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控制的介入器械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456301发布日期:2021-08-31 13:43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控制的介入器械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将人工心脏瓣膜植入到心脏的输送装置以及介入器械输送方法。



背景技术:

心脏瓣膜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脏病之一,其中主要为风湿热导致的瓣膜损害;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瓣膜退行性变(包括钙化和粘液变性等)以及代谢障碍性瓣膜损害在我国也日益增多;此外,先天性瓣膜病也是心脏病的常见病因之一。相当多的心脏瓣膜病的高危病例如严重瓣膜关闭不全、高龄不适于外科换瓣手术、晚期肿瘤并瓣膜关闭不全的患者等,需要新的创伤小的介入方法治疗。介入心脏瓣膜是在外科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启发下发展的,近几年来,经皮瓣膜介入术应运而生并于2000年后相继应用与人类取得了成功。从实验研究发展到小规模临床并行的研究阶段,瓣膜病介入可能突破技术上的“瓶颈”,迅速实现广泛的临床应用,再次成为介入性心脏病学领域的关注焦点。

现有技术中,人工心脏瓣膜支架压缩后通过输送装置输送到人体内,压缩的瓣膜支架通常具有弹性,处于压缩状态时对压缩导管施加很大的力,这些过大的力难以使瓣膜支架缓慢而精确的释放,往往导致瓣膜支架与血管内壁的过度摩擦。

公开号为cn101953725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人工心脏瓣膜支架,由主动脉支架、瓣膜支架、流出道支架和连接耳组成,心脏瓣膜压缩至输送装置内时,所述连接耳能够卡合到输送装置的支架固定组件中,在瓣膜支架释放过程中通过连接耳的卡合和外鞘管的收束完成瓣膜支架的缓慢释放。然而,现有技术中卡合瓣膜支架连接耳的收束力较小,在瓣膜支架释放过程后期,连接耳极易从输送装置支架固定组件中弹出,使瓣膜支架完全释放。此时,若发现定位偏差等问题,便无法及时进行回收,只能通过外科手术置换。

为克服瓣膜支架在植入人体释放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美国专利us5683451公开了一种管状假体控制释放的递送装置和方法,通过在输送装置内设置轨道的方法,减少在输送和释放假体时弹性扩张对输送导管造成的摩擦力,上述发明减小了假体与输送导管之间的摩擦。然而,瓣膜支架在释放过程中因弹力过大而突然完全释放的问题仍无法解决,释放就位后的瓣膜支架无法实现位置的调整或二次就位,这样不仅对手术时的控制精度要求极高,而且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介入器械释放控制的输送装置,能够在介入器械释放过程中紧固介入器械端部,防止释放过程中介入器械因巨大的弹跳力不受控而脱离固定头,实现释放过程中介入器械的重新定位、回收。

一种便于控制的介入器械输送装置,包括芯管,芯管上固定有引导头和固定头,其中引导头固定在芯管远端,芯管近端侧延伸出固定头,引导头和固定头之间为介入器械安装位;介入器械安装位的外围设有可轴向滑动的外鞘管,还设有浮动限位条,该浮动限位条的近端为相对于固定头或芯管固定设置的起始端,远端为浮动在介入器械安装位与外鞘管之间的末端;

所述固定头的外壁设有用于与连接耳相配合的定位凸头,介入器械在装载状态下,介入器械的连接耳套设在定位凸头上,所述浮动限位条受外鞘管束缚以保持连接耳与定位凸头之间的配合。

本发明中,浮动限位条位于外鞘管与介入器械之间,使得外鞘管内壁进一步在径向上束紧介入器械,防止介入器械在非受控状态下意外脱落。另外,浮动限位条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小外鞘管与介入器械的接触面积,降低接触时的相对摩擦力,在外鞘管前推和回撤过程中减小医生操作时的直接作用力,从而实现对介入器械释放与回收的精确控制。

关于介入器械安装位可理解为介入器械装载时所处的空间位置,介入器械的主要部分处在固定头远端和引导头近端之间,为了便于定位,介入器械的局部一般也会搭置在固定头以及引导头的外周壁上,因此介入器械装载时所处的空间位置在轴向上可以是固定头近端至引导头远端之间。

浮动限位条在没有外鞘管束缚的情况下相对于介入器械或芯管而言可以自由摆动或仅依靠自身的材料强度保持相对位置以及姿态。“浮动”是指一端固定,而另一端在没有外部束缚的情况下,至少可以在径向上摆动,而由于自身材料强度的限制,一般也容许发生周向的偏移。

所述介入器械的装载状态包括外鞘管完全包裹介入器械的释放前状态和暴露部分介入器械的半释放状态;装载状态时,浮动限位条在外鞘管的束缚下保持介入器械连接耳与定位凸头之间的配合,以阻止连接耳脱离固定头;

外鞘管完全暴露介入器械时为介入器械的释放状态,释放状态时,浮动限位条保持连接耳与定位凸头之间配合的作用力解除,容许介入器械连接耳脱离定位凸头。

即所述浮动限位条仅在装载状态保持介入器械连接耳与定位凸头配合稳定性。

介入器械与所述定位凸头的配合连接结构为介入器械的连接部,所述介入器械的连接耳为所述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

在介入器械装载进外鞘管内后,浮动限位条受外鞘管束缚保持连接耳与定位凸头之间的配合;外鞘管回撤,逐渐释放连接耳的过程中,浮动限位条也逐渐被释放出外鞘管,在连接耳完全释放并脱离固定头时,浮动限位条可以自由摆动,被释放的浮动限位条对连接耳不再施加径向的压紧力,对连接耳已无限位作用。

介入器械装载进外鞘管内后,浮动限位条也起到了垫片的作用,可以补偿外鞘管与连接耳之间的配合公差,填塞外鞘管与连接耳在径向上的间隙,浮动限位条结构简单,对间隙的填补不会增加植入时输送系统的径向尺寸;是对现有介入器械和固定头间连接配合的加固增强,连接性能更加稳定;浮动限位条对连接耳的径向压力随外鞘管的回撤而同步消失,不会对已释放良好的瓣膜造成新的干扰。

作为优选,所述浮动限位条的起始端与所述固定头或所述芯管中的至少一者相固定。

固定头在芯管上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浮动限位条的起始端固定在所述固定头或所述芯管至少其中之一上;或至少轴向相对位置是固定的。

