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合锚构造和部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84847发布日期:2020-05-19 21:36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缝合锚构造和部署装置的制作方法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17年8月25日提交的美国非临时申请号15/687040以及2017年6月5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号62/515023和2017年6月9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号62/517395的优先权和权益。

本发明涉及用于固定在身体中(包括在四肢中)的软缝合锚构造,更具体地涉及具有可固定在窄而浅的骨孔内的全缝合锚的软缝合锚构造。



背景技术:

锚通常在外科手术期间用于将诸如骨组织或软组织之类的物体捕获并保持在期望的附接位置。特别地,由于构成全缝合锚的软材料的某些益处(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常规的全缝合锚通常用于将软组织修复至骨。为了部署常规的全缝合锚,将该锚插入骨中预先形成的孔中。缝合线或其他细丝被织造穿过锚或固定在锚周围,并从锚延伸出骨孔。缝合线或其他细丝然后用于成环穿过软组织或以其他方式附接到软组织(或者可能已经附接到软组织)。因此,当缝合线或其他细丝被张紧时,软组织和锚就相对于彼此被拉到期望的位置。

在许多涉及在四肢中固定软组织的手术中,例如,由于手术位置的特殊性质,必须有可以在具有窄直径的浅孔中采用的锚。浅骨孔要求该锚具有出色的保持能力,因为该锚背离浅骨孔的任何移动都可能使该锚从骨孔完全释放。许多因素可以影响缝合锚的保持能力。例如,外部因素(诸如组织类型和骨孔大小)影响缝合锚的保持能力。与锚的设计有关的其他因素(诸如大小、形状和材料组成)也影响保持能力。另外,部署缝合锚的方法也可以影响缝合锚的保持能力。

用于骨中的孔的传统软缝合锚通常太大,并且可能延伸出四肢中的浅而窄的骨孔。不合适的缝合锚具有增大的不稳定性,并且可能引起对该锚的暴露部分周围的组织的刺激或损伤。解决该问题的尝试包括按比例缩小传统缝合锚的大小,以配合在浅而窄的骨孔内。然而,随着传统缝合锚的大小减小,该锚失去保持能力,因此在骨孔内不稳定。

鉴于前述情况,发明人已经确认并意识到对在安装于浅而窄的骨孔中时提供可靠的保持能力的缝合锚的持续需求。

相关技术部分免责声明:就以上在该相关技术部分或本公开中的其他地方讨论的具体专利/出版物/产品而言,这些讨论不应被认为是承认所讨论的专利/出版物/产品是出于专利法目的的现有技术。例如,所讨论的专利/出版物/产品中的一些或全部可能在时间上不够早、可能无法反映在时间上足够早开发的主题并且/或者可能不能充分地实现,以致于无法出于专利法目的而相当于现有技术。就以上在该相关技术部分和/或整个本申请中讨论的具体专利/出版物/产品而言,它们的描述/公开内容全部据此通过引用以其各自的整体并入本文档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实施方案认识到,常规的缝合锚存在潜在的问题和/或缺点(如此处和上文所讨论)。例如,当按比例缩小常规的缝合锚以配合在狭窄的骨孔中时,该按比例缩小的缝合锚失去其保持能力,因此更可能被从骨孔中拉出。因此,需要简单易用的软缝合锚构造,其具有最佳地部署在骨中的浅而窄的孔中而保持能力不受到损害的锚。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案可以是有利的,因为它们可以解决或减少本文所讨论的潜在问题和/或缺点中的一个或多个。

本公开涉及软缝合锚构造的创造性构型、结构和所得功能。提供了软缝合锚构造,用于放置在组织或骨中、穿过或者抵靠组织或骨放置。该锚可以包括全缝合锚,其在部署前构型中具有定位在第一方向上/面向第一方向定位的两个端部。在部署构型中,这两个端部定位在不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面向不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定位。

根据另一个实施方案,软缝合锚构造系统附加包括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细丝。该细丝在锚的两个端部之间的穿过位置处穿过该锚。该细丝可以优选地至少在两个中央穿过位置和两个纵向穿过位置处穿过该锚。该系统还可以包括锚部署装置,诸如插入器、锚驱动器,或者具有分叉尖端或其他类似成形的尖端的其他部署装置,该尖端被构造成捕获并有效地部署该锚(如下文进一步所述)。该锚优选地在两个中央穿过位置之间定位在分叉尖端内,以便平衡部署。

