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用通道单元、内窥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95260发布日期:2021-07-23 21:09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内窥镜用通道单元、内窥镜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具备管路的内窥镜用通道单元、内窥镜,该管路的至少一部分沿着内窥镜插入部的长度轴方向位于内窥镜插入部的外周面。



背景技术:

近年来,内窥镜在医疗领域和工业用领域中被广泛利用。

在医疗领域中使用的内窥镜通过将细长的插入部插入成为被检体的体腔内,能够观察体腔内的脏器,或者根据需要使用处置器具进行各种处置,该处置器具插入到内窥镜所具备的、处置器具的贯穿插入通道内。

另外,在工业领域中使用的内窥镜通过将内窥镜的细长的插入部插入到喷气发动机内、工厂的配管等被检体内,能够进行被检体内的被检部位的损伤以及腐蚀等的观察、各种处置等的检查。另外,在工业用领域中使用的内窥镜中,也能够根据需要使用插入到上述贯穿插入通道内的处置器具进行各种处置。

在此,公知有沿着该插入部的长度轴方向(以下,简称为长度轴方向)在插入部的外周面可装卸外置通道的结构,该外置通道为内窥镜用通道单元的管路。

在外置通道内,与插入于内窥镜所具备的贯穿插入通道的处置器具不同的处置器具、其他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等插入物可插拔。

由此,例如在被检部位被把持钳子把持、且把持钳子被插入到外置通道内并从外置通道的前端开口突出的状态下,能够使用插入到内窥镜的贯穿插入通道内并从该贯穿插入通道的前端开口突出的切除器具进行被检部位的切除处置。

另外,在被插入到内窥镜的贯穿插入通道内并从该贯穿插入通道的前端开口突出的保持用的处置器具保持被检部位的状态下,能够进行将从外置通道的前端开口突出的其他内窥镜的插入部插入到被检部位的开口内等处理。

另外,外置通道通过安装部件及多个卡定部件,以前端开口在长度轴方向上被限定在与插入部中的前端部的前端面大致相同的位置的方式,相对于插入部的外周面被固定、卡定。

具体而言,通过在插入部的前端部的外周固定的安装部件、在比插入部的弯曲部靠长度轴方向的基端侧的外周具有设定间隔地卡定的多个卡定部件,外置通道沿着插入部的外周面在至少一部分与外周面接近的状态下位于与长度轴方向大致平行的位置。

由此,从外置通道的前端开口突出的处置器具(也包括其他的内窥镜)与长度轴方向大致平行地相比前端部的前端面向长度轴方向的前方突出。

然而,在该结构中,外置通道的长度轴方向的前端侧通过安装部件固定于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部。因此,在变更从外置通道的前端开口突出的处置器具的突出角度、突出位置时,插入部的前端部的位置、角度也必须一起变更,其结果,存在设置于前端部的前端面的物镜的观察方向一起偏移这样的问题。

鉴于这样的问题,在日本特表2007-532262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内窥镜用通道单元,其在安装部件上具备使外置通道的前端侧的角度在与长度轴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上可变的结构。

根据这样的内窥镜用通道单元,物镜的观察方向不会偏移,随着外置通道的长度轴方向的前后移动,能够通过安装部件使从外置通道的前端开口突出的处置器具的突出角度可变。

然而,在日本特表2007-532262号公报中的内窥镜用通道单元中,安装部件只能使从外置通道的前端开口突出的处置器具的突出方向在与长度轴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上可变。即,只能使管路的前端开口的朝向、位置在2维平面中的多个方向上变化。

因此,处置器具的突出方向的可变自由度低,根据情况,使用处置器具的被检部位的处置性差。

因此,为了提高利用从外置通道的前端开口突出的处置器具的处置性,期望能够在3维空间中的多个方向上使外置通道的前端开口的朝向、位置可变而不改变内窥镜的观察方向的结构。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窥镜用通道单元、内窥镜,它们具备使管路的前端开口以任意的位置、角度可变而不改变内窥镜的观察方向的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内窥镜用通道单元具备:管路,其至少一部分沿着内窥镜插入部的长度轴方向位于所述内窥镜插入部的外周面;安装部件,其固定于所述内窥镜插入部的所述长度轴方向的前端侧;以及具有挠性的连结部件,其一端与所述安装部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管路的所述长度轴方向的前端连接,随着所述管路在所述长度轴方向上的前后移动,所述连结部件的针对所述管路的基端侧固定部相对于所述连结部件的针对所述安装部件的前端侧固定部在所述长度轴方向上前后可移动。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内窥镜中,安装有所述内窥镜用通道单元。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地表示安装有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通道单元的内窥镜的插入部插入被检体内的状态的图。

