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护理床翻身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71418发布日期:2019-08-07 01:44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一种护理床翻身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健身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护理床翻身机构。



背景技术:

护理床是医院为患者或重度残疾人在住院或居家康复时使用的床。

目前,对于已经卧床的老年人或者下半身瘫痪的患者,对这样的患者进行身体清洁或者一些临床穿刺取样工作时,都需要将患者从平躺翻转至侧躺,此时,需多个护理人员或者在家属的帮助下进行翻身操作。

然而现有护理床所具有的翻身功能,依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床板整体翻转,患者侧躺后,床板遮挡患者背部,需将床板恢复原状,才能对患者进行身体清洁或者临床穿刺取样;

2、仅能实现从平躺至侧躺的过程,无法将侧躺患者恢复至平躺状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护理床翻身机构,不会遮挡患者的背部,能够方便对平躺的患者进行翻身,并且能够恢复至平躺状态。

本实用新型解决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护理床翻身机构,包括设置于上的床垫,以及设置于床体:

所述床垫从中间向前横向并列设置有第一放置槽和第二放置槽,床头顶部面向床垫的一侧铰接设置有倚靠板。

所述翻身机构包括两个沿床体由前至后的中央轴线对称设置于放置槽内的翻身装置,翻身装置包括设置于其前后两端并固定于床体上的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之间平行于沿床体由前至后的中央轴线转动设置的滑轴和丝杠,滑轴和丝杠的下方设置有与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固定连接的支撑滑道,滑轴和丝杠上套设有第一滑板和第二滑板,第一滑板和第二滑板下方设置有与支撑滑道匹配的滑槽,贯穿于第二底座向前设置有与丝杠固定连接的丝杠转轴,沿丝杠转轴向前设置有贯穿床体并用以插设丝杠转轴的穿孔,位于穿孔处的丝杠转轴用以连接旋转调节把手或者驱动电机,第一滑板和第二滑板的底面与支撑滑道的顶面滑动连接。

所述第一滑板设置于靠近第一底座的一侧,第一滑板的顶端铰接设置有“L”型的第一底板,第一底板的顶端靠近沿床体由前至后的中央轴线一侧设置有第一铰接座,第一底板通过第一铰接座铰接设置有与第一底板等宽的第一顶板。

所述第二滑板设置于靠近第二底座的一侧,第二滑板的顶端铰接设置有“L”型的第二底板,第二底板的顶端靠近沿床体由前至后中央轴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铰接座,第二底板通过第二铰接座铰接设置有与第二底板等宽的第二顶板。

所述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处于“Λ”型状态时,两者相对的面设置为底边远离顶边靠近的倾斜面,第一顶板和第二顶板的板面上横向设置有两排并列的通槽,第一顶板远离第一底座的一端与第二顶板远离第二底座的一端相铰接。

进一步的,所述床头与倚靠板之间设置有平滑铰,用以使倚靠板与床头形成多种固定的角度。

进一步的,所述倚靠板的前端固定设置有打孔的软质橡胶,用以提高其表面的防滑能力和透气能力。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滑板和第二滑板上用于插设丝杠的螺纹孔螺纹相反而设,当丝杠旋转时能够第一滑板和第二滑板靠近或者远离。

进一步的,所述丝杠的前后两段设置有相反螺纹,并且第一滑板和第二滑板上设置有相同螺纹的螺纹孔,当丝杠旋转时能够第一滑板和第二滑板靠近或者远离。

进一步的,所述通槽内插设有束缚带,用以对腿部进行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铰接座和第二铰接座分别向沿床体由前至后中央轴线的方向设置有缺口,用以使第一顶板和第二顶板分别绕第一铰接座和第二铰接座旋转时不受阻挡,同时提高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分别对第一顶板和第二顶板的支撑性。

进一步的,所述丝杠转轴的前端固定设置有正六棱柱,用以连接手动旋转把手,或者驱动电机的旋转端。

本实用新型一种护理床翻身机构的优点在于:

1、使用过程中,不会遮挡患者的背部;

2、平躺和侧躺两种状态都便于操作;

3、倚靠板上所设打孔的软质橡胶,具有良好的防滑能力和透气能力;

4、能够采用手动旋转、电机旋转,两种操作方式实现丝杠转轴的旋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中所需要的附图作简单介绍,下列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例提供一种护理床翻身机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例提供一种护理床翻身机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例提供一种护理床翻身机构的放大示意图二;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例提供一种护理床翻身机构的放大示意图三。

图中:

11、床体,12、床垫,121、放置槽,

13、床头,131、倚靠板,

2、翻身装置,21A、第一底座,21B、第二底座,22、滑轴,23、丝杠,24、支撑滑道,25A、第一滑板,25B、第二滑板,26A、第一底板,26B、第二底板,27A、第一顶板,27B、第二顶板,267A、第一铰接座,267B、第二铰接座,28、通槽,29、丝杠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加清楚地、明确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目的和实施方式,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完整的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在未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基于本实用新型所描述实施例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目前的护理床为防止患者坠床,在床的两侧设置有可升降防护围栏;为了便于对护理床进行移动,在床腿的底端设置有万向轮。本方案中,不再赘述护理床现有的技术或者功能。

