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近端小结节接骨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86292发布日期:2019-11-08 23:27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肱骨近端小结节接骨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骨科内植入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创伤骨科骨折治疗内固定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用于治疗肱骨近端小结节及下骨折的肱骨近端小结节接骨板。



背景技术:

肱骨近端骨折属常见骨折,一般肱骨近端骨折常伴有大小结节骨折甚至骨折块移位。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近端并不完全符合肱骨近端解剖结构,无法直接覆盖小结节骨折块以达到绝对稳定固定。

例如,专利CN206566008U公开了一种肱骨大结节解剖型钛合金板,CN106725796A公开了一种肱骨近端解剖型钢板,这些专利均是用于肱骨大结节部位;CN206007351U公开了一种肱骨近端结节加压锁定板,CN201564586U公开了一种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这些专利通过侧翼的方式同时兼顾了肱骨大结节和小结节部位。

然而,目前仍缺乏一种专门用于肱骨小结节部位的骨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用于固定肱骨近端小结节及下骨折的肱骨近端小结节接骨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肱骨近端小结节接骨板,包括板体,其中:

所述板体为解剖型设计,符合肱骨近端小结节及下解剖结构;

所述板体的近端具有完全覆盖肱骨近端小结节的轮廓边沿,所述板体的近端上方设置有用于置于小结节上缘的定位钩;

所述板体的近端设置有双排锁定孔,锁定孔的方向为多角度锁定设计;

所述板体的中远端设置有至少3个锁定孔。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钩为3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板体的近端上方。

进一步的,所述双排锁定孔中,上面第一排为三个锁定孔,下面第二排为两个锁定孔。

进一步的,所述双排锁定孔单侧最大成角15°。

进一步的,所述板体的近端两侧伸出有若干位于结节间沟和解剖颈的上方且悬空的缝线钩。

进一步的,所述板体一侧的缝线钩均朝向所述板体的近端或远端。

进一步的,所述缝线钩上设置有环形线槽。

进一步的,所述板体的近端设置有若干克氏针孔。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肱骨近端小结节接骨板弥补了目前临床上肱骨近端接骨板无法覆盖小结节,小结节骨折块移位,固定不牢靠缺陷。该肱骨近端小结节接骨板近端解剖型设计贴合固定肱骨小结节,杆部(即中远端)固定肱骨小结节下位置,整体锁定内固定达到牢固锁定肱骨小结节效果。本实用新型特别适用于肱骨近端小结节及下部位骨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肱骨近端小结节接骨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单个定位钩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肱骨近端小结节接骨板,如图1所示,包括板体1,其中:

板体1为解剖型设计,符合肱骨近端小结节及下解剖结构,该接骨板近端解剖型设计符合肱骨近端小结节解剖结构,与小结节贴服性更好,杆部(即中远端)解剖型设计与小结节下解剖结构(小结节嵴等)贴合,避免术中塑形,节约手术时间;

板体1的近端具有完全覆盖肱骨近端小结节的轮廓边沿,板体1的近端上方设置有用于置于小结节上缘的定位钩2,起到即期稳定效果;定位钩2优选为3个且均匀分布在板体1的近端上方,定位钩2的具体结构可以如图2所示,其整体向内倾斜以与小结节上缘形状相适应,其末端略向下弯曲以钩住小结节起到定位固定作用;

板体1的近端设置有双排锁定孔3,锁定孔3的方向为多角度锁定设计,优选单侧最大成角15°,以避开周围神经、血管等组织,避免损伤周围血管神经,同时成角设计固定更稳定;优选的,该双排锁定孔3中,上面第一排为三个锁定孔,下面第二排为两个锁定孔,以适应板体1近端的大小且提高板体1的固定牢固性;

板体1的中远端设置有至少3个锁定孔4,起到坚强固定,保持肱骨近端小结节长期稳定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肱骨近端小结节接骨板弥补了目前临床上肱骨近端接骨板无法覆盖小结节,小结节骨折块移位,固定不牢靠缺陷。该肱骨近端小结节接骨板近端解剖型设计贴合固定肱骨小结节,杆部(即中远端)固定肱骨小结节下位置,整体锁定内固定达到牢固锁定肱骨小结节效果。本实用新型特别适用于肱骨近端小结节及下部位骨折。

手术使用过程可以参考如下:

手术过程中,切口暴露肱骨近端骨折部位,先解剖复位,借助复位钳或克氏针临时固定肱骨小结节骨折块维持复位;选择合适规格肱骨小结节接骨板,贴合到合适位置,将接骨板近端插入肱骨小结节上缘,临时固定骨板,钻孔、测深、拧入螺钉;最后清洗缝合闭合创口。

发明人研究发现,现有技术的骨板上常设置有圆形透孔状的缝合孔,以用于在骨板固定后采用缝合线缝合捆扎周围肌腱,避免术后肌腱牵拉骨折块导致复位丢失,然而这种缝合孔穿线时不易穿入,一般只能在上骨板前先把缝合线穿入缝合孔,使医生操作受限。为解决该问题,本实用新型中,板体1的近端两侧可以伸出有若干位于结节间沟和解剖颈的上方且悬空的缝线钩5,由于板体1的近端具有完全覆盖肱骨近端小结节的轮廓边沿,且从解剖结构来看板体1的近端两侧正好分别是结节间沟和解剖颈(该两者均为凹沟状),故此处从板体1的侧面伸出(横向伸出即可)的缝线钩5正好位于结节间沟和解剖颈的上方且处于悬空状态,这样在骨板固定后,可以在术中从缝线钩5的下方穿设缝合线缝合捆扎肌腱等,容易挂线,操作简单且不用受限于固定骨板前穿设缝合线,不影响医生固定骨板。

板体1一侧的缝线钩5可以均朝向板体1的近端或远端,图1中板体左侧的缝线钩5均朝向板体1的远端,板体右侧的缝线钩5均朝向板体1的近端,不同朝向设计可以术中针对不同肌腱组织采用不同方向缝合,操作更灵活。并且,缝线钩5上可以设置有环形线槽6(绕钩体一圈,优选在缝线钩5的弯曲部位置),用于容纳经过的缝合线(甚至让缝合线在此处缠绕固定),这样缝线钩5本身能够在骨板所在平面方向稳定住缝合线,而该环形线槽6能够在骨板厚度方向稳定住缝合线,从而使缝合线立体全方位稳定,固定更牢固,确保不脱落。

为方便术中使用克氏针进行定位固定等,板体1的近端还可以设置有若干克氏针孔7。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