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术后血肿热敷护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11445发布日期:2019-07-31 20:27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介入治疗术后血肿热敷护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介入治疗术后血肿热敷护理装置。



背景技术:

介入疗法来自于介入放射学。介入放射学是放射学领域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它的许多技术都是来源于外科手术,被放射学家所采用和改良的。利用X线透视、CT定位、B型超声仪等医疗影像设备做导向,将特制的导管或器械经人体动脉、静脉、消化系统的自然管道、胆道或手术后的引流管道抵达体内病变区域,取得组织细胞、细菌或生化方面的资料,也可以进行造影摄片获得影像学资料,从而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同时也可进行各种特殊的治疗。

根据上述,目前临床在介入治疗术后穿刺部可能会出现血肿,需要进行消肿护理,但现有所采取的方式是通过毛巾进行热敷,而该种方式需要人工一直手持进行操作,操作方式十分的原始,且护理人员操作费时费力,此外24小时内冰敷消肿最佳,而现有的热敷装置,无法与冰袋进行很好的配合护理,鉴于以上缺陷,实有必要设计介入治疗术后血肿热敷护理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介入治疗术后血肿热敷护理装置,来解决背景技术提出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介入治疗术后血肿热敷护理装置,包括罩体、限位环、防水垫、拆卸套、温控器、加热器、电机、转轴、凸轮、固定轴、按摩板、固定块、弹簧片,所述的限位环位于罩体内部中端,所述的限位环与罩体一体相连,所述的防水垫位于限位环内壁,所述的防水垫与限位环采用胶粘剂相连,所述的拆卸套位于罩体内部上端,所述的拆卸套与罩体螺纹相连,所述的温控器位于拆卸套顶部后端,所述的温控器与拆卸套采用螺栓相连,所述的加热器位于拆卸套内部顶端,所述的加热器与拆卸套采用螺栓相连,且所述的加热器与温控器导线相连,所述的电机位于拆卸套内部左侧后端,所述的电机与拆卸套采用螺栓相连,所述的转轴位于电机前端,所述的转轴与电机紧配相连,且所述的转轴与拆卸套转动相连,所述的凸轮贯穿于转轴外壁中端,所述的凸轮与转轴紧配相连,所述的固定轴位于拆卸套内部下侧中端,所述的固定轴与拆卸套紧配相连,所述的按摩板贯穿于固定轴外壁中端,所述的按摩板与固定轴转动相连,所述的固定块位于拆卸套内部右侧上端,所述的固定块与拆卸套一体相连,所述的弹簧片位于固定块和按摩板之间,所述的弹簧片分别与固定块和按摩板采用螺栓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罩体外壁左右两侧还设有固定环,所述的固定环与罩体一体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固定环内部还贯穿有绑带,所述的绑带与固定环采用缝合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防水垫底部左右两侧还设有弹性带,所述的弹性带前后两端与防水垫采用缝合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介入治疗术后血肿热敷护理装置,介入部位血肿24小时内,医护人员将现有的冰袋放入到罩体内部下端,即冰袋插入到弹性带内部,因弹性带材质为弹力棉,具备良好的弹性效果,从而能够达到对冰袋的有效限位固定,再将绑带环绕患者肢体,即实现罩体处于血肿区域,此时通过冰袋的冰敷作用,继而达到对患者血肿部位的冰敷消肿,当介入血肿24小时后,即冰袋融化升温值常温,医护人员可预先将温控器和加热器与病房电源导线相连,再操作温控器,实现加热器的开启,即加热器升温对下方进行热量传递,此时热量带动常温的水袋对患者进行热敷,促进了患者血肿部位的血液循环,继而提高了消肿目的,同时,在热敷消肿过程中,医护人员可打开电机,实现电机驱动转轴带动凸轮同步进行旋转,当凸轮高点接触到按摩板后,通过凸轮高点的推动力作用,从而实现按摩板以固定轴为圆心左侧向下挤压,即通过按摩板的挤压力作用,能够带动下方水袋对患者介入血肿区域进行按摩蠕动,此时通过持续按摩的作用,从而进一步的提高了患者血肿的血液循环,促进了消肿,也提高了患者的舒适性,当凸轮高点脱离按摩板后,因弹簧片的回弹力作用,从而实现按摩板的旋转复位,最终通过电机持续旋转的作用,从而达到往复对患者的按摩,此外,医护人员也可将拆卸套和罩体进行旋转,因拆卸套与罩体为螺纹相连,从而通过旋转的作用,能够实现拆卸套和罩体的分离,接着对罩体进行清洗消毒即可,因罩体与患者肢体直接接触,从而避免了交叉感染情况的发生,拓展了临床的实用性,该介入治疗术后血肿热敷护理装置,结构巧妙、功能强大,首先通过冰袋放置机构的设计,能够便于对现有冰袋进行放置,实现了24小时内的冰敷消肿,其次通过加热机构的配合效果,从而实现了24小时后的热敷消肿,进一步的提高了患者血肿的血液循环,促进了康复效果,最终达到很好的临床推广应用目的,同时,防水布能够避免冰袋上凝聚的水珠流入到拆卸套内部。

