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保护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72014发布日期:2019-06-11 23:51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一种安全保护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器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安全保护套。



背景技术:

在临床输液过程中,为减轻对患者的皮肤进行反复穿刺,往往会使用到留置针。留置针包括留置组件和穿刺组件,留置组件包括套管座和设于套管座上的针套管,穿刺组件包括针座和设于针座上的针管,穿刺组件插设于留置组件内,即穿刺组件中的针管插设于留置组件的针套管内。在穿刺(扎针)时,针管和针套管均插入患者的静脉血管中。针管和针套管插入静脉血管后,使穿刺组件从留置组件中分离,即针管从针套管中拔出,取下的穿刺组件的针管处于裸露状态,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保护套,以改善穿刺组件与留置组件分离后针管裸露于外界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安全保护套,与留置针配合使用,所述留置针包括留置组件和穿刺组件,所述留置组件包括套管座和设于套管座上的针套管,所述穿刺组件包括针座和针管,所述针座包括针座本体和与针座本体连接的针座手柄,所述针管连接于所述针座本体,所述针座本体插设于所述套管座内,所述针管插设于所述针套管内,包括:

保护套本体,所述保护套本体具有用于与所述套管座对接的对接端,所述保护套本体上设有沿其轴向布置的卡槽,所述卡槽贯通所述保护套本体的内壁和外壁,所述卡槽在所述保护套本体的轴向上的一端贯通所述对接端,所述卡槽在所述保护套本体的轴向上的另一端为盲端,所述针座本体能够在所述保护套本体内轴向移动,针座手柄能够在卡槽内移动,以将所述针管收纳于所述保护套本体内;

所述卡槽具有相对第一槽壁和第二槽壁,所述保护套本体上设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一缺口贯通所述第一槽壁,所述第一缺口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较所述第二面靠近于所述对接端,所述第一面上设有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在所述保护套本体的轴向上向靠近所述第二面的方向延伸;

所述针座本体具有抵靠面,当所述针座手柄在所述卡槽内移动至所述盲端时,所述第一延伸部位于所述抵靠面向靠近所述对接端的方向移动的轨迹上。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延伸部具有第一圆锥壁;

当所述针座手柄在所述卡槽内向靠近所述盲端的方向移动时,所述针座本体能够与所述第一圆锥壁接触,并使所述第一延伸部向远离所述保护套本体的轴线的方向变形,以使所述针座手柄移动至所述盲端。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圆锥壁与所述保护套本体同轴设置,所述第一圆锥壁具有第一大端和第一小端,所述第一小端较所述第一大端靠近于所述盲端,所述第一大端的直径与所述保护套本体的内径相等,所述第一小端的直径小于所述保护套本体的内径。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套本体上与所述第一缺口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二缺口贯通所述第二槽壁,所述第二缺口具有相对的第三面和第四面,所述第三面较所述第四面靠近于所述对接端,所述第三面上设有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在所述保护套本体的轴向上向靠近所述第三面的方向延伸;

当所述针座手柄在所述卡槽内移动至所述盲端时,所述第二延伸部位于所述抵靠面向靠近所述对接端的方向移动的轨迹上。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延伸部具有第二圆锥壁;

当所述针座手柄在所述卡槽内向靠近所述盲端的方向移动时,所述针座本体能够与所述第二圆锥壁接触,并使所述第二延伸部向远离所述保护套本体的轴线的方向变形,以使所述针座手柄移动至所述盲端。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圆锥壁与所述保护套本体同轴设置,所述第二圆锥壁具有第二大端和第二小端,所述第二小端较所述第二大端靠近于所述盲端,所述第二大端的直径与所述保护套本体的内径相等,所述第二小端的直径小于所述保护套本体的内径。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延伸部远离所述第一面的一端的端面为第一限位面,当所述针座手柄在所述卡槽内移动至所述盲端时,所述第一限位面位于所述抵靠面向靠近所述对接端的方向移动的轨迹上;

所述第二延伸部远离所述第三面的端面为第二限位面,当所述针座手柄在所述卡槽内移动至所述盲端时,所述第二限位面位于所述抵靠面向靠近所述对接端的方向移动的轨迹上;

