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良式助行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40786发布日期:2019-12-17 21:34阅读:435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良式助行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辅助用具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改良式助行器。



背景技术:

一般术后患者在下床活动的过程中,使用传统可移动输液架时候,容易滑倒,需要有人搀扶。且术后的引流袋没有地方可以悬挂,通常需要患者或者搀扶行走的家属手提着引流袋跟随行走,非常的不方便。由于患者术后身体比较虚弱,通常都需要活动一段时间就休息一段时间,不能随时随地停下休息,一旦患者体力不支,容易发生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良式助行器。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现有的可移动输液架使用不便,患者需要有人搀扶,且无法悬挂引流袋,使用不便,无法随时随地休息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改良式助行器,包括助行装置和输液架,所述的输液架固定于所述的助行装置上;所述的助行装置包括结构相同的左右两个助行件,两个助行件之间通过连接装置连接。

优选的,设于上部的手持部和设于手持部下方的支撑柱、以及设于所述支撑柱下方的支撑脚;所述的手持部包括第一手持部和第二手持部,所述的支撑柱包括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柱、第三支撑柱和第四支撑柱,所述的支撑脚包括第一支撑脚、第二支撑脚、第三支撑脚和第四支撑脚,所述的第一支撑柱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手持部的前端连接,所述第一支撑脚与第一支撑柱的下端连接,所述的第二支撑柱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手持部的后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撑脚与第二支撑柱的下端连接,所述的第三支撑柱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手持部的前端连接,所述第三支撑脚与第三支撑柱的下端连接,所述的第四支撑柱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手持部的后端连接,所述第四支撑脚与第四支撑柱的下端连接;所述的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的第一连接件的左右两端可转动的固定于所述第二手持部和第一手持部的下方,所述的第二连接件呈“h”状,两端为两个套管,中间为支撑横梁,所述的套管分别套于所述第一支撑柱和第三支撑柱的中部,并固定;所述的套管的外侧还设有输液架固定管;所述的输液架的下端固定于该输液架固定管内。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第一支撑柱的下端与第一支撑脚的上端之间、所述的第二支撑柱的下端与第二支撑脚的上端之间、所述的第三支撑柱的下端与第三支撑脚的上端之间、所述的第四支撑柱的下端与第四支撑脚的上端之间均为可调节活动连接;所述的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之间、第三支撑柱和第四支撑柱之间设有支撑柱连接件,支撑柱连接件与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柱、第三支撑柱和第四支撑柱之间为固定连接。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第一连接件的中部为可伸缩调节结构,所述的第一连接件包括连接外管和连接内管,连接内管的一端设于所述连接外管的一端内,且连接外管的连接处设有多个定位孔,所述的连接内管的内部设有弹簧式固定凸点,该弹簧式固定凸点设于定位孔内。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第二连接件中的套管、支撑横梁和输液架固定管为一体结构。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第一支撑脚的下端和第三支撑脚的下端设有行走轮,所述的第二支撑脚的下端和第四支撑脚的下端这有包脚。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助行装置还包括s钩,该s钩设于支撑横梁上。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手持部呈前高后低的阶梯状,包括高位手持部和低位手持部,所述的高位手持部和低位手持部上设有缓冲防滑垫。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输液架包括支杆和挂袋叉头,所述的挂袋叉头设于所述支杆的上端,所述支杆的下端固定于所述的输液架固定管内。

作为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支杆包括支杆外管和支杆内管,所述支杆内管的上端设于所述支杆外管的下端内部,两者的连接处设有可调节锁紧件;所述的挂袋叉头可转动的固定于所述的支杆外管的上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作为助行装置,可辅助术后病人下床行走,四脚支撑安全稳定,无需他人搀扶,行走轮便于助行装置移动,包脚便于定位不动,使用灵活;且可同时悬挂输液袋和引流袋行走,更加方便。设有的支撑柱连接件上可放置支撑板后作为凳子使用,便于患者在行走途中休息。设有高低两处手持部,以及可调节高度的支撑脚,便于不同身高的患者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所示,本装置包括助行装置和输液架,所述的输液架固定于所述的助行装置上;所述的助行装置包括结构相同的左右两个助行件,两个助行件之间通过连接装置连接。

