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裤型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96688发布日期:2019-12-24 15:06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短裤型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短裤型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已知短裤型一次性尿布为短裤型吸收性物品的示例。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其中吸收性主体跨设在前身外装体与后身外装体之间,并且前身外装体和后身外装体的两个宽度方向侧边彼此接合以形成腰身开口部。在前身外装体和后身外装体中,腰身部弹性构件以在内片与外片(非伸缩性片)之间伸长的状态固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3879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诸如专利文献1中的设置有弹性构件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中,绕着腰身部配置的弹性构件的伸缩性允许前身(后身)外装体沿着穿用者的腰身部贴合,并且还允许吸收性主体的上端部贴合穿用者的下腹部区域。

然而,如果使用多个线状弹性构件作为腰身部弹性构件,则由于线状弹性构件的弹力的压迫而容易在穿用者的皮肤上形成线状痕迹。特别地,如果穿用者是例如具有敏感皮肤的婴儿,则存在在腹部区域等处质感差的风险,从而增加不舒适程度。

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尿布中,腰身部弹性构件同时在前身(后身)外装体和吸收性主体的上端部两处提供贴合性,因此存在当穿用者移动其身体时这些构件容易发生位置偏移的风险。例如,当穿用者来回移动它们的腿部时,存在吸收性主体随着腿部运动而在穿用者的腹侧上下(前后)移动并且前身外装体与吸收性主体的运动连动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存在前身外装体将发生位置偏移的风险,从而导致贴合不良、排泄物从腰身部中形成的间隙泄漏的风险。

本发明是鉴于诸如上述的传统问题而做出的,本发明的方面是为了提供即使在身体运动时也具有良好的质感且能够维持贴合性的短裤型吸收性物品。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用于实现上述方面的本发明的主要方面是一种短裤型吸收性物品,其具有彼此交叉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所述短裤型吸收性物品包括:吸收性主体;和第一腰身部,其接合到所述吸收性主体并且包括在所述左右方向上具有伸缩性的伸缩性片,所述伸缩性片具有下端,所述下端处于在所述上下方向上从所述吸收性主体的上端向上分开预定距离的位置。

通过参照附图阅读本说明书的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清楚。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短裤型吸收性物品,即使在身体运动时该短裤型吸收性物品也具有良好的质感且能够维持贴合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短裤型一次性尿布1(以下称为“尿布”)的立体图。

图2是处于展开且伸长状态的尿布1的平面图。

图3是沿着图2中的线i-i截取的截面图。

图4是图3中的腹侧腰身部20(第一腰身部)和吸收性主体10的放大图。

图5a和图5b是具体说明尿布1在穿用者的腹侧的贴合性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6是示出腹侧腰身部20的伸缩性片24的固定方法的变型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本说明书和附图的说明,至少以下事项将变得清楚。

一种短裤型吸收性物品,其具有彼此交叉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所述短裤型吸收性物品包括:吸收性主体;和第一腰身部,其接合到所述吸收性主体并且包括在所述左右方向上具有伸缩性的伸缩性片,所述伸缩性片具有下端,所述下端处于在所述上下方向上从所述吸收性主体的上端向上分开预定距离的位置。

根据该短裤型吸收性物品,在第一腰身部中设置有伸缩性片的区域与穿用者的皮肤面接触地贴合,从而能够实现良好的质感。另外,伸缩性片与吸收性主体在上下方向上彼此不重叠,因而使这些构件能够在彼此不连动的情况下独立地追随穿用者的身体的运动,因此能够实现良好的贴合性。

在这种短裤型吸收性物品中,期望的是,所述第一腰身部包括在所述左右方向上具有伸缩性的多个弹性构件,并且在所述第一腰身部的处于所述伸缩性片的下端与位于多个所述弹性构件之中的最高位置的弹性构件之间的上下方向区域中的左右方向平均应力小于所述第一腰身部的配置有所述伸缩性片的上下方向区域中的左右方向平均应力。

根据该短裤型吸收性物品,在穿上吸收性物品时,第一腰身部在伸缩性片的下端与弹性构件之间的区域中能够容易地自由变形。另外,在配置有伸缩性片的区域中,第一腰身部能够容易地贴合到穿用者的腰身部。

在这种短裤型吸收性物品中,期望的是,所述弹性构件配置于所述第一腰身部的与所述吸收性主体重叠的上下方向区域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该短裤型吸收性物品,弹性构件的收缩力作用于吸收性主体,因而使吸收性主体与穿用者的身体贴合,从而能够抑制位置偏移。

