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插针深度可控的针灸进针辅助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15315发布日期:2019-05-07 21:31阅读:937来源:国知局
一种插针深度可控的针灸进针辅助工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插针深度可控的针灸进针辅助工具。



背景技术:

针灸是中医特有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其中毫针刺法是通过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刺激人体的腧穴或局部,应用一定的操作手法,使人体产生得气感应后行补泻手法,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感应作用来调整虚实、扶正驱邪,以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目的。毫针刺法在针灸技术中应用最广,是针灸的基本操作之一,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辨别病因,找出病机关键,明确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确立治则治法,制定相应的配穴处方和刺灸方法以进行治疗。《黄帝内经》中提出:“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致其道,无过其理”。强调了针刺的进针深浅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只有适宜的进针深度,才能发挥针刺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疾病的目的。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千百年来,对保卫健康,繁衍民族,有过卓越的贡献,直到如今,仍然担当着这个任务,为广大群众所信赖。

而目前在针灸科临床中,现有的针刺技术中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在进行针刺时,针对不同病人,不同穴位进针的深度也不一样,进针的深度仅凭医务人员的直觉和经验来判断的,无法对进针深度进行控制,这往往会造成一定的误差,影响治疗效果;2、在进针时,由于针灸针针体较软,进针时有时用力过大会出现弯曲,并且需要保持针体的垂直进入,因此需要医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这样增加了治疗难度;基于此,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插针深度可控的针灸进针辅助工具,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针深度可控的针灸进针辅助工具,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第一、针对不同病人,不同穴位进针的深度也不一样,如不能对进针深度进行有效控制,这往往会造成一定的误差而影响疗效;第二、由于针灸针针体较软,进针时有时用力过大会出现弯曲,大部分穴位在进针时需要保持针体垂直刺入,因此需要医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插针深度可控的针灸进针辅助工具,包括转动框架、第一固定支架、转动装置、医疗针和固定杆,所述转动框架的内侧通过第一固定支架固定连接转动装置,所述转动装置包括固定圆套、刻度盘、螺纹转动套、转动环、固定销和回位弹簧,所述固定圆套的上端外壁固定套接刻度盘,所述固定圆套的内侧螺纹连接螺纹转动套,所述螺纹转动套的外壁上端固定连接转动环,所述固定圆套的外壁设置有固定销,所述固定销的外壁与固定圆套的外壁之间通过回位弹簧固定连接,所述回位弹簧套接在固定销的外壁,所述螺纹转动套的内侧插接医疗针,所述转动框架的下侧对称固定连接固定杆,两组所述固定杆的底端固定连接限位插针装置,所述限位插针装置包括基座环架、第二固定支架、限位环,所述基座环架对称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基座环架的上侧壁通过第二固定支架固定连接限位环。

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支架设置有四组,所述第一固定支架的内侧壁与固定圆套的下端外侧壁之间等角度固定连接四组第一固定支架。

优选的,所述转动环的外壁中部设置有零度标线,所述刻度盘的外壁之间与转动环的外壁直径设置相等。

优选的,两组所述基座环架的对称中心线与限位环的中心线设置于同一中心线。

优选的,两组所述基座环架的底侧均设置有触肤橡胶底垫。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转动框架、第一固定支架、转动装置、医疗针、固定杆、限位插针装置、基座环架、第二固定支架、第二固定支架和触肤橡胶底垫之间的连接配合,实现对医疗针进行穴位进针的限位固定作用,提高了部位穴位进针的安全作用,通过转动装置、刻度盘、螺纹转动套、转动环、固定销和回位弹簧之间的连接配合,实现对进针深度的有效控制,提高了进针时的稳定性,保证针灸医疗带来的有效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转动装置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限位插针装置结构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转动框架,2-第一固定支架,3-转动装置,31-转动装置,32-刻度盘,33-螺纹转动套,34-转动环,35-固定销,36-回位弹簧,4-医疗针,5-固定杆,6-限位插针装置,61-基座环架,62-第二固定支架,63-第二固定支架,7-触肤橡胶底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插针深度可控的针灸进针辅助工具,包括转动框架1、第一固定支架2、转动装置3、医疗针4和固定杆5,转动框架1的内侧通过第一固定支架2固定连接转动装置3,转动装置3包括固定圆套31、刻度盘32、螺纹转动套33、转动环34、固定销35和回位弹簧36,固定圆套31的上端外壁固定套接刻度盘32,固定圆套31的内侧螺纹连接螺纹转动套33,螺纹转动套33的外壁上端固定连接转动环34,固定圆套31的外壁设置有固定销35,固定销35的外壁与固定圆套31的外壁之间通过回位弹簧36固定连接,回位弹簧36套接在固定销35的外壁,螺纹转动套33的内侧插接医疗针4,转动框架1的下侧对称固定连接固定杆5,两组固定杆5的底端固定连接限位插针装置6,限位插针装置6包括基座环架61、第二固定支架62、限位环63,基座环架61对称设置有两组,两组基座环架61的上侧壁通过第二固定支架62固定连接限位环63。

其中,第一固定支架2设置有四组,第一固定支架2的内侧壁与固定圆套31的下端外侧壁之间等角度固定连接四组第一固定支架2,有利于保证固定圆套31的稳定作用,转动环34的外壁中部设置有零度标线,刻度盘32的外壁之间与转动环34的外壁直径设置相等,有利于实现控制进针的作用,能够实现对进针的深度把握,达到精准进针针灸的作用,基座环架61的对称中心线与限位环63的中心线设置于同一中心线,有利于保证进针角度的精准作用,通过限位环对进针的纤维作用,避免医疗针进针时产生穴位偏差,两组基座环架61的底侧均设置有触肤橡胶底垫7,有利于在进针时稳定的以身体为基座,提供稳定的进针支撑,并且不会对身体支撑部位造成损伤,提高使用时的稳定作用。

本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应用为:通过将工具接触需要针灸的穴位附近,触肤橡胶底垫7能够保护人体的皮肤,通过调整使得穴位与两组基座环架62、转动环34的中心线重合于一条线上,将医疗针4的针灸端经过转动环34、两组基座环架62之间进针于穴位中,根据医疗针4的上头大下头细的特性,使得医疗针4能够插接在螺纹转动套33的内侧,固定销35在回位弹簧36的作用下,对医疗针具有固定作用,实现对医疗针进行穴位进针的限位固定作用,并且根据医疗针4的长度,适度的控制固定医疗针4的固定位置,可以满足对不同长度规格的医疗针4进行有效的位置固定,同时提高了部位穴位进针的安全作用,手动调节转动环34,带动医疗针进针作用,转动环34的外壁中部设置有零度标线,零度标线转动指针指向刻度盘32,能够实现对进针深度的控制调节作用,实现对进针深度的有效控制,提高了进针时的稳定性,保证针灸医疗带来的有效效果。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