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经鼻喂养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90153发布日期:2019-09-03 20:19阅读:422来源:国知局
一种经鼻喂养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经鼻喂养管。



背景技术:

由于疾病或损伤,有些患者不能自主进食。经鼻喂养管是一种为这些患者提供流质营养物的器械。主要包括由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导管,导管内配置有金属导丝,使用时由金属导丝为筋骨导引,将导管从患者鼻腔进入胃腔或肠内,此过程也可在监视仪器的监视下进行;此后,抽出金属导丝,在导管中注入流质营养物,流质营养物即由导管终端输液孔流入患者胃腔或肠内。通常经鼻喂养管不重复使用,属于一次消耗品,每次插入最长可使30天左右,这是从减少患者痛苦、器械寿命、经济因素等诸多因素考虑的合适使用周期。由于导管内需插入金属导丝作为筋骨导引,要保证金属导丝不会穿出导管终端,否则不但影响导引,而且会损害患者的身体器官,所以导管终端是封闭的。现有经鼻喂养管是在其导管的近终端处开设几个输液孔,如图13所示;中国专利文献CN205994749U与美国专利文献US20030163100A1所公开的均属于这种现有经鼻喂养管;这种现有经鼻喂养管会在终端处积存一段流质营养物直至一次使用周期结束,存在期间积存在终端处的流质营养物变质而影响患者健康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技术现状,提供一种导管终端处不会积存流质营养物的经鼻喂养管。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经鼻喂养管,包括导管(2),导管(2)内配置有导丝(1),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2)的终端固定连接端头(3),所述端头(3)设有开口腔(4),所述导管(2)的终端插入所述端头(3)的开口腔(4)中,所述开口腔(4) 腔底以下的底端(5)为实体,所述端头(3)开口腔(4)的侧面开设有至少1个输液孔(6)。

以下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

所述输液孔(6)的孔底壁不高于所述开口腔(4)腔底的最低处。

所述端头(3)呈子弹头状,具有圆弧尖端;所述端头(3)的底端(5)为球冠状实体。

所述端头(3)在开口腔(4)单侧开设1个输液孔(6),在所述底端(5)形成半球槽(7)。

所述端头(3)开设1个贯穿开口腔(4)两侧的通孔,在所述底端(5)形成半球槽(7),在开口腔(4)两侧形成对称的2个输液孔(6)。

所述端头(3)开设2个相互呈十字交叉的贯穿开口腔(4)两侧的通孔,在所述底端(5)形成相互交叉的半球槽(7),在开口腔(4)四周形成沿圆周均布的4个输液孔(6)。

所述端头(3)内开设相互交叉的三通孔,在所述底端(5)形成相互交叉的半球槽(7),在开口腔(4)四周形成沿圆周均布的3个输液孔(6)。

所述端头(3)开口腔(4)内壁与半球槽(7)之间圆弧过渡。

所述端头(3)在2个输液孔(6)上方再增设有至少1个输液孔(6)。

所述导丝(1)的终端固定连接套管(12),所述导丝(1)的终端插入所述套管(12)中。

本案发明人通过临床调查,发现了现有经鼻喂养管终端处积问题与患者及医者需求。本实用新型经鼻喂养管通过在导管的终端设置端头,端头开口腔侧面开设输液孔,并使输液孔的孔底壁与底端平齐,使流质营养物无处积存。端头3呈子弹头状,具有圆弧尖端,插入时便于导引,并可保证在正常操作时不会被导丝1戳穿。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便于实施,并且几乎不用增加制造成本。以简单可行的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经鼻喂养管存在的终端处积存影响患者健康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经鼻喂养管示意图。

图2、图3、图4为本实用新型经鼻喂养管端头实施例1示意图,各图从不同方位呈示。

图5为端头实施例2示意图。

图6为端头实施例1底端半球槽布局俯视示意图。

图7为端头实施例3底端半球槽布局俯视示意图。

图8为端头实施例4底端半球槽布局俯视示意图。

图9为端头实施例5底端半球槽布局俯视示意图。

图10为端头实施例5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经鼻喂养管导管终端隐藏端头状态的局部示意图。

图12为导丝终端局部示意图。

图13为现有技术经鼻喂养管的导管及其输液孔设计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以图1至图4所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经鼻喂养管,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导管2,导管2可由高分子材料制成;导管2内配置有导丝1,导丝1适合采用金属制成,当然也可采用其它合适材料,导丝1作为导管2的导引筋骨插入在导管2中。导管2的输入端连接节头8,节头8内设置流道与导管2相通,节头8一侧设置注入口9与流道相通,节头8上端口设置导丝把手10。导管2的终端固定连接端头3。节头8上端口与注入口9可分别配置端盖11盖住,使用打开端盖11即可。

如图2、图3、图4所示,端头3设有开口腔4,导管2的终端插入所述端头3的开口腔4中,开口腔4 腔底以下的底端5为实体,端头3开口腔4的侧面开设有至少1个使流质营养物离开管流出至病人胃内的输液孔6。输液孔6的孔底壁不高于开口腔4腔底的最低处,使流质营养物无处积存。输液孔6的孔底壁低于开口腔4腔底的最低处,或者二者平齐。

如图11、图12所示,导丝1的终端固定连接套管12,所述导丝1的终端插入所述套管12中。这样可保证金属导丝不会穿出导管2终端。

实施例1:如图2、图3、图4所示,端头3外形呈子弹头状,具有圆弧尖端;端头3的底端5为从其圆弧尖端至输液孔6的孔底壁的球冠状实体,插入时便于导引,并可保证在正常操作时不会被导丝1头戳穿。端头3开设1个贯穿开口腔4两侧的通孔,在底端5形成半球槽7,如图6所示;这样在开口腔4两侧形成对称的2个输液孔6,输液孔6的孔底壁就是半球槽7的槽底壁,使流质营养物无处积存。端头3开口腔4内壁与半球槽7圆弧过渡,便于流质营养物流动。

实施例2:端头3在2个输液孔6上方再增设2个对称的输液孔6,如图5所示;使流质营养物流出更快畅。其它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端头3开设2个相互呈十字交叉的贯穿开口腔4两侧的通孔,在底端5形成相互交叉的半球槽7,如图7所示;这样在开口腔4四周形成沿圆周均布的4个输液孔6。其它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4:端头3内开设相互交叉的三通孔,在底端5形成相互交叉的半球槽7,如图8所示;这样在开口腔4四周形成沿圆周均布的3个输液孔6。其它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5:端头3在开口腔4单侧开设1个输液孔6,单个输液孔6的孔径适当大些,与导管2的内径相当,以满足输液量需要;也可参照实施例2,在单个输液孔6上方再增设输液孔6;在底端5形成半球槽7,其半球槽7一侧为输液孔6,与外相通,另一侧与外不相通,如图9、图10所示。其它与实施例1相同。

本实用新型气管接头使用方法与现有经鼻喂养管相同。使用时由金属导丝1为筋骨导引,将导管2从患者鼻腔进入胃腔后,抽出金属导丝1,此过程操作者可凭经验操作,也可在监视仪器的监视下进行;后在导管2中注入流质营养物,流质营养物即由导管2终端输液孔6流入患者胃腔或肠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