在这种短裤型吸收性物品中,期望的是,在所述第一腰身部的所述伸缩性片与所述吸收性主体不重叠的上下方向区域中未配置所述弹性构件。

根据该短裤型吸收性物品,弹性构件(线状弹性构件)的伸缩性在伸缩性片与吸收性主体之间的上下方向上的区域(缓冲区域)中难以作用,因此第一腰身部在该区域中能够容易地柔性变形。因此,吸收性主体和设置有伸缩性片的区域容易独立地追随穿用者的身体的运动,并且可以进一步改善短裤型吸收性物品的贴合性。

在这种短裤型吸收性物品中,期望的是,所述第一腰身部包括多个所述弹性构件,并且所述第一腰身部的配置有所述伸缩性片的上下方向区域中的左右方向平均应力小于所述第一腰身部的配置有多个所述弹性构件的上下方向区域中的左右方向平均应力。

根据该短裤型吸收性物品,在穿上吸收性物品时,第一腰身部不会过度地压迫穿用者的腰身部,穿用者不太可能感到不舒适。另一方面,相对大的压迫力作用于吸收性主体,因此,即使吸收性主体被拉拽或受到大的外力,也不太可能发生吸收性主体的位置偏移。

在这种短裤型吸收性物品中,期望的是,所述第一腰身部包括多个所述弹性构件,并且对于所述第一腰身部的配置有多个所述弹性构件的上下方向区域,所述上下方向的中央上方的区域中的左右方向平均应力小于所述上下方向的中央下方的区域中的左右方向平均应力。

根据该短裤型吸收性物品,应力的量从吸收性主体的下侧朝向上侧(上端部)分阶段减小。换言之,越靠近伸缩性片的下端与弹性构件之间的区域(缓冲区域)的位置,应力的量越小。这使得可以更有效地缓冲作用在该区域上方和下方的区域中的力。

在这种短裤型吸收性物品中,期望的是,所述吸收性主体包括吸收排泄液的吸收体,并且所述第一腰身部的在位于最上方的所述弹性构件与所述吸收体的上端之间的上下方向区域中的左右方向平均应力小于所述第一腰身部的在所述吸收体的上端与配置有多个所述弹性构件的上下方向区域的上下方向中央之间的上下方向区域中的左右方向平均应力。

根据该短裤型吸收性物品,应力的量能够被设定为越靠近吸收性主体的上端部的位置越低。此外,在与吸收体重叠的区域中,吸收体能够容易地贴合穿用者的身体。另一方面,在不与吸收体重叠的区域中,不会发生过度的压迫,从而能够实现柔软的质感。

在这种短裤型吸收性物品中,期望的是,所述第一腰身部包括多个所述弹性构件,并且配置有所述伸缩性片的上下方向区域的上下方向长度长于在所述伸缩性片的下端与位于最上方的所述弹性构件之间的上下方向长度。

根据该短裤型吸收性物品,在配置有伸缩性片的区域中,第一腰身部的占更大比例的部分与穿用者的皮肤面接触地贴合,因而能够抑制第一腰身部的位置偏移。

在这种短裤型吸收性物品中,期望的是,所述吸收性主体包括吸收排泄液的吸收体,所述第一腰身部包括多个所述弹性构件,并且所述吸收性主体的上端与所述吸收体的上端之间的上下方向长度长于所述伸缩性片的下端与位于最上方的所述弹性构件之间的上下方向长度。

根据该短裤型吸收性物品,吸收性主体的上端部更容易与穿用者的腹部区域贴合,因而更容易抑制吸收性主体的位置偏移。

在这种短裤型吸收性物品中,期望的是,所述短裤型吸收性物品还包括:非伸缩性片,其构成所述第一腰身部;和固定部,其将所述伸缩性片固定到所述非伸缩性片,所述伸缩性片在所述上下方向上具有下端部,并且所述伸缩性片的下端部包括在所述固定部的下端处向上折叠的折叠部。

根据该短裤型吸收性物品,伸缩性片在折叠部中重叠于自身,因而增强了伸缩力,这抑制了腹侧腰身部的位置偏移。另外,通过改变固定部的下端的位置,可以改变伸缩性片的下端部的位置,从而可以自由地调节伸缩性片与吸收性主体不重叠的区域(缓冲区域)的尺寸。这使得更容易实现根据目标穿用者的体形等具有最优贴合性的吸收性物品。