本实用新型一种护理床翻身机构,如图1所示,包括设置于床体11上的床垫12,以及设置于床体11一端的床头13:

如图1所示,所述床垫12从中间向前横向并列设置有两个放置槽121,床头13顶部面向床垫12的一侧铰接设置有倚靠板131,床头13与倚靠板131之间设置有平滑铰,用以使倚靠板131与床头13形成多种固定的角度,倚靠板131的前端固定设置有打孔的软质橡胶,用以提高其表面的防滑能力和透气能力。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翻身机构包括包括两个沿床体11由前至后的中央轴线对称设置于放置槽121内的翻身装置2,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翻身装置2包括设置于其前后两端并固定于床体11上的第一底座21A和第二底座21B,第一底座21A和第二底座21B之间平行于沿床体11由前至后的中央轴线转动设置有滑轴22和丝杠23,滑轴22和丝杠23的下方设置有与第一底座21A和第二底座21B固定连接的支撑滑道24,滑轴22和丝杠23上套设有第一滑板25A和第二滑板25B,第一滑板25A和第二滑板25B下方设置有与支撑滑道24匹配的滑槽,贯穿于第二底座21B向前设置有与丝杠23固定连接的丝杠转轴29,沿丝杠转轴29向前设置有贯穿床体11并用以插设丝杠转轴29的穿孔,位于穿孔处的丝杠转轴29设置为正六棱柱用以连接旋转调节把手或者驱动电机的旋转端,此两种方式为现有技术,本实施不在赘述,第一滑板25A和第二滑板25B的底面与支撑滑道24的顶面滑动连接。

上述结构中,当丝杠23旋转时能够实现第一滑板25A和第二滑板25B靠近或者远离,方法如下所述:

1、第一滑板25A和第二滑板25B上用于插设丝杠23的螺纹孔螺纹相反而设;

2、丝杠23的前后两段设置有相反螺纹,并且第一滑板25A和第二滑板25B上设置有相同螺纹的螺纹孔。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第一滑板25A设置于靠近第一底座21A的一侧,第一滑板25A的顶端铰接设置有“L”型的第一底板26A,第一底板26A的顶端靠近沿床体11由前至后的中央轴线一侧设置有第一铰接座267A,第一底板26A通过第一铰接座267A铰接设置有与第一底板26A等宽的第一顶板27A;所述第二滑板25B设置于靠近第二底座21B的一侧,第二滑板25B的顶端铰接设置有“L”型的第二底板26B,第二底板26B的顶端靠近沿床体11由前至后中央轴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铰接座267B,第二底板26B通过第二铰接座267B铰接设置有与第二底板26B等宽的第二顶板27B。

如图1、图2、图3所示,所述第一底板26A和第二底板26B处于“Λ”型状态时,两者相对的面设置为底边远离顶边靠近的倾斜面。如图4所示,第一顶板27A和第二顶板27B的板面上横向设置有两排并列的通槽28,通槽28内插设有束缚带,用以对腿部进行固定,第一顶板27A远离第一底座21A的一端与第二顶板27B远离第二底座21B的一端相铰接。

所述第一铰接座267A和第二铰接座267B分别向沿床体11由前至后中央轴线的方向设置有缺口,用以使第一顶板27A和第二顶板27B分别绕第一铰接座267A和第二铰接座267B旋转时不受阻挡,同时提高第一底板26A和第二底板26B分别对第一顶板27A和第二顶板27B的支撑性。

结合上述护理床的结构,下面对本实用新型一种护理床翻身机构进行进一步地说明:

当患者平躺至护理床上需要进行翻身时,将患者的膝盖下方放置于第一顶板27A和第二顶板27B的铰接处,并使用束缚带将患者的大腿和小腿分别固定于第一顶板27A和第二顶板27B上,通过丝杠转轴29带动丝杠23的旋转,使第一滑板25A和第二滑板25B相互靠近,此时,第一顶板27A和第二顶板27B形成“Λ”型,第一顶板27A和第二顶板27B的铰接处始终处于患者膝盖的正下方,医护人员拉动患者被支撑起的膝盖,以及与被支起膝盖同侧的肩膀,即可轻松的实现翻身。

患者翻身时,第一顶板27A围绕第一底板26A的铰接处,第二顶板27B围绕和第二底板26B,第一顶板27A和第二顶板27B同时旋转至两者与水平面垂直,即患者完成翻身动作。反之,医护人员推动患者平放的膝盖,以及与平放膝盖同侧的肩膀,患者即可恢复平躺状态。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一种护理床翻身机构的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