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型“未病”诊疗服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85920发布日期:2019-11-08 23:25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通用型“未病”诊疗服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通用型“未病”诊疗服。



背景技术:

中医“治未病”(现代医学提出的疾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理念的巨大价值已经取得21世纪世界卫生组织公认,目前国家中医药局正启动“治未病”健康工程。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治未病”工程目前主要是通过对高危人群进行体质辨识,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被概括为“以表知里”,认为人体表象信息(四诊信息)与疾病的本质(证候)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以传统的望、闻、问、切诊断法早期发现异常,然后进行中医药等传统疗法的干预。但是,不管是中医还是现代医学都承认在疾病发生早期,体证、指标(目前西医常规检查的项目)还没有异常之前,人体内部已经发生了某些变化,人体内的许多疾病(如肺、心、肝、脾和肾病)往往首先在一些组织及器官内出现不易觉察的病理代谢和微循环改变,随后逐渐发展为实质性的组织器官病灶和代谢紊乱,然后才出现明显的临床病症,待到临床能明确诊断时,这些病症可能已经发展为中晚期,从而失去了早期治愈的机会。极富经验的名老中医可以通过辨识体质和辨证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然而疾病的早期发现和诊断仍然十分困难,人们希望能给“未病”一个直观的具有信息化数码化的标准,而中医“治未病”的效果也需要一个中医药干预前后的数据对照。如果单凭中医医生以各自感悟和单传的所谓传统“四诊”法主观的用体质变化或“证”的变化来进行说明,说服力似嫌不足,也无法推广和让广大群众接受“治未病”的理念,为此,国家中医药局已将研发具有中医理念的诊断仪器作为重中之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用型“未病”诊疗服,该系统可对用户的内脏情况进行诊断治疗,未病者可养生,亚健康者可保健,有病者可提示内脏病位,并建议进一步精准检查,同时可干预治疗疾病。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通用型“未病”诊疗服,包括弹性塑身衣以及纵向设置在所述弹性塑身衣的背部中心的诊疗带;所述诊疗带包括诊疗层、石墨烯层、保护层和处理器;所述诊疗层与人体背部紧密贴合,诊疗层内设有若干诊疗电极组,每个所述诊疗电极组包括两个诊疗电极,所述诊疗电极组按照人体背部的经络穴位分布布置并紧贴皮肤构成检测回路,所述诊疗电极组之间的间距可调;所述诊疗电极组分别与一电流检测电路的输入端和一脉冲转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石墨烯层内设有石墨烯膜,所述石墨烯膜与一温度控制电路连接;所述电流检测电路、脉冲转换电路和温度控制电路均与一处理器连接。进一步地,该系统还包括与所述处理器通信连接的云服务器以及与所述云服务器通信连接的数据处理中心。

进一步地,该系统还包括与所述云服务器通信连接的用户服务中心。

进一步地,所述诊疗层与石墨烯层之间设有填充层。

进一步地,所述电流检测电路包括检测信号放大电路和AD采样电路;所述检测信号放大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诊疗电极电连接,检测信号放大电路的输出端与AD采样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AD采样电路的输出端与处理器的输入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脉冲转换电路包括脉冲发生器、与所述脉冲发生器的输出端连接的脉冲变压器以及分别与所述脉冲变压器的输出端连接的第一脉冲信号放大电路和第二脉冲信号放大电路;

所述脉冲发生器的第一输出端分别与脉冲变压器的引脚5和引脚6连接,所述脉冲发生器的第二输出端与电阻R58的一端连接,电阻R58的另一端与所述脉冲变压器的引脚7连接,脉冲发生器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电阻R58的另一端之间连接有滤波电路,所述滤波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电阻R52和电容C41以及并联连接在电阻R52和电容C41两端的电阻R53;