===实施方式===

以下,以婴儿用一次性尿布为示例,对根据本发明的短裤型吸收性物品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注意,根据本发明的短裤型吸收性物品不限于婴儿用一次性尿布,例如还适用于成人用一次性尿布、生理用短裤(sanitaryshorts)等。

===短裤型一次性尿布1的构造===

图1是短裤型一次性尿布1(以下称为“尿布”)的立体图。图2是处于展开且伸展状态的尿布1的平面图。图3是沿着图2中的线i-i截取的截面图。

在图1所示的短裤型的状态下,尿布1具有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并且包括腰身开口部bh和一对腿部开口部lh。在上下方向上,腰身开口部bh侧为上侧,裆侧为下侧。另外,如图3所示,厚度方向是指尿布1的构成构件彼此重叠的方向,皮肤侧是指在厚度方向上与穿用者接触的那侧,非皮肤侧是指在厚度方向上不与穿用者接触的那侧。

尿布1还包括吸收性主体10、腹侧腰身部20和背侧腰身部30,它们是在平面图中为矩形的三个构件。腹侧腰身部20(第一腰身部)与穿用者的腹侧部接触,背侧腰身部30(第二腰身部)与穿用者的背侧部接触。

当尿布1处于图2所示的展开状态时,腹侧腰身部20和背侧腰身部30被配置成使得其长度方向与尿布1的左右方向一致。吸收性主体10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部配置在腹侧腰身部20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并且吸收性主体10的在其长度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配置在背侧腰身部30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

当尿布1处于图2所示的展开状态时,吸收性主体10在长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处折叠一次,使得吸收性主体10的长度方向与尿布1的上下方向一致。通过使用热熔接、超声波熔接等将腹侧腰身部20的在尿布1的左右方向上的两个侧端部接合到背侧腰身部30的两个侧端部,以形成一对接合区域2,从而获得图1所示的短裤型状态的尿布1。

如图3所示,吸收性主体10包括吸收体11、配置于吸收体11的皮肤侧的透液性的正面片12、配置于吸收体11的非皮肤侧的不透液性的背面片13、以及配置于背面片13的非皮肤侧的外装片14。

吸收体11包括吸收并保持诸如尿等的排泄液的吸收性芯11a以及覆盖吸收性芯11a的透液性的芯包裹片11b。例如,吸收性芯11a由成型为预定形状的诸如包含超吸收性聚合物(sap)的浆粕等的液体吸收性纤维构成。

另外,如图2所示,在吸收性主体10的左右方向上的两侧部中设置腿部弹性构件15,从而允许尿布1与穿用者的腿部贴合。例如,腿部弹性构件15以在吸收性主体10长度方向上伸长的状态固定在已经在左右方向上向内折叠的外装片14的两层之间。腿部弹性构件15是线状弹性构件、伸缩性片等。

如图3所示,腹侧腰身部20和背侧腰身部30分别包括内层片21和31、重叠于内层片21和31的外层片22和32、以及多个线状弹性构件23和33。

外层片22和32配置于内层片21和31的非皮肤侧。内层片21和31以及外层片22和32配置于吸收性主体10的非皮肤侧。应当注意的是,外层片22和32的上端部221和321以从皮肤侧覆盖吸收性主体10的长度方向上的端部的方式向下折叠。

内层片21和31以及外层片22和32均是在尿布1的左右方向上实质上不具有伸缩性的非伸缩性片。内层片21和31以及外层片22和32可以由sms无纺布片(纺粘/熔喷/纺粘无纺布片)、纺粘无纺布片、透气无纺布片、塑料片、多孔塑料片或包括它们中的任何片的层的层叠片构成。

线状弹性构件23和33在上下方向上并排配置在内层片21和31与外层片22和32之间,并且以在左右方向上伸长的状态固定。因此,腹侧腰身部20和背侧腰身部30能够在左右方向上伸长和收缩,以便贴合穿用者的腰身部。线状弹性构件23和33能够由橡胶、弹性纤维(spandex)等制成的线状弹性构件构成。

在背侧腰身部30中,线状弹性构件33配置在从上端部到下端部的范围内。然而,腹侧腰身部20的上端部不设置线状弹性构件23,而是设置有具有左右方向上的伸缩性的伸缩性片24。

