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无烟明火艾灸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38635发布日期:2019-11-05 22:46阅读:40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无烟明火艾灸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无烟明火艾灸器。



背景技术:

艾灸,中医针灸疗法中的灸法,点燃用艾叶制成的艾炷、艾柱为主,熏烤人体的穴位以达到保健治病的一种自然疗法。。艾灸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方法。艾灸疗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医学中最古老的医疗方法之一。

艾灸对百余种疾病有较好的疗效,历史上曾广泛应用于临床,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过巨大贡献。对于传统艾灸而言,艾条或艾柱燃烧时产生的明火的炙烤和烟雾的烟熏是其疗效的重要因素;然而实际生活中由于使用的便利性原因,明火易产生安全问题或用户对于艾烟的忍受程度,部分用户不能接受艾烟的气味,有些艾灸产品采用替代的方案来产生类似于艾灸的效果,例如将艾柱放置对一铜盒中通过铜盒导热,这样虽然避免了明火的安全隐患但却也使其艾灸效果大打折扣;艾烟作用于皮肤表层也会有特别的理疗作用,有不少类似的研究和论文,为照顾少数用户而改变艾柱的成分使其不产生烟雾,一方面会缺失烟熏的疗效,另一方面成分的变动可能也会对艾灸的效果有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无烟明火艾灸器,用以解决现有艾灸器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烟雾较大、刺激人体呼吸器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新型无烟明火艾灸器,,所述新型无烟明火艾灸器包括:底座、外壳、燃烧室、除烟装置和控制面板,所述燃烧室和除烟装置均设置在外壳内部被外壳包裹,外壳的侧面开设有排气孔,所述底座卡接在外壳底部,底座两侧连接有绑带将艾灸器固定在人体需要进行艾灸的部位,所述除烟装置内设置有多个高速旋涡风扇,高速旋涡风扇将烟雾颗粒打散并从外壳侧面的排气孔排出,所述控制面板安装在除烟装置顶部并通过线缆与除烟装置连接,控制高速旋涡风扇的转速。

优选地,所述燃烧室内部设置有圆柱容纳腔,点燃后的艾柱放置在圆柱容纳腔内,圆柱容纳腔内设置有限位筋,限位筋将艾柱卡在圆柱容纳腔内,圆柱容纳腔底部安装有滤网,滤网外侧套设有第一涡轮排气片,圆柱容纳腔顶部安装有端盖,端盖外侧套设有第二涡轮排气片。

优选地,所述圆柱容纳腔外侧套设有圆柱筒,所述圆柱筒与圆柱容纳腔之间设置有空隙,圆柱筒外侧固定有多个隔板,隔板与燃烧室内侧壁固定连接,在圆柱筒外壁、燃烧室内侧壁和相邻两个隔板之间形成容纳空腔,在容纳空腔内放置吸附棉,第一涡轮排气片和第二涡轮排气片分别盖在燃烧室的两端,将吸附棉限位在容纳空腔内。

优选地,所述底座卡接在外壳底部,底座中间开设有圆形通孔,圆形通孔与燃烧室底部的滤网相对应,所述底座的两侧边均开设有条形通孔,所述条形通孔内固定绑带。

优选地,所述除烟装置包括多个高速旋涡风扇,高速旋涡风扇通过固定座固定在燃烧室顶部,固定座上设置有螺柱,高速旋涡风扇通过螺丝与固定座连接,固定座上设置有通风的开口。

优选地,所述高速旋涡风扇与控制面板连接,所述控制面板通过支撑座固定在高速旋涡风扇的顶端,控制面板的背面安装有蓄电池,蓄电池与高速旋涡风扇通过线缆连接,外壳上设置有USB接口,USB接口与蓄电池连接,从外部对蓄电池进行充电。

优选地,所述控制面板上设置有中央控制器、显示屏和控制按键,控制按键和显示屏均与中央控制器连接。

优选地,所述外壳的顶部中间设有弧形孔,控制面板从弧形孔中露出,外壳顶部边缘开设有多个进气孔。

优选地,所述外壳顶部旋转卡接有进气调节环,进气调节环能够调整进气孔开口大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新型无烟明火艾灸器,所述艾灸器利用明火点燃艾柱,利用艾柱燃烧产生的烟雾对人体进行烟熏,使传统的艾灸方法得以保留,达到最佳的艾灸效果。同时,燃烧室侧壁的吸附棉对烟雾进行吸附,除烟装置内的高速旋涡风扇将艾柱燃烧产生的烟雾颗粒进行打散,并将烟雾从外壳侧面的排气孔排出,不会对人体呼吸器官和眼睛造成刺激。利用控制面板上控制按键调节高速旋涡风扇的转速,从而控制艾灸的温度,防止烫伤皮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型无烟明火艾灸器整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型无烟明火艾灸器的燃烧室内部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型无烟明火艾灸器的底座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型无烟明火艾灸器的燃烧室顶部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型无烟明火艾灸器的燃烧室底部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型无烟明火艾灸器的除烟装置内部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型无烟明火艾灸器的控制面板结构图。