图2是表示从图1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侧卸下内窥镜用通道单元的状态的局部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2的内窥镜用通道单元安装于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侧的状态的局部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3的内窥镜用通道单元的外置通道被向前方按压而外置通道的前端开口的朝向在长度轴方向上移位的状态的局部立体图。

图5是表示图3的内窥镜用通道单元的外置通道被扭转、外置通道的前端开口的朝向在与长度轴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上移位的状态的局部立体图。

图6是表示通过从图4的外置通道的前端开口突出的把持钳子把持病变部位,利用从内窥镜的贯穿插入通道突出的切除器具切除病变部位的状态的局部立体图。

图7是表示使图3的连结部件在长度轴方向上可变的变形例的局部立体图。

图8是表示图7的外置通道的前端开口与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面对置的状态的局部立体图。

图9是表示图3的连结部件在长度轴方向上形成得比图3长的变形例的局部立体图。

图10是表示与图9相比连结部件在长度轴方向上可变短的变形例的局部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图3的卡定部件的滑动部形成至外置通道的基端为止的变形例的局部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利用插入图3的外置通道内的处置器具使外置通道的其他部位的硬度变硬的变形例的局部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在图12的外置通道内放入把持器具的状态下使外置通道相比图12向前方移动的状态的局部立体图。

图14是表示相对于内窥镜操作部可装卸地构成图1的外置通道的基端侧的变形例的图。

图15是表示利用设置于操作部的旋钮进行图14的外置通道的进退动作的变形例的结构的图。

图16是表示难以沿图1的连结部件的长度轴方向伸缩的具体例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难以沿图1的连结部件的另一长度轴方向伸缩的具体例的剖视图。

图18是表示难以沿图1的连结部件的又一长度轴方向伸缩的具体例的剖视图。

图1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通道单元安装于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侧的状态的局部立体图。

图20是从图19的内窥镜用通道单元分离出第一罩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21是将第二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通道单元与侧视型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侧一起示出的局部立体图。

图22是从图21的内窥镜用通道单元分离出第一罩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23是表示将图21的内窥镜用通道单元安装于侧视型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侧的状态的局部立体图。

图24是表示将安装有图23的内窥镜用通道单元的内窥镜的插入部插入到十二指肠乳头附近并使从外置通道的前端开口突出的其他内窥镜与乳头对置的状态的图。

图25是表示图22的连结部件的前端侧固定部与第一罩连接的变形例的局部立体图。

图26是表示图21的卡定部件的滑动部形成至外置通道的基端为止的变形例的局部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概略地表示安装有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通道单元的内窥镜的插入部插入被检体内的状态的图,图2是表示从图1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侧卸下内窥镜用通道单元的状态的局部立体图。

另外,图3是表示图2的内窥镜用通道单元安装于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侧的状态的局部立体图,图4是表示图3的内窥镜用通道单元的外置通道被向前方按压而外置通道的前端开口的朝向在长度轴方向上移位的状态的局部立体图。

并且,图5是表示图3的内窥镜用通道单元的外置通道被扭转,外置通道的前端开口的朝向在与长度轴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上移位的状态的局部立体图,图6是表示通过从图4的外置通道的前端开口突出的把持钳子把持病变部位,通过从内窥镜的贯穿插入通道突出的切除器具切除病变部位的状态的局部立体图。

如图1所示,内窥镜用通道单元1在内窥镜50的长度轴方向n上安装于细长的插入部51,并与插入部51一起插入被检体b内。

举例来说,在内窥镜50的操作部55被操作者的左手l把持的状态下,由操作者的右手r把持的插入部51以在插入部51安装有内窥镜用外置通道单元1的状态被插入到被检体b内。

之后,内窥镜用外置通道单元1的后述的外置通道2被操作者的右手r把持,通过右手r对外置通道2进行沿着长度轴方向n的前后操作、相对于周向c的扭转操作这样的各种操作。

如图1、图2所示,内窥镜用通道单元1具备作为管路的外置通道2、安装部件3、卡定部件4和连结部件5而构成主要部分。另外,外置通道2、安装部件3和连结部件5也可以一体地形成。