所述第一脉冲信号放大电路包括三极管Q4和三极管Q7,所述脉冲变压器的引脚4与三极管Q4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4的基极经过电阻R42与三极管Q7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4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4的基极之间并联有电阻 R39,三极管Q7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7的基极经过电阻R51与诊疗电极组其中一个诊疗电极连接;所述脉冲变压器的引脚4还连接有第一谐振电路,所述第一谐振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电阻R40和电容C36,电阻R40的另一端与所述脉冲变压器的引脚4连接,电容C36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二脉冲信号放大电路包括三极管Q8和三极管Q10,所述脉冲变压器的引脚1与三极管Q8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8的基极经过电阻R56与三极管Q10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8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10的基极之间并联有电阻R60,三极管Q10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10的基极经过电阻R61与诊疗电极组另一个诊疗电极连接;所述脉冲变压器的引脚1还连接有第二谐振电路,所述第二谐振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电阻R59和电容C43,电阻R59的另一端与所述脉冲变压器的引脚1连接,电容C43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脉冲变压器的引脚2和引脚3短接后分别与电阻R46的一端和电容 C46的正极性端和处理器连接;电阻R46的另一端和电容C46的负极性端连接后再分别与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三极管Q8的集电极和5V直流电源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温度控制电路包括双电压比较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工作时,通过向诊疗电极组中的其中诊疗电极施加3V/1mA的电流,然后通过电流检测电路检测该诊疗电极组中的另一个诊疗电极的电流,通过获取经络穴位的导电量变化情况可初步诊断相关的疾病,并通过导电量变化量可对全身内脏疾病分段诊疗;当检测发现经络穴位的导电量异常时,可通过处理器控制脉冲转换电路和温度控制电路分别控制诊疗电极和石墨烯膜工作,采用低频脉冲和电热灸两种方式进行治疗;此外,该申请中的所述诊疗电极组之间的间距可调,使用时可根据不同身高的用户调节诊疗电极的位置,以适用于不同身高的用户;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在这些附图中使用相同的参考标号来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诊疗服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诊疗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人体背部的穴位分布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流检测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脉冲转换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温度控制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其中:1、诊疗服;2、诊疗带;3、诊疗层;31、诊疗电极;4、填充层;5、石墨烯层;6、保护层。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一种通用型“未病”诊疗服,包括设置在诊疗服1(如图2 所示)上的诊疗带2。如图3所示,所述诊疗带2包括诊疗层3、石墨烯层5、保护层6和处理器;其中,诊疗服1布料可采用具有高弹性的橡胶材料,以使诊疗带2紧贴人体的脊椎,保护层6可采用纯棉布作为外层。所述诊疗层3与人体背部紧密贴合,诊疗层3内设有若干诊疗电极组,每个所述诊疗电极组包括两个诊疗电极31(可采用不锈钢探头);所述诊疗电极组按照人体背部的经络穴位分布布置,两个诊疗电极31紧贴皮肤构成检测回路,且所述诊疗电极组之间的间距可调,使用时可根据不同身高的用户调节诊疗电极31的位置,以适用于不同身高的用户;图如3所示,所述诊疗电极组分别与一电流检测电路的输入端和一脉冲转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石墨烯层5内设有石墨烯膜,所述石墨烯膜与一温度控制电路连接;所述电流检测电路、脉冲转换电路和温度控制电路均与一处理器连接。

工作时,通过向诊疗电极组中的其中诊疗电极31施加3V/1mA的电流,然后通过电流检测电路检测该诊疗电极组中的另一个诊疗电极31的电流,通过获取经络穴位的导电量变化情况可初步诊断相关的疾病,并通过导电量变化量可对全身内脏疾病分段诊疗;当检测发现经络穴位的导电量异常时,可通过处理器控制脉冲转换电路和温度控制电路分别控制诊疗电极31和石墨烯膜工作,采用低频脉冲和电热灸两种方式进行治疗;其中,低频脉冲是使用特定频率幅度的脉冲电流刺激病变部位的神经、肌肉,使之兴奋,发生收缩反应,从而促进病变区的血液循环,达到治疗效果。热灸主要是采用石墨烯电加热后发出的远红外线对上、中、下三焦对应背部的经络穴位灸疗。

