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94969发布日期:2019-12-03 17:37阅读:650来源:国知局
套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套筒。



背景技术:

在目前的骨科导航手术中,导航定位系统通过引导器对套筒进行定位。具体地,首先将套筒插入引导器中,使套筒尖端接触骨面,然后将骨针通过套筒的引导通孔打入骨骼。

通常,现有的套筒由于采用一体结构,所以,只能采用全金属材料加工而成,使套筒的生产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标为提供一种低成本的新型套筒。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导航手术系统的套筒,包括:内筒和外筒,其中,内筒具有用于为骨针导向的导向通孔;外筒设有连接通孔,内筒穿设于外筒中,外筒与内筒固定连接;内筒的至少一端伸出外筒。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外筒的外壁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凹槽。

结合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凹槽沿外筒的轴线方向延伸。

结合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多个凹槽沿外筒的周向均匀分布,其中,相邻两个凹槽之间的间距不小于2mm。

结合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内筒的第一端伸出外筒,内筒的第二端设置于外筒内。

结合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内筒的第一端设置有尖齿结构。

结合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连接通孔与内筒的第二端对应的一端设有用于引导骨针进入导向通孔的引导孔。

结合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外筒上设置有把手。

结合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外筒的外壁上设置有注塑支撑孔,注塑支撑孔连通内筒与外界。

结合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内筒上设置有用于对外筒定位的固定盲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套筒,采用外筒与内筒的结合的形式,使套筒的内外两层结构可以分别进行加工,因此,外筒和内筒可以采用不同的材料,从而降低套筒的材料成本,进而降低套筒的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套筒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套筒与引导器相互连接状态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套筒开设有凹槽部分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套筒的一个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内筒-1;外筒-2;凹槽-3;过渡部-4;把手-5;注塑支撑孔-6;固定盲槽-7;引导孔-8;尖齿结构-9;引导器-10;

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应理解,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文中的诸如第一、第二等用语仅用来对一个实体(或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进行区分,而不表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关系或顺序;另外,文中的诸如上、下、左、右、前、后等表示方向或方位的用语,仅表示相对的方向或方位,而非绝对的方向或方位。在没有额外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限定的要素,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其他要素。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套筒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套筒的主视图。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套筒与引导器10连接状态的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套筒开设有凹槽部分的剖视图。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套筒的一个截面图。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套筒,应用于导航手术系统,该套筒包括内筒1和外筒2。内筒1具有用于为医用骨针导向的导向通孔,内筒1的导向通孔的直径与常用的骨科骨针的外径间隙配合。内筒1与外筒2同轴设置,设有连接通孔,内筒1穿设于外筒2中,外筒2与内筒1固定连接;外筒2的直径与常用的导航手术引导器10相匹配。内筒1的至少一端伸出外筒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外筒2与内筒1结合的形式,使外筒和内筒可以采用不同的材料,从而降低套筒的材料成本,进而降低套筒的生产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对骨针的定位精度,内筒1的材料需要具有一定的硬度,以防止因为骨针的挤压而导向通孔变形,从而保证导向通孔的尺寸精度。因此,内筒可以采用金属材料。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对骨针的定位精度,外筒2的材料需要具有一定的刚度,以防止因为外筒2与导向器的相互挤压而导致外筒2变形,从而保证外筒2的尺寸精度。因此,外筒可以采用塑料。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相比传统的全金属套筒,可以减少套筒的金属消耗量,进而降低套筒的材料成本,使套筒可以作为一次性耗材使用,替代原本重复使用的金属套筒,解决由于清洗过程导致套筒磨损而影响套筒的尺寸精度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内筒还可以采用陶瓷材料,外筒还可以采用复合材料。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要求套筒的内、外圆柱面的圆柱度要小于等于0.1mm。由于套筒的细长形状,为保证套筒的结构强度,套筒需要有一定的直径,而注塑件的体积会影响注塑件的注塑压力。因此,如果外筒2直接注塑成型,会因为注塑压力过大而使外筒2的圆柱度不符合要求。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外筒2的外壁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凹槽3,以通过在外筒2上开设凹槽3,减少外筒2的体积,从而减小注塑压力和产生内部气泡的概率,减小因注塑压力和气泡的热胀冷缩对套筒圆柱度的影响。保证外筒2的尺寸精度。

另外,由于在手术过程中,少量血液会溅到套筒表面,且套筒与引导器10之间的配合间隙很小,如果血液在套筒与引导器10之间的区域内凝固,会使套筒的插拔和旋转困难,不利于医务人员操作。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外筒2上套筒与引导器10配合的区域开设凹槽3,可以将血液存储在凹槽3中,防止血液在套筒与引导器10之间凝固,便于医生插拔旋转套筒,避免造成对病人的影响。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凹槽3可以沿外筒2的轴线方向延伸,即在塑料外筒开设有凹槽的部分,在外筒2的径向截面上,凹槽3的开设位置和凹槽3的形状尺寸都相同。通过设置轴向延伸的凹槽,可以使外筒2具有更大的连续空间容纳血液,使血液可以在凹槽内扩散,以使血液更加靠近凹槽底部而远离与引导器10接触的外表面。