根据在腹侧腰身部20的上端部不设置线状弹性构件23而是设置有伸缩性片24的该构造,腹侧腰身部20的上端部与穿用者紧密地面接触。这因此抑制了局部的压迫(constriction),从而能够抑制由弹性构件引起的痕迹的形成。特别地,婴儿具有隆起的腹部区域,因此优选地抑制腹侧腰身部20中的压迫。

另外,腰身部20和30的上端部中的伸缩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在尿布1将被穿上时容易地伸展开(spreadopen)腰身开口部bh的能力。伸缩性片24具有从自然状态容易伸长但从伸长状态不容易收缩的特性。为此,通过在腹侧腰身部20的上端部设置伸缩性片24,可以在穿上尿布1时较容易地伸展开腰身开口部bh,并且还防止了在腰身部20、30与穿用者贴合之后腹部区域的压迫。

伸缩性片24可以由质量为10g/m2至40g/m2、更优选为15g/m2至30g/m2的弹性纤维构成的,诸如纺粘无纺布片、透气无纺布片、针刺无纺布片等的由各种已知制造方法中的任何制造方法制造的伸缩性纤维无纺布片构成。构成弹性纤维的原材料是热塑性弹性体、橡胶等。特别是在原材料为热塑性弹性体的情况下,可以与常规热塑性树脂类似地使用挤出机进行熔融纺丝(meltspining)。这样得到的纤维能够被容易地热熔接,这有利于伸缩性纤维无纺布片。热塑性弹性体的示例包括苯乙烯弹性体、烯烃弹性体、聚酯弹性体和聚氨酯弹性体。可以单独使用上述任一种或者两种或多种的组合。伸缩性片仅需要在至少左右方向上展现弹性,并且可以在两个或更多个方向上展现弹性。伸缩性片24在左右方向上的伸缩系数优选地为约1.2至3.0的系数。

===尿布1在腹侧的贴合性===

下面说明当穿上尿布1时尿布1在穿用者的腹侧的贴合性。图4是图3中的腹侧腰身部20(第一腰身部)和吸收性主体10的放大图。

如前所述,腹侧腰身部20包括内层片21、外层片22和伸缩性片24。在制造过程中的中间状态下,外层片22、内层片21和伸缩性片24在厚度方向上从非皮肤侧开始依次彼此重叠。伸缩性片24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下端24b。

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伸缩性片24的下端24b配置于从吸收性主体10的上端10a向上分开距离lg的位置。换言之,在上下方向上在伸缩性片24的下端24b与吸收性主体10的上端10a之间设置间隙lg。与在上下方向上的间隙lg对应的区域将被称为“缓冲区域br”。如图4所示,缓冲区域br是较少数量的片构件在厚度方向上重叠并且在腹侧腰身部20中刚性最低的区域。

此外,腹侧腰身部20的配置有伸缩性片24的上下方向区域将被称为“上侧区域ur”。当穿上尿布1时,腹侧腰身部20可以通过上侧区域ur中的伸缩性片24的左右方向收缩而贴合到穿用者的腰身部。

另外,在腹侧腰身部20中,配置有线状弹性构件23的上下方向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与吸收性主体10的上端部重叠。将在上下方向上配置在最上位置的线状弹性构件23a与配置在最下位置的线状弹性构件23x之间的区域称为“下侧区域dr”。当穿上尿布1时,通过下侧区域dr中线状弹性构件23的在左右方向上的收缩,吸收性主体10和腹侧腰身部20能够与穿用者的身体贴合。特别地,由于线状弹性构件23的收缩,吸收性主体10的上端部压向穿用者的皮肤,从而抑制了当穿上尿布1时的位置偏移。

另外,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上侧区域ur与下侧区域dr之间的区域将被称为“中间区域cr”。具体地,中间区域cr是既不设置伸缩性片24也不设置线状弹性构件23的区域,并且这种弹性构件不展现左右方向上的伸缩性。注意,在图4中,缓冲区域br包括在中间区域cr中。

图5a和图5b是示出尿布1在穿用者的腹侧的贴合细节的示意性截面图。图5a示出了在穿用者处于直脊柱的正常姿势的情况下在左右方向上截取的截面。图5b示出了在穿用者处于前倾姿势的情况下(诸如以懒散的方式坐着时等)在左右方向上截取的截面。