根据另一个方面,提供了用于部署软缝合锚构造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提供软缝合锚以及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细丝。该细丝在锚中的两个端部之间的穿过位置处穿过该锚。具体地,该细丝可以穿过至少两个中央穿过位置和两个纵向穿过位置。在制备好骨中的孔之后,通过锚部署装置将该锚传递到孔中。该锚处于部署前构型,其中细丝在相邻穿过位置之间延伸第一长度,并且该锚的端部面向第一方向。此后,当仍然在骨孔中的锚驱动器的尖端上时,可以通过拉动该细丝的至少一个端部来将该细丝张紧。由于张紧,该细丝在相邻穿过位置之间延伸第二长度,并且该锚的端部面向不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第二长度比第一长度短,使得该锚改变为部署构型。

如本文所使用和描述的每个术语,细丝、缝合材料或缝合线可以包括单丝缝合线和编织(即,多丝)缝合线以及适用于执行缝合线功能的任何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的细丝材料或线状材料。该材料可以包括生物可吸收的材料和不可吸收的材料这两者。

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缝合锚”可以包括由缝合材料的细丝形成的软缝合锚,这些软缝合锚由于可变形以将其直径增大至大于预先形成的骨孔的大小而被保持在该骨孔内,从而驻留在松质骨内和骨皮质下方。这种缝合锚及其部署在骨孔中时的固有功能的一些实施方案公开于转让给本文受让人的美国专利公布号2012/0290004中,并且全文以引用方式并入本文。由于软锚常常完全由缝合材料制成,所以它们有时被称为“全缝合”锚,并且通常包括纤维构造锚主体部分(或者纤维、编织或织造织物型结构,诸如柔性网,如美国专利号9173652中所述)和缝合线或细丝部分。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阅读以下具体实施方式,将更全面地理解和领会本发明。附图仅展示了所公开主题的典型实施方案,因此不被认为是对其范围的限制,因为所公开主题可以允许其他等效的实施方案。

现在简要参考附图,其中:

图1是根据一个实施方案的处于部署前构型的软缝合锚构造的侧视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个实施方案的装载到插入器上的软缝合锚构造的侧视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个实施方案的装载到完全组装的部署装置上的软缝合锚构造的侧视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个实施方案的部署装置的张紧机构的侧视示意图,其中外部壳体被移除;

图5是根据一个实施方案的装载到部署装置的张紧机构上的软缝合锚构造的细丝的侧视示意图;

图6是根据一个实施方案的完全组装的部署装置的张紧机构的齿轮的透视示意图;

图7是根据一个实施方案的装载到插入器上并放置在骨孔中的软缝合锚构造的侧视示意图;

图8是根据一个实施方案的处于部署前构型与部署构型之间的软缝合锚构造的侧视示意图;

图9是根据一个实施方案的处于部署前构型与部署构型之间的软缝合锚构造的另一个侧视示意图;

图10是根据一个实施方案的处于部署前构型与部署构型之间的软缝合锚构造的最终侧视示意图;

图11是根据一个实施方案的处于部署构型的软缝合锚构造的侧视示意图;

图12是根据一个实施方案的处于完全部署构型的软缝合锚构造的侧视示意图;

图13是根据一个实施方案的处于完全部署构型的软缝合锚构造的近距离透视示意图;

图14a是根据一个实施方案的处于部署前构型的软缝合锚构造的侧视示意图;

图14b是根据一个实施方案的处于部署构型的图14a软缝合锚构造的侧视示意图;

图14c是根据一个实施方案的处于部署前构型的软缝合锚构造的侧视示意图;并且

图14d是根据一个实施方案的处于部署构型的图14c软缝合锚构造的侧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见附图,其中类似的附图标号始终指代类似的部分,在图1中看到根据一个实施方案的软缝合锚构造10的侧视示意图。在该所描绘的实施方案中,缝合锚构造10包括锚20,该锚具有第一端部22和第二端部24,且近侧侧面26和远侧侧面28在这两个端部之间延伸。图1中所描绘的锚20是全缝合锚,其可以由管状或非管状的缝合股线构成。锚20也可以是圆柱形和实心的或具有中空的芯,平坦的或非平坦的(如本领域技术人员结合查看本公开所应当理解的)。全缝合锚20是软的以固定到软组织,并且被构造和最终定位成最大程度减小对周围组织和骨造成的损伤(如本领域技术人员结合查看本公开所应当理解的)。

