瓣膜的装载用具以及装载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28139发布日期:2019-05-22 02:39阅读:356来源:国知局
瓣膜的装载用具以及装载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瓣膜的装载用具以及装载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干瓣形式的人工心脏瓣膜产品多采用全装载的方式,即人工心脏瓣膜在出厂时,人工心脏瓣膜已完全回收于输送设备的外销管中。

全装载形式的人工心脏瓣膜存在诸如以下等缺点:其一,人工心脏瓣膜的支架经过一段时间的压缩才使用,会影响支架的恢复性能,即在人体温度下支架的外径无法恢复到设定的尺寸型号;其二,人工心脏瓣膜因经过一段时间的压缩,瓣叶部分会变得非常褶皱,复水后影响支架的开闭形态和人工心脏瓣膜的使用寿命;其三,人工心脏瓣膜全装载后,外鞘管内部含有支架部分、瓣膜部分和裙布部分,内容物相对较多,空隙小,灭菌难度大,容易造成灭菌不完全,有细菌残留。

以上诸多原因,致使现有的人工心脏瓣膜的产品质量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瓣膜的装载用具以及装载系统,能够提高瓣膜产品的产品质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瓣膜的装载用具,该装载用具包括:主筒体以及位于主筒体一端的第一辅筒体;其中,用于递送瓣膜的递送管能够经主筒体嵌入第一辅筒体中,并且在瓣膜完成预装载的状态下,部分瓣膜收容于递送管中,剩余的瓣膜位于递送管外。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装载用具还包括收容袋,部分第一辅筒体收容于收容袋中;其中,在瓣膜完成预装载的状态下,在递送管外的瓣膜收容于收容袋和第一辅筒体内部所组成的空间中。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辅筒体外周套设有第一垫圈,收容袋的袋口夹持于第一垫圈的内壁和第一辅筒体的外壁之间;其中,第一垫圈能够沿第一辅筒体轴向移动,以带动收容袋沿第一辅筒体轴向移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装载用具还包括第一固定筒体,第一固定筒体套设于第一辅筒体外周,第一固定筒体与主筒体二者端部之间配合锁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固定筒体朝向主筒体的一端设置有围绕第一辅筒体的凹槽,主筒体朝向第一固定筒体的端部能够嵌入于凹槽中,以与第一固定筒体配合锁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辅筒体外壁设置有围绕第一辅筒体的凸出环体,凹槽将第一固定筒体划分为内筒体和外筒体,凸出环体位于内筒体和主筒体的内壁之间;其中,在第一固定筒体与主筒体配合锁紧的状态下,内筒体和主筒体的内壁配合夹紧凸出环体。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凸出环体和第一垫圈沿第一辅筒体的轴向分布;其中,在第一固定筒体与主筒体配合锁紧的状态下,内筒体和主筒体的内壁配合夹紧凸出环体和第一垫圈。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辅筒体远离收容袋的端部嵌入于主筒体中并且设置有第二垫圈,第二垫圈与收容袋、第一垫圈配合形成密封。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辅筒体内部包括连通的第一收容腔和第二收容腔,第一收容腔相对第二收容腔靠近第一辅筒体远离主筒体的端部,第一收容腔的横截面面积大于第二收容腔的横截面面积。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收容腔的横截面面积沿靠近第二收容腔的方向逐渐减小。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装载用具还包括第二辅筒体,第二辅筒体位于主筒体远离第一辅筒体的端部,第二辅筒体用于固定递送管在装载用具中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二辅筒体沿径向划分为至少两个部分。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二辅筒体由沿径向划分的第一半筒体和第二半筒体组成,第一半筒体和第二半筒体之间的空间用于固定递送管。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二辅筒体内设置有第三垫圈,第三垫圈的内圈面积小于递送管的管道截面面积,以与递送管过盈配合,从而固定递送管。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三垫圈沿径向划分为对应第一半筒体和第二半筒体的两个部分。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装载用具还包括第二固定筒体,第二固定筒体套设于第一半筒体、第二半筒体远离第一辅筒体的端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又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瓣膜的装载系统,该装载系统包括装载用具、递送装置以及瓣膜;装载用具包括主筒体以及位于主筒体一端的第一辅筒体,用于递送瓣膜的递送装置的递送管经主筒体嵌入于第一辅筒体中,部分瓣膜收容于递送管中,剩余的瓣膜位于递送管外。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一种瓣膜的装载用具,该装载用具包括主筒体以及位于主筒体一端的第一辅筒体,用于递送瓣膜的递送管能够经主筒体嵌入第一辅筒体中。其中,在瓣膜完成预装载的状态下,部分瓣膜收容于递送管中,剩余的瓣膜位于递送管外。可见,本发明中的瓣膜完成装载后,并非是完全回收于递送管中,仅是部分收容于递送管中。如此一来,能够减小瓣膜被压缩以及褶皱的程度,使得瓣膜在人体温度下能够恢复至设定的状态;同时瓣膜未完全收容于递送管中,递送管中的内容物相对较少、空隙较大,有利于灭菌工作的进展以及改善灭菌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发明瓣膜的装载用具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装载用具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瓣膜的装载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装载系统一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人工心脏瓣膜产品质量较差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瓣膜的装载用具,该装载用具包括:主筒体以及位于主筒体一端的第一辅筒体;其中,用于递送瓣膜的递送管能够经主筒体嵌入第一辅筒体中,并且在瓣膜完成预装载的状态下,部分瓣膜收容于递送管中,剩余的瓣膜位于递送管外。以下进行详细阐述。