附图说明

图1是介入治疗术后血肿热敷护理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介入治疗术后血肿热敷护理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介入治疗术后血肿热敷护理装置的俯视放大图;

图4是拆卸套部位剖视放大图;

图5是罩体部位剖视放大图。

罩体1、限位环2、防水垫3、拆卸套4、温控器5、加热器6、电机7、转轴8、凸轮9、固定轴10、按摩板11、固定块12、弹簧片13、固定环101、绑带102、弹性带301。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阐述了多种特定细节,以便提供对构成所描述实施例基础的概念的透彻理解,然而,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特定细节中的一些或者全部的情况下来实践,在其他情况下,没有具体描述众所周知的处理步骤。

如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介入治疗术后血肿热敷护理装置,包括罩体1、限位环2、防水垫3、拆卸套4、温控器5、加热器6、电机7、转轴8、凸轮9、固定轴10、按摩板11、固定块12、弹簧片13,所述的限位环2位于罩体1内部中端,所述的限位环2与罩体1一体相连,所述的防水垫3位于限位环2内壁,所述的防水垫3与限位环2采用胶粘剂相连,所述的拆卸套4位于罩体1内部上端,所述的拆卸套4与罩体1螺纹相连,所述的温控器5位于拆卸套4顶部后端,所述的温控器5与拆卸套4采用螺栓相连,所述的加热器6位于拆卸套4内部顶端,所述的加热器6与拆卸套4采用螺栓相连,且所述的加热器6与温控器5导线相连,所述的电机7位于拆卸套4内部左侧后端,所述的电机7与拆卸套4采用螺栓相连,所述的转轴8位于电机7前端,所述的转轴8与电机7紧配相连,且所述的转轴8与拆卸套4转动相连,所述的凸轮9贯穿于转轴8外壁中端,所述的凸轮9与转轴8紧配相连,所述的固定轴10位于拆卸套4内部下侧中端,所述的固定轴10与拆卸套4紧配相连,所述的按摩板11贯穿于固定轴10外壁中端,所述的按摩板11与固定轴10转动相连,所述的固定块12位于拆卸套4内部右侧上端,所述的固定块12与拆卸套4一体相连,所述的弹簧片13位于固定块12和按摩板11之间,所述的弹簧片13分别与固定块12和按摩板11采用螺栓相连,所述的罩体1外壁左右两侧还设有固定环101,所述的固定环101与罩体1一体相连,所述的固定环101内部还贯穿有绑带102,所述的绑带102与固定环101采用缝合相连,所述的防水垫3底部左右两侧还设有弹性带301,所述的弹性带301前后两端与防水垫3采用缝合相连。

该介入治疗术后血肿热敷护理装置,介入部位血肿24小时内,医护人员将现有的冰袋放入到罩体1内部下端,即冰袋插入到弹性带301内部,因弹性带301材质为弹力棉,具备良好的弹性效果,从而能够达到对冰袋的有效限位固定,再将绑带102环绕患者肢体,即实现罩体1处于血肿区域,此时通过冰袋的冰敷作用,继而达到对患者血肿部位的冰敷消肿,当介入血肿24小时后,即冰袋融化升温值常温,医护人员可预先将温控器5和加热器6与病房电源导线相连,再操作温控器5,实现加热器6的开启,即加热器6升温对下方进行热量传递,此时热量带动常温的水袋对患者进行热敷,促进了患者血肿部位的血液循环,继而提高了消肿目的,同时,在热敷消肿过程中,医护人员可打开电机7,实现电机7驱动转轴8带动凸轮9同步进行旋转,当凸轮9高点接触到按摩板11后,通过凸轮9高点的推动力作用,从而实现按摩板11以固定轴10为圆心左侧向下挤压,即通过按摩板11的挤压力作用,能够带动下方水袋对患者介入血肿区域进行按摩蠕动,此时通过持续按摩的作用,从而进一步的提高了患者血肿的血液循环,促进了消肿,也提高了患者的舒适性,当凸轮9高点脱离按摩板11后,因弹簧片13的回弹力作用,从而实现按摩板11的旋转复位,最终通过电机7持续旋转的作用,从而达到往复对患者的按摩,此外,医护人员也可将拆卸套4和罩体1进行旋转,因拆卸套4与罩体1为螺纹相连,从而通过旋转的作用,能够实现拆卸套4和罩体1的分离,接着对罩体1进行清洗消毒即可,因罩体1与患者肢体直接接触,从而避免了交叉感染情况的发生,拓展了临床的实用性,同时,防水布3能够避免冰袋上凝聚的水珠流入到拆卸套4内部。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做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