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颈椎牵引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92453发布日期:2019-04-03 04:04阅读:397来源:国知局
一种颈椎牵引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保健用品的技术领域,尤指提供了一种颈椎牵引器。



背景技术:

颈椎病是一种高发的退行性慢性疾病,主要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等引起,常发于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目前,颈椎病的缓解和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牵引疗法、物理疗法和手术疗法,其中:在颈椎病的早期和中期,牵引疗法由于操作简单、效果明显而倍受欢迎。牵引疗法的原理是通过牵引使用者的头部,以使牵引力和反牵引力达到相互平衡,以此使颈部和头部相对固定于生理曲线状态,通过这样的方法用来矫正颈椎曲线歪曲的现象,从而提升疗效。在牵引过程中,颈椎牵引器是辅助实现牵引治疗的关键器械。颈椎牵引器适于佩戴于使用者颈部并通过调整颈椎牵引器的高度来使颈椎曲线恢复至并保持在正常的生理曲线位置。然而,现有技术牵引器结构复杂,组件之间的连接节点过多,使用时,一是调整大小不方便,且需要他人辅助操作;二是组件繁多,难以降低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颈椎牵引器,颈椎牵引器既方便本人操作,也通过简化组件而有效降低了制造成本。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应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颈椎牵引器,包括气囊部、头托部及连接头托部的支撑部,头托部与支撑部结合形成佩戴空间,气囊部结合在头托部后侧,并且气囊部位于佩戴空间内,其中:气囊部结合于人体后颈部并形成依附包覆位置的因充气而变化的垫体,并且气囊部在头托部的支持下会处于使用者后脑部至颈下背部;头托部包括结合于前托组件的后托组件,前托组件以活动形式连接支撑部,并且被支撑部支撑;后托组件可调节地设置于前托组件,以通过调整前托组件和后托组件的位置来改变佩戴空间的宽度,气囊部通过柔性带或魔术贴设于后托组件的佩戴空间的一侧;相应的,前托组件可活动地设于支撑部,通过调整前托组件与支撑部位置而改变佩戴空间的长度。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前托组件包括前托及前托两端向后以对称形式延伸形成的侧托,两对称侧托分别形成有末端,各末端前方分别具有内、外表面,在各外表面形成有插接座,并且两插接座为对称组件。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前托具有内、外表面,前托内表面为适于容纳使用者的下巴的倾斜状;各末端外表面具有凸起部,凸起部的自由端为半球面,而且凸起部根部至半球面为柱体,在半球面与根部之间以包围柱体形式形成环形槽,以此使得连接半球面的环形槽的直径小于半球面。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插接座在侧托上处在凸起部的前方,并具有座体部及扣与座体部中的旋钮部,座体部为圆台状且与前托组件属于注塑固化形成的一体构件,并包括容纳旋钮部扣入的圆形腔以及长条孔,圆形腔从座体部的圆形表面向内凹进,并且具有贯穿底部且与圆形腔为同心圆的定位孔;长条孔上下贯穿座体部,使得圆形腔与长条孔相通。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旋钮部具有符合扣入圆形腔的基部,基部具有内、外面,在基部外面设有调节部,而在基部内面设有旋轴部,旋轴部对应定位孔,并与基部属于同心圆。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旋轴部具有柱体及连接在柱体与基部内面的两根柱形拨动轴,两根柱形拨动轴的粗细大小相同,且具有间距。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后托组件包括后托板及扣合于后托板两侧的扣带,其中:托板为软胶材料形成的中间宽两边窄的弧形板,在托板内面分别靠近两侧以对称形式设有符合容纳扣带的凹陷部,凹陷部排列有贯穿内外面的若干穿孔,在两凹陷部与两侧边缘之间分别设有符合扣带宽度且容扣带贯穿的条形孔。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扣带为橡胶材料成型的左、右结构对称的两件扣带,各扣带包括靠近一短边缘处设有的扣孔以及对应若干穿孔设置的若干扣柱,当两扣带分别组装于托板两侧时,先将扣孔一端在托板内面从条形孔穿出至外面,再将扣柱按与佩戴者相适应的长度扣入相应穿孔中,以此使得扣带与托板结合成一体。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支撑部包括支架以及支架两端分别延伸的滑杆和撑臂,滑杆相对于支架为支架末端向后延伸的结构,且在滑杆根部设有阻止部,撑臂相对于支架为支架末端向后下方倾斜延伸的结构,以此使得滑杆与撑臂成v形。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滑杆为符合长条孔插入的扁形结构,并包括靠近滑杆末端的符合旋轴部贯穿的圆孔以及相切于圆孔且平行滑杆下侧边向阻止部延伸的滑槽,在滑槽相对的上侧设有与两拨动轴及间距相匹配的锯齿。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的效果是:结构简单,利于本人操作,同时也有效降低了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呈现头托部与支撑部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2的爆炸图。