锚20优选地由聚酯5号缝合线制成,因为锚20理想地在部署时保持相对较大和相对有刚性。聚酯5号缝合线锚是高度织造的,因而比例如典型的锚更致密。作为另外的优点,聚酯5号缝合线锚20小于典型的锚的长度的50%,分别为18mm对40mm。因此,锚典型地用在20至24mm的骨孔中,而图1中所描绘的锚20可以优选地部署在约10mm的窄骨孔中。

仍然参见图1,软缝合锚构造10还包括穿过细丝30,其具有第一端部32和第二端部34,在部署前构型中以t形织造穿过锚20。细丝30大小和锚20主体大小的不同组合是可能的,只要锚20比细丝30厚就可以。在图1中所示的实施方案中,锚20是5号缝合线,并且细丝30是0号缝合线。5号缝合锚20的保持力大于编织穿过其中的0号缝合细丝30的拉伸强度。因此,如果5号缝合锚20被部署并固定在骨孔中的适当位置并且拉动0号缝合细丝30,则细丝30将优选地在5号缝合锚20的近侧移动之前断裂。部署的锚20的这种特性最大程度减小了朝向骨孔的顶部端部/近侧端部的蠕变。部署的锚20在骨孔中的近侧移动是不期望的,因为骨孔在形成于四肢中时相对小而浅;因此,锚20的轻微移动可能使锚20从骨孔完全移出。如果在0号缝合细丝30上施加更大的张力,则5号缝合锚20被构造成并且将变宽且楔入骨孔的底部以锁定就位(基于穿过该锚的细丝的特定放置、由部署装置赋予该锚的力及其位置,以及该锚自身的特征。特定全缝合锚的特征在例如美国2012/0290004中有所描述。如美国2012/0290004(例如段落[0060]以及图5至图6中所示;并且还在美国9173652中大体示出和描述)中所述,本文所讨论的软锚(或“全缝合”锚)实施方案可以包含两个区段:至少一根细丝,以及纤维构造(锚主体),作为部署的一部分,该纤维构造的宽度、厚度和/或直径可以增加,并且长度可以收缩。虽然在部署时宽度、厚度和/或直径增加的是纤维构造(锚),但是应当理解,细丝在该锚的部署中也起一定作用。该细丝可以保持自由(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滑动,并且在其他情况下(至少在使用中的特定位置或特定点)相对于纤维构造不可滑动。简言之,该细丝有助于定位、对齐和支撑纤维构造(锚)。锚20与细丝30组合的其他组合的实例可以包括但不限于:5号锚与2号缝合线,以及2号锚与2-0号缝合线。

在图1a中所示的实施方案中,穿过细丝30在多个穿过位置36、38处进入和离开锚20的近侧侧面26和远侧侧面28。特别地,细丝30在两个中央穿过位置36和多个纵向穿过位置38处编织穿过锚20,且细丝30的第一端部32和第二端部34在锚20的远侧侧面26上从中央穿过位置36延伸。在图1中所示的实施方案中,细丝30在总共六个穿过位置36、38处编织穿过锚20,且纵向穿过位置38位于中央穿过位置36与锚20的第一端部22和第二端部24之间。然而,在其他实施方案中,穿过位置36、38的数量可以变化,只要细丝30的第一端部32和第二端部34都从中央穿过位置36延伸并且纵向穿过位置38位于中央穿过位置36与锚20的第一端部22和第二端部24之间就可以。

转到图2,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方案的装载到锚部署装置/插入器40上的软缝合锚构造10的侧视示意图。如图所展示,插入器40包括具有一对叉齿44的分叉远侧尖端42。缝合锚构造10被装载到插入器40上,使得锚20被放置在分叉尖端42上的这对叉齿44之间。在图2中所示的构型中,缝合锚构造10被装载于插入器40上,使得在被放置于分叉尖端42内时,锚20的远侧侧面28朝远侧定位。然而,在替代性实施方案中,锚20可以被装载于这对叉齿44之间,使得在被放置于分叉尖端42内时,锚20的远侧侧面28朝近侧定位。重要的是,锚20定位在分叉尖端42内,使得细丝30的第一端部32沿插入器40的第一侧面46延伸,并且细丝的第二端部34沿插入器40的第二侧面48延伸。