所述浮动限位条的近端与以下各处中的至少一处固定连接:

a)固定连接在所述固定头上;

b)固定连接在所述芯管上,且处在所述固定头的近端侧。

浮动限位条的近端与芯管或固定头相连,浮动限位条的远端相对芯管或固定头浮动设置。例如浮动限位条起始端的固定位置靠近固定头,或处在固定头近端(沿输送装置靠近操作者方向)的尾部或与该尾部相连的芯管上,在手术前通过外鞘管对介入器械以及浮动限位条进行收束,使得浮动限位条径向内敛帖靠在介入器械外周,浮动限位条帖靠在介入器械外周可理解为仅接触介入器械的外周,即并不伸入介入器械径向的内侧。在介入器械到达体内后释放过程中,浮动限位条随外鞘管的后撤及介入器械的释放而径向外翘。

所述浮动限位条在失去外鞘管束缚状态下,通过局部或整体形变的方式改变径向位置,容许连接耳径向向外运动脱离定位凸头。所述浮动限位条的至少一部分为可形变结构,该可形变结构采用弹性材料和/或铰链机构。

作为优选,所述介入器械在装载状态下,连接耳套设在定位凸头上,所述浮动限位条叠压在连接耳的外侧以保持连接耳与定位部之间的配合。浮动限位条叠压在连接耳的外侧应理解为径向的外侧,为了保持连接耳与定位凸头之间的配合,叠压的部位应邻近定位凸头,优选至少覆盖定位凸头的局部区域,这样可防止连接耳脱出定位凸头,作为进一步优选,叠压的部位完全覆盖定位凸头。

为了控制介入器械的轴向位置,在介入器械的近端一般设有与固定头配合的连接耳,连接耳一般可以采用环形、u形、v形等结构,环形、u形、v形可套在定位凸头上,使介入器械在装载状态下的轴向位置受限于定位凸头,本发明中就连接耳本身形状而言可采用现有技术,其并非本发明改进的重点。

装载状态下,所述浮动限位条可通过直接叠压连接耳等形式保持连接耳与定位凸头之间的配合。

作为优选,装载状态下,所述浮动限位条与定位凸头配合的部位处的径向厚度,不大于浮动限位条未与定位凸头配合的部位处。

作为优选,所述浮动限位条与定位凸头配合的部位处为镂空或凹陷。

镂空或凹陷可恰好容置或避让定位凸头,镂空或凹陷的形状可以是与定位凸头相一致或面积略大与定位凸头。

叠压连接耳也意味着阻挡开放区,此时受径向间隙的限制,浮动限位条接触并压紧连接耳,当外鞘管与定位凸头的径向间隙较大时,浮动限位条在径向上也可能并没有直接接触连接耳,但通过阻挡开放区的方式锁定连接耳,但所谓的径向间隙经由浮动限位条填充后,需要小于连接耳的厚度以保证连接耳脱出定位凸头。装载状态下,所述浮动限位条的径向外侧与外鞘管内壁贴靠,浮动限位条的径向内侧与所述连接耳贴靠,且在浮动限位条与介入器械连接耳的接触部位处,所述浮动限位条均处在介入器械径向的外部。

装载状态下,所述浮动限位条在径向上与固定头的外壁等高或高于固定头的外壁。

装载状态时,浮动限位条受外鞘管束缚,至少具有径向分力,该径向分力阻碍所述介入器械连接耳向径外移动,加强所述介入器械连接部向内贴靠固定头。

所述定位凸头在装载状态限制连接耳的轴向运动,且在释放状态下容许介入器械相对定位凸头运动解除轴向限位。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耳为u形结构或环形结构,u形结构的开口一侧或环形结构的一侧与介入器械相连;u形结构或环形结构另一侧与定位凸头配合。

u形结构或环形结构挂在定位凸头上可实现轴向定位。

作为优选,在定位凸头的外周即固定头的外壁,设有沉降槽,所述连接耳叠置在沉降槽中。

沉降槽可以避免连接耳过于径向外凸,在径向上与固定头的外壁可实现等高或略低于固定头的外壁。

装载状态下浮动限位条的近端部位在外鞘管包裹下紧扣连接耳。在外鞘管后撤释放介入器械过程中,通过浮动限位条的挤压紧固作用,防止介入器械的非受控状态下的脱落。在介入器械释放过程发现定位偏差时,可以前推外鞘管,对已释放的介入器械进行压缩和回收,此时连接耳被浮动限位条和外鞘管紧紧包裹,有效保证了介入器械的安全控制及二次定位。

作为优选,所述浮动限位条的末端至少延伸至与所述连接耳相应的位置。即至少覆盖部分连接耳,以实现对连接耳径向运动的束缚,在此基础上浮动限位条的末端还可以进一步朝远端延伸,并在轴向上自由滑动配合。

作为优选,所述浮动限位条为单根条状结构;或所述浮动限位条为分叉结构,未分叉部位固定在固定头的外部,分叉部位向远端延伸直至叠压在连接耳外侧。

所述浮动限位条的末端是相对于起始端而言,末端也可理解为浮动限位条的远端侧。

作为优选,所述浮动限位条的最远端与固定头最远端对齐或不超过固定头最远端或略微超过固定头最远端。

所述浮动限位条具有最小长度时,浮动限位条至少可以覆盖所述连接耳。为了进一步保证压紧效果,浮动限位条的末端可进一步延伸至固定头的远端侧或略微超过固定头的远端侧,例如超过长度小于等于1cm。

浮动限位条的末端延伸至介入器械的最大直径处。某些介入器械释放后,各部位的直径不尽相同,浮动限位条的末端可以延伸至最大直径处。

当浮动限位条具有最大长度时,浮动限位条整体均能保证收束在外鞘管内,且浮动限位条末端与外鞘管内部的介入器械远端侧齐平,此时浮动限位条的长度能够包裹整个介入器械,浮动限位条起到了滑轨作用,保证外鞘管能够沿滑轨前推和回撤而不直接接触介入器械。