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位于同一平面内。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相对设置,第一延伸部具有面向所述第二延伸部的第一基面,所述第二延伸部具有面向所述第一延伸部的第二基面,所述第一基面与第一槽壁平齐,所述第二基面与所述第二槽壁平齐。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针座本体内部形成容纳腔,所述针管内部形成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流液通道;

所述保护套本体上设有贯通其内壁和外壁的观察孔,当所述保护套本体与所述套管座对接时,所述观察孔位于与所述容纳腔相对应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套本体上设有贯通其内壁和外壁的限位孔,所述套管座上设有凸出部,当所述保护套本体与所述套管座,所述凸出部卡于所述限位孔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安全保护套,使用时,保护套本体的对接端与留置组件的套管座对接,针管从针套管中拔出的过程中,针座本体将在保护套本体内轴向移动,针座手柄将在卡槽内移动,最终使针管收纳于保护套本体内,从而对针管起到保护作用。当针管被收纳于保护套本体内,且针座手柄在卡槽内移动至盲端时,第一延伸部将位于针座本体的抵靠面向靠近保护套本体的对接端的方向移动的轨迹上,也就是说,穿刺组件向远离对接端的方向移动,针座手柄将与卡槽的盲端接触,穿刺组件向靠近对接端的方向移动,针座本体的抵靠面将与第一延伸部接触,从而限制穿刺组件相对保护套本体轴向运动,保证针管收纳于保护套本体内后不会再次伸出。这种安全保护套可对与留置组件分离的穿刺组件中的针管起到保护作用,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安全保护套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安全保护套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安全保护套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安全保护套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安全保护套的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安全保护套的第四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留置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的留置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所示的穿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安全保护套的第一工作状态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安全保护套的第二工作状态图。

图标:10-安全保护套;11-对接端;12-卡槽;121-盲端;122-第一槽壁;123-第二槽壁;124-第一凸起;125-第二凸起;13-第一缺口;131-第一面;132-第二面;14-第一延伸部;141-第一限位面;142-第一圆锥壁;143-第一基面;15-第二缺口;151-第三面;152-第四面;16-第二延伸部;161-第二限位面;162-第二圆锥壁;163-第二基面;17-观察孔;18-限位孔;20-留置针;21-留置组件;211-套管座;2111-管座本体;2112-隔离塞;2113-流液腔;2114-凸出部;212-针套管;213-输液管;22-穿刺组件;221-针座;2211-针座本体;2212-针座手柄;2213-对接体;2214-分隔体;2215-限位塞;2216-抵靠面;2217-出气通道;2218-容纳腔;222-针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安全保护套10,与留置针20配合使用,安全保护套10包括保护套本体。

如图1所示,保护套本体为两端开口的圆管结构,保护套本体轴向的一端为对接端11。本实施例中,保护套本体为塑料材质。

保护套本体上设有卡槽12,卡槽12沿保护套本体的轴向布置,卡槽12贯通保护套本体的内壁和外壁,卡槽12在保护套本体的轴向上的一端贯通保护套本体的对接端11,卡槽12在保护套本体的轴向上的另一端为盲端121,也就是说卡槽12并未贯通保护套本体轴向上远离对接端11的一端。

其中,卡槽12具有相对的第一槽壁122和第二槽壁123,第一槽壁122和第二槽壁123均沿保护套本体的轴向布置。

保护套本体上设有第一缺口13,第一缺口13贯通保护套本体的内壁和外壁,第一缺口13贯通第一槽壁122。第一缺口13具有相对的第一面131和第二面132,第一面131和第二面132均垂直于保护套本体的轴线。第一缺口13靠近于卡槽12的盲端121,第一面131较第二面132靠近于保护套本体的对接端11,也就是说,第一面131较第二面132远离于卡槽12的盲端121。