外置通道2利用柔软的部件在长度轴方向n上具有规定的长度地形成为筒状,并且至少一部分沿着长度轴方向n位于插入部51的外周面51g。

另外,外置通道2在内部形成有供各种处置器具、与内窥镜50不同的其他内窥镜的插入部251(参照图24)等插入的贯穿插入路2i。

另外,在外置通道2的长度轴方向n的前端(以下简称为前端)形成有贯穿插入路2i的前端开口2k。

另外,在图2以后,图示而示出前端开口2k形成为相对于长度轴方向n倾斜的形状的情况,但当然也可以形成为与长度轴方向n大致垂直的形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外置通道2的长度轴方向n的前端侧部位2a比其他部位2b柔软地形成,该其他部位2b相比该前端侧部位2a成为后方部位。

例如,前端侧部位2a由eptfe等多孔质的树脂构成,其他部位2b由ptfe等非多孔质的树脂构成,由此前端侧部位2a比其他部位2b柔软地形成。另外,构成前端侧部位2a、其他部位2b的部件并不限定于此。

另外,更优选的是,如图3所示,在将内窥镜用通道单元1安装于插入部51且外置通道2为非操作状态时,前端侧部位2a的长度轴方向n的长度设定得比插入部51的弯曲部53长。

安装部件3由聚砜、橡胶等形成为筒状,安装于插入部51中的与弯曲部53的前端连接设置的前端部52的外周面,通过摩擦力等进行固定。

另外,安装部件3以安装于前端部52后因安装部件3自身的摩擦力等而不会在长度轴方向n及周向c上移动的方式固定于前端部52。另外,安装部件3相对于前端部52可装卸。

卡定部件4由1个或者多个构成,使外置通道2卡定于插入部51的外周面51g。

具体而言,卡定部件4包含:筒状的滑动部4a,其在外置通道2贯穿插入到内部的状态下供外置通道2沿着长度轴方向n前后滑动;以及例如c字状的卡定部4b,其与该滑动部4a连接设置,并且卡定于外周面51g。

另外,为了提高外置通道2的滑动性,也可以在滑动部4a的内周面设置摩擦减轻部件,或者实施摩擦减轻加工。

卡定部4b在与弯曲部53相比靠长度轴方向n的基端侧的位置(以下,简称为基端侧)、即与弯曲部53的长度轴方向n的基端(以下,简称为基端)连接设置的挠性管部54的外周面,卡定外置通道2。

由此,如图3所示,外置通道2在内窥镜用通道单元1安装于插入部51的状态下,接近外周面51g并位于沿着插入部51的位置。

另外,卡定部4b相对于外周面51g可装卸。

连结部件5由具有挠性的部件构成。

另外,作为构成连结部件5的部件,可列举硅橡胶、氟橡胶、绳、硅酮弹簧、塑料链、金属的网状部件等。

连结部件5的一端与安装部件3连接,另一端与外置通道2的前端连接。

另外,如图4所示,随着外置通道2在长度轴方向n上的前后移动,连结部件5的针对外置通道2的基端侧固定部5b相对于针对安装部件3的前端侧固定部5a在长度轴方向n上前后可移动。

进而,连结部件5具有挠性,由此,如图5所示,伴随着外置通道2的伴随扭转操作的沿周向c的转动,连结部件5在周向c上可变形。

连结部件5伴随着向外置通道2的长度轴方向n的前方(以下,简称为前方)的压入操作,如图4所示,连结部件5的基端侧固定部5b在比前端侧固定部5a更向前方移动时,如图4、图5所示,伴随着之后的外置通道2的长度轴方向n的前后移动及沿周向c的转动操作,使外置通道2的前端开口2k的朝向相对于长度轴方向n向3维空间中的多个方向倾斜。

另外,内窥镜用外置通道的其他结构与以往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在内窥镜用外置通道单元1安装于插入部51且如图1所示插入到被检体b内的状态下,首先,当操作者对外置通道2进行向前方的压入操作时,如上所述,基端侧固定部5b比前端侧固定部5a向前方移动。

之后,若由操作者进行进一步的向外置通道2的前方的压入操作,则安装部件3固定于前端部52,因此限制了连结部件5的长度轴方向n的长度以上的、外置通道2向前方的移动。

其结果是,如图4所示,外置通道2的柔软的前端侧部位2a变形为弓状。伴随该变形,前端开口2k的位置、朝向相对于长度轴方向n,不仅包含与长度轴方向n垂直的方向,还包含长度轴方向n的前后位置在内,在3维空间中的多个方向上可变。