作为优选,在装载状态下,所述浮动限位条在径向上与固定头的外壁等高或高于固定头的外壁。

浮动限位条在径向上不低于固定头的外壁,可以避免浮动限位条与外鞘管内壁之间产生不必要的间隙,使得外鞘管内壁紧贴浮动限位条,并将连接耳压紧在固定头上。

可选的,所述浮动限位条与连接耳配合的部位处沿直线或曲线延伸。

可选的,所述浮动限位条与连接耳配合的部位处等宽或不等宽延伸。

所述浮动限位条在周向上与所述定位凸头至少存在一部分重叠区域。

可选的,所述浮动限位条与连接耳配合的部位处等厚或不等厚延伸。所述浮动限位条与连接耳配合的部位无论是沿直线或曲线延伸,均能够设置为不等宽和/或不等厚,通过宽度、厚度的变化调节局部强度,兼顾限位与释放连接耳。

作为优选,所述浮动限位条的末端具有光滑的外周面。

使用过程中所述浮动限位条随介入器械的释放而径向展开,为防止展开后的末端刺伤血管内壁,因此末端采用光滑的外轮廓,例如类似于球冠或边缘倒圆角等形式。

作为优选,所述浮动限位条沿周向均匀排布2、3或4根。

作为优选,各浮动限位条等长或不等长。

不等长时,各浮动限位条末端位置可以不同,例如其中至少一浮动限位条末端延伸至与固定头的远端侧相平齐;至少一浮动限位条末端延伸至介入器械安装位的远端侧。

所述浮动限位条有多个,不同的浮动限位条同时或先后进入装载状态。

作为优选,所述浮动限位条有多个,不同的浮动限位条同时或先后由装载状态转入释放状态。

浮动限位条被外鞘管完全包裹时刻视为装载状态,完全暴露于外鞘管时可视为释放状态,当多个浮动限位条远端轴向位置不同时,不同的浮动限位条先后进入装载状态,也意味着先后由装载状态转入释放状态;当多个浮动限位条远端轴向位置相同时,不同的浮动限位条同时进入装载状态,也意味着同时由装载状态转入释放状态。

作为优选,所述浮动限位条为等长的3根,且均为长条状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浮动限位条空心或实心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浮动限位条为实心的扁条状。

采用扁条状结构在介入器械安装位的径向占用空间小,利于减小压缩后的外径。

作为优选,所述浮动限位条的尺寸为:长度10mm-80mm,宽度1-2mm,厚度0.2-0.5mm。

作为优选,所述浮动限位条采用粘合、捆绑、锁扣、焊接或一体化的方式固定在所连接的部件上。

所述浮动限位条一端为起始端,另一端为末端,中间部位为延伸段,所述起始端位于固定头近端的尾部或尾部与内鞘管的连接部位,以粘合、捆绑、锁扣、焊接或一体化方式固定在所连接的部件上。浮动限位条沿起始端向远端延伸,在自然状态下,所述浮动限位条起始端固定,延伸段及末端沿芯管轴向舒展打开。

作为优选,所述浮动限位条与外鞘管配合的部位,以及与支架配合的部位中,至少有一处具有光滑表面和/或具有润滑涂层。

作为优选,所述浮动限位条为聚四氟乙烯材料。

作为优选,还设有位于外鞘管内壁且沿轴向延伸的固定导向条。

固定导向条的一面固定于外鞘管远端(沿输送装置远离操作者方向)管状壳体内部,固定导向条沿管状壳体的轴向延伸布置。在外鞘管收束与释放介入器械过程中,介入器械与位于外鞘管管状壳体内的固定导向条直接接触,通过固定导向条提供的光滑轨道进行介入器械的快速、精准调控。

固定导向条与外鞘管内壁之间可以是接触部分或全部固定相连,或采用间隔分布的多个固定点,由于固定导向条需要随外鞘管往复运动,因此作为优选,固定导向条的轴向两端至少与外鞘管内壁固定,以避免产生翻翘造成的空间干涉。

手术前外鞘管收束介入器械,固定导向条与介入器械紧贴。在随后的介入器械释放中,固定导向条在外鞘管管状壳体与介入器械之间(靠近介入器械的一面)提供光滑轨道,减少接触摩擦,便于介入器械的释放与控制。

作为优选,所述浮动限位条与固定导向条沿周交替布置。

作为优选,所述浮动限位条的末端与固定导向条的远端侧的轴向位置相同或交错布置。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导向条沿周向均匀排布2、3或4根。

作为优选,各固定导向条等长或不等长。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导向条为等长的3根,且均为长条状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导向条为空心或实心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导向条为实心的扁条状。

采用扁条状结构在介入器械安装位的径向占用空间小,利于减小压缩后的外径。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导向条的尺寸为:长度10mm-80mm,宽度1-2mm,厚度0.2-0.5mm。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导向条的长度60mm-80mm。

本发明中,所述浮动限位条、固定导向条的形状以及尺寸相互独立设置,例如可以是长条的实心或空心结构;其截面形状优选为扁平,为了减少外鞘管远端整体的径向尺寸,扁平形状的厚度方向即外鞘管的径向。

为了便于控制支架的释放与回收,减少与外鞘管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少两者之间的相对摩擦,浮动限位条、固定导向条也相应的有适宜尺寸的选择。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导向条采用粘合、捆绑、锁扣、焊接或一体化的方式固定外鞘管内壁。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导向条与介入器械配合的部位具有光滑表面和/或具有润滑涂层。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导向条为聚四氟乙烯材料。

本发明中,所述浮动限位条、固定导向条的材质可以相互独立的选取,作为优选采用弹性较好的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具体材料的选用可以采用现有技术。

可选的,所述介入器械为介入心脏瓣膜。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所述介入器械还可以是血管支架等。

为保证浮动限位条、固定导向条具有适宜的弹性和最小的动摩擦因数,优选地,可选用聚四氟乙烯(ptfe)。,更优选的,浮动限位条或固定导向条的外表面尽可能光滑或在表面设置润滑涂层,润滑涂层材料可选用具有润滑特性的亲水性单体或高分子聚合物,如n,n-二甲基丙烯酰(dmaa)、丙烯酰胺(aam)、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聚乙烯醇(pva)、聚丙烯酰胺(paam)、聚乙二醇(peg)等,通过偶联剂或化学方法将上述涂层材料附着到浮动限位条或固定导向条的外表面。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介入器械输送方法,包括介入器械和介入器械输送装置,将介入器械装载于介入器械输送装置远端,所述介入器械输送装置包括近端和远端;装载状态下介入器械的连接耳与介入器械输送装置中的固定头相连且受裹于介入器械输送装置中的外鞘管的远端;

将介入器械输送至人体腔体病变位置后朝着输送装置近端方向逐步回撤外鞘管,逐步暴露介入器械以完成介入器械的释放;

