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移动双腔气管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45189发布日期:2019-08-16 22:21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可移动双腔气管导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移动双腔气管导管。



背景技术:

在临床医学上,当病人的左侧肺或者右侧肺发生病变时,为了满足胸科手术的术野暴露充分的要求,并且为了避免患侧肺的血性物或肿瘤污染到健侧肺,临床上需要将左侧肺和右侧肺隔离开来,目前常用的做法是医生使用气管导管对病人进行单肺通气,使左侧肺和右侧肺分开通气。

现有的气管导管主要有单腔气管导管和双腔气管导管,单腔气管导管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根据病人单侧肺的病变位置来区分左肺还是右肺进行对位,操作不方便,且由于未封闭主气管导致单肺通气不完善;另外,当术中需要对患侧肺进行膨肺和吸引等操作时,单腔气管导管不便于进行以上操作,一般需要重新插管,使得病人很痛苦。现有的双腔气管导管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分别将两个腔道插入到左右支气管,对位操作要求高,操作费时,会给病人造成较大痛苦。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移动双腔气管导管,避免考虑支气管导管的对位问题,操作方便,同时能实现单肺通气、术中膨肺和患侧肺吸引的功能。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移动双腔气管导管,包括:

第一导管,所述第一导管的第一端为用于连接呼吸机的进气口,所述第一导管的第二端为用于为肺部通气的出气口;

第一气囊,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管的第二端的外侧壁上;

第二导管,所述第二导管与所述第一导管并排设置并可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管,且所述第二导管的第一端为用于连接呼吸机的进气口;所述第二导管的第二端为用于为肺部通气的出气口;

第二气囊,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管的第二端的外侧壁上;

第三气囊,环设于所述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的外侧壁的中部;

其中,所述第一气囊、第二气囊和第三气囊分别连接有充气管。

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导管的外管壁的中间段沿其长度方向上配置有滑动槽,所述第二导管的中间段卡接于所述滑动槽内并可沿所述滑动槽滑动。

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三气囊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滑动槽的第一端上,所述滑动槽的第二端靠近所述第一导管的第一端;所述滑动槽的第一端为环形结构,该环形结构用于环抱所述第二导管的管壁。

作为优选的,所述滑动槽与所述第一导管为一体成型结构。

作为优选的,所述滑动槽的横截面为圆弧形。

作为优选的,所述滑动槽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导管的第一端的距离为所述第一导管的长度的1/4至2/5之间。

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气囊连接有第一充气管,所述第二气囊连接有第二充气管,所述第三气囊连接有第三充气管。

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充气管、第二充气管及第三充气管的充气端均设置有单向阀。

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充气管和第二充气管分别埋设于所述第一导管与第二导管的外管壁上。

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导管的第二端和第二导管的第二端的出气口均设置为斜切开口结构,且靠近所述出气口的侧壁开设有侧出气孔。

本实用新型的可移动双腔气管导管,将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的第二端并排放置,一同置入任一侧的支气管,通过充气管分别对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微微通气,判断出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进入到患者哪一侧的支气管,如果两根导管都进入右侧支气管,则固定右侧的一根导管并向外拉出左侧的另一根导管使其第二端置于主气管中,使右侧的导管留在右支气管内,并对留在右支气管内的导管的气囊和第三气囊充气,以分别用于封堵右侧支气管和主气管,再通过外部的呼吸机分别控制与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的连通和/或断开,从而实现单侧肺通气、术中膨肺和患侧肺吸引的功能;如果两根导管都进入左侧支气管,则操作与都进入右侧支气管时同理的方法;如果两根导管分别置入了左、右支气管,则只需拉出任一侧的导管即可。如此,可避免插入导管过程中需要与患者左/右支气管进行准确对位的精细操作,只需要根据导管实际进入的位置做简单的调节,就可以达到单侧肺通气、术中膨肺和患侧肺吸引的功能,操作简单高效,大大降低了操作难度,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移动双腔气管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移动双腔气管导管的第一导管与第二导管的第一端卡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移动双腔气管导管的第一导管第一端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使用图1所示的可移动双腔气管导管插管的一状态示意图;

图5是使用图1所示的可移动双腔气管导管插管的另一状态示意图。

其中,1、第一导管;11、滑动槽;12、斜切开口;13、侧出气孔;14、标准接头;2、第二导管;3、第一气囊;31、第一充气管;4、第二气囊;41、第二充气管;5、第三气囊;51、第三充气管;6、单向阀;7、主气管;71、左侧支气管;72、右侧支气管;8、左侧肺;9、右侧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请参见图1至图3所示,示意性地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可移动双腔气管导管,包括第一导管1及第二导管2,该第二导管2与第一导管1并排设置,并且可滑动连接于第一导管1,第一导管1的第一端和第二导管2的第一端为用于连接呼吸机的进气口,第一导管1的第二端和第二导管2的第二端为用于为肺部通气的出气口。更为重要的是,第一导管1的第二端和第二导管2的第二端的外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气囊3和第二气囊4,且第一导管1和第二导管2的外侧壁的中部环设有第三气囊5,即该第三气囊5可将第一导管1和第二导管2并排包绕起来,并且当该双腔气管导管插入患者气管内后,第三气囊5位于患者的主气管7内。第一气囊3、第二气囊4与第三气囊5分别连接有充气管并对其进行充气操作。