在图5a的正常姿势中,由于在上侧区域ur中伸缩性片24所展现的收缩力,腹侧腰身部20的上端部与穿用者腹部区域的隆起部面接触地贴合。由于腹侧腰身部20的上端部的该贴合,上端部用作带,从而抑制腹侧腰身部20从穿用者的腹部区域偏移的情况。另外,由于上侧区域ur以面接触贴合,所以收缩压力不会局部地集中于穿用者的皮肤,并且这种压力分布于整个伸缩性片24。因此,穿用者不太可能感到不适,并且可以抑制由于弹性构件的收缩引起的在腹部区域中留有痕迹的情况。

另一方面,由于在下侧区域dr中的线状弹性构件23所展现的收缩力,吸收性主体10的上端部贴合到穿用者的腹部区域的隆起下方的区域。该区域从腹部区域隆起的顶部朝向裆部区域斜向下倾斜,因此通过使各线状弹性构件23展现收缩力以增加收缩量,可以抑制吸收性主体10向下偏移的情况以及在吸收性主体10的上端部与穿用者的皮肤之间形成间隙的情况。注意,如图4所示,在下侧区域dr中的线状弹性构件23的皮肤侧上重叠有更多构件(例如内层片21和吸收体11等),因此即使在该区域收缩力增大,也不容易在穿用者的皮肤上形成由线状弹性构件23引起的收缩痕迹。

另外,在上侧区域ur与下侧区域dr之间的缓冲区域br(中间区域cr)中,腹侧腰身部20贴合穿用者的腹部区域。应当注意的是,在缓冲区域br中不设置诸如伸缩性片24等的弹性构件,因此使得在缓冲区域br中伸缩性不容易在左右方向上作用。因此,在缓冲区域br中腹侧腰身部20不必与穿用者的皮肤紧密接触。

当处于图5a所示状态的穿用者随后转变为前倾姿势时,穿用者的腹部区域变为在上下方向上较小的状态。此时,伸缩性片24在上侧区域ur中继续展现伸缩力,从而维持腹侧腰身部20在该区域中的贴合性。同样地,线状弹性构件23在下侧区域dr中继续展现伸缩力,因而在该区域中维持吸收性主体10的上端部的贴合性。因此,在穿用者的腹部区域中,上侧区域ur的位置与下侧区域dr的位置之间的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减小。

另一方面,在缓冲区域br中,存在较少的重叠片构件并且刚性较低,因此,由于被上侧区域ur和下侧区域dr上下压缩,如图5b所示,腹侧腰身部20在缓冲区域br中与穿用者的皮肤(腹部区域)分离,从而以向非皮肤侧突出的方式变形。缓冲区域br的这种变形抑制了上侧区域ur和下侧区域dr碰撞并且贴合性降低的情况。换言之,即使由于穿用者的身体的运动而使上侧区域ur和下侧区域dr的位置相对于彼此改变,也能够维持这些区域ur和dr中的贴合性。

与图5b中的情况相反,如果穿用者转变为背侧拱起的姿势(诸如当伸展他们的背部时等),穿用者的腹部区域将在上下方向上伸长,因此上侧区域ur将向上移动,而下侧区域dr将向下移动。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缓冲区域br也会以向上和向下伸长的方式变形,从而可以维持上侧区域ur和下侧区域dr两者中的贴合性。

另外,即使在吸收性主体10因吸收诸如尿等的排泄物变重而下垂或者吸收性主体10因穿用者的腿部的运动而被向下拉拽的情况下,缓冲区域br的存在也使向下拉拽吸收性主体10的力难以到达上侧区域ur。因此,腹侧腰身部20不太可能发生位置偏移,并且可以使得穿用者不太可能感觉到不愉快或不舒适。