图4是图3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前托组件及支撑部贴附软垫的示意图。

图6是后托组件贴附软垫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尽管本发明可以容易地表现为不同形式的实施例,但在附图中示出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将详细说明的仅仅是其中一些具体实施例,同时可以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应视为是本发明原理的示范性说明,而并非旨在将本发明限制到在此所说明的那样。

由此,本说明书中所指出的一个特征将用以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其中一个特征,而不是暗示本发明的每个实施例必须具有所说明的特征。此外,应当注意的是本说明书描述了许多特征。尽管某些特征可以组合在一起以示出可能的系统设计,但是这些特征也可用于其它的未明确说明的组合。由此,除非另有说明,所说明的组合并非旨在限制。

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方向的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用以解释本发明的各种组件的结构和运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这些组件处于附图所示的位置时,这些说明是合适的。如果这些组件的位置的说明发生改变时,则这些方向的指示也相应地改变。

以下结合本说明书的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进一步地详尽阐述。

请参阅图1、图2所示,图中提供了一种颈椎牵引器,该颈椎牵引器实用于佩戴于颈椎病患者(以下简称“使用者”)颈部,以此支撑使用者头部,使颈部得以自然的伸展,也使颈部曲线得以恢复并保持在正常的生理曲线位置,从而缓解头部给颈椎造成的压力,藉此达到缓解和治疗颈椎疾病。该颈椎牵引器包括气囊部10、头托部20及连接头托部20的支撑部30,其中:头托部20与支撑部30结合形成佩戴空间(未标注),以此容颈椎牵引器佩戴于使用者颈部。在颈椎牵引器被使用者佩戴时,支撑部30用于支撑头托部20,以此进一步承托使用者头部,从而使颈部得以自然舒展,以使颈椎曲线恢复至并被保持在正常的生理曲线位置。气囊部10结合在头托部20后侧,并且气囊部10位于佩戴空间内,在使用者佩戴颈椎牵引器时,气囊部10与使用者颈部和头部的接触曲面会依附使用者颈部和头部的生理曲线而变化,也就是说,气囊部10能够贴合于使用者的颈部和头部,从而使使用者在佩戴颈椎牵引器时更加的舒适。

在本实施例中,气囊部10结合于人体后颈部形成依附包覆位置(未图示)的因充气而变化的垫体,并且气囊部10在头托部20的支持下会处于使用者后脑部至颈下背部,以此会使气囊部10更好地贴合于使用者的颈部和头部,同时也可保证颈椎牵引器在被使用者佩戴时的可靠性,并且气囊部10被充入气体的过程中,气囊部10由于膨胀而延伸的方向会被头托部20诱导,从而使得气囊部10的使用不会对使用者的颈部造成压迫。

在本实施例中,头托部20包括前托组件21及结合于前托组件21的后托组件22,在前托组件21和后托组件22之间形成适于使用者颈部的佩戴空间。前托组件21以活动形式连接支撑部30,并被支撑部30支撑,当颈椎牵引器被佩戴时,支撑部30适于被使用者的肩部和/或胸部支撑,前托组件21适于承托使用者的下巴,后托组件22通过气囊部10承托使用者颈部和后脑部。

在本实施例中,后托组件22可调节地设置于前托组件21,以通过调整前托组件21和后托组件22的位置来改变佩戴空间(未标注)的宽度,以此使颈椎牵引器能够被不同的使用者佩戴,并且气囊部10通过柔性带(未图示)设于后托组件22上(如绑定于后托组件22上,但不限于),以此用于支撑使用者的颈部和后脑部。相应的,前托组件21可活动地设于支撑部30,通过调整前托组件21与支撑部30位置而改变佩戴空间的长度,以此使颈椎牵引器能够被不同的使用者佩戴,并以此来扩大颈椎牵引器的适用范围。