在介入器械输送以及释放过程中,通过填充在外鞘管与连接耳径向间隙内的辅助限位件,始终保持连接耳与固定头之间的配合;当外鞘管后撤完全暴露介入器械时,所述辅助限位件解除对连接耳的限制,容许连接耳脱离固定头;

完成介入器械的释放后将介入器械输送装置撤回体外。

作为优选,所述介入器械输送装置为本发明所述的介入器械输送装置,其中辅助限位件为所述浮动限位条。

作为优选,所述介入器械为自膨胀式植入体。

作为优选,所述介入器械为人工心脏瓣膜。

作为优选,在释放过程中,可对介入器械的释放位置进行调整。

作为优选,所述调整通过对已经释放的介入器械进行再次压缩、再次释放实现。

作为优选,所述输送方法还包括在释放过程中,沿着输送装置远端前行外鞘管,使得外鞘管压缩介入器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介入器械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介入器械输送装置远端部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锁扣部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浮动限位条末端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5a为外鞘管完全包裹介入器械的释放前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5b为外鞘管暴露部分介入器械的半释放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5c为外鞘管完全暴露介入器械的释放状态示意图(图中为介入器械的近端未径向弹开时);

图5d为介入器械释放状态示意图(图中介入器械的近端已径向弹开);

图6为另一实施方式中,采用较短浮动限位条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a为另一实施方式中,采用较短浮动限位条时,介入器械处于释放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7b为介入器械释处于半释放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7c为采用较短浮动限位条时的介入器械释放状态图(图中介入器械的近端尚未径向弹开时);

图7d为介入器械释放状态图示意图(图中介入器械的近端已径向弹开);

图7e为图7d中浮动限位条复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f为介入器械半释放状态图;

图7g为介入浮动限位条在心脏瓣膜释放过程部分释放的状态图;

图7h为介入器械释放状态时的状态图;

图8为还装配有固定导向条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外鞘管截面示意图;

图10为装配有浮动限位条和固定导向条时的介入器械释放状态图。

图11a为连接耳与固定头相配合部位的示意图;

图11b为装载状态下图11a的连接耳受浮动限位条限位的示意图;

图12a为另一种连接耳与固定头相配合部位的示意图;

图12b~图12d为装载状态下图12a的连接耳受不同形状浮动限位条限位的示意图;

图13a~图13d为另一种连接耳受不同长度浮动限位条限位的示意图;

图13e为另一实施方式中安装头部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13f~图13i为不同实施方式中,浮动限位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14a~图14d为连接耳为环形时,浮动限位条处在不同径向位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为了更好地描述和说明本申请的实施例,可参考一幅或多幅附图,但用于描述附图的附加细节或示例不应当被认为是对本申请的发明创造、目前所描述的实施例或优选方式中任何一者的范围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时,它可以直接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

文中所述近端是指沿输送装置靠近操作者方向的一端,所述远端为沿输送装置远离操作者方向的一端,实施例中介入器械以瓣膜支架为例。

参见图1、图2,本发明介入器械输送装置包括引导头2、芯管7、浮动限位条1、浮动(限位条1具有近端即起始端13、延伸段12和远端即末端11)、固定头3、内鞘管4、外鞘管5和操作手柄6。

引导头2和固定头3均固定在芯管7上,其中引导头2位于芯管7的最远端,芯管7远端侧还套设有固定头3,引导头2和固定头3之间为介入器械安装位,固定头3的外壁设有用于与介入器械的连接耳相配合的定位部30,介入器械的连接耳是介入器械与定位部30连接配合结构的至少一部分;外鞘管5处在介入器械安装位的外围且可轴向滑动,芯管7和外鞘管5的近端均与操作手柄6相连,通过操作手柄6可实现外鞘管5相对于芯管7的轴向滑动,另外内鞘管4根据需要设置,也可以省略,使用时内鞘管4套在芯管7上且位于固定头3近端侧,内鞘管4一般并不随外鞘管5轴向运动。

芯管7可以单一部件,也可以是由两段插接固定连成,插接部位优选位于固定头3内以保证连接强度和外表的光滑。

图1中浮动限位条1为等长的三根,在没有外鞘管5束缚的情况下处于释放状态自然伸展。

参见图2,浮动限位条1的不同部位根据所处位置可分为起始端13、延伸段12和末端11,起始端13为浮动限位条近端,固定于芯管7上且处在固定头尾部32的近端侧,图中可见位于内鞘管4与固定头尾部32之间。本实施例的定位部为定位槽,固定头3的外周设有定位槽33,由于定位槽需要与介入器械的连接耳配合,因此其位置以及形状均可与连接耳相匹配,图中定位槽有三个且轴向位置交错布置,例如图中的定位槽31和定位槽33,优选的,为了不至于阻挡浮动限位条1的延伸,定位槽采用轴向贯通结构,瓣膜支架释放时连接耳径向外扩脱离定位槽,因此定位槽径向外侧是开放的,即具有径向开口。装载状态下,所述浮动限位条1阻挡在定位部30的径向开口区,全封闭或部分封闭径向开口区,限定连接耳外扩脱离定位部。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定位部30可采用定位凸头的方式,介入器械的连接耳可以套设在定位凸头上,实现轴向定位。图中定位槽轴向贯通,两侧带有扩展的翼部,以配合t形的连接耳,浮动限位条1向远端延伸时经过对应定位槽的轴向贯通部位,并延伸至介入器械安装位的远端侧,图2中的浮动限位条1处在空载状态,末端11沿轴向延伸至引导头2的外周。

图2中,浮动限位条在沿轴向展平时,远端延伸至引导头2部位,在与介入器械相配合时可兼做介入器械与外鞘管之间的滑轨,起到导向作用,作为优选,在没有外鞘管的束缚下,浮动限位条的远端径向上向外弯曲扩展(图1可见)。以便于介入器械的释放,减少非预期的径向阻挡。例如浮动限位条可以进行预定型,在外鞘管释放状态下径向外扩;或者浮动限位条的至少一部分为可形变结构,该可形变结构采用弹性材料和/或铰链机构。