如果伸缩性片24的下端24b与吸收性主体10的腹侧上端部重叠,也就是说,如果上侧区域ur和下侧区域dr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重叠并且没有形成缓冲区域,则在下侧区域dr的位置例如由于吸收性主体10被拉拽而偏移的情况下,上侧区域ur的位置也将相应地偏移,并且贴合性将降低。相反地,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在上下方向上,缓冲区域br设置在伸缩性片24的下端24b与吸收性主体10的上端10a之间,从而允许上侧区域ur和下侧区域dr独立地跟随穿用者的身体的运动。这因此使得可以维持腹侧腰身部20和吸收性主体10的贴合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吸收性主体10的上端10a的下方设置有线状弹性构件23(弹性构件)。换言之,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伸缩性片24的下端24b与吸收性主体10的上端10a之间的缓冲区域br中不设置线状弹性构件23。也就是说,在上下方向上线状弹性构件23不与缓冲区域br重叠,并且由于线状弹性构件23,伸缩性不太可能作用在缓冲区域br中。因此,腹侧腰身部20在缓冲区域br中更容易柔性变形,上侧区域ur和下侧区域dr的位置偏移更不容易发生,并且可以进一步改善穿上尿布1时的贴合性。应当注意的是,即使缓冲区域br和线状弹性构件23被配置为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重叠,只要伸缩性片24和吸收性主体10的上端10a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分离,就能够实现缓冲区域br的“缓冲”功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腹侧腰身部20的缓冲区域br中的左右方向平均应力σbr小于腰身部20的上侧区域ur中的左右方向平均应力σur(σbr<σur)。因此,当穿上尿布1时,腹侧腰身部20很可能在上侧区域ur中贴合穿用者的腰身部,并且腹侧腰身部20很可能在缓冲区域br中自由变形。因此,下侧区域dr和上侧区域ur由于缓冲区域br的变形而更不可能连动,并且在穿用者的腰身部处不太可能发生腹侧腰身部20的位置偏移等。

注意,例如,可以通过执行诸如如下的应力测试来测量缓冲区域br和上侧区域ur中的前述应力。首先,将形成在短裤型尿布1的两侧部处的接合区域2切除,并且使腹侧腰身部20和背侧腰身部30彼此分离。然后,分别从腹侧腰身部20的缓冲区域br和上侧区域ur切出测量目标测试片。对于各测试片,将测试片的在左右方向上长度为140mm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部分)夹在拉伸试验机(instron公司)的卡盘之间。然后,以100mm/min的速度在左右方向的两侧拉伸测试片,直到其伸长至约270mm的长度,然后,允许测试片以100mm/min的速度收缩,直到卡盘分离距离返回到140mm。该循环重复两次,并且当测试片在第二次循环中伸长至预定长度时,测量拉伸载荷并计算应力。

另外,在上侧区域ur中作用于腹侧腰身部20的左右方向平均应力σur小于在下侧区域dr中作用于吸收性主体10的左右方向平均应力σdr(σur<σdr)。因此,当穿上尿布1时,腹侧腰身部20不会过度压迫穿用者的腰身部的腹侧,并且穿用者不太可能感到不舒适。另一方面,相对大量的力作用在吸收性主体10的上端部中,因此即使由于穿用者的腿部等的运动而将吸收性主体10强有力地向下拉拽,也不太可能发生吸收性主体10的位置偏移。

另外,这样的构造是可能的:在腹侧腰身部20中,线状弹性构件23被配置为根据其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而伸长系数不同,因此在下侧区域dr中作用的应力量也根据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而不同。具体地,期望的是,在吸收性主体10中作用的力的量随着位置靠近缓冲区域br而减小。这是因为,如果在吸收性主体10的与缓冲区域br相邻的上端部中应力的量高,则存在在缓冲区域br中力的作用不能被完全缓冲的风险,并且腹侧腰身部20的位置偏移将与吸收性主体10的运动一起发生。

因此,期望的是,在下侧区域dr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上方的区域dr1中的左右方向平均应力σdr1比在下侧区域dr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下方的区域dr2中的左右方向平均应力σdr2小(σdr1<σdr2)。根据该构造,应力的量从吸收性主体10的下侧朝向上侧(上端部)分阶段减小,因此在缓冲区域br附近应力的量较小,从而能够更有效地缓冲作用于上侧区域ur的力和作用于下侧区域dr的力。

此外,在上下方向上,对于作为上述区域dr1的不与吸收体11重叠的部分的区域dr3和对于作为上述区域dr1的与吸收体11重叠的部分的区域dr4,期望的是,区域dr3中的左右方向平均应力σdr3小于区域dr4中的左右方向平均应力σdr4(σdr3<σdr4)。根据该构造,应力的量从吸收性主体10的下侧朝向上端部分阶段减小,并且应力的量在与吸收体11重叠的区域dr4中高,从而允许吸收体11更容易贴合穿用者的身体。另一方面,在不与吸收体11重叠的区域dr3中,片构件层的数量较少,并且吸收性主体10具有较低的刚性,因此在区域dr3中应力的量减小,因而可以防止在吸收性主体10的上端部中的过度压迫,以便实现柔软的质感。