第一面131上设有第一延伸部14,第一延伸部14在保护套本体的轴向上向靠近第二面132的方向延伸。第一延伸部14远离第一面131的一端的端面为第一限位面141,第一限位面141平行于第一面131。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延伸部14的内壁为第一圆锥壁142,第一圆锥壁142与保护套本体同轴设置,即保护套本体的内壁和外壁均与第一圆锥壁142同轴。第一圆锥壁142具有第一大端和第一小端,第一大端延伸至第一面131,第一小端延伸至第一限位面141,第一大端的直径与保护套本体的内径相等,第一小端的直径小于保护套本体的内径。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保护套本体上与第一缺口13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缺口15,第二缺口15贯通保护套本体的内壁和外壁,第二缺口15贯通第二槽壁123。第二缺口15具有相对的第三面151和第四面152,第三面151和第四面152均垂直于保护套本体的轴线,第三面151与第一面131位于同一平面内,第四面152与第二面132位于同一平面内。第二缺口15靠近于卡槽12的盲端121,第三面151较第四面152靠近于保护套本体的对接端11,也就是说,第三面151较第四面152远离于卡槽12的盲端121。

第三面151上设有第二延伸部16,第二延伸部16在保护套本体的轴向上向靠近第四面152的方向延伸。第二延伸部16远离第三面151的一端的端面为第二限位面161,第二限位面161平行于第三面151。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二延伸部16的内壁为第二圆锥壁162,第二圆锥壁162与保护套本体同轴设置,即保护套本体的内壁和外壁均与第二圆锥壁162同轴。第二圆锥壁162具有第二大端和第二小端,第二大端延伸至第三面151,第二小端延伸至第二限位面161,第二大端的直径与保护套本体的内径相等,第二小端的直径小于保护套本体的内径。

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延伸部14与第二延伸部16相对设置,第一延伸部14的第一限位面141与第二延伸部16的第二限位面161位于同一平面内。第一延伸部14具有面向第二延伸部16的第一基面143,第二延伸部16具有面向第一延伸部14的第二基面163,第一基面143与第一槽壁122平齐,第二基面163与第二槽壁123平齐,也就是说,第一基面143与第一槽壁122共面,第二基面163与第二槽壁123共面。

此外,第一槽壁122上设有向靠近第二槽壁123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凸起124,第二槽壁123上设有向靠近第一槽壁122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凸起125,第一凸起124与第二凸起125间存在间隙,第一凸起124和第二凸起125均靠近于保护套本体的对接端11。

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保护套本体上设有贯通其内壁和外壁的观察孔17,观察孔17为矩形。此外,保护套本体上还设有贯通其内侧壁和外壁的限位孔18,限位孔18也为矩形。

安全保护套10用于与留置针20配合使用。如图7所示,留置针20包括留置组件21和穿刺组件22,留置组件21与穿刺组件22插接配合。

如图8所示,留置组件21包括套管座211和针套管212,针套管212连接于套管座211上。

套管座211包括管座本体2111和隔离塞2112。管座本体2111为回转体,管座本体2111的外侧壁上设有凸出部2114;管座本体2111内部形成一端开口的导液孔,管座本体2111的隔离塞2112为橡胶材质,隔离塞2112具有一定弹性,隔离塞2112设于导液孔内,隔离塞2112的内端壁与导液孔的孔壁共同界定流液腔2113。

针套管212为软管。针套管212与管座本体2111同轴设置,针套管212连接于管座本体2111远离导液孔的开口端的一端。管座本体2111上外接有输液管213,针套管212与输液管213通过流液腔2113连通。

如图9所示,穿刺组件22包括针座221和针管222,针座221包括针座本体2211和针座手柄2212,针座手柄2212固定于针座本体2211,针管222与针座本体2211连接。

针座本体2211包括对接体2213、分隔体2214和限位塞2215。

具体地,对接体2213为透明材质,其可以是PVC、ABS等材料制成。对接体2213为回转体,对接体2213内部形成一端开口的容纳孔,容纳孔为阶梯孔。对接体2213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轴部和第二轴部,第一轴部的一端与第二轴部的一端,第一轴部的轴向投影完全位于第二轴部内,第一轴部的周壁通过端壁过渡至第二轴部的周壁,该端壁为抵靠面2216。