人工心脏瓣膜主要分为湿瓣和干瓣形式的瓣膜。其中湿瓣形式的人工心脏瓣膜依靠装载工具完成装载,其装载过程大致为:首先将湿瓣浸泡在6℃以下的生理盐水中涮洗数次,然后再借助装载工具将湿瓣在生理盐水中装载到瓣膜递送设备中,之后用于手术。其过程需要专业人员在手术室中现场装载,因手术的实时性难免会有所不便,并且由于装载人员的手长时间浸泡于6℃以下的生理盐水中,会给操作人员的手部带来不适,操作过程也相对繁琐。

湿瓣形式的人工心脏瓣膜在其储存以及运输等过程中均需要将人工心脏瓣膜置于液体环境中,以保持瓣膜的水分。由于液体的存在容易受颠簸等影响,存在晃动、倾覆的隐患,因此湿瓣形式的人工心脏瓣膜不便于运输。而干瓣形式的人工心脏瓣膜相较于湿瓣形式的人工心脏瓣膜而言,由于干瓣形式的人工心脏瓣膜无需保存于液体环境中,不存在液体晃动、倾覆的隐患,因此干瓣形式的人工心脏瓣膜能够方便运输。并且上述湿瓣形式的人工心脏瓣膜的装载方法并不适用于干瓣形式的人工心脏瓣膜。其原因在于干瓣形式的人工心脏瓣膜装载时复水会造成瓣膜体积变大,不易装载,甚至影响瓣膜后续的回收性能等。而干瓣形式的人工心脏瓣膜多采用全装载的形式,其存在诸如以下等缺点:其一,人工心脏瓣膜的支架经过一段时间的压缩才使用,会影响支架的恢复性能,即在人体温度下支架的外径无法恢复到设定的尺寸型号;其二,人工心脏瓣膜因经过一段时间的压缩,瓣叶部分会变得非常褶皱,复水后影响支架的开闭形态和人工心脏瓣膜的使用寿命;其三,人工心脏瓣膜全装载后,递送瓣膜所用的外鞘管内部含有支架部分、瓣膜部分和裙布部分,内容物相对较多,空隙小,灭菌难度大,容易造成灭菌不完全,有细菌残留。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干瓣形式的人工心脏瓣膜的半装载概念(瓣膜处于干燥状态,便于装载),即人工心脏瓣膜在出厂时,仅部分瓣膜回收于瓣膜递送设备的递送管中,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请参阅图1-4。图1是本发明瓣膜的装载用具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展示了完成拼装后的装载用具。图2是图1所示装载用具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瓣膜的装载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中所展示的装载用具为剖面结构。图4是图3所示装载系统一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2、3。在一实施例中,装载用具1包括主筒体11以及位于主筒体11一端的第一辅筒体12。主筒体11和第一辅筒体12,顾名思义二者为内部中空且贯通的筒壁结构,类似于圆筒,下文所述的其他筒体也均为类似结构。主筒体11和第一辅筒体12内部的空间用于装载递送管21和瓣膜3。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瓣膜3即为上文所述的干瓣形式的人工心脏瓣膜,并且递送管21为瓣膜3递送设备中用于递送瓣膜3至人体心脏目标位置的元件。用于递送瓣膜3的递送管21能够经主筒体11嵌入第一辅筒体12中。

