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踝骨解剖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34709发布日期:2019-08-27 20:05阅读:415来源:国知局
内踝骨解剖钢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特别涉及一种内踝骨解剖钢板。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发展及交通工具的增加,车祸引发的损伤和复杂的骨折及创伤也随之增多,而且复杂的骨折也屡见不鲜,特别是内收型Pilon骨折及旋后内收型内踝骨折,临床上治疗此类骨折主要的问题有一下几点,1、单纯的空心螺钉难以可靠固定,需内侧解剖型钢板支撑才能提供可靠的生物力学;2、胫骨远端内侧关节面的塌陷处理起来较棘手,植骨后没有可靠的内固定器械,从而对临床手术内的固定治疗增加了难度,现有的是采用螺钉及其他普通钢板的内固定方式,已达不到固定的目的。由于钢板贴覆不到骨折的位置,从而导致骨折处难以愈合或延长愈合时间,更为严重的还会引起钢板疲劳断裂,进而导致骨折进一步错位,给患者带来精神上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对骨折处实现更好固定的内踝骨解剖钢板。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内踝骨解剖钢板,包括用于贴覆固定在胫骨远端的钢板本体,所述钢板本体上分布有多个第一螺钉孔,所述钢板本体周缘朝向胫骨下关节面的位置向外扩张设置形成一扩张部,所述钢板本体与扩张部相同的一面向内凹陷形成一贴覆胫骨远端外周壁的包裹面,所述扩张部周缘朝向内踝的位置向外延伸形成一贴覆内踝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上分布有多个第二螺钉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凹陷的包裹面使得钢板本体能更好的包裹于胫骨远端并使两者之间实现更好的贴合,螺钉通过第一螺钉孔后穿设进胫骨内部,用于实现钢板本体与胫骨远端两者之间的固定;而延伸部的位置则贴覆于内踝,螺钉通过第二螺钉孔后穿设进内踝,实现内踝在于钢板本体上的固定。通过在钢板本体上设置延伸部,对内踝的骨折处进行更好的包裹定位,同时对胫骨远端塌陷的关节面进行锁定螺钉支撑固定,从而对内踝骨折处达到更可靠的固定作用,早期功能锻炼,使内踝骨折处能实现更好的愈合并活动良好的功能。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延伸部周缘朝向内踝的位置设有沿胫骨宽度方向环绕包裹于内踝的包裹部,所述包裹部上设有所述的第二螺钉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包裹部的设置沿周向对内踝的外弧形面进行包裹,进一步增大与内踝之间的接触面,对内踝实现更好的固定;且包裹部的设置能对骨折处的内踝起到更好的限位固定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方便后续内踝的固定操作且有利于帮助骨折处进行更好的愈合。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延伸部与包裹部靠近周缘的位置朝向周缘方向厚度逐渐降低且小于钢板本体的厚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胫骨远端皮下软组织薄弱,前方由内向外分别存在胫骨前肌肌腱,踇长屈肌肌腱和趾长屈肌肌腱,这些肌腱与骨面临近,其间少许软组织,太厚的钢板可能会磨损肌腱,且钢板延伸部并不需要极大的强度,再者踝关节骨折或PILON骨折软组织张力较高,如果较厚的钢板植入则会进一步加大踝关节软组织的张力,造成皮肤坏死,切口裂开等并发症。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扩张部周缘朝向内侧穹隆顶的位置延伸有加长部,所述加长部贴覆于内侧穹隆顶,所述加长部的位置分布有多个第三螺钉孔,所述加长部靠近周缘的位置朝向周缘方向厚度逐渐降低。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长部的设置可以对关节面形成良好的支撑,有利于踝穴的复位和稳定,而螺钉通过第三螺钉孔后穿设进内侧穹隆顶用于实现两者的固定。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长部与延伸部之间过度连接有加强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部的设置能增加加长部与延伸部两者之间的结构强度,并能对胫骨远端位置达到更好的包裹作用。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扩张部周缘朝向前踝的位置延伸有贴覆于前踝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上分布有多个第四螺钉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部的设置进一步增大与胫骨远端之间的接触面积,对胫骨远端关节面形成更良好的支撑,从而帮助骨折处进行更好的愈合。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钢板本体、扩张部、延伸部与包裹部四者的周缘均为弧形过度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种设置方式能避免长期磨损肌腱。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螺钉孔的直径为2.4毫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小螺钉孔的设置能拥有更大的把持力,从而达到更好的固定作用。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螺钉孔包括锁定螺钉孔与滑动螺钉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动螺钉孔的设置有利于内踝骨块近端的阻挡固定。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三螺钉孔的直径为2.4毫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小螺钉孔的设置能拥有更大的把持力,从而达到更好的固定作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能对内踝骨折处实现更好的支撑固定,从而帮助骨折处进行更好的愈合。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