浮动限位条的起始端13可采用粘合、捆绑、锁扣、焊接、一体化方式进行固定。粘合材料选用具有生物相容性的抗腐蚀胶联剂。捆绑材料选用柔韧性强、耐腐蚀的绑线。

焊接方式可通过将合金材料制成的锁扣连接到固定头尾部或芯管,再通过锁扣箍紧起始端,例如参见图3,浮动限位条1的起始端13箍紧于不锈钢(材质为316)的锁扣14中,图中仅示意了部分延伸段12,锁扣14以焊接的方式连接在固定头3或芯管7上。

图1、图2所示输送装置(各图中省略介入心脏瓣膜,即浮动限位条1处在空载状态),本发明介入器械输送方法实施时,介入心脏瓣膜装载后,浮动限位条具有装载状态,即浮动限位条在外鞘管的束缚下对介入器械连接部施加作用力,例如:阻止介入心脏瓣膜连接耳脱离定位槽;浮动限位条还具有释放状态,即当介入器械脱离外鞘管和浮动限位条开始进入释放状态时,外鞘管通过浮动限位条对介入器械连接部施加的作用力解除,例如:外鞘管回撤,释放介入心脏瓣膜时,外鞘管通过浮动限位条对介入心脏瓣膜连接耳的作用力解除,同时瓣膜支架径向扩展连接耳从定位槽脱离。

采用定位凸头时,即连接耳径向运动,从定位凸头上解脱。

浮动限位条1为长条状的实心或空心结构,本实施例中采用实心的扁条,末端11为了避免棱角可采用弧形的外缘结构(参见图4)。

每根浮动限位条1长为10mm-80mm,宽1-2mm,厚0.2-0.5mm。当浮动限位条1具有最大长度时,浮动限位条1整体均能保证收束在外鞘管5内,且浮动限位条1的末端延伸至瓣膜支架8的远端侧,装载状态下浮动限位条1的长度能够包裹整个瓣膜支架8,保证外鞘管5前推和回撤而不直接接触瓣膜支架8。

结合图5a-图5d,为保证浮动限位条1具有较小的动摩擦因数,浮动限位条1选用聚四氟乙烯材料制造而成;图中每根浮动限位条1长65mm,宽度与固定头3的定位槽宽度相适应,厚度0.5mm,当浮动限位条1处于收束状态时,三根浮动限位条1沿轴向贯穿位置相应的定位槽并朝远端进一步延伸,瓣膜支架8带有三个t形的连接耳,为了适应连接耳形状,定位槽在t形的基础上轴向贯通,即呈十字状,为了保证限位效果,定位槽的轴向贯通区域被相应的浮动限位条1完全封闭,即浮动限位条1宽度与轴向贯通区域宽度相适应,若贯通区域并非沿轴线等宽延伸,那么浮动限位条1宽度至少是与贯通区域最窄部位相应,以保证部分或完全沉入定位槽,浮动限位条1的外侧可略高于固定头3的外周面,以减小固定头3的外周面与外鞘管5内壁之间的摩擦。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采用定位凸头的方式,介入器械的连接耳可以套设在定位凸头上,作为优选,定位凸头周边可设置沉降槽即定位槽33的部位,通过设置沉降槽可使连接耳外周不高于固定头3的外周面,甚至叠加浮动限位条1后,浮动限位条1外周也可以与固定头3的外周面平齐,避免整体外径过大。

图5a、5b为介入器械装载状态,图5a显示了外鞘管5具有完全包裹介入器械8的释放前状态、图5b显示了暴露部分介入器械8的半释放状态;图5c、5d为介入器械释放状态,图5c外鞘管完全暴露瓣膜支架时,瓣膜支架近端已处于自膨胀状态但未径向弹开,这个是很快很短的一个瞬间过程、图5d瓣膜支架近端已完全弹开的释放状态;介入器械在装载状态下,浮动限位条1限定连接耳脱离定位部。

本发明介入器械输送方法实施时,如图5a所示,当瓣膜支架8装载到输送装置上,浮动限位条1从固定头3处开始包裹着瓣膜支架8一同收束于外鞘管5内;即介入器械装载状态,浮动限位条1的径向外侧与外鞘管内壁贴靠,浮动限位条1的径向内侧限定连接耳81径向脱离定位槽33的位移。定位部采用定位凸头时,浮动限位条1的径向内侧限定连接耳脱离定位凸头上。

如图5b所示,在瓣膜支架8释放的过程中,外鞘管5在避免与瓣膜支架8的直接接触下,沿着浮动限位条1顺滑回撤,浮动限位条1的末端11和延伸段12随瓣膜支架8的展开而展开,在逐渐释放过程中,浮动限位条末端11由紧贴瓣膜支架8变为舒展状态。其后,外鞘管5接着沿浮动限位条1后撤,逐步完成瓣膜支架8的释放。浮动限位条1的起始端13由于紧靠固定头3固定,邻近起始端13的延伸段12受到起始端13的束缚力,当瓣膜支架8的连接耳嵌入到固定头3的定位槽33内时,浮动限位条1近端延伸段紧贴定位槽33,给予瓣膜支架8的连接耳一个径向向内的压力,可防止瓣膜支架8在释放过程中连接耳过早的脱离固定头3的定位槽33而导致瓣膜支架8突然释放,同时在瓣膜支架8释放过程中,若发现瓣膜支架定位偏差等问题需要重新安放时,由于浮动限位条1近端给予定位槽33内连接耳的束缚力,可保证外鞘管5沿着浮动限位条1前推,对已释放的部分瓣膜支架8进行收束,从而实现瓣膜支架8的回收。

在图5c中,外鞘管5与固定头3的定位槽33的近端在外鞘管轴线区域的投影相互错位,浮动限位条1不再受外鞘管束缚而限定瓣膜支架连接耳径向位移,意味着经由浮动限位条1向瓣膜支架8的连接耳传导的作用力消失,即浮动限位条1处在释放状态,容许瓣膜支架8扩展后脱离定位槽33,图5c中连接耳尚未径向弹开,但已经处在可以径向弹开的状态。

图5d中,瓣膜支架的近端部,连接耳81径向已弹开,浮动限位条1与连接耳分离。

参见图6,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浮动限位条1轴向长度较短,末端与固定头3远端齐平。

图1、图2、图5a~5d的采用较长尺寸浮动限位条1,浮动限位条1除了在装载状态限制介入器械,如心脏瓣膜支架连接耳的径向位移,加强与连接耳定位部的配合的稳定性外,还在瓣膜支架8和外鞘管5之间提供平滑轨道,减少两两接触时的相对摩擦力,在外鞘管5前推和回撤过程中可通过与浮动限位条1的接触减小医生操作时的直接作用力,从而实现对瓣膜支架8释放与回收的精确控制。