现在参见图3至图6,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方案的被装载于部署装置50上的缝合锚构造10的侧视示意图。简言之,图3示出了完全组装的部署装置50,其具有沿纵向轴线y--y延伸的主体,并且包括远侧尖端,其中缝合锚构造10定位在该远侧尖端的远侧端部上。图4示出了外部壳体被移除并且暴露张紧机构56的部署装置50。图5示出了外部壳体被移除,从而暴露张紧机构56的部署装置,该部署装置示出了包在张紧机构56周围的细丝30的第一端部32和第二端部34。图6示出了完全组装的部署装置50,以及齿轮58的轴向旋转(由围绕齿轮58的箭头示出),该齿轮被构造成朝近侧移动张紧机构56。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利用锚驱动器或其他部署装置50作为插入器40的替代物。这种锚驱动器或其他部署装置50可以类似地具有分叉尖端52,该分叉尖端具有用于装载缝合锚构造10的一对叉齿54。张紧机构56保持细丝30的第一端部32和第二端部34处于张紧状态,并且部分地与纵向y-轴线成一定角度(参见图5)。细丝30的第一端部32和第二端部34稳定地包在张紧机构56周围将缝合锚构造10维持在部署前构型(在图1至图3中示出),使得其可以被插入骨孔中。在将远侧尖端(优选地完全)插入骨孔中之后,可以通过张紧细丝30的第一端部32和第二端部34(通过在近侧方向上将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拉离远侧尖端)来部署缝合锚构造10,以完全扩张缝合锚构造10并将其设置/固定在骨孔内(优选地在骨孔的底部处)。例如,张紧机构56可以用于实现这种张紧。特别地,可以旋转或以其他方式致动旋钮、曲柄或其他齿轮58(参见图6),以朝近侧拉动细丝30的第一端部32和第二端部34,以部署缝合锚构造10,如本文所讨论的。然后可以从部署装置50释放细丝30的第一端部32和第二端部34,并且可以从手术部位移除该部署装置。细丝30的第一端部32和第二端部34可以由使用者/执业医生进一步手动地朝远侧拉离锚20,以便进一步张紧细丝30并在骨孔内完全扩张和设置/部署锚20,这可能是必要的,然后完成手术(如本领域技术人员结合查看本公开所应当理解的)。

软缝合锚构造10的部署参照图7至图13进一步描述和展示。现在参见图7,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方案的通过插入器40植入到预先形成的骨孔60中的软缝合锚构造10的侧视示意图。一旦缝合锚构造10被装载到插入器40(或其他部署装置50)上,就使用插入器40将缝合锚构造10推入预先形成的窄骨孔60(例如,10mm深)中。这种窄骨孔60通常不可避免地形成于较小的骨中,诸如四肢中的那些骨中。骨孔60可以用已知的方法和器械形成,诸如通过使用打孔器或钻孔器。

当缝合锚构造10进入窄骨孔60时,锚20的第一端部22和第二端部24由于骨孔60的窄宽度而开始朝向骨62的表面在近侧方向上折叠或以其他方式弯曲。如图7中所示,锚20的第一端部22朝向细丝30的第一端部32和插入器40的第一侧面46折叠,而锚20的第二端部24朝向细丝30的第二端部34和插入器40的第二侧面48折叠。

在将缝合锚构造10插入预先形成的骨孔60中之后,可以部署缝合锚构造10。转到图8,示出了在部署期间在预先形成的骨孔60中的软缝合锚构造10的侧视示意图。为了部署缝合锚构造10,将插入器40保持在适当位置、完全插入骨孔60中,同时张紧细丝30的第一端部32和第二端部34并在近侧方向上将其拉离锚20。当拉动细丝30的第一端部32和第二端部34时,随着细丝30在穿过位置36、38之间的松弛度最小化,锚20在穿过位置36、38中的每一者之间的多个段被拉动得更靠近在一起。同时,因此,锚20的第一端部22和第二端部24开始旋转,以面向朝向骨孔60的底部64的远侧方向。

转到图9,示出了在部署期间在预先形成的骨孔60中的软缝合锚构造10的另一个侧视示意图。为了继续部署缝合锚构造10,在近侧方向上将细丝30的第一端部32和第二端部34进一步拉离锚20。当拉动第一端部32和第二端部34时,锚20中的穿过位置36、38之间的细丝30的附加松弛度减小。因此,锚20的第一端部22和第二端部24继续折叠或以其他方式更紧地弯曲,直到锚20的端部22、24面向骨孔60的底部64为止。当锚20的第一端部22和第二端部24折叠时,褶皱21开始在相邻穿过位置36、38之间形成。