因此,能够使从前端开口2k突出的处置器具的角度、位置也在3维空间中的多个方向的所希望的位置可变。

另外,在该状态下,当操作者对外置通道2沿周向c进行向方向c1或c2的扭转操作时,连结部件5由具有挠性的部件构成,因此使前端开口2k的朝向向同一方向移位。

在该情况下,通过将前端侧固定部5a固定于安装部件3,限制连结部件5的可变形量以上的外置通道2沿周向c的移动。

因此,前端侧部位2a沿周向c可变形,前端开口2k如图5的从双点划线到实线、或从双点划线到单点划线所示那样,沿周向c移动。

另外,前端侧部位2a沿周向c的移动也可以沿着形成于安装部件3的外周面的未图示的轨道进行。

其结果,前端开口2k的位置、朝向也包含上述的长度轴方向n的前后移动、相对于长度轴方向n的倾斜,在3维空间中的多个方向上可变。

因此,能够使从前端开口2k突出的处置器具的角度、位置也在3维空间中的多个方向的所希望的位置可变。

因此,如图6所示,随着前端侧部位2a的变形,在使插入到贯穿插入路2i中的把持器具31相对于长度轴方向n倾斜的状态下,从前端开口2k向前方突出,利用把持器具31把持病变部t,在对该病变部t向与长度轴方向n不同的方向施加了张力的状态下,使用从内窥镜50的贯穿插入通道60向前方突出的切除器具32,能够进行病变部t的切除等,病变部t的切除性提高。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内窥镜用通道单元1的固定于前端部52的安装部件3和外置通道2通过具有挠性的连结部件5连接。

另外,关于连结部件5示出如下结构:随着基端侧固定部5b沿外置通道2的长度轴方向n的前后移动,连结部件5相对于前端侧固定部5a在长度轴方向n上前后可移动。

由此,连结部件5由于具有挠性而在周向c上可变形,因此伴随着外置通道2的长度轴方向n的前后的移动、沿周向c的扭转操作,在长度轴方向n上与连结部件5的长度相应地,在周向c上与连结部件5的可变形量相应地,使外置通道2的前端侧部位2a变形。

其结果是,能够使前端开口2k的角度、位置、即从前端开口2k向前方突出的处置器具的角度、位置以3维空间中的多个方向的期望的位置可变而不改变观察视野。

另外,由于连结部件5具有挠性,因此不会追随弯曲部53的弯曲而弯曲或追随插入部51的长度轴方向n上的较大的前后移动,因此,前端开口2k的角度、位置、即从前端开口2k向前方突出的处置器具的角度、位置难以随着插入部51的移动而变化。

根据以上内容,能够提供具备使前端开口2k以任意的位置、角度可变而不改变内窥镜的观察方向的结构的内窥镜用通道单元1、内窥镜50。

另外,以下示出变形例。

在上述的本实施方式中,外置通道2以1根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当然也可以由多根构成。

在该情况下,多根外置通道2通过安装部件3、卡定部件4、连结部件5,相对于插入部51的外周面51g分别配置在周向c的不同的位置,多根外置通道2分别通过单独设置的多个连结部件5与1个安装部件3连接。

另外,以下,使用图7、图8来表示另一变形例。

图7是表示使图3的连结部件在长度轴方向上可变的变形例的局部立体图,图8是表示图7的外置通道的前端开口与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面对置的状态的局部立体图。

如图7、图8所示,连结部件5也可以构成为长度轴方向n上的长度能够可变地调节。

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在本变形例中,连结部件5形成为在长度轴方向n上比上述的本实施方式中的连结部件5长。

另外,前端侧固定部5在设置于安装部件3的外周面的拱形的钩53t卷绕180°,与长度调整部件40的前端连接。

长度调整部件40具有与外置通道2相同的长度,并且由操作者进行长度轴方向n的前后推拉操作,由柔软且具有强度的部件例如ptfe构成。

另外,在安装有内窥镜用通道单元1的插入部51向被检体b内插入时,长度调整部件40形成为直径比连结部件5小,以免长度调整部件40妨碍插入。

因此,长度调整部件40在一方被操作者向长度轴方向n的后方(以下简称为后方)拉伸时,连接的连结部件5在钩53t卷绕180°,由此连结部件5向与长度调整部件40的拉入方向相反的前方移动。由此,连结部件5的长度变短。