图中:1底座、2外壳、3燃烧室、4除烟装置、5控制面板、6排气孔、7绑带、8高速旋涡风扇、9圆柱容纳腔、10艾柱、11限位筋、12滤网、13第一涡轮排气片、14端盖、15第二涡轮排气片、16圆柱筒、17隔板、18容纳空腔、19圆形通孔、20条形通孔、21固定座、22螺柱、23支撑座、24USB接口、25显示屏、26控制按键、27弧形孔、28进气孔、29进气调节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实施例1

参考图1,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新型无烟明火艾灸器,所述新型无烟明火艾灸器包括:底座1、外壳2、燃烧室3、除烟装置4和控制面板5,所述燃烧室3和除烟装置4均设置在外壳2内部被外壳2包裹,外壳2的侧面开设有排气孔6,所述底座1卡接在外壳2底部,底座1两侧连接有绑带7将艾灸器固定在人体需要进行艾灸的部位,所述除烟装置4内设置有多个高速旋涡风扇8,高速旋涡风扇8将烟雾颗粒打散并从外壳2侧面的排气孔6排出,所述控制面板5安装在除烟装置4顶部并通过线缆与除烟装置4连接,控制高速旋涡风扇8的转速。

所述燃烧室3内部设置有圆柱容纳腔9,圆柱容纳腔9内设置有限位筋11,限位筋11将艾柱10卡在圆柱容纳腔9内,点燃后的艾柱10放置在圆柱容纳腔9内,艾柱10燃烧并冒出烟雾,圆柱容纳腔9底部安装有滤网12,所述底座1卡接在外壳2底部,底座1中间开设有圆形通孔19,圆形通孔19与燃烧室3底部的滤网12相对应,滤网对烟雾进行过滤,过滤后的烟雾对人体需要艾灸的部位进行烟熏,滤网12外侧套设有第一涡轮排气片13,圆柱容纳腔9顶部安装有端盖14防止烟雾从圆柱容纳腔顶部冒出,端盖14外侧套设有第二涡轮排气片15。

所述圆柱容纳腔9外侧套设有圆柱筒16,所述圆柱筒16与圆柱容纳腔9之间设置有空隙,圆柱筒16外侧固定有多个隔板17,隔板17与燃烧室3内侧壁固定连接,在圆柱筒16外壁、燃烧室3内侧壁和相邻两个隔板17之间形成容纳空腔18,在容纳空腔18内放置吸附棉,第一涡轮排气片13和第二涡轮排气片15分别盖在燃烧室3的两端,将吸附棉限位在容纳空腔18内,烟雾对人体进行烟熏后,会返回至燃烧室3内,烟雾从第一涡轮排气片13进入容纳空腔18,容纳空腔18内的吸附棉对烟雾内的颗粒物进行吸附,再通过第二涡轮排气片15进入除烟装置4。

所述除烟装置4包括多个高速旋涡风扇8,高速旋涡风扇8通过固定座21固定在燃烧室3顶部,固定座21上设置有螺柱22,高速旋涡风扇8通过螺丝与固定座21连接,固定座21上设置有通风的开口,高速旋涡风扇8产生的风能够从通风开口吹入燃烧室3,所述高速旋涡风扇8与控制面板5连接,所述控制面板5通过支撑座23固定在高速旋涡风扇8的顶端,控制面板5的背面安装有蓄电池,蓄电池与高速旋涡风扇8通过线缆连接,外壳2上设置有USB接口24,USB接口24与蓄电池连接,从外部对蓄电池进行充电。

在使用过程中,利用底座1两侧条形通孔20内固定的绑带7将艾灸器固定在需要进行艾灸的部位,所述控制面板5上设置有中央控制器、显示屏25和控制按键26,控制按键26和显示屏25均与中央控制器连接,调节控制按键26向中央控制器发送指令,中央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指令调节高速旋涡风扇8的转速,将烟雾颗粒打散并为烟雾降温,防止烫伤人体皮肤,所述外壳2的顶部中间设有弧形孔27,控制面板5从弧形孔27中露出,方便进行操作。

外壳2顶部边缘开设有多个进气孔28,外壳2顶部旋转卡接有进气调节环29,进气调节环29能够旋转调整进气孔开口大小,控制进风量,控制艾柱10的燃烧状态,以针对不同部位通入不同的风量。

本实用新型利用艾柱燃烧产生的烟雾对人体进行烟熏,使传统的艾灸方法得以保留,达到最佳的艾灸效果。同时,燃烧室侧壁的吸附棉对烟雾进行吸附,除烟装置内的高速旋涡风扇将艾柱燃烧产生的烟雾颗粒进行打散,并将烟雾从外壳侧面的排气孔排出,不会对人体呼吸器官和眼睛造成刺激,方便人们进行艾灸治疗。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