在其他实施例中,凹槽3还可以沿外筒2的周向延伸,或者沿外筒2的外壁螺旋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外筒2的径向截面上凹槽3可以沿外筒2的周向均匀分布,且凹槽3可以为盲槽或者通槽。需要说明的是,凹槽3也可以采用其他的结构及分布形式,例如,凹槽3可以螺旋设置在外筒2的外壁上;也可以交错设置在外筒2的外壁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凹槽3可以为v型槽。在其他实施例中,凹槽3还可以是梯形槽、矩形槽等。需要说明的是,在保证注塑后的圆柱度和外筒2的结构强度的基础上,凹槽3可以采用任何形状,开设在外筒2的任意位置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凹槽3的数量不受限制。优选地,凹槽3的数量可以为4个。

一般为了方便在骨针扎入骨骼后导向器退出作业区域,在导向器上开设有供骨针径向通过的通槽。为了防止因为外筒的外壁上沿轴向开槽后形成细小凸起挤压引导器上的通槽使引导器变形而影响手术精度,需要保证外筒与引导器之间的接触面在周向上的长度大于一定的值。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外筒2的外圆柱面上,相邻的凹槽3之间的间距不小于2mm。进一步地,相邻的凹槽3之间的间距不小于2.5mm。优选地,相邻的凹槽3之间的间距不小于3mm。

需要说明的是,相邻的两个凹槽之间的间距指的是,在外筒的外壁的圆柱面上,相邻两个凹槽与外筒的外壁的圆柱面的连接线之间的最短弧线的弧长。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内筒1的第一端伸出外筒2,金属内筒的第二端设置于外筒2内。

其中,内筒1的第一端为使用时接触骨面的一端,内筒1的第二端为在轴线方向上与内筒1的第一端相对的另一端。相应地,外筒2的第一端为使用时更靠近骨面的一端,第二端为在轴向方向上与外筒2的第一端相对的另一端。

内筒1的一端伸出外筒2的一端一定距离,在保持金属内筒的结构稳定性的情况下,减少塑料外筒的体积,降低注塑压力,同时,也可以防止外筒2接触人体,使外筒2不需要使用医用材料,而可以采用普通材料制作,降低材料成本。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金属内筒的第一端设置有尖齿结构9。在内筒1抵住骨面之后,医务人员可以旋转套筒,通过尖齿结构9破开骨面筋膜,方便骨针扎入骨骼内。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外筒2的第一端设置有过渡部4,过渡部4的径向截面尺寸自第一端向第二端方向逐渐增大,可以方便套筒插入引导器10内。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连接通孔与内筒1的第二端对应的一端设有用于引导骨针进入导向通孔的引导孔8。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引导孔8与内筒1同轴设置。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外筒2上设置有把手5,以方便医务人员把持。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手持把手5设置在外筒2的第二端,与外筒2一体成型。

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工方法为:在内筒1加工成型后,将内筒1置入注塑模具中,在内筒1的外围注塑形成外筒2。在注塑的时候,可以在模具上设置支撑柱,以支撑内筒1,防止细长的内筒1在注塑过程中被注塑材料挤压和受自重影响而发生弯曲变形。因此,在注塑完成后,外筒2的外表面上在支撑柱的位置形成注塑支撑孔6,注塑支撑孔6为通孔,可以连接内筒1和套筒外部。

在注塑的过程中,上下模具的支撑柱的末端可以同时对称地设置直径与内筒1相匹配的半圆形凹槽3,以在上下模具盖合后固定内筒1。这样产生的注塑支撑孔的孔径大于内筒1的直径,且对称分布的注塑支撑孔6之间相互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注塑支撑孔6为圆孔,并沿外筒2的径向方向延伸。注塑支撑孔6可以为六个,并以外筒2的轴线对称分布。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内筒1的外圆柱面上设置有用于对外筒2定位的固定盲槽7。在注塑的时候,可以在模具上设置与固定盲槽7对应的凸台,通过凸台与盲槽之间的配合固定注塑时内筒1的位置,从而在成型过程中保持外筒2与内筒1的相对位置不变。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注塑过程中,部分支撑柱的末端不仅设置有半圆形的凹槽,还设置有与内筒1上的固定盲槽7对应的凸台。使内筒1上固定盲槽7的位置与外筒2上的部分注塑支撑孔6的位置重合。

作为一种替代方案,内筒1的外圆柱面上设置有固定盲槽7,外筒2上有相应的固定凸台,固定凸台由注塑的时候,注塑材料进入固定盲槽7形成,通过固定盲槽7与凸台的配合可以固定外筒2与内筒1之间的相对位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套筒,采用外筒2与内筒1结合的方式,使套筒的内外两层结构可以分别进行加工,因此,外筒和内筒可以采用不同的材料,从而降低套筒的材料成本,进而降低套筒的生产成本。同时,通过在外筒2的外壁设置凹槽,可以容纳手术过程中溅到套筒上的血液,防止血液在套筒和引导器10之间凝固,影响套筒的插拔旋转。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