另一方面,当操作者对长度调整部件40进行向前方的按压操作并且对外置通道2进行向后方的拉入操作时,与长度调整部件40连接的连结部件5在钩53t卷绕180°,由此连结部件5向与长度调整部件40的压入方向相反的后方移动。由此,连结部件5的长度变长。

即,长度调整部件40使连结部件5的长度轴方向n的长度可变。

根据这样的结构,预先将连结部件5的长度设定得较长,若将外置通道2向前方压入,则与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相比,前端侧部位2a的变形量在长度轴方向n以及周向c上变大。

另外,此时,从前端侧固定部5a向基端侧固定部5b的前方的突出长度的限制,即连结部件5的长度,能够通过对长度调整部件40向后方施加轻的拉伸力而设定。即,能够维持这些长度。

因此,长度调整部件40兼作限制外置通道2从前端侧固定部5a向前方的突出长度的限制部件。

由此,通过增加前端侧部位2a的变形量,例如,如图8所示,连结部件5在基端侧固定部5b随着外置通道2的压入操作而比前端侧固定部5a更向前方移动后,在被检体b内,通过使前端侧部位2a在比前端部52的前端面52s靠前方的位置处变形180°,能够使前端开口2k与前端面52s对置。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从前端开口2k突出的把持器具31,在将病变部t向前方拉伸而固定的状态下,能够利用从贯穿插入通道60向前方突出的切除器具32进行病变部t的切除操作。

另外,此时,由于把持器具31位于比切除器具32靠前方的位置,因此在使用切除器具32切除病变部t时,不会妨碍把持器具31。

并且,在病变部t的切除中,即使污垢等附着于在前端面52s设置的物镜52r,也能够不从被检体b内拔出插入部51,而利用从前端开口2k代替把持器具31突出的刷子等除去附着于物镜52r的污垢等。

另外,在本结构中,例如在图8中,连结部件5的一部分映入到物镜52r的视野中,因此为了防止观察视野变差,优选连结部件5由透明部件构成。

另外,其他效果与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相同。

另外,以下,使用图9、图10来表示使连结部件5的长度轴方向n的长度可变的结构的变形例。

图9是表示图3的连结部件在长度轴方向上形成得比图3长的变形例的局部立体图,图10是表示与图9相比连结部件在长度轴方向上可变短的变形例的局部立体图。

连结部件5的长度轴方向n上的长度可变的结构不限于图7、图8所示的结构,也可以是其他结构。

例如,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如图9所示,前端侧固定部5a与安装部件3连接,基端侧固定部5b与外置通道2的前端连接,并且,相对于在长度轴方向n上被设定为比图3长的第一长度na的连结部件5,经由外置通道2施加沿周向c的扭转力,由此如图10所示,能够使连结部件5的长度变为比第一长度na短的第二长度nb(nb<na)。另外,第二长度nb能够通过使外置通道2的扭转量可变而自由地设定。

此外,以下,使用图11来表示另一变形例。图11是表示图3的卡定部件的滑动部形成至外置通道的基端为止的变形例的局部立体图。

在上述的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外置通道2的前端侧部位2a比其他部位2b柔软地形成。

不限于此,也可以由柔软的同一部件构成外置通道2的全部,除了前端侧部位2a以外的其他部位2b的外周被卡定部件4的硬质的(比外置通道2硬质)滑动部4a’覆盖。

进而,也可以与滑动部4a不同地,其他部位2b的外周被硬质管包覆。

根据这样的结构,若将外置通道2向前方压入,则未被滑动部4a’、硬质管覆盖的柔软的前端侧部位2a与上述的本实施方式同样地变形,因此能够得到与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另外,由于不需要在前端侧部位2a和其他部位2b分开制作外置通道2的硬度,因此能够实现制造成本削减。

而且,在外置通道2的压入操作、拉入操作中,由于外置通道2在长度轴方向n的前后移动,因此,外置通道2有可能与被检体b的体壁直接滑动接触。

但是,根据本结构,由于其他部位2b的外周被滑动部4a’、硬质管覆盖,因此能够防止外置通道2与被检体b的体壁的接触。

另外,以下,使用图12、图13来表示另一变形例。图12是表示利用插入图3的外置通道内的处置器具使外置通道的其他部位的硬度变硬的变形例的局部立体图,图13是表示在图12的外置通道内放入把持器具的状态下使外置通道相比图12向前方移动的状态的局部立体图。