请再参阅图1、图2并结合参阅图3及图4所示,前托组件21包括前托211及前托两端向后以对称形式延伸形成的侧托212,两对称侧托212分别形成有末端213,在各末端213前方的外表面(未标示)形成有插接座23,并且两插接座23为对称组件。当使用者佩戴颈椎牵引器时,前托211与使用者的下巴对应,两侧托212与使用者的面部对应,从而使前托211适于承托使用者的下巴和面部。本例中,前托211内表面(未标示)倾斜以适于容纳使用者的下巴,并且前托211内表面的曲面形状与使用者的下巴形状相符;相应的,两侧托212内表面(未标示)以适于容纳使用者的面部,并且两侧托212的内表面的曲面形状分别与使用者的面部形状相符,以此当使用者佩戴颈椎牵引器时会感觉更加的舒适。本例中,各末端213外表面凸起部214,凸起部214的自由端为半球面(未标注),而凸起部214根部(未图示)至半球面为柱体(未图示),在半球面与根部之间以包围柱体形式形成环形槽(未图示),以此使得连接半球面的环形槽的直径小于半球面。为对应附图描述,本例中,下列对称组件或结构仅以相同的单一结构作标记或说明(但不限于),插接座23在侧托212上处在凸起部214的前方,并具有座体部231及扣与座体部231中的旋钮部232,座体部231(为圆台状)与前托组件21属于注塑固化形成的一体构件,并包括容纳旋钮部232扣入的圆形腔2311以及容支撑部30的滑杆32插入的长条孔2313,圆形腔2311从座体部231的圆形表面(未标注)向内(横向)凹进,并且具有贯穿底部且与圆形腔2311为同心圆的定位孔2312;长条孔2313上下(纵向)贯穿座体部231,使得圆形腔2311与长条孔2313相通。旋钮部232具有符合扣入圆形腔2311的基部2321,在基部2321外面设有调节部2322,相对于调节部2322的基部2321内面设有旋轴部2323,旋轴部2323对应定位孔2312,并与基部2321属于同心圆。旋轴部2323具有柱体2324及连接在柱体2324与基部2321内面的两根柱形拨动轴2325,两根柱形拨动轴2325粗细大小相同,且具有间距2326。后托组件22包括后托板221及扣合于后托板221两侧的扣带222,其中:托板221为软胶材料形成的中间宽两边窄的弧形板,在托板221内面分别靠近两侧以对称形式设有符合容纳扣带222的凹陷部2211,凹陷部2211排列有贯穿内外面的若干穿孔2213,在两凹陷部2211与两侧边缘(未标注)之间分别设有符合扣带222宽度且容扣带222贯穿的条形孔2212;扣带222为橡胶材料成型的左、右结构对称的两件扣带,各扣带包括靠近一短边缘处设有的扣孔2221以及对应若干穿孔2213设置的若干扣柱2222,当两扣带222分别组装于托板221时,先将扣孔2221一端在托板221内面从条形孔2212穿出至外面,再将扣柱2222按与佩戴者相适应的长度(以正位或错位)扣入相应穿孔2213中,以此使得扣带222与托板221结合成一体。

请继续参阅图1、图2并结合参阅图3及图4所示,支撑部30包括适于使用者胸部(例如胸椎)支撑的u形或v形支架31以及支架31两端分别延伸的滑杆32和撑臂33,滑杆32相对于支架31为支架31末端向后延伸的结构,且在滑杆32根部(支架31末端)设有阻止部34,撑臂33相对于支架31为支架31末端向后下方倾斜延伸的结构,以此使得滑杆32与撑臂33形成v形,本例中,在使用者佩戴时,支架31支撑胸椎,两侧的撑臂33分别支撑两肩;滑杆32为符合长条孔2313插入的扁形结构,并包括靠近滑杆32末端的符合旋轴部2323贯穿的圆孔321以及相切于圆孔321且平行滑杆32下侧边向阻止部34延伸的滑槽322,在滑槽322相对的上侧设有与两拨动轴2325及(两拨动轴2325形成的)间距2326相匹配的锯齿323。

请继续参阅图1、图2并结合参阅图3及图4所示,前托组件21与后托组件22通过凸起部214插入扣孔2221而形成活动连接,在凸起部214的半球面内侧形成有环形槽,扣带222为橡胶材料成型,因此扣带222的扣孔2221具有扩张/收缩性,当扣孔2221从半球面套入环形槽时,由于扣孔2221小于半球面却等于或大于环形槽的直径,使得扣带222通过扣孔2221套于环形槽时不会自由脱离凸起部214。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滑杆32插于插接座23使支撑部30与前托组件21活动连接为一体。当支撑部30与前托组件21组装时,先将滑杆32插入长条孔2313,并使滑杆32的圆孔321与定位孔2312形成对应贯穿;再将旋钮部232扣入圆形腔2311,使之旋钮部232的旋轴部2323贯穿圆孔321至定位孔2312;然后,通过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调节部2322用来带动旋轴部2323随之转动,该旋轴部2323通过两拨动轴2325咬合锯齿323,并在两拨动轴2325带动下使得滑杆32驱动支撑部30上下移位,以此用来调整佩戴空间的大小。本例中,当两拨动轴2325咬合锯齿323时,锯齿323则处于间距2326中,且在旋轴部2323内则壁的阻止下,使旋钮部232在圆形腔2311中不会向外自由脱出或具有调节到圆孔321位置方可脱出,以此便于前托组件21与支撑部30拆卸分离/组装。

请继续参阅图1、图2并结合参阅图5及图6所示,颈椎牵引器为保证支撑人体部位的柔软性,在前、后托组件21、22及支撑部30设有柔性材料成型软垫40,其中:软件40包括前、后托软垫421、422及撑胸软垫431和两肩软垫433。在本列中,前托软垫421基于前托组件21的形状,且以贴合形式贴附于前托组件21的处于佩戴空间的一侧;后托软垫421基于后托组件22的形状,且以贴合形式贴附于后托组件22的处于佩戴空间的一侧;撑胸软垫431基于v形支架31的形状,且以贴合形式贴附于支架31的处于佩戴空间的一侧;两肩软垫433分别靠近撑胸软垫431两端,并以贴合形式贴附于两撑臂的处于佩戴空间的一侧。本例中,贴合形式为采用魔术贴形式(但不限于),由于魔术贴的贴合形式并非不实施例的设计要点,恕在此不作更多赘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