图6中浮动限位条1为三根实心长条状,且由聚四氟乙烯材料制成,浮动限位条1起始端通过粘合方式固定在固定头3的近端尾部,浮动限位条1的末端与固定头3远端齐平,即至少可将连接耳部位完全覆盖并限制在定位槽内,浮动限位条1宽度与定位槽33轴向贯通区域的宽度一致,厚度0.5mm。

结合图7a~图7e,结合前述,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外鞘管5具有完全包裹介入器械8的释放前状态、暴露部分介入器械8的半释放状态以及完全暴露介入器械8的释放状态;外鞘管5处于释放前以及半释放状态下,浮动限位条1均处于装载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瓣膜支架8具有连接耳81,当瓣膜支架8装载到输送系统上时,浮动限位条1延伸的长度与固定头3远端位置相当,其末端仅能抵压嵌入固定头定位槽33内部的连接耳。当瓣膜支架8输送到人体并释放时,外鞘管5后撤,瓣膜支架8逐步释放。此时,瓣膜支架8的连接耳81嵌入到固定头的定位槽33内,连接耳受浮动限位条1起始端的收束力作用牢牢束缚在定位槽33内,避免已释放瓣膜支架8对连接耳端施加的外扩力而使支架过早的完全释放。

采用较短尺寸的浮动限位条1,可避免对支架正常释放的影响和不必要的束缚,浮动限位条1的长度也可以延伸至瓣膜支架8轴向的中部区域,例如不超过瓣膜完全释放时瓣膜轴向的最大尺寸处,例如图7h中的点a。

浮动限位条1的长短并不影响定位部的形式,图中以定位槽为例,同样也可以采用定位凸头的方式,连接耳形状则与之相适应。

图7a显示了外鞘管5的释放前状态。

在图7b中,当瓣膜支架8输送到人体并释放时,外鞘管5后撤,瓣膜支架8逐步释放。此时,瓣膜支架8的连接耳81由于嵌入到固定头的定位槽33内且受浮动限位条1起始端的收束力作用牢牢束缚在定位槽33内,避免已释放瓣膜支架8对连接耳端施加的外扩力而使支架过早的完全释放。

在图7c中,外鞘管5后撤,外鞘管5与定位槽33在外鞘管轴线上的投影区域相互错位,不再通过浮动限位条1束缚连接耳81,意味着经由浮动限位条1向瓣膜支架8传导的作用力消失,即浮动限位条1处在释放状态,容许瓣膜支架8脱离定位槽33,图7c为瞬间状态,显示连接耳尚未径向弹开,但已经处在可以径向弹开的瞬间状态。

本发明中的装载状态,指将介入器械连接部保持在与定位部相配合的状态,具体而言,可以是介入器械装配在定位部上;而释放状态,指介入器械连接部已经可以脱离定位部,但并不特指介入器械完全释放,仅仅是与定位部配合的连接部处在可以解除的状态,至于其他并没与定位部配合的部位,可能已经部分或全部释放并径向扩张。

图7d中,连接耳81推动可径向形变的浮动限位条1径向弹开,浮动限位条1也随之外翻,在图7e中,浮动限位条1可朝固定头3方向贴靠复位。

在另一实施例中,结合图7f,7g,7h,为保证浮动限位条1具有较小的动摩擦因数,浮动限位条1选用聚四氟乙烯材料制造而成;图中每根浮动限位条1长15mm,略微超出支架固定头,宽度与固定头3的定位槽宽度相适应,厚度0.5mm,当浮动限位条1处于收束状态时,三根浮动限位条1沿轴向贯穿位置相应的定位槽并朝远端进一步延伸,瓣膜支架8带有三个t形的连接耳81,为了适应连接耳形状,定位槽在t形的基础上轴向贯通,即呈十字状,为了保证限位效果,定位槽的轴向贯通区域被相应的浮动限位条1完全封闭,即浮动限位条1宽度与轴向贯通区域宽度相适应,若贯通区域并非沿轴线等宽延伸,那么浮动限位条1宽度至少是与贯通区域最窄部位相应,以保证部分或完全沉入定位槽,浮动限位条1的外侧可略高于固定头3的外周面,以减小固定头3的外周面与外鞘管5内壁之间的摩擦。

当瓣膜支架8装载到输送装置上时,浮动限位条1包裹着瓣膜支架8一同收束于外鞘管5内;即外鞘管具有完全包裹介入器械的释放前状态下,释放前状态下浮动限位条处于装载状态。在瓣膜支架8释放的过程中,如图7f所示,沿着箭头m方向,外鞘管5沿着浮动限位条1(图中浮动限位条处于外鞘5内,因而未画出)顺滑回撤,此时浮动限位条1处于工作状态:连接耳81处于外鞘管5内时,由于外鞘管5的束缚,浮动限位条1作用在连接耳81上,防止连接耳81的弹出。

接着,如图7g所示,随着外鞘管5的进一步沿着箭头m方向回撤,浮动限位条1的远端的末端101脱离外鞘管5的束缚,延伸段102和瓣膜支架的连接耳仍处于外鞘管5内,此时延伸段102作用在连接耳81上,连接耳81因延伸段102的作用,克服了支架在自膨胀释放过程中产生的巨大膨胀力,牢固卡合在支架固定头3的定位槽33内。即:此时延伸段102作用在连接耳81上,给予了瓣膜支架的连接耳81一个径向压力,使得瓣膜支架的连接耳被牢牢抓住,克服了支架在自膨胀释放过程中产生的巨大膨胀力,牢固卡合在支架固定头3的定位槽33内,避免其脱离固定头的定位部而完全释放的风险。

此时如若发现瓣膜释放位置不准确,可通过前行外鞘管5对支架进行回收(沿着箭头m的反方向),以便进行重新释放。最后,当确定当前的释放位置准确时,继续沿着箭头m回撤外鞘管5,如图7h所示,浮动限位条1的末端101和延伸段102不再受外鞘管5的束缚,浮动限位条1的末端101和延伸段102随瓣膜支架8的展开而展开,此时浮动限位条1处于非工作状态,即不施加作用力至连接耳81上,从而完成瓣膜支架8的释放。

