时,可以在每列识别孔11背部设置两条卡条20,遮盖其余识别孔11,只剩余需要进行穿刺位置对应的识别孔11,每次穿刺移动相应的卡条20,下一次穿刺可根据序号依次顺延,穿刺位置进一步明确,使用便利。

其中,如何定义识别孔11对应的穿刺点是否已经轮换过,可以按照实际操作来,可以规定留空(未遮盖)的识别孔11是需要进行穿刺的,当然也可以规定留空的识别孔11是上一次穿刺所对应的点,而这次需要顺延至下一个识别孔11。

同理,上述只设置两个卡条20的实施方式中,同样可以根据使用情况规定实际使用的方式,也有不同的定义方式,此处不作限定。

本人造血管内瘘穿刺点轮换提示卡结构设计合理,两列识别孔11对应人造血管上的穿刺点,通过卡条20遮盖识别孔11来提示人造血管上具体的穿刺点,避免反复穿刺或者轮换不准确,有效地延长人造血管内瘘的使用寿命,减小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本文中所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进行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换,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