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瓣膜修复夹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28208发布日期:2019-05-22 02:39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一种瓣膜修复夹体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植入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瓣膜修复夹体。



背景技术:

正常的人体心脏有四个腔室,分别是:左心室、左心房、右心室、右心房。左心室与左心房相通,右心室与右心房相通。心脏有四个瓣膜,左心室与左心房间的瓣为二尖瓣膜,右心室与右心房间的瓣为三尖瓣膜,左心室与主动脉间的瓣为主动脉瓣,右心室与肺动脉间的瓣为肺动瓣膜。

正常的瓣膜可保障血液单向顺畅流动,能有效将腔室的血液泵出而不回流。很多种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心内膜炎引起瓣膜的病变是瓣膜的功能收到损害,狭窄和反流是常见的瓣膜性疾病。狭窄是由于瓣膜不能完全打开,导致血流受阻,瓣叶的钙化导致的增厚是引起狭窄的常见原因。反流是由于瓣叶不能完全关闭,导致血液回流到泵血的腔室,瓣环扩张、瓣叶脱垂、瓣叶活动受阻是引起反流的主要原因。

目前,用瓣膜修复夹体置换人体病变的瓣膜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瓣膜修复夹体通常是由生物相容性材料构成,如316l不锈钢、镍钛合金、钽合金、钴铬合金、钛合金、涤纶、尼龙、聚四氟乙烯、聚氨酯、聚乳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和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等。

现有的瓣膜夹合装置,如公开号为cn108635017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瓣膜夹合装置,该瓣膜夹合装置包括:用于挑起并固定瓣膜瓣叶的瓣叶钩;通过靠拢并挤压产生的相互作用力来夹住其中的物体的夹合部件;设置在夹合部件外,可使夹合部件夹合更紧密且不发生位移的锁定装置;以微创介入方式输送各部件至手术位置的输送装置。将本发明的瓣膜夹合装置应用在病变瓣叶上,通过对合病变瓣叶的游离缘,使病变部位两侧的正常腱索相互靠近,从而使瓣膜恢复至正常对合水平。该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微创植入、易于操作、可拆卸或调整夹合部位、夹合效果良好等优点,可应用于治疗二尖瓣反流、三尖瓣反流,还可用于需要夹合几个片状组织的微创手术。但是该方法只能夹住一个缺口,对于多处损伤,需要多个装置来进行修补,操作复杂,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故对其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瓣膜修复夹体,利用其结构成功连接受损的瓣膜叶片组织,恢复瓣膜生理机能,延长瓣膜的功能寿命,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和手术操作的方便性。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瓣膜修复夹体,包括第一夹体和第二夹体,所述第一夹体包括第一连接部及与第一连接部活动连接的若干第一夹持臂;所述第二夹体包括第二连接部及与第二连接部活动连接的若干第二夹持臂,所述第二夹持臂的数量与第一夹持臂数量相适配;当第一夹体和第二夹体处于目标位置时,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以带动每个第一夹持臂与对应的第二夹持臂将待修复的瓣膜夹合。

进一步的,所述每个第一夹持臂与第一连接部铰接、每个第二夹持臂与第二连接部铰接,以使若干第一夹持臂相对第一连接部转动、若干第二夹持臂相对第二连接部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每个第一夹持臂与第一连接部铰接方式、每个第二夹持臂与第二连接部铰接方式包括铰链式、球铰式、轴承式。

进一步的,所述每个第一夹持臂与第一连接部之间、每个第二夹持臂与第二连接部之间分别设有限位机构,用于分别限制每个第一夹持臂与第一连接部之间、每个第二夹持臂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活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部设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二连接部设有与第一连接部相适配的第一凹槽,使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插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凹槽内设有第二卡齿段,相应的所述第一凸起表面设有与第二卡齿段相适配的第一卡齿段,以使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分段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连接瓣膜修复夹体的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将第一夹体和第二夹体分别输送到目标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夹持臂与所述第二夹持臂的相对面均设有若干锯齿,加强第一夹持臂与第二夹持臂之间的夹合。