本实施例提出一种瓣膜3的半装载概念,即瓣膜3出厂时其并未完全收容于递送管21中,而是在具体手术过程中完成剩余瓣膜3的回收工作,即将瓣膜3完全收容于递送管21中。具体地,在瓣膜3完成预装载的状态下,部分瓣膜3收容于递送管21中,剩余的瓣膜3位于递送管21外。预装载定义为瓣膜3出厂时所完成的装载工作,在完成预装载的状态下的瓣膜3其部分收容于递送管21中,而剩余部分位于递送管21外,剩余的装载工作则在手术中完成,预装载所完成的装载工作内容即为半装载的形式。半装载形式的瓣膜3在其被手术中使用时才完全收入递送管21中,其在储存、运输等大部分时间段均保持部分收容于递送管21中,而剩余部分位于递送管21外的状态,因而能够减小瓣膜3被压缩以及褶皱的程度,使得瓣膜3在人体温度下能够恢复至设定的状态。同时瓣膜3未完全收容于递送管21中,递送管21中的内容物相对较少、空隙较大,有利于灭菌工作的进展以及改善灭菌效果。

请参阅图3。在一实施例中,装载用具1还包括收容袋121。部分第一辅筒体12收容于收容袋121中,并且在瓣膜3完成预装载的状态下,在递送管21外的瓣膜3部分收容于收容袋121和第一辅筒体12内部所组成的空间中。

干瓣形式的瓣膜3的装载过程中需要软化瓣膜3上的支架,因而需要在低温环境下进行,并且瓣膜3不能在装载时复水。而鉴于手术室是个特殊的应用环境,不可能每个手术室均配备有低温箱等低温设备,最常见的是利用冰水(例如6℃以下的生理盐水)来制造低温环境。因此,在手术室中进行瓣膜3剩余的装载工作时,需要隔离瓣膜3与冰水,而收容袋121则起到隔离瓣膜3与冰水的作用。

请参阅图3。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辅筒体12外周套设有第一垫圈122,收容袋121的袋口夹持于第一垫圈122的内壁和第一辅筒体12的外壁之间。第一垫圈122具有弹性,其可以是硅胶材质等,第一垫圈122与第一辅筒体12之间为紧配合,以稳定夹持住收容袋121。需要说明的是,收容袋121的袋口完全收紧于第一垫圈122的内壁和第一辅筒体12的外壁之间,以将收容袋121密封。并且第一垫圈122能够沿第一辅筒体12轴向移动,以带动收容袋121沿第一辅筒体12轴向移动(图3中虚线展示了装载用具1及其各筒体的中心轴线方向)。

请参阅图3、4。在一实施例中,装载用具1还包括第一固定筒体15。第一固定筒体15套设于第一辅筒体12的外周,第一固定筒体15与主筒体11二者端部之间配合锁紧,从而将第一辅筒体12固定于主筒体11的端部。

进一步地,第一固定筒体15朝向主筒体11的一端设置有围绕第一辅筒体12的凹槽151,并且主筒体11朝向第一固定筒体15的端部能够嵌入于凹槽151中,以与第一固定筒体15配合锁紧。

具体地,凹槽151的外侧壁上设计有螺纹(图中未标识),主筒体11能够嵌入凹槽151的端部外壁设计有对应纹路的螺纹(图中未标识),第一固定筒体15与主筒体11二者端部之间通过螺纹配合锁紧或解锁。第一固定筒体15与主筒体11二者之间的螺纹为锥形螺纹。拧动第一固定筒体15和/或主筒体11,使得二者相互靠近、越拧越紧,而拧动第一固定筒体15和/或主筒体11,使得二者相互远离、越拧越松。

当然,第一固定筒体15与主筒体11之间配合锁紧也可以是:凹槽151的内侧壁上设计有螺纹,主筒体11能够嵌入凹槽151的端部内壁设计有对应纹路的螺纹。并且第一固定筒体15与主筒体11之间配合锁紧的方式也可以是卡口锁紧连接等,在此不做限定。

请参阅图3、4。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辅筒体12外壁设置有围绕第一辅筒体12的凸出环体123。凹槽151将第一固定筒体15划分