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急诊科心脑肺复苏抢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97042发布日期:2019-07-17 05:55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一种急诊科心脑肺复苏抢救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抢救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急诊科心脑肺复苏抢救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心肺复苏是指呼吸、心跳骤停时采取的急救措施,心肺复苏的目的是脑复苏,人们一般通过手动按压胸口的方式进行心肺复苏,很多医护人员动作不够规范,按压不标准,导致病人病况更加恶化;且按压复苏时,不具有输氧装置,不能很好的给病人进行及时的下一步抢救。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

(1)目前人们一般通过手动按压胸口的方式进行心肺复苏,但是有很多医护人员按压动作不够规范,按压不标准,导致病人病况更加恶化;

(2)目前在进行按压复苏时,不具有输氧装置,不能为病人的下一步抢救做好准备,降低了医护人员的抢救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急诊科心脑肺复苏抢救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急诊科心脑肺复苏抢救装置设置有:

底板;

所述底板中间胶接有硬木板,底板一侧焊接有第一支撑架与第二支撑架,第一支撑架上旋转连接有第一连接杆,第一连接杆上焊接有按压板,第二支撑架上旋转连接有第二连接杆,第二连接杆上套接有氧气罐,底板前端卡接有蓄电池;

按压器内部通过螺钉固定有气泵,气泵右端通过螺钉固定有单片机,单片机和气泵通过导线与蓄电池连接,气泵与活塞杆活动连接,活塞杆下端焊接有按压板。

本实用新型质量轻,便于携带,可放置于急救车上,通过气泵推动按压板,进行有规律的按压,避免了医护人员的按压不标准造成的患者病情恶化;同时氧气瓶可对病人进行输氧,功能齐全,为患者的下一步抢救提高了效率。

进一步,所述蓄电池上镶嵌有按压按钮,按压按钮通过导线与蓄电池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按压按钮用于控制蓄电池对装置进行供电,便于装置移动使用,提高了装置的便捷性。

进一步,所述氧气罐口部套接有输气管,输气管末端套接有呼吸罩;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输气管与呼吸罩用于为患者进行输气,便于患者的下一步抢救,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

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撑架与第二支撑架上端焊接有转轴,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下端开有凹槽,凹槽分别套接在转轴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轴用于将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进行转动,便于为患者提供空间及调整按压位置,提高了装置的多功能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急诊科心脑肺复苏抢救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按压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单片机电路图。

图中:1、底板;2、硬木板;3、按压器;4、第一连接杆;5、第一支撑架;6、第二连接杆;7、第二支撑架;8、氧气罐;9、呼吸罩;10、蓄电池;11、按压按钮;12、气泵;13、活塞杆;14、单片机;15、按压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作详细的描述。

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急诊科心脑肺复苏抢救装置包括:底板1、硬木板2、按压器3、第一连接杆4、第一支撑架5、第二连接杆6、第二支撑架7、氧气罐8、呼吸罩9、蓄电池10、按压按钮11、气泵12、活塞杆13、单片机14、按压板15。

底板1中间胶接有硬木板2,底板1一侧焊接有第一支撑架5与第二支撑架7,第一支撑架5上旋转连接有第一连接杆4,第一连接杆4上焊接有按压器3,第二支撑架7上旋转连接有第二连接杆6,第二连接杆6上套接有氧气罐8,底板1前端卡接有蓄电池10;

按压器3内部通过螺钉固定有气泵12,气泵12右端通过螺钉固定有单片机14,单片机14和气泵12通过导线与蓄电池10连接,气泵12与活塞杆13活动连接,活塞杆13下端焊接有按压板15,蓄电池10上镶嵌有按压按钮11,按压按钮11通过导线与蓄电池10连接,氧气罐8口部套接有输气管,输气管末端套接有呼吸罩9,第一支撑架5与第二支撑架7上端焊接有转轴,第一连接杆4与第二连接杆6下端开有凹槽,凹槽分别套接在转轴上。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将第一连接杆4与第二连接杆6旋转到底板1侧端,使病人平躺于底板1上,病人胸部位于硬木板2上,硬木板2更有利于按压,加快病人心肺复苏,将第一连接杆4与第二连接杆6旋转到底板1内端,按压器3置于病人胸处,按下按压按钮11,通过蓄电池10进行供电,由单片机14控制气泵12的工作频率,通过气泵12带动活塞杆13前后运动,进而带动按压板15的前后运动,可以对病人胸部进行有节奏,更标准的按压;清理完病人口腔、鼻腔内的异物后,将呼吸罩9套接在病人鼻腔上,氧气罐8内为高压氧气,通过氧气罐8连接输气管进行输氧。

气泵型号为:7A12B60R52

以上所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