本文中的工作状态指的是浮动限位条处于装载状态,非工作状态指的是浮动限位条处于释放状态,即当介入器械开始进入释放状态时,外鞘管通过浮动限位条对介入器械连接部施加的作用力解除,例如:外鞘管回撤,释放介入心脏瓣膜时,外鞘管通过浮动限位条对介入心脏瓣膜连接耳的作用力解除,同时瓣膜支架径向扩展连接耳从定位槽脱离。

释放过程中,如若发现瓣膜释放位置不准确,可通过前行外鞘管5,即箭头m反方向,使得瓣膜支架8被重新拉回外鞘管5内,进行回收与二次释放。

在这里本发明相对现有技术,能实现瓣膜的稳定回收,以便于瓣膜支架释放过程中发现释放位置不理想时,能够收回至鞘管内进行二次定位或收回。稳固的后拉力是瓣膜支架能否重新收入外鞘管5内的关键,由于浮动限位条1起到了垫片的作用,保证了连接耳81能稳定的置于定位槽33内,随着外鞘管的移动给瓣膜支架提供有力的回收力,使瓣膜支架回撤至外鞘管内。

在释放过程中,尽管暴露部分介入器械(即外鞘管处在半释放状态),而浮动限位条仍处于装载状态。

最后,当确定当前的释放位置准确时,续沿着箭头m回撤外鞘管5,直至如图7h所示,继浮动限位条1的末端101和延伸段102不再受外鞘管5的束缚,浮动限位条1的末端101和延伸段102随瓣膜支架8的展开而展开,此时浮动限位条1处于释放状态,即不施加作用力至连接耳81上,从而完成瓣膜支架8的释放,完全释放时,浮动限位条对连接耳的径向压力随外鞘管5的回撤而同步消失,不会对已释放良好的瓣膜支架造成新的干扰,可有效防止瓣膜支架的移位。

参见图8和图9,图10,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外鞘管5的远端内壁还设有固定导向条10。

图中除示意了浮动限位条1、引导头2、固定头3、内鞘管4、外鞘管5、瓣膜支架8外,在外鞘管5的内壁还设有固定导向条10,固定导向条10为等长的三条,沿周向均匀排布,且固定于外鞘管5远端管状壳体内表面,在瓣膜支架8与外鞘管5之间提供光滑轨道。

各固定导向条10的周向位置与固定头3上的定位槽(即浮动限位条1的周向分布)交错排列,当外鞘管5收束瓣膜支架8时,固定导向条近端紧靠固定头3,位置与定位槽一一交错。

固定导向条10为实心的扁条,长度10mm-80mm,宽度1-2mm,厚度0.2-0.5mm,本实施例中固定导向条10的长度与瓣膜支架8轴向长度相应约60mm。

固定导向条10采用粘合、捆绑、锁扣、焊接或一体化的方式固定外鞘管5内壁,固定导向条10为聚四氟乙烯材料,与介入器械8配合的部位具有光滑表面和/或具有润滑涂层。在最佳实现方式下,固定导向条10与外鞘管5的内壁一体形成,固定导向条10为向外鞘管5内凸出的凸棱,具有光滑表面和/或具有润滑涂层。

固定导向条可以与不同长度的浮动限位条相配合,包括但不限于图1、图2所示长度的浮动限位条,以及图6,图7a-图7h所示的短浮动条。具体而言结合图10,图10显示了装配有浮动限位条和固定导向条时的介入器械释放状态图,为了清楚显示瓣膜支架8的连接耳81与浮动限位条1之间的结构,在图10中外鞘管5回撤至浮动限位条完全暴露,此时连接耳尚未径向弹开,但已经处在可以径向弹开的瞬间状态。

结合图10,当瓣膜支架8释放时,外鞘管5通过固定导向条10与瓣膜支架8接触滑动,可在摩擦力很小的情况下回撤外鞘管5实现支架的逐步释放。

当外鞘管5回撤到固定头3的位置时,瓣膜支架8仅有连接耳被收束在外鞘管5内。此时,固定导向条10与瓣膜支架8完全脱离,浮动限位条1通过外鞘管5的收束紧压在连接耳上。继续回撤外鞘管5,浮动限位条1对连接耳的收束力逐渐减小,连接耳逐步释放。综上,瓣膜支架8通过固定导向条10、浮动限位条1提供的光滑轨道和径向向内的紧压力实现逐步释放。外鞘管5通过固定导向条10、浮动限位条1提供的光滑轨道和间隙填塞,减少了外鞘管5和压缩状态的瓣膜支架间的摩擦力,有利于瓣膜支架释放或重新回撤收入鞘管内。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浮动限位条一部分设置在固定头的定位槽上/内,起到限制支架固定耳径向外扩脱离定位槽,另一部分设置在固定头外周壁上,起到滑轨的作用,外鞘管沿此浮动限位条滑动。在最佳方式下,与定位槽对应的浮动限位条最远端和固定头对齐或不超过固定头最远端或略微超过固定头最远端。

以下各实施方式主要针对浮动限位条的长度和形状,以及连接耳与固定头的配合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有关其他部件可以采用或结合前述各实施方式中的至少一种。

参见图11a和图11b,连接耳81为t形,固定头3上的定位部为定位槽33,装载状态下,连接耳81嵌装在形状相应的定位槽33内,浮动限位条1受外鞘管的束缚叠压在连接耳81上,以防止连接耳81从定位槽33中脱出,在支架释过程中,当外鞘管完全脱离浮动限位条1时,才解除连接耳81的限位。

定位槽33的适宜深度(深度不小于连接耳的厚度)使得在连接耳81径向上可以嵌入(沉入)定位槽33内。

在其他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浮动限位条1以及连接耳81都可以叠置在定位槽33中,定位槽33的适宜深度(深度为连接耳与浮动限位条厚度之和)使得装载状态下的浮动限位条1径向上与固定头3的外壁等高。

参见图12a~图12d,固定头3上的定位部均为定位凸头34,就介入器械输送装置整体而言,引导头2、芯管7、浮动限位条1、外鞘管5和操作手柄6等部分可结合前述各附图以及实施方式。

连接耳81为u形,u形开口一侧与支架相连,且将u形开口封闭,固定头3上的定位部为定位凸头34,连接耳81利用u形结构挂在定位凸头34上,可实现轴向定位,为了避免连接耳81过于径向外凸,在定位凸头34的外周即固定头3的外壁,设有沉降槽35,连接耳81叠置在沉降槽35中,在径向上与固定头3的外壁可实现等高。