另外,在上下方向上,配置有伸缩性片24的区域(上侧区域ur)的长度比伸缩性片24的下端24b与位于最上方的线状弹性构件23a之间的区域(中间区域cr)的长度长。由于上侧区域ur的上下方向长度比中间区域cr的上下方向长度长,因此能够增大腹侧腰身部20的在上侧区域ur中与穿用者的皮肤面接触地贴合的部分的百分比,并且能够抑制腹侧腰身部20的位置偏移。另外,在腹侧腰身部20贴合穿用者的皮肤的部分中,可以使质感更柔软。

另外,吸收性主体10的上端10a与吸收体11的上端11ea之间的区域的上下方向长度比伸缩性片24的下端24b与位于最上方的线状弹性构件23a之间的区域(即中间区域cr)的上下方向长度长。由于吸收性主体10的不与吸收体11重叠的上端部的上下方向长度比中间区域cr的上下方向长度长,因此吸收性主体10的上端部更容易贴合穿用者的腹部区域,并且可以抑制吸收性主体10的位置偏移。

<变型例>

图6为示出腹侧腰身部20的伸缩性片24的固定方法的变型例的示意性截面图。在固定部41涂布诸如热熔粘接剂等的粘接剂,在伸缩性片24与非伸缩性片(内层片21和外层片22)之间设置固定部41,通过固定部41将伸缩性片24固定到非伸缩性片21和22。

在图3和图4所示的腹侧腰身部20中,伸缩性片24被配置成直地延伸而不在上下方向上折叠。换言之,上侧区域ur形成于伸缩性片24的上端24a与下端24b之间。然而,在图6的变型例中,伸缩性片24的下端24b向下延伸超过固定部41的下端41b,并且该延伸部分在固定部41的下端41b处向上折叠,从而形成折叠部241。换言之,伸缩性片24的从固定部41的下端41b向下突出的部分通过伸缩性片24自身的收缩力而向上翻转,从而形成折叠部241。

在伸缩性片24的下端部中的形成有折叠部241的区域中,伸缩性片24在厚度方向上重叠于自身,因此在该重叠区域中,伸缩性片24的伸缩性局部地增大,腹侧腰身部20容易与穿用者的皮肤紧密接触。因此,当穿上尿布1时,不太可能发生腹侧腰身部20的位置偏移。

另外,在形成折叠部241的情况下,上述缓冲区域br是在上下方向上在伸缩性片24的折叠位置(即固定部41的下端41b)与吸收性主体10的上端10a之间的区域。因此,通过调节设置固定部41的位置(高度),可以调节缓冲区域br和上侧区域ur的上下方向长度(上下方向尺寸)。因此,可以提供具有这样的缓冲区域br的尿布:该缓冲区域br的尺寸根据目标穿用者的年龄和体形而被适当设定。

===其它实施方式===

虽然以上说明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的上述实施方式仅为了便于理解本公开,而不以任何方式被解释为限制本公开。本公开可以在不背离其主旨的情况下进行各种改变或变型,并且包括其等同方案。例如,以下说明的修改是可能的。

例如,伸缩性片24不限于设置在腹侧腰身部20的上端部中。伸缩性片24可以设置在腹侧腰身部20中的上下方向上的任何位置。另外,这样的构造是可能的:背侧腰身部30(第一腰身部)具有伸缩性片而腹侧腰身部20(第二腰身部)不具有伸缩性片,或者腹侧腰身部20和背侧腰身部30可以都具有伸缩性片24。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示例说明了腹侧腰身部20和背侧腰身部30为分开的构件的尿布,但是这样的构造是可能的:在腹侧腰身部20与背侧腰身部30之间设置裆部,并且腹侧腰身部20和背侧腰身部30为连续的单一构件。

附图标记说明

1尿布(短裤型吸收性物品),2接合区域,

10吸收性主体,10a上端,

11吸收体,11ea上端,

11a吸收性芯,11b芯包裹片,

12正面片,13背面片,

14外装片,15腿部弹性构件,

20腹侧腰身部(第一腰身部),

21内层片(非伸缩性片),22外层片(非伸缩性片),

23线状弹性构件,23a线状弹性构件,23x线状弹性构件,

24伸缩性片,24a上端,24b下端,

241折叠部,

30背侧腰身部(第二腰身部),31内层片,

32外层片,33线状弹性构件,

41固定部,

br缓冲区域,ur上侧区域,cr中间区域、dr下侧区域。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