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声门下双吸引的可视气管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98907发布日期:2019-11-25 22:11阅读:43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声门下双吸引的可视气管导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导管,具体涉及一种气管导管。



背景技术:

呼吸机已成为危重症病房常用的生命支持设备,而机械通气患者需要使用气管导管来建立人工气道,气管导管不仅有破坏呼吸道防御屏障的常见固有缺点,更主要的是破坏会厌和声门的生理性防御功能,导致口咽部分泌物和胃内容物吸入气道的机会显著增多。国内外研究证实,一过性气囊压力降低、体位改变等都会引起气囊上富含细菌微生物的滞留物通过气管内壁与导管间隙进入下呼吸道,是vap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虽然现在临床已经采用带有声门下吸引的气管导管,但仍无法将气囊与气管导管之间皱襞内及其气囊最低点的滞留物清除彻底,由于气管导管对口咽部和声门的机械性压迫刺激、舌后坠等,气囊上方的气道腔内在清除气囊上滞留物时常处于负压状态。在吸引的过程中容易损伤气道壁粘膜,导致出血、糜烂,甚至形成溃疡。另外,由于临床中所使用的气管导管的形状有其先天的缺点,固定的弧度容易导致气管导管的下端头部总是贴近气管前壁,在各种原因(如体位改变)导致的机械性摩擦时,可使气管壁粘膜受损,引起局部粘膜的溃烂,目前临床上无法通过调整气管导管头端的位置来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基于外部监视器的显示屏上形成气道高清图像,利用调节尼龙拉线不断地调整气管导管远端头部在气道内最佳位置,并通过套囊上的双排吸引孔以及冲洗补气结构,高效地保护气道组织免受损伤和进一步减少声门下套囊上滞留物吸入肺部导致感染风险的气管导管。

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新型声门下双吸引的可视气管导管,它包括管体,在所述管体前端设有套囊,在所述套囊前部的管体端口处设有斜开口,所述斜开口正面朝上,在所述斜开口的左右边缘中上部对称设有两个led光源微型针孔摄像头,连接led光源微型针孔摄像头的信号电源数据线设在电线通道内,在所述斜开口下方的管体前端中部设有线孔,所述线孔与拉线一端相连,所述拉线另一端穿过设在管体壁内的拉线通道与拉环相连,所述拉线通道前开孔设在线孔后部,在所述管体后端管壁上设有线槽,所述拉环紧卡固定在线槽上方的管体上,在所述拉环上设有折叠式拉手,在所述管体管壁内设有两根吸引管道、一根冲洗补气管道和一根co2浓度监测管道,两根吸引管道分别为吸引管道ⅰ和吸引管道ⅱ,在吸引管道ⅰ的前端设有两个吸引孔,分别为吸引孔ⅰ和吸引孔ⅱ,在吸引管道ⅱ的前端也设有两个吸引孔,分别为吸引孔ⅲ和吸引孔ⅳ,所述吸引孔ⅰ和吸引孔ⅲ并排设置,所述吸引孔ⅱ和吸引孔ⅳ并排设置,所述吸引孔ⅰ和吸引孔ⅲ设在管体背面处套囊的上端0.4-0.6cm处,所述吸引孔ⅱ和吸引孔ⅳ设在管体背面处套囊上端的0.9-1.1cm处,在所述冲洗补气管道前端设有一个补气冲洗孔,所述补气冲洗孔设在管体正面处套囊上端的0.9-1.1cm处,在所述co2浓度监测管道前端设有一个co2浓度采样孔,所述co2浓度采样孔设在补气冲洗孔上端的0.9-1.1cm处,所述吸引管道、冲洗补气管道和co2浓度监测管道从管体后端侧壁穿出。