参见图10,示出了在部署期间在预先形成的骨孔60中的软缝合锚构造10的附加侧视示意图。在锚20的第一端部22和第二端部24已经旋转成面向骨孔60的底部64之后,细丝30的第一端部32和第二端部34在近侧方向上甚至被进一步拉离锚20。增添的张力再次缩短了锚20中的相邻穿过位置36、38之间的细丝30。因此,锚20的第一端部22和第二端部24被朝向穿过锚20的中央纵向y-轴线拉动得更靠近在一起。作为附加结果,相邻穿过位置36、38之间的褶皱21变得更加限定。

此后,拉动细丝30的第一端部32和第二端部34,直到锚20中的相邻穿过位置36、38之间没有剩余的松弛度为止,如图11中所示。在所描绘的实施方案中,锚20的端部22、24面向骨孔60的底部64并且位于锚20的中央纵向y-轴线附近。如图所示,具有六个穿过位置36、38的锚20具有四个限定的褶皱21。向细丝30的端部32、34施加附加的张力通过迫使锚20在骨孔60内部变宽或扩张直到其达到完全部署的构型而加强锚20,如图12中所示。特别地,所描绘的实施方案示出了随着锚20被压缩或变短,锚20在垂直于其长度(即,宽度或厚度)的方向上扩张,以将该锚设置和固定在骨孔中的适当位置(优选地在骨孔的底部处或附近)。起褶将如沿细丝30测量的相邻穿过位置36、38之间的距离从第一距离31(图1)减小至第二距离33,该第二距离相对于第一距离31较短。

褶皱21形成了褥垫厚度的叠堆,从而有效增加了直径(如相对于锚20和骨孔60的y-轴线测量的)。这种距骨孔60的y-轴线的距离的大小的相对增加产生了锚20的保持力,包括上述宽度和/或厚度的扩张。换句话说,在长度减小期间宽度和/或褥垫厚度的泊松比(poisson'sratio)增长提供了部署大小的增加,这种增加是由于褶皱21造成的锚20力增加的附加结果。泊松比定义了一种因果关系,其中材料在垂直于压缩方向的方向上扩张,相反,被拉伸的材料倾向于在横向于拉伸方向的方向上收缩。该比率定义了在被弹性拉伸的材料样品中纵向测量值的成比例减小与长度的成比例增加的比率。因此,例如,如果材料在x-方向上被压缩,则该材料将在y-方向和/或z-方向上扩张。通过比较图7(示出了插入骨孔中,但仍处于部署前构型的缝合锚构造10)和图12(示出了处于部署构型的缝合锚构造10),示出了利用泊松比的例证。因此,将穿过位置36、38的数量从所示的六个增加到七个或更多个可能增加褶皱21的数量,因此可能增加锚20在部署之后的大小。然而,限制因素是由于附加的穿过位置36、38而增加的摩擦量。另外,骨孔60的大小是附加限制因素。

转到图12,缝合锚构造10处于完全部署构型,且插入器40从缝合锚构造10和骨孔60移除。图13示出了在骨孔外部处于部署状态构型的缝合锚构造10的近距离视图,其中细丝30从锚20延伸。重新参见图12,可以通过拉动第一端部32或第二端部34,直到将整根细丝30从骨孔60移除,来将细丝30从锚20移除。当锚20被设置和固定在骨孔60中时,处于部署状态的锚20的最终形式允许细丝30轻易地滑动穿过其中。也就是说,处于该构型的锚20的拉伸强度足以将锚20保持在适当的位置,同时细丝30易于移除。