如图12、图13所示,也可以与图11同样地,由柔软的同一部件构成外置通道整体,在外置通道2内,如图12所示,将把持器具31等处置器具插入到滑动部4a附近,在利用把持器具31使其他部位2b的硬度变硬的状态下,将外置通道2向前方压入,由此,如图13所示,与上述的本实施方式同样地使前端侧部位2a变形。

在该前端侧部位2a变形的状态下,如图13所示,只要仅将把持器具31等处置器具向前方压入,使其从前端开口2k突出,就能够得到与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另外,为了使操作者识别使前端侧部位2a变形前的把持器具31等处置器具的前端位置,即,为了使处置器具准确地位于其他部位2b,外置通道2也可以具有如下结构:在前端侧部位2a与其他部位2b实施内周面的滑动阻力不同的处理,或者在外置通道2的内周面,在前端侧部位2a与其他部位2b的边界设置伴随处置器具的通过而产生咔哒感的突起等。

另外,以下,使用图14来表示另一变形例。图14是表示相对于内窥镜操作部可装卸地构成图1的外置通道的基端侧的变形例的图。

如图14所示,也可以是在外置通道2的基端侧设置通道安装部件7,该通道安装部件7的安装部7a相对于设置在操作部55的槽55n可装卸的结构。

另外,也可以在外置通道2的基端侧外周粘结固定有管状的把持部件8,该把持部件8以间隙配合状态可移动地嵌入通道安装部件7内。

根据这样的结构,操作者能够在将通道安装部件7安装于操作部55的状态下,在把持着把持部件8的状态下,在通道安装部件7内进行外置通道2的进退动作、扭转动作。

另外,其他结构、效果与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相同。

此外,以下,使用图15来表示其他的外置通道基端侧的变形例的结构。图15是表示利用设置于操作部的旋钮进行图14的外置通道的进退动作的变形例的结构的图。

如图15所示,在操作部55设置有可转动的旋钮57,并且转动部件9可转动地嵌合于把持部件8的基端外周,另外,设置有一端连接于旋钮57并且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转动部件9的连杆部件58,由此,也可以伴随旋钮57的转动操作,经由连杆部件58、转动部件9、把持部件8进行外置通道2的进退操作。

另外,在该情况下,与图14同样地,外置通道2的扭转操作通过由把持通道安装部件7内的把持部件8的操作者进行的扭转操作来进行。

另外,其他结构、效果与上述图14的结构相同。

另外,以下,使用图16~图18来表示另一变形例。图16是表示难以沿图1的连结部件的长度轴方向伸缩的具体例的剖视图,图17是表示难以沿图1的连结部件的另一长度轴方向伸缩的具体例的剖视图,图18是表示难以沿图1的连结部件的又一长度轴方向伸缩的具体例的剖视图。

在上述的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连结部件5具有与沿和长度轴方向n相交的方向的变形(伸缩)相比不易在沿着长度轴方向n的方向上变形(伸缩)的特性的构成。

作为实现其结构的具体方式,在连结部件5由橡胶等构成的情况下,如图16所示,也可以在构成连结部件5的橡胶5g内沿着长度轴方向n设置柔软且难以伸长的芯材5i。

另外,如图17所示,也可以在橡胶5g内沿着长度轴方向设置硬度比该橡胶5g大的难以伸长的橡胶5n。

而且,如图18所示,也可以在橡胶5g的一部分沿着长度轴方向n设置厚壁部5j。

根据这些图16~图18所示的结构,除了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以外,还能够防止因处置器具的插拔而沿着长度轴方向n意外地伸缩,并且能够在与长度轴方向n相交的方向(例如相对于长度轴倾斜的方向)稍微移动,能够调整外置通道2的方向。

(第二实施方式)

图1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通道单元安装于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侧的状态的局部立体图,图20是从图19的内窥镜用通道单元分离出第一罩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该第二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通道单元的结构与上述图1~图18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通道单元的结构相比,不同点在于,安装部件由2个罩部件构成,在安装部件上设置有位置限定部件,该位置限定部件限定相对于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部的固定位置。

因此,仅对该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内窥镜用通道单元1的安装部件3通过摩擦力而固定于插入部51的前端部52的外周。

然而,仅借助摩擦力有可能从前端部52脱落,此外,还存在难以确定前端部52在周向c上的固定位置,难以进行安装、固定作业这样的问题。

因此,在向被检体b内插入安装有内窥镜用通道单元1的插入部51之前,需要使处置器具从外置通道2的前端开口2k突出,一边从监视器确认处置器具的突出方向一边调整安装部件3相对于前端部52在周向c上的位置。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9、图20所示,由第一罩81和第二罩82构成安装部件83。