分隔体2214为圆形片状。分隔体2214为聚四氟乙烯制成,其具有阻止液体通过允许气体通过的特性,即分隔体2214能够阻止血液通过允许空气通过。

限位塞2215为橡胶材质,限位塞2215中心位置设有出气通道2217。分隔体2214设于容纳孔内,限位塞2215插设于容纳孔内,限位塞2215将分隔体2214压紧于对接体2213上,分隔体2214的内端壁与容纳孔的孔壁共同界定一容纳腔2218。

针座手柄2212为扁平状,针座手柄2212的厚度略小于保护套上的卡槽12的宽度。针座手柄2212固定于对接体2213的第二轴部上。

针管222为钢材制成,针管222内部形成两端开口的流液通道。针管222的一端连接于对接体2213的第一轴部,针管222与对接体2213同轴设置,流液通道与容纳腔2218连通。

如图7所示,针座本体2211的对接体2213的第一轴部插设于套管座211的管座本体2111的导液孔内,针管222穿过隔离塞2112插设于针套管212内,针管222将针套管212封堵,针管222的针尖延伸至针套管212的外侧。

如图10所示,安全保护套10使用时,保护套本体的对接端11与套管座211的管座本体2111对接,即管座本体2111远离针套管212一端插设于保护套本体内。保护套本体与套管座211对接过程中,穿刺组件22的针座本体2211将位于保护套本体内,针座手柄2212将从第一凸起124与第二凸起125间形成间隙卡入卡槽12内。当保护套本体与套管座211对接后,套管座211上的凸出部2114将卡于保护套本体的限位孔18内,使得套管座211无法相对保护套本体轴向移动,此时,保护套本体上的观察孔17正好位于针座本体2211内部的容纳腔2218所在的位置,透过观察孔17可观察容纳腔2218内是否有血液回流。而当穿刺组件22从留置组件21上分离时,在针管222从针套管212中拔出过程中,穿刺组件22整体将相对留置组件21轴向移动,在此过程中,针座本体2211将在保护套本体内轴向移动,针座手柄2212将在卡槽12内移动,最终使穿刺组件22中的针管222收纳于保护套本体内。

穿刺组件22从留置组件21上分离时,针座手柄2212将在卡槽12内向靠近卡槽12的盲端121的方向移动,在此过程中,针座本体2211的对接体2213的第二轴部将与第一圆锥壁142和第二圆锥壁162接触,使得第一延伸部14和第二延伸部16向远离保护套本体的轴线的方向变形,使得针座手柄2212能够顺利移动至卡槽12的盲端121。如图11所示,当针座手柄2212移动至卡槽12的盲端121时,第一圆锥壁142和第二圆锥壁162与针座本体2211的对接体2213的第二轴部脱离接触关系,第一延伸部14和第二延伸部16将在自身弹性力的作用下恢复原状,此时,第一限位部的第一限位面141和第二限位部的第二限位面161均位于针座本体2211的对接体2213的抵靠面2216向靠近保护套本体的对接端11的方向移动的轨迹上。也就是说,穿刺组件22向远离对接端11的方向移动,针座手柄2212将与卡槽12的盲端121接触;穿刺组件22向靠近对接端11的方向移动,针座本体2211的抵靠面2216将与第一限位面141和第二限位面161接触,从而限制穿刺组件22相对保护套本体轴向运动,保证针管222收纳于保护套本体内后不会再次伸出。当针座手柄2212移动至卡槽12的盲端121后,使保护套本体与套管座211分离,穿刺组件22的针管222将始终位于保护套本体内,将保护套本体和使用过得穿刺组件22一同扔掉即可。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安全保护套10,可对与留置组件21分离的穿刺组件22中的针管222起到保护作用,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本实施例中,保护套本体上形成第一延伸部14和第二延伸部16,第一延伸部14的第一限位面141和第二延伸部16的第二限位面161位于同一平面上,使得第一限位面141和第二限位面161能够同时与针座本体2211上的抵靠面2216接触,具有更好的限位能力。此外,由于第一延伸部14的第一基面143与卡槽12的第一槽壁122平齐,第二延伸部16的第二基面163与卡槽12的第二槽壁123平齐,使得针座手柄2212在卡槽12内移动的过程中不会与第一基面143和第二基面163接触,第一延伸部14和第二延伸部16不会因针座手柄2212与第一基面143和第二基面163接触而变形。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