进一步的,所述瓣膜修复夹体还设有第一卡箍,当第一夹体和第二夹体处于目标位置时,所述第一卡箍用于将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进行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瓣膜修复夹体还设有第二卡箍,当第一夹体和第二夹体处于目标位置时,所述第二卡箍用于将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进行固定。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是:1、利用其结构成功连接受损的瓣膜叶片组织,恢复瓣膜生理机能,延长瓣膜的功能寿命,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和手术操作的方便性。2、制备工艺简单,可通过简单的加工方法实现;3、固定方法对瓣膜修复夹体的形状结构没有特殊的要求,可在多种复杂形状结构瓣膜表面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瓣膜修复夹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瓣膜修复夹体中上夹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瓣膜修复夹体中下夹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种瓣膜修复夹体中第一夹持臂或第二夹持臂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第一夹体;11.第一夹持臂;12.第一连接部;13.第一凸起;14.球铰;15.第一卡齿段;2.第二夹体;21.第二夹持臂;22.第二连接部;23第一凹槽;25.第二卡齿段;3.第一卡箍。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一: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的瓣膜修复夹体应用于医疗器械植入物技术领域,用于对损坏的瓣膜进行修复。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瓣膜修复夹体为一种多分叉型瓣膜修复夹体,包括但不限于单叉型瓣膜修复夹体(直管型)、双分叉型瓣膜修复夹体(y字型或侧分支型)、三分叉型瓣膜修复夹体(三分支型)、四分叉型瓣膜修复夹体(三分支型)。该多分叉型指的是上夹体的第一夹持臂与下夹体第二夹持臂为多个夹持臂。

本实施例以双分叉型瓣膜修复夹体为例来说明。

本实施例的瓣膜修复夹体包括,第一夹体1和第二夹体2,第一夹体1和第二夹体2的长度为2mm-10mm。

第一夹体1包括两个第一夹持臂11和第一连接部12,第二夹体2包括两个第二夹持臂21和第二连接部22,两个第一夹持臂11与第一连接部12之间通过球铰14铰接,两个第二夹持臂21与第二连接部22之间通过球铰14铰接。

第一夹持臂11与第二夹持臂21呈矩形状(形状不限于此),第一夹持臂11与第一连接部12、第二夹合臂21和第二连接部22之间的外夹角分别呈90度-180度,且第一夹持臂11和第二夹持臂21的相对面均设有若干锯齿(如图4),也就是说第一夹持臂11表面具有锯齿状凸起,第二夹持臂21的表面具有相对应的锯齿状凸起,这样可以加强两个夹持臂之间的固定,防止夹住的瓣膜滑脱出来。

球铰14分为球体和与球体相适配的底座,其中,第一夹持臂11和第二夹持臂21底部均设有球体,第一连接部12和第二连接部22顶部均设有与球体相适配的底座,球体插接配合于底座以分别使得第一夹持臂11通过球体绕第一连接部12的底座活动、第二夹持臂21通过球体绕第二连接部22的底座活动,便于当上夹体1和下夹体2处于目标位置,即待修复瓣膜处时,调节第一夹持臂11和/或第二夹持臂21的相对待修复瓣膜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该球体也可设置于第一连接部12和第二连接部22的顶部,底座设置于第一夹持臂11和第二夹持臂21底部,至于球体和底座设置于哪个位置根据实际情况设定。

第一夹持臂11和第一连接部12之间、第二夹持臂21和第二连接部22之间分别设有限位机构,该限位机构包括一顶丝及设于球铰14底座上的顶丝孔,当第一夹体1和第二夹体2处于目标位置,即待修复瓣膜处时,第一夹持臂11和/或第二夹持臂21的相对待修复瓣膜的位置调节完毕,顶丝顶入顶丝孔底部并抵靠在球体上,以分别限制每个第一夹持臂11与第一连接部12、每个第二夹持臂21与第二连接部22之间的活动。