图2为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B-B处的剖视图;

图4为实施例的展开图。

图中:1、钢板本体;2、第一螺钉孔;21、锁定螺钉孔;22、滑动螺钉孔;3、扩张部;4、包裹面;5、延伸部;6、第二螺钉孔;7、包裹部;8、加长部;9、第三螺钉孔;10、加强部;11、固定部;12、第四螺钉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考图1至图4,一种内踝骨解剖钢板,包括形状为长条形的钢板本体1,钢板本体1的上端面为向外凸出的弧形面、下端面一体设置有向外延伸且逐渐扩张设置的扩张部3;扩张部3与钢板本体1相同的一面向内凹陷形成一包裹面4,包裹面4的设置使得钢板本体1与扩张部3的横截面形状一个弯曲的弧形面,而该种设置方式使得钢板本体1与扩张部3能更好的贴合在胫骨远端的外周壁。

扩张部3周缘朝向内踝的位置一体设置有向外延伸且贴覆于内踝外表面的延伸部5,延伸部5周缘朝向内踝的位置一体设置有沿水平方向环套包裹于内踝外表面的包裹部7;包裹部7与延伸部5上分布有多个第二螺钉孔6,第二螺钉孔6的数量优选为三个且直径优选2.4毫米,且该三个第二螺钉孔6呈三角分布设置。

扩张部3周缘朝向内侧穹隆顶的位置一体设有加长部8,加长部8与延伸部5之间过度连接有加强部10,加长部8靠近周缘的位置朝向周缘方向厚度逐渐降低,加强部10连接于扩张部3且加强部10、扩张部3、加长部8以及延伸部5四者之间一体设置。扩张部3周缘朝向前踝的位置一体延伸有贴覆于前踝的固定部11,固定部11、加强部10、扩张部3、加长部8以及延伸部5五者的周缘均为弧形过度设置,使得整块钢板本体1的周边均无向外凸出的棱角。

延伸部5与包裹部7靠近周缘的位置朝向周缘方向厚度逐渐降低且小于钢板本体1的厚度且该位置的厚度优选为0.5毫米,而钢板本体1的厚度优选为1毫米。钢板本体1上设有多个第一螺钉孔2,多个的第一螺钉孔2包括一个滑动螺钉孔22以及多个锁定螺钉孔21;加长部8上设有多个第三螺钉孔9,第三螺钉孔9的直径优选为2.4毫米且数量优选为4个;固定部11上设有多个第四螺钉孔12,第四螺钉孔12的数量优选为2个。

安装方式:将钢板本体1直接入路暴露骨折端,复位后克氏针临时固定骨折端,如胫骨远端关节有压缩,则抬起复位关节面,骨缺损处给予植骨。再以胫骨远端关节面以及内踝为基准服帖安放延伸部5,再于滑动螺钉孔22处植入普通松质骨螺钉,通过钢板本体1挤压骨折块使骨折块间加压,再植入滑动孔以远的锁定螺钉,然后植入关节面压缩处的锁定螺钉孔21,再选择性植入近端锁定螺钉孔21及胫骨远端前方外侧第一螺钉孔2,然后逐层缝合切口。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