第一罩81由硬质的部件、例如树脂形成为筒状,构成固定于前端部52的外周的部位。

另外,在第一罩81的内周面形成有滑动凸部81t,该滑动凸部81t是沿着长度轴方向n对安装部件83相对于前端部52在周向c上的固定位置进行限定的位置限定部件。

而且,在形成于第一罩81的外周的脆弱部81z形成有贯通孔81h,该贯通孔81h是将该第一罩81的内外连通并且限定安装部件83相对于前端部52在周向c及长度轴方向n上的固定位置的位置限定部件。

另外,在脆弱部81z形成为比第一罩81的其他部位薄壁,并且在周向c上具有设定间隔地形成有多个沿着延伸至第一罩81的基端为止的沿着长度轴方向n的多个缝。由此,脆弱部81z通过使第一罩81的基端侧部位容易变形,从而使第一罩81相对于前端部52的装卸变得容易。

第二罩82由弹性部件例如橡胶形成为筒状,在前端连接有连结部件5的前端侧固定部5a。

另外,第二罩82在第一罩81的外周被包覆在覆盖贯通孔81h及脆弱部81z的区域。

而且,第二罩82在安装部件83固定于前端部52的外周时,基端侧部位与嵌合于前端部52的基端外周的绝缘环52z密接嵌合,从而确保安装部件83的液密性,并且通过摩擦力将安装部件83固定于前端部52的外周。

另外,在安装部件83固定于前端部52的外周时,第二罩82相对于绝缘环52z的密接位置和连结部件5的前端侧固定部5a相对于第二罩82的位置在长度轴方向n上错开。

由此,如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所示,即使外置通道2的前端侧部位2a发生变形,也难以对上述的密接位置施加力,因此不会对密接状态造成影响。因此,能够充分确保液密性。

而且,如图19所示,在前端部52的外周面,在周向c的规定的位置形成有沿着长度轴方向n的滑动凹部52m。

滑动凹部52m在安装部件83固定于前端部52时,滑动凸部81t沿着长度轴方向n嵌入。

另外,在前端部52的外周面的基端侧竖立地设置有卡定销52t。卡定销52t在安装部件83固定于前端部52时嵌入贯通孔81h。

另外,在从前端部52的外周卸下安装部件83时,卡定销52t从贯通孔81h的脱离通过由操作者使脆弱部81z变形、断裂来进行。

另外,其他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将安装部件83固定于前端部52时,仅通过使滑动凸部82t嵌入滑动凹部52m,并使卡定销52t嵌入贯通孔81h,就能够容易地进行安装部件83相对于前端部52在周向c以及长度轴方向n上的定位。

另外,不仅通过第二罩82的摩擦力,还通过卡定销52t向贯通孔81h的嵌入,安装部件83难以从前端部52的外周脱落。

另外,其他效果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另外,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也能够应用于已知的侧视型内窥镜。以下,使用图21~图24来表示应用于侧视型内窥镜的结构。

图21是将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通道单元与侧视型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侧一起示出的局部立体图,图22是将第一罩从图21的内窥镜用通道单元分离后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另外,图23是表示将图21的内窥镜用通道单元安装于侧视型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侧的状态的局部立体图,图24是表示将安装有图23的内窥镜用通道单元的内窥镜的插入部插入到十二指肠乳头附近并使从外置通道的前端开口突出的其他内窥镜与乳头对置的状态的图。

如图21至图23所示,上述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通道单元1安装于侧视型内窥镜的插入部151的前端侧。

侧视型内窥镜的插入部151由前端部152、弯曲部153和挠性管部154构成,在通过切除前端部152的外周的一部分而形成的切口面上设置有照明透镜、物镜、流体供给喷嘴等,除此之外,在前端部152设置有已知的处置器具抬起台152k。

另外,与上述的本实施方式同样地,如图21所示,在前端部152的外周面,在周向c的规定的位置形成有沿着长度轴方向n的滑动凹部152m。

如图23所示,滑动凹部152m在安装部件83插入到前端部152时,滑动凸部81t沿着长度轴方向n嵌入。

另外,在前端部152的外周面的基端侧竖立地设置有卡定销152t。如图23所示,卡定销152t在安装部件83插入到前端部152时嵌入贯通孔81h。

另外,在从前端部152的外周卸下安装部件83时,卡定销152t从贯通孔81h的脱离通过由操作者使脆弱部81z变形、断裂来进行。

另外,第二罩82在安装部件83包覆在前端部152的外周时,基端侧部位与嵌合于前端部152的基端外周的绝缘环152z密接嵌合,从而确保安装部件83的液密性,并且通过摩擦力将安装部件83固定于前端部152的外周。