第一连接部12和第二连接部22用于连接输送装置,其中,第一连接部12和第二连接部22可用螺纹连接输送装置,该输送装置是使操作人员将瓣膜修复夹体由体外送至心脏内的装置。当瓣膜修复夹体的第一夹体1和第二夹体2分别被送到至心脏内目标位置,即待修复瓣膜处时,第一连接部12与第二连接部22通过插接以带动每个第一夹持臂11与对应的第二夹持臂21将待修复的瓣膜夹合;其中,第一连接部12设有第一凸起13,第二连接部22设有与第一连接部12相适配的第一凹槽23,将第一连接部12的第一凸起13与第二连接部22的第一凹槽23插接以进行固定。当第一连接部12与第二连接部22固定连接时,第一夹持臂11上的锯齿会与第二夹持臂21上的锯齿夹合,从而夹住待修复的瓣膜。

第二连接部22的第一凹槽23内两侧还设有第二卡齿段25,相应的第一连接部12的第一凸起13两侧表面设有与第二卡齿段25相适配的第一卡齿段15,第一卡齿段15能够错位与第二卡齿段25不同位置插接,以使第一连接部12和第二连接部22能够分段固定,由于实际手术过程中,待修复瓣膜位置比较复杂,分段式连接便于适应实际手术过程中复杂的瓣膜位置,提高手术成功率。

瓣膜修复夹体还设有第一卡箍3,当第一连接部12与第二连接部22插接后,优选地,将第一卡箍3固定在第一连接部12和第二连接部22的中部,但不限于此。第一卡箍3包括但不限于呈左右分体结构,第一卡箍3用于将第一连接部12和第二连接部22进行进一步固定,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瓣膜修复夹体还设有第二卡箍,当第一夹持臂11与第二夹持臂21夹合后,优选地,将第二卡箍固定在第一夹持臂11和第夹持臂21的中部,但不限于此。第二卡箍包括但不限于呈左右分体结构,第二卡箍用于将第一夹持臂11和第二夹持臂21进行进一步固定,提高第一夹持臂11和第二夹持臂21之间的夹合力,防止瓣膜滑脱。

使用时,操作人员通过输送装置连接第一连接部12和第二连接部22将瓣膜修复夹体的第一夹体1和第二夹体2输送到待修复的瓣膜处,分别调节第一夹持臂11和第二夹持臂21的位置,以使第一连接部12与第二连接部22插接后带动第一夹持臂11与第二夹持臂21正确夹合待修复的瓣膜,并将调节好位置后的第一夹持臂11和第二夹持臂21的各自的顶丝顶入各自的顶丝孔底部限制第一夹持臂11和第二夹持臂21的活动;最后将第一卡箍3和第二卡箍固定在各自位置上,完成瓣膜修复夹体对待修复的瓣膜夹合修复。将该夹合方式类似于双手十指合并。

本实施例利用其特殊结构成功连接受损的瓣膜叶片组织,恢复瓣膜生理机能,延长瓣膜的功能寿命,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和手术操作的方便性。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的一种瓣膜修复夹体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

每个第一夹持臂11与第一连接部12通过铰链铰接、每个第二夹持臂21与第二连接部22铰接方式为铰链铰接。

相比实施例一,铰链式铰接连接结构更简易,便于操作,节约成本。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的一种瓣膜修复夹体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

每个第一夹持臂11与第一连接部12通过轴承铰接、每个第二夹持臂21与第二连接部22铰接方式为轴承铰接。

相比实施例一,轴承式铰接连接结构更简易,便于操作,且顶丝孔更方便设置,节约成本。

对于本申请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所提出的铰接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的铰接方式,但是铰接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的一种瓣膜修复夹体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

第一夹持臂11和第一连接部12之间、第二夹持臂21和第二连接部22之间分别设有限位机构,该限位机构包括一顶丝及设于球铰14底座上的顶丝孔,在球铰14的球体上也设有不定数量的顶丝孔,当第一夹体1和第二夹体2处于目标位置,即待修复瓣膜处时,第一夹持臂11和/或第二夹持臂21的相对待修复瓣膜的位置调节完毕,顶丝顶入顶丝孔底部并直接通过球体的顶丝孔穿过抵靠在球体内部,以分别限制每个第一夹持臂11与第一连接部12、每个第二夹持臂21与第二连接部22之间的活动。

相比实施例一,本实施例的顶丝直接顶入球体的内部,进一步分别限制了每个第一夹持臂11与第一连接部12、每个第二夹持臂21与第二连接部22之间的活动,该方式,使夹持臂于连接部之间的活动得到进一步的固定,结构更牢固。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的一种瓣膜修复夹体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