具体地,使用上述可移动双腔气管导管时,先将并排放置的第一导管1和第二导管2的第二端进行对齐,再一同插入患者的气管内,直至第一导管1与第二导管2的第二端进入到患者的任一侧的支气管,随后通过充气管对第一气囊3和第二气囊4微微通气,并采用听诊器判断出第一导管1和第二导管2进入到患者哪一侧的支气管,当然,也可以通过例如内窥镜等其他方式判断第一导管1和第二导管2的进入位置。如图4所示,如果两根导管都进入到患者的右侧支气管72,则固定右侧的一根导管(在图4中示出的是第二导管2位于右侧,当然此处的导管也可以为第一导管1,需要根据实际使用中第一导管1和第二导管2的左右放置位置来进行判断),并向外拉出位于左侧的第一导管1使其第二端置于患者主气管7中,而后通过充气管对留在右侧支气管内的第二导管2的第二气囊4和第三气囊5进行充气,使该两个气囊膨胀,以分别用于封堵右侧支气管72和主气管7,可防止后续通气时漏气,从而隔绝左侧肺8和右侧肺9,此后,再通过外部的呼吸机分别控制与第一导管1和第二导管2的连通和/或断开,即当单独对第一导管1通气时可实现对左侧肺8的通气,当单独对第二导管2通气时可实现对右侧肺9的通气,从而实现对需要通气的单侧肺进行通气,换句话说,该双腔气管导管既可以实现左侧肺8通气,也可以实现右侧肺9通气,只需要通过呼吸机分别控制第一导管1和第二导管2的通气和/或断气,即可以切换左侧、右侧肺9的通气功能。另外,同样地通过呼吸机分别控制第一导管1和第二导管2的通气和/或吸气,可以实现术中膨肺和患侧肺吸引的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当两根导管都进入左侧支气管时,可以采用相同的方式,具体参见图5,其操作与进入右侧支气管时同理,此时只需要固定左侧的一根导管(例如在图5中示出的是第一导管1位于左侧),并向外拉出位于右侧的第二导管2使其第二端置于患者主气管7中,而后通过充气管对留在左侧支气管内的第一导管1的第一气囊3和第三气囊5进行充气,使该两个气囊膨胀,以隔绝左侧肺8和右侧肺9,此后,再通过外部的呼吸机分别控制与第一导管1和第二导管2的连通和/或断开,即当单独对第一导管1通气时可实现对左侧肺8的通气,当单独对第二导管2通气时可实现对右侧肺9的通气,从而实现对需要通气的单侧肺进行通气。同样地通过呼吸机分别控制第一导管1和第二导管2的通气和/或吸气,可以实现术中膨肺和患侧肺吸引的功能。

而当两根导管分别插入了左、右支气管时,则只需拉出任一侧的导管即可。如此,使用这种可移动双腔气管导管可避免插入导管过程中需要对患者左/右支气管进行准确对位的精细操作,只需要根据导管实际进入的位置做简单的调节,就可以达到单侧肺通气、术中膨肺和患侧肺吸引的功能,其操作简单高效,大大降低了操作难度,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另外,在术中因为手术原因引起第一导管1或者第二导管2的位置发生变化时,也可以通过简单的送管或退管的操作,可实现快速地重新放置。

优选地,第一导管1和第二导管2的第一端均可配置标准接头14,以与呼吸机相连通。可以理解,各导管、气囊和充气管均可采用柔软的医用硅胶的材质进行制作。

更具体地是,参见图2和图3所示,可以看出,第一导管1的外管壁的中间段沿其长度方向上配置有滑动槽11,第二导管2的穿过第三气囊5并卡接于该滑动槽11内,且可沿滑动槽11的内周壁进行滑动。滑动槽11的设置既可以实现第一导管1与第二导管2相对滑动,也可使第二导管2的中段贴附于第一导管1的管壁,减小整个导管装置的外径,以便于手术过程中的顺利插管,减轻患者痛苦。

在上述结构基础上,为了提高第一导管1与第二导管2的滑动连接处的密封性,滑动槽11的第一端为环形结构(图中未示出),该环形结构用于环抱第二导管2的管壁,第三气囊5至少部分设置于滑动槽11的第一端上,当第三气囊5充气时,向内挤压滑动槽11使其与第二导管2紧密贴合,以实现对患者主气管7的封堵,防止对气管通气时漏气。优选地,滑动槽11的第二端靠近第一导管1的第一端,滑动槽11朝向第二端的其他部位为开口结构,可以减小第二导管2与第一导管1在相互滑动过程中的摩擦。进一步优选地,在第二导管2与滑动槽11之间涂抹石蜡油以进一步减小摩擦。