本实施例中,设于上部的手持部和设于手持部下方的支撑柱、以及设于所述支撑柱下方的支撑脚;所述的手持部包括第一手持部4和第二手持部20,所述的支撑柱包括第一支撑柱7、第二支撑柱8、第三支撑柱16和第四支撑柱17,所述的支撑脚包括第一支撑脚10、第二支撑脚11、第三支撑脚14和第四支撑脚15,所述的第一支撑柱7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手持部4的前端连接,所述第一支撑脚10与第一支撑柱7的下端连接,所述的第二支撑柱8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手持部4的后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撑脚11与第二支撑柱8的下端连接,所述的第三支撑柱16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手持部20的前端连接,所述第三支撑脚14与第三支撑柱16的下端连接,所述的第四支撑柱17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手持部20的后端连接,所述第四支撑脚15与第四支撑柱17的下端连接;所述的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件21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的第一连接件21的左右两端可转动的固定于所述第二手持部20和第一手持部4的下方,所述的第二连接件呈“h”状,两端为两个套管18,中间为支撑横梁19,所述的套管18分别套于所述第一支撑柱7和第三支撑柱16的中部,并固定;所述的套管18的外侧还设有输液架固定管6;所述的输液架的下端固定于该输液架固定管6内。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支撑柱7的下端与第一支撑脚10的上端之间、所述的第二支撑柱8的下端与第二支撑脚11的上端之间、所述的第三支撑柱16的下端与第三支撑脚14的上端之间、所述的第四支撑柱17的下端与第四支撑脚15的上端之间均为可调节活动连接;所述的第一支撑柱7和第二支撑柱8之间、第三支撑柱16和第四支撑柱17之间设有支撑柱连接件9,支撑柱连接件9与第一支撑柱7、第二支撑柱8、第三支撑柱16和第四支撑柱17之间为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连接件21的中部为可伸缩调节结构,所述的第一连接件21包括连接外管和连接内管,连接内管的一端设于所述连接外管的一端内,且连接外管的连接处设有多个定位孔,所述的连接内管的内部设有弹簧式固定凸点,该弹簧式固定凸点设于定位孔内。四个支撑脚与四个支撑柱之间的调节方式也是采用这种弹簧式固定凸点调节。方便快捷,可根据不同身高的人调节助行装置的高低。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连接件中的套管18、支撑横梁19和输液架固定管6为一体结构。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支撑脚10的下端和第三支撑脚14的下端设有行走轮13,所述的第二支撑脚11的下端和第四支撑脚15的下端这有包脚12。设有行走轮13是为了便于行走,只需要提起第二支撑脚11和第四支撑脚15,就可推着助行装置前进,省力方便。而设有包脚12,就是为了让助行装置停止的时候更加稳定,不会发生滑动,提高了安全性能,一般包脚12采用橡胶材质。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助行装置还包括s钩5,该s钩5设于支撑横梁19上。s钩5主要是用于术后引流袋的悬挂。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手持部呈前高后低的阶梯状,包括高位手持部和低位手持部,所述的高位手持部和低位手持部上设有缓冲防滑垫3。缓冲防滑垫3的设置,可以使得患者手握更加稳固,而高位手持部和低位手持部也是便于不同高度的使用需求。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输液架包括支杆22和挂袋叉头1,所述的挂袋叉头1设于所述支杆22的上端,所述支杆22的下端固定于所述的输液架固定管6内。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支杆22包括支杆外管和支杆内管,所述支杆内管的上端设于所述支杆外管的下端内部,两者的连接处设有可调节锁紧件2;所述的挂袋叉头1可转动的固定于所述的支杆22外管的上端。输液架的这种结构,一来便于收纳,二来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来进行高度调节。

使用方法,使用时,打开两个助行件,第一连接件21中间调节长短后固定,患者下床后,输液袋可以悬挂于挂袋叉头1上,引流袋可以悬挂于s钩5上,需要行动时,只需手握手持部,提起第二支撑脚11和第四支撑脚15,即可推动助行装置移动。停下时,只需放下两个支撑脚即可稳定的停下,四脚支撑,稳定可靠,不会出现滑到的情况。当需要休息时,只需将一块支撑板横放于两个支撑柱连接件9上方,即可将助行装置作为凳子使用,实现随时随地休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