当瓣膜修复夹体的第一夹体1和第二夹体2分别被送到至心脏内目标位置,即待修复瓣膜处时,第一连接部12与第二连接部22通过插接以带动每个第一夹持臂11与对应的第二夹持臂21将待修复的瓣膜夹合;其中,第一连接部12设有第一凸起13,第二连接部22设有与第一连接部12相适配的第一凹槽23,将第一连接部12的第一凸起13与第二连接部22的第一凹槽23插接以进行固定。当第一连接部12与第二连接部22固定连接时,第一夹持臂11上的锯齿会与第二夹持臂21上的锯齿夹合,从而夹住待修复的瓣膜。

相比实施例一,本实施例不需要设置卡齿段和第一卡箍3,直接通过第一连接部12的第一凸起13与第二连接部22的第一凹槽23插接以进行固定,该方式结构更简易,便于操作,节约成本。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的一种瓣膜修复夹体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

第二连接部22的两侧设有第二卡齿段25,相应的第一连接部12的两侧表面设有与第二卡齿段25相适配的第一卡齿段15,第一卡齿段15能够错位与第二卡齿段25不同位置插接,以使第一连接部12和第二连接部22能够分段固定,由于实际手术过程中,待修复瓣膜位置比较复杂,分段式连接便于适应实际手术过程中复杂的瓣膜位置,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比实施例一,本实施例不需要设置第一卡箍3和第一凸起13、第一凹槽23,直接通过卡齿段进行固定,该方式结构更简易,便于操作,节约成本。

实施例七:

瓣膜修复夹体设有第一卡箍3,当第一连接部12与第二连接部22插接后,优选地,将第一卡箍3固定在第一连接部12和第二连接部22的中部,但不限于此。第一卡箍3包括但不限于呈左右分体结构,第一卡箍3用于将第一连接部12和第二连接部22进行进一步固定,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相比实施例一,本实施例不需要设置第一凸起13、第一凹槽23和卡齿段,直接通过第一卡箍3进行固定,该方式结构更简易,便于操作,节约成本。

实施例八:

第一夹持臂11与第二夹持臂21呈矩形状,第一夹持臂11与第一连接部12、第二夹合臂21和第二连接部22之间的外夹角分别呈90度-180度。

瓣膜修复夹体设有第二卡箍,当第一夹持臂11与第二夹持臂21夹合后,优选地,将第二卡箍固定在第一夹持臂11和第夹持臂21的中部,但不限于此。第二卡箍包括但不限于呈左右分体结构,第二卡箍用于将第一夹持臂11和第二夹持臂21进行进一步固定,提高第一夹持臂11和第二夹持臂21之间的夹合力,防止瓣膜滑脱。

相比实施例一,本实施例不需要设置锯齿,直接用第二卡箍对第一夹持臂11与第二夹持臂21进行固定,该方式结构更简易,便于操作,节约成本。

实施例九:

第一夹持臂11与第二夹持臂21呈矩形状,第一夹持臂11与第一连接部12、第二夹合臂21和第二连接部22之间的外夹角分别呈90度-180度,且第一夹持臂11和第二夹持臂21的相对面均设有若干锯齿(如图4),也就是说第一夹持臂11表面具有锯齿状凸起,第二夹持臂21的表面具有相对应的锯齿状凸起,这样可以加强两个夹持臂之间的固定,防止夹住的瓣膜滑脱出来。

相比实施例一,本实施例不需要设置第二卡箍,直接用锯齿对第一夹持臂11与第二夹持臂21进行固定,该方式结构更简易,便于操作,节约成本。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是:1、利用其结构成功连接受损的瓣膜叶片组织,恢复瓣膜生理机能,延长瓣膜的功能寿命,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和手术操作的方便性。2、制备工艺简单,可通过简单的加工方法实现;3、固定方法对瓣膜修复夹体的形状结构没有特殊的要求,可在多种复杂形状结构瓣膜表面实现。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以上所述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及原理进行了详细说明,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依据本发明提供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上会有改变之处,而这些改变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