所述吸引孔ⅰ和吸引孔ⅲ设在管体背面处套囊的上端0.5cm处,所述吸引孔ⅱ和吸引孔ⅳ设在管体背面处套囊上端的1.0cm处。

所述补气冲洗孔设在管体正面处套囊上端的1.0cm处。

所述co2浓度采样孔设在补气冲洗孔上端的1.0cm处。

两根吸引管道后端融合设置形成同一管道。

所述拉线卷绕在线槽内。

两信号电源数据线前端汇合后设在同一电线通道内。

所述拉线为尼龙拉线。

所述拉环和折叠式拉手由金属材质制成。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设置合理,通过设置双吸引管道,能够有效的将套囊上分泌物以及套囊与气管导管之间皱襞内的分泌物清除彻底,可以进一步降低vap的发生率和误吸风险;在吸引的过程中通过补气孔进行同步补气,防止在吸引的过程中由于较大的吸引负压损伤气道壁粘膜;通过监测套囊上方co2浓度,自动保持套囊压力在合适的范围内,降低套囊周围气管组织损伤的风险;通过插管远端左右各一的高清led针孔摄像头连接外部的监视器可24小时动态观察气管导管下端头部在气管导管内的位置,并可随时通过尼龙拉线不断地调整其最佳位置,防止气道粘膜的损伤,同时可以观察到左右支气管及三级支气管开口气道内分泌物真实情况,从而决定是否需要给予远端气道内吸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处的截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斜开口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拉环和折叠式把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吸引孔的设置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补气冲洗孔和co2浓度采样孔的设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新型声门下双吸引的可视气管导管,它包括管体1,在所述管体1前端设有套囊2,在所述套囊2前部的管体1端口处设有斜开口3,所述斜开口3正面朝上,在所述斜开口3的左右边缘中上部对称设有两个led光源微型针孔摄像头4,所述led光源微型针孔摄像头4与信号电源数据线相连,两信号电源数据线前端汇合后设在同一电线通道5内,在所述斜开口3下方的管体1前端中部设有线孔6,所述线孔6与拉线7一端相连,拉线7另一端从管体1后端的侧孔穿出后嵌入到管体1的线槽10内后接到拉环9,在所述拉环9上设有折叠式拉手11,它们组成调整拉环,所述调整拉环为金属调整拉环,使用时将拉手拉出展开,不用时可将拉手向下按压即可附着在管体1外壁,需要再次调整尼龙拉线时,可重复以上操作,所述拉线7为尼龙拉线,设在拉线通道8内,在所述管体1管壁内设有两根吸引管道、一根冲洗补气管道12和一根co2浓度监测管道13,两根吸引管道分别为吸引管道ⅰ14和吸引管道ⅱ15,它们后端融合设置形成同一管道22,可连接负压吸引装置进行吸引,在吸引管道ⅰ14的前端设有两个吸引孔,分别为吸引孔ⅰ16和吸引孔ⅱ17,在吸引管道ⅱ15的前端也设有两个吸引孔,分别为吸引孔ⅲ18和吸引孔ⅳ19,所述吸引孔ⅰ16和吸引孔ⅲ18并排设置,所述吸引孔ⅱ17和吸引孔ⅳ19并排设置,所述吸引孔ⅰ16和吸引孔ⅲ18设在管体1背面处套囊2的上端0.5cm处,所述吸引孔ⅱ17和吸引孔ⅳ19设在管体1背面处套囊2上端的1.0cm处,在所述冲洗补气管道12前端设有一个补气冲洗孔20,所述补气冲洗孔20设在管体1正面处套囊2上端的1.0cm处,在进行吸引的同时可通过补气冲洗孔20进行补气,防止套囊被负压吸破和气道粘膜损伤,如发现吸引不畅或套囊上分泌物粘稠,可通过该管道进行冲洗,将套囊上滞留物彻底清除再吸,在所述co2浓度监测管道13前端设有一个co2浓度采样孔21,所述co2浓度采样孔21设在补气冲洗孔20上端的1.0cm处,co2浓度监测管道13可与co2浓度监测装置连接后进行co2浓度监测,以确保维持最合适的套囊压力,保证最低的套囊压力来密封气道,减少套囊对气道壁的压迫,所述吸引管道、冲洗补气管道12和co2浓度监测管道13从管体1后端侧壁穿出。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思路及方法,具体实现该技术方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施例中未明确的各组成部分均可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