在其他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浮动限位条1以及连接耳81都可以叠置在沉降槽35中,沉降槽35的适宜深度(深度可为连接耳与浮动限位条厚度之和)使得装载状态下的浮动限位条1径向上与固定头3的外壁等高。

图12b中,浮动限位条1为分叉结构,即u形,未分叉部位固定在固定头3的外部,分叉部位向远端延伸直至叠压在连接耳81外侧。

图12c中,浮动限位条1为单根条状结构,同样也向远端延伸直至叠压在连接耳81外侧。

图12d中,浮动限位条1为分叉结构,但采用v形或y形,未分叉部位固定在固定头3的外部,分叉部位向远端延伸直至叠压在连接耳81外侧。

参见图13a~图13d,显示了连接耳受压于不同长度的浮动限位条1的结构示意图。介入心脏瓣膜装载状态时,外鞘管5束缚浮动限位条1,将连接耳81定位固定头的外部,固定头上的定位部以定位凸头34的方式为例,浮动限位条1的远端侧至少部分叠压在连接耳81上。

图13a可见浮动限位条1的远端侧叠压在连接耳81上,浮动限位条1的远端侧尚未延伸至定位凸头34,仅仅叠压连接耳81的小部分区域。

图13b可见浮动限位条1的远端侧叠压在连接耳81上,浮动限位条1的远端侧在轴向上至少将固定头上的定位部完全覆盖,即越过了定位凸头34,到达了固定头3的远端侧,轴向上朝远端一侧叠压连接耳81和整个固定头3。

图13c可见浮动限位条1的远端侧叠压在连接耳81上,浮动限位条1的远端侧在轴向上越过固定头。

图13d可见浮动限位条1的远端侧叠压在连接耳81上,浮动限位条1的远端侧在轴向上越过固定头,到达了介入心脏瓣膜直径最大的部位,装载状态下由于受外鞘管束缚,介入心脏瓣膜的外径基本一致,因此直径最大的部位可理解为释放状态下直径最大的部位。

参见图13e,在另一改进的实施方式中,安装头3上的定位部为定位凸头34,瓣膜支架8带有环形的连接耳81,连接耳81利用环形结构套在定位凸头34上,为了防止转载组件外径的额外增加,安装头3外周仍设置定位槽33,定位凸头34位于定位槽33内,也可视为定位槽33为处在定位凸头34外周的沉降槽。

锁定状态下外鞘管5通过浮动限位条1将连接耳81限制在与定位凸头34相配合的状态。

若定位槽33近端为非贯通槽,即安装头3的外周部位3a封闭了定位槽33近端,浮动限位条1可采用避让槽105的方式与外周部位3a配合。

参见图13f,在另一改进的实施方式中,浮动限位条1不仅带有避让槽105,还设有避让槽108(朝径向外侧凹陷),锁定状态下避让槽108与定位凸头34位置相应,避免在定位凸头34的外周过于隆起。

参见图13g,在另一改进的实施方式中,定位槽33大致为t形,可更好的适应环形的连接耳81,相应的浮动限位条1在两侧边设有外凸部106,可以完全封闭定位槽33开口,为了进一步避免在定位凸头34的外周过于隆起,浮动限位条1也设置了与定位凸头34位置相应的避让槽108。

参见图13h,在另一改进的实施方式中,可更好的适应环形的连接耳81,相应的浮动限位条1在两侧边设有外凸部106,浮动限位条1也设置了与定位凸头34位置相应的镂空区109,外凸部106在镂空区109外围构成环形,基本与连接耳81形状适配,完全抵压连接耳81。

参见图13i,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多个(可以是两个或三个等,数量与连接耳相应)浮动限位条1的近端侧连接为一体结构形成固定环104,该固定环104与芯管组件或安装头相固定,多个浮动限位条1设置了与定位凸头34位置相应的镂空区109。

参见图14a,在另一改进的实施方式中,安装头3上的定位部为定位凸头34,环形的连接耳81套在定位凸头34上,锁定状态下外鞘管5通过浮动限位条1将连接耳81限制在与定位凸头34相配合的状态,为了避让定位凸头34,避免在浮动限位条1在定位凸头34的外周过于隆起,浮动限位条1设置了与定位凸头34位置相应的避让槽108。浮动限位条1填充在外鞘管5与连接耳81的径向间隙53中,以限位连接耳。

参见图14b,当瓣膜支架输送到人体并释放时,外鞘管5后撤,连接耳81径向外扩力加大,已具有脱离定位凸头34的趋势,但浮动限位条1填充在外鞘管5与连接耳81的径向间隙53中,且受外鞘管5束缚将连接耳81保持在与定位凸头34配合的状态。

参见图14c,在装载组件以及外鞘管发生转折时,安装头3会发生明显的偏心,例如图中上部的径向间隙53明显大于下部,上部的径向间隙53过大,可能导致连接耳81脱离定位凸头34,但由于下部径向间隙反而被压缩减小,因此下部的连接耳81a反而在浮动限位条1a的作用牢牢配合在定位凸头34a上,整体上锁定了瓣膜支架。以下各实施方式中,辅助限位件采用固定限位条并对固定限位条做进一步的阐述,有关其他部件以及与固定限位条之间的关系,在没有明显矛盾前提下可以采用或结合前述各实施方式中的至少一种。

参见图14d,在另一改进的实施方式中,安装头3上的定位部为定位凸头34,环形的连接耳81套在定位凸头34上,锁定状态下外鞘管5通过浮动限位条1将连接耳81限制在与定位凸头34相配合的状态,为了避让定位凸头34,避免在浮动限位条1在定位凸头34的外周过于隆起,浮动限位条1设置了与定位凸头34位置相应的避让槽108。浮动限位条1填充在外鞘管5与连接耳81的径向间隙53中,以限位连接耳。锁定状态下,浮动限位条1径向的内侧与连接耳81径向的外侧间隙配合,容许连接耳81径向运动的间隙54小于连接耳81脱出定位凸头34所需的径向行程,则浮动限位条1仍可以保证在连接耳81径向向外运动预脱离定位凸头34时,提供必要的作用力进行限位。

本发明实施例为以心脏瓣膜支架为植入体所作的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公开的输送装置除心脏瓣膜支架外还可以将其他植入体作为载体置入到身体的相应位置。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