进而,卡定部件4的卡定部4b安装于挠性管部154的前端侧外周面。

另外,其他结构与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相同。

即使应用于这样的侧视型内窥镜,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进而,如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所示,在连结部件5形成得较长的情况下,如图24所示,在安装有内窥镜用通道单元1的插入部151经口地插入十二指肠j中,通过设置于前端部152的物镜观察乳头v的状态下,若将外置通道2向前方压入,则在十二指肠j内,前端侧部位2a变形大致180°,能够使前端开口2k与乳头对置。

因此,如图24中双点划线所示,以往,在侧视型内窥镜的贯穿插入通道160中插入其他内窥镜的插入部251,利用处置器具抬起台152k将插入部251插入乳头v内,并插入到胆管w或胰管s中。但是,存在当处置器具抬起台152k通过时插入部251的弯曲部容易破损这样的问题,另外,由于通过时的曲率半径r2小,因此仍然存在弯曲的插入部251的弯曲部容易破损这样的问题。

然而,在使插入部251从外置通道2的前端开口2k突出并插入乳头v内的结构中,变形后的前端侧部位2a的曲率半径r1比曲率半径r2大(r1>r2),因此在前端侧部位2a通过时弯曲的插入部251不易破损。

另外,由于也不会使处置器具抬起台251k通过,因此插入部251更难以破损。

并且,由于能够使前端开口2k与乳头v容易地对置,因此容易经由乳头v进行插入,特别是将插入部251插入到胆管w中。

另外,即使稍微移动插入部151,插入部251也不会因连结部件5及外置通道2而追随,因此更容易将插入部251插入乳头v内。

另外,也可以在将从前端开口2k突出的插入部251插入乳头v内时,利用插入到贯穿插入通道160内并由处置器具抬起台152k变更了方向的处置器具,进行支承插入部251等辅助作业。

另外,插入到外置通道2内的部件不限于内窥镜的插入部251,当然也可以是处置器具。

另外,以下,使用图25来表示变形例。图25是表示图22的连结部件的前端侧固定部与第一罩连接的变形例的局部立体图。

如图25所示,即使连结部件5的前端侧固定部5a固定于第一罩81,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另外,使用图26来表示其他变形例。图26是表示图21的卡定部件的滑动部形成至外置通道的基端为止的变形例的局部立体图。

如图26所示,也可以由柔软的同一部件构成外置通道2的全部,除了前端侧部位2a以外的其他部位2b的外周被卡定部件4的硬质的滑动部4a’覆盖。

而且,也可以与滑动部4a不同地,其他部位2b的外周被引导管包覆。

根据这样的结构,若将外置通道2向前方压入,则未被滑动部4a’、引导管覆盖的柔软的前端侧部位2a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变形,因此能够得到与上述的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另外,由于不需要在前端侧部位2a和其他部位2b分开制作外置通道2的硬度,因此能够实现制造成本削减。

而且,在外置通道2的压入操作、拉入操作中,由于外置通道2在长度轴方向n的前后移动,因此,外置通道2有可能与被检体b的体壁直接滑动接触。

与此相对,根据本结构,由于其他部位2b的外周被滑动部4a’、引导管覆盖,因此能够防止外置通道2与被检体b的体壁的接触。

根据以上的实施方式,能够提供内窥镜用通道单元、以及安装有这样的通道单元的内窥镜,它们能够将管路的前端开口可变地调整为任意的位置、角度而不改变内窥镜的观察方向。

由此,例如在进行esd(内窥镜粘膜下层剥离术)、十二指肠手术这样的内窥镜下处置时,能够不使内窥镜插入部移动而将从相对于内窥镜插入部倾斜地安装的外置通道突出的处置器具的位置调整为任意的位置、角度,因此能够得到能够容易且可靠地进行病变等处置对象部位的保持和治疗的效果,能够大幅提高利用从内窥镜外置通道的前端开口突出的处置器具等进行的内窥镜下处置的处置性。

另外,并不限定于在以上的实施方式所列举的实施方式中叙述的处置器具,在使用与各种手术方式对应的其他处置器具或内窥镜的情况下,当然也能够应用上述的本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