尽管示出了一个特定的软缝合锚构造10并相对于图1至图13进行了进一步描述,但是示出了软缝合锚构造10’和10”的其他实施方案并相对于图14a至图14d进行了描述。当细丝30被张紧时锚20“抱成一团”或进入部署构型的能力部分地归因于在沿锚20的纵向轴线x--x的方向的任何位置,在细丝30的方向上的至少一处改变/移位。细丝30的端部32/34不一定需要穿过锚的端部22/24的中心和/或附近/邻近位置,以被构造成形成这种部署构型构造。在这些所描述的实施方案中(除了上述实施方案之外),除了在两个细丝端部32/34之间提供的压力之外,优选需要的所有改变是沿锚20的纵向轴线x--x的方向的任何位置,在细丝的方向上的至少一个改变(如图所示,例如,在图2与图11之间进行比较时,其中插入器40在锚上定位在细丝端部32/34之间,从而将细丝的多个部分和锚捕获在一起,并且维持在与缝合线端部32/34的拉力/张力相反的方向上的用于部署该锚的压力/力)。

例如,转到图14a,示出了细丝30,其在第一细丝端部32处开始并且在第一锚端部22附近的穿过位置35处穿过锚20,从锚20的近侧侧面26到远侧侧面28。细丝30在第一方向43上沿着平行于轴线x--x的轴线朝向第二端部24延伸。细丝30然后在第二端部24附近的穿过位置39处穿过锚20,从远侧侧面28到近侧侧面26,并继续在第二方向45(与第一方向相反)上延伸。细丝30在穿过位置41处(从近侧侧面26到远侧侧面28)和穿过位置37处(从远侧侧面28到近侧侧面26)再穿过锚20两次,然后在第二端部34处结束。不管细丝30穿过锚30(相对于锚20的纵向轴线x--x成一定角度)多少次,在图14a中的细丝30的方向上相对于锚20的纵向轴线x--x仍然将存在一处改变/移位,如从第一端部32到第二端部34所测量的。这种方向上的改变/移位产生了至少一条松弛线47(其在锚表面处的锚外侧的第一方向的起始点处开始,并且在相同锚表面处的锚外侧的第一方向的末端处结束,即,在远侧侧面/表面28处的位置49到远侧侧面/表面28处的位置51)。由于抵靠锚20定位在细丝端部32/34之间的插入器的对抗将细丝端部32/34拉离锚的反向力(如上所述),锚端部22和24将在朝向最大松弛线(在这里,朝向松弛线47)的方向上弯曲,如图14b中所示。相对于任何实施方案,“最大松弛线”是在锚20的一个侧面26/28上的长度最长的松弛线(单条-参见图14a,或叠加/组合-参见图14c)。例如,图14a中的最大且唯一相关的松弛线是松弛线47,其是这样形成的:细丝端部32延伸穿过穿过位置35、在点49处离开远侧端部28、背离其最靠近的锚端部22延伸,然后在穿过位置39的起始点51处结束。

转到图14c,示出了方向有两处改变的实施方案(也相对于图1至图13示出了方向有两处改变的实施方案)。简而言之,示出了细丝30,其在第一细丝端部32处开始并且在第一锚端部22附近的穿过位置35处穿过锚20,从锚20的近侧侧面26到远侧侧面28。细丝30在第一方向43上沿着平行于轴线x--x的轴线朝向第二端部24延伸。细丝30然后在穿过位置39处穿过锚20,从远侧侧面28到近侧侧面26,并继续在第二方向45(与第一方向相反)上延伸。细丝30然后在穿过位置41处穿过锚20(从近侧侧面26到远侧侧面28),并向后朝向第二锚端部24延伸。细丝30继续在第一方向43上沿着平行于轴线x--x的轴线朝向第二端部24延伸。细丝30然后在穿过位置39’处穿过锚20,从远侧侧面28到近侧侧面26,并继续在近侧方向上延伸,从而形成第二细丝端部34。不管细丝30穿过锚30(相对于锚20的纵向轴线x--x成一定角度)多少次,在图14c中的细丝30的方向上相对于锚20的纵向轴线x--x仍然将存在两处改变/移位,如从第一端部32到第二端部34所测量的。这些方向上的改变/移位在两条松弛线47和51处产生(松弛线47是最大的,因为它包括两个环路的组合)。由于抵靠锚20定位在细丝端部32/34之间的插入器的对抗将细丝端部32/34拉离锚的反向力(如上所述),锚端部22和24将在朝向最大松弛线(在这里,朝向组合的松弛线47)的方向上弯曲,如图14d中所示。

尽管已经参考某些示例性实施方案具体示出并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不脱离如由权利要求书所限定且可以由书面描述和附图支持的本发明的实质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其中实现各种细节上的改变。另外,在参考特定数量的元件描述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情况下,应当理解,可以利用数量少于或多于特定数量的元件来实践示例性实施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