作为优选地实施方式,滑动槽11与第一导管1为一体成型结构,也就是说滑动槽11是由第一导管1的外管壁的两侧延伸出而形成,如此可提高导管的使用性能。

优选地,第一导管1与第二导管2的结构相同,可采用圆型导管,该滑动槽11的横截面为圆弧形,并与第二导管2的外管壁相适配。进一步优选地,为减小导管的外径,第一导管1和第二导管2可采用D型导管,并且第一导管1和第二导管2的D型方向相反。当然,第一导管1和第二导管2还可以为其它合适的构型,只要能达到通气和外径较小的效果即可。

另外,该滑动槽11的第二端与第一导管1第一端的距离,在第一导管1的长度的1/4至2/5之间。优选地,大约占第一导管1长度的三分之一,这样,在保证第二导管2与第一导管1相互依附并可相互滑动的基础上,可减小滑动时的摩擦力。

优选地,为便于对各气囊的控制,第一气囊3连接有第一充气管31,所述第二气囊4连接有第二充气管41,所述第三气囊5连接有第三充气管51。

其次,第一充气管31、第二充气管41及第三充气管51的充气端均设置有单向阀6,当通过充气管对相应的气囊充气后,通过单向阀6的设置,可以关闭相应的充气管,防止各气囊内的气体反向流失,无需供气系统来持续保压。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充气管31和第二充气管41分别埋设于第一导管1与第二导管2的外管壁上,以利于减小整个装置的外径,以便于顺利插管,减轻患者痛苦。

为便于插管,第一导管1和第二导管2的第二端的出气口均设置为斜切开口12结构,且靠近该出气口的侧壁开设有侧出气孔13,当第一导管1或第二导管2第二端的出气口堵塞时,可通过该侧出气孔13为患者提供呼吸的通道,用于应急使用。

通过工艺的优化,还可通过尽量减小气管的横截面,从而应用于于小儿,以解决现有的导管不能很好的进行小儿单肺通气的问题。

应用本实用新型时,其具体的工作原理请参见图4所示,例如假定使用时第一导管1和第二导管2按照如图所示的左右方位并列放置,第一导管1在左侧,第二导管2在右侧,如第一导管1和第二导管2的第二端均插入到患者的右侧支气管72中,则固定第二导管2,将第一导管1向外拉出至第一导管1的第二端置于患者的主气管7内,然后通过第二充气管41和第三充气管51分别对第二气囊4和第三气囊5进行充气,使第二气囊4将患者右侧支气管72封堵住,第三气囊5将主气管7封堵住,从而实现左侧肺8和右侧肺9的隔离,当需要对左侧肺8进行单肺通气时,则在第一导管1的第一端连接上呼吸机,而第二导管2不进行通气;当需要对右侧肺9进行单肺通气时,则在第二导管2的第一端连接上呼吸机,而第一导管1不进行通气;当需要对左侧肺8进行膨肺或吸引时,则通过第一导管1进行充气或抽气,当需要对右侧肺9进行膨肺或吸引时,则通过第二导管2进行充气或抽气。

请再参见图5所示,如第一导管1和第二导管2的第二端均插入到患者的左侧支气管71中,则固定第一导管1,将第二导管2向外拉出至第二导管2的第二端置于患者的主气管7内,然后通过第一充气管31和第三充气管51分别对第一气囊3和第三气囊5进行充气,使第一气囊3将患者左侧支气管71封堵住,第三气囊5将主气管7封堵住,从而实现左侧肺8和右侧肺9的隔离,当需要对左侧肺8进行单肺通气时,则在第一导管1的第一端连接上呼吸机,而第二导管2不进行通气;当需要对右侧肺9进行单肺通气时,则在第二导管2的第一端连接上呼吸机,而第一导管1不进行通气;当需要对左侧肺8进行膨肺或吸引时,则通过第一导管1进行充气或抽气,当需要对右侧肺9进行膨肺或吸引时,则通过第二导管2进行充气或抽气。

如第一导管1和第二导管2分别插入到患者的左侧支气管71和右侧支气管72中,可固定任一侧的导管,并向外拉出另一侧的导管,使其处于图4或图5所示的状态,后续操作同上,此处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可移动双腔气管导管,可避免插入导管过程中需要与患者左/右支气管进行准确对位的精细操作,只需要根据导管实际进入的位置做简单的调节,就可以达到单侧肺通气、术中膨肺和患侧肺吸引的功能,操作简单高效,大大降低了操作难度,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同时,通过两个气囊分别对患者的支气管和主气管进行封堵,可以有效避免单侧通气出现漏气的现象,彻底实现单肺通气。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