其中电流检测共设置五个区,检测区1为:T1~T5,对应人体的肺,检测区 2为:T4~T8,对应人体的心,检测区3为:T7~T10,对应人体的肝(胆),检测区4为:T9~T12,对应人体的脾(胃),检测区5为:T11~L5,对应人体的肾,穴位图如4所示。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图如1所示,该系统还包括与所述处理器通信连接的云服务器以及与所述云服务器通信连接的数据处理中心,数据分析中心,主要负责用户建档、病例分析、生成报表等三大功能。其中,建档主要是为使用督脉智能诊断治疗服的每一位用户进行建立详细的档案,用于后端病例分析。同时,对收集到的大数据,通过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分析,汇总,并找到每个病体的病例与数据的对应关系,并生成相关报表,发送给相关用户。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该系统还包括与所述云服务器通信连接的用户服务中心,用户服务中心可以与社区医院和第三方服务机构之间建立信息共享,以便于社区医院和第三方服务机构计时获取用户的测量结果和治疗结果,以采取进步的治疗。社区医院和第三方服务机构也可以根据治疗信息,检查通过治疗疾病是否已经改善,若存在异常,则及时通知用户,到相关医院就医。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诊疗层3与石墨烯层5之间设有填充层4,具体可采用柔软的海绵做为填充,保证检测点与皮肤接触的紧密性。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如图5所示,所述电流检测电路包括检测信号放大电路和AD采样电路;所述检测信号放大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诊疗电极31 电连接,检测信号放大电路的输出端与AD采样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AD 采样电路的输出端与处理器的输入端连接。其中所述检测信号放大电路包括放大器(如AD8628)以及相应的外围电路,所述AD采样电路包括AD转换器(如 AD7705)以及相应的外围电路。

工作时,穴位电流检测电路主要是通过测信号放大电路对诊疗电极31上获取到的电流信号进行放大,再采用AD采样电路将经放大的电流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后传送至处理器。处理器再采用相关算法对数据进行平滑滤波并计算出穴位电流。

通过向诊疗电极组中的其中诊疗电极31施加3V/1mA的电流,然后通过电流检测电路检测该诊疗电极组中的另一个诊疗电极31的电流,通过获取经络穴位的导电量变化情况可初步诊断相关的疾病,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图如6所示,所述脉冲转换电路包括脉冲发生器、与所述脉冲发生器的输出端连接的脉冲变压器以及分别与所述脉冲变压器的输出端连接的第一脉冲信号放大电路和第二脉冲信号放大电路;脉冲转换电路是通过将DC5V转换成频率为1KHZ、电压幅值为30~60V的针灸波,通过该针灸波对穴位进行治疗。

所述脉冲发生器的第一输出端分别与脉冲变压器的引脚5和引脚6连接,所述脉冲发生器的第二输出端与电阻R58的一端连接,电阻R58的另一端与所述脉冲变压器的引脚7连接,脉冲发生器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电阻R58的另一端之间连接有滤波电路,所述滤波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电阻R52和电容C41以及并联连接在电阻R52和电容C41两端的电阻R53。

所述第一脉冲信号放大电路包括三极管Q4和三极管Q7,所述脉冲变压器的引脚4与三极管Q4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4的基极经过电阻R42与三极管Q7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4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4的基极之间并联有电阻 R39,三极管Q7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7的基极经过电阻R51与诊疗电极组其中一个诊疗电极31连接;所述脉冲变压器的引脚4还连接有第一谐振电路,所述第一谐振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电阻R40和电容C36,电阻R40的另一端与所述脉冲变压器的引脚4连接,电容C3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脉冲信号放大电路包括三极管Q8和三极管Q10,所述脉冲变压器的引脚1与三极管Q8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8的基极经过电阻R56与三极管Q10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8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10的基极之间并联有电阻R60,三极管Q10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10的基极经过电阻R61与诊疗电极组另一个诊疗电极31 连接;所述脉冲变压器的引脚1还连接有第二谐振电路,所述第二谐振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电阻R59和电容C43,电阻R59的另一端与所述脉冲变压器的引脚1连接,电容C4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脉冲变压器的引脚2和引脚3短接后分别与电阻R46的一端和电容C46的正极性端和处理器连接;电阻R46的另一端和电容C46的负极性端连接后再分别与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三极管Q8的集电极和5V直流电源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图如7所示,所述温度控制电路包括双电压比较器机器外围电路。工作时,通过温度控制电路可控制温度控制电路发热实现热灸,其中本实用新型主要采用5~25um宽频谱的石墨烯膜,温度35~55度可控,且加热只需10S左右。这种石墨烯膜与普通的碳纤维相比,具有发热更均匀,导电更快,柔韧性更好,在扭曲打结的状态下也不断裂等特点。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