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卫生用品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防漏卫生巾。
背景技术:
卫生巾是在女性生理期时必需的产品,在现实情况里,女性朋友经常会在生理期内由于种种原因而使得经血发生泄漏,致使衣物或者床单、被单被污染,难以洗去。
在公告号为CN203647586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全方位防漏卫生巾,包含卫生巾本体和护翼,卫生巾本体包含底层、吸水层、面层,吸水层位于底层和面层之间,卫生巾本体的面层上均匀分布有防回渗孔,防回渗孔为倒锥形孔。
上述的一种全方位的防渗卫生巾通过防渗回孔,以实现减少经血的回流,但是由于设置防渗回孔,当经血的量较大时,导致经血的下渗速度小于经血的扩散速度,使经血不能及时被吸收,对导致使用者感到不适,还可能造成泄露。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漏卫生巾,提高使用者的舒适度,减小经血泄露的概率,并提高使用者的舒适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漏卫生巾,包括本体以及护翼,本体由下而上包括防水层、底层、吸水层以及面层,还包括沿吸水层周向的支撑环,支撑环固定于面层与吸水层之间并形成一中空腔,面层开设有若干与中空腔相通的贯穿口,中空腔的底面设置有防回渗层。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中空腔,当经血与面层接触时,经血在贯穿口的作用下,直接流入中空腔内,然后经过防回渗层并流入吸水层内并被吸收。通过设置中空腔,经血快速流入中空腔内,对经血起到了暂时放置的效果,从而减少面层顶面的经血,减少经血泄露的概率并提高面层表面的清爽度;通过设置防回渗层,减少经血回渗进入中空腔内的概率;在中空腔与通孔的作用下,提高了整体的透气性。
进一步的,防回渗层设置有若干防回渗孔,防回渗孔朝向中空腔呈扩口设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防回渗孔,且防回渗孔朝向中空腔呈扩口设置,从而使经血快速渗入吸水层,且还减少了经血从吸水层进入中空腔内的概率。
进一步的,中空腔内设置有将中空腔分隔成若干缓流单元的若干支撑条,支撑条同步与面层以及吸水层固定。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支撑条,将中空腔隔成缓流单元,从而在使用者坐着,在面层和吸水层之间发生挤压时,部分缓流单元仍然能保持中空并发生效果。
进一步的,支撑条开设有用于连通相邻缓流单元的连接孔。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连接孔,从而导通相邻的缓流单元,便于经血的流动,从而增大经血与吸水层的接触面积,提高吸收效果。
进一步的,还包括沿支撑环周向设置有防水圈,防水圈位于中空腔内,且防水圈的外侧壁同步与支撑环的内侧壁、面层、吸水层固定。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防水圈,从而减少中空腔内的经血渗入支撑环,减小经血泄露的概率。
进一步的,面层顶面设置有凸环,凸环的面积小于支撑环。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凸环,从而对经血的扩散起到了阻挡的效果,从而提高了防漏的效果。
进一步的,面层顶面开设有若干用于引导经血流动的引流槽。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引流槽,便于经血在面层上流入引流槽内,并向卫生巾的两端扩散,便于经血下渗,进而提高防漏的效果。
进一步的,中空腔的内顶面固定有若干抑菌颗粒。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抑菌颗粒,从而对中空腔内的细菌起到了杀菌、抑菌的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通过设置中空腔,经血快速流入中空腔内,对经血起到了暂时放置的效果,从而减少面层顶面的经血,减少经血泄露的概率并提高面层表面的清爽度,在中空腔与通孔的作用下,提高了整体的透气性;
(2)通过设置凸环,从而对经血的扩散起到了阻挡的效果,从而提高了防漏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了防漏卫生巾的整体结构;
图2为图1的爆炸图;
图3为图2中A部的放大图;
图4为图2的剖视图;
图5为图4中B部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1、护翼;2、本体;21、防水层;22、底层;23、吸水层;24、面层;3、支撑环;4、中空腔;5、防水圈;6、贯穿口;7、防回渗层;8、防回渗孔;9、支撑条;10、凸环;11、引流槽;12、抑菌颗粒;13、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一种防漏卫生巾,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本体2以及护翼1,护翼1设置有两个并固定于本体2的两侧,本体2有下而上包括防水层21、底层22、吸水层23以及面层24,防水层21设置为聚四氟乙烯,具有透气防水的优点;底层22固定于防水层21与吸水层23之间,底层22由无纺布组成;吸水层23由木浆和高分子SPA混合而成,具有吸水性强的优点;面层24有无纺布组成。
如图2和图3所示,吸水层23与面层24之间固定有支撑环3,支撑环3沿吸水层23呈环形设置,支撑环3的设置为条状的无纺布,支撑环3、吸水层23顶面、面层24的底面形成一中空腔4,中空腔4内设置有防水圈5,防水圈5的高度等于支撑环3的高度,防水圈5的外壁在与支撑环3固定的同时,还同步与面层24的底面以及吸水层23的顶面固定,从而减少经血渗出中空腔4的概率。其中防水圈5也设置为聚四氟乙烯。
如图2和图4所示,面层24的顶面开设有若干贯穿口6,贯穿口6与中空腔4相通,贯穿口6呈圆柱形设置,从而便于经血流入中空腔4内并进行扩散。中空腔4的内顶面固定有若干抑菌颗粒12,从而减少中空腔4以及面层24的细菌滋生。
如图4和图5所示,吸水层23的顶面固定有防回渗层7,防回渗层7设置于中空腔4内,防回渗层7与中空腔4的底面贴合,防回渗层7开设有若干防回渗孔8,防回渗孔8朝向中空腔4呈扩口设置,即防回渗孔8沿面层24朝向吸水层23方向面积逐渐减小,从而实现减少回漏的概率。
如图3和图5所示,中空腔4内固定有多条支撑条9,支撑条9同步与面层24以及吸水层23固定,支撑条9将中空腔4分隔成若干缓流单元。相邻的缓流单元之间连通有连接孔13,从而始终有缓流单元保持中空。
如图1和图2所示,面层24顶面设置有凸环10,凸环10的首尾相接,凸环10的高度设置为0.5-1mm之间,凸环10的面积大于支撑环3,从而对经血的扩散起到了阻挡的效果;面层24顶面开设有两条引流槽11,引流槽11呈弯曲设置,且引流槽11通过冲压形成,从而便于对经血的引导。
综上所述,当经血与面层24接触时,经血在贯穿口6的作用下,直接流入中空腔4内,然后经过防回渗层7并流入吸水层23内并被吸收,从而减少面层24顶面的经血,减少经血泄露的概率并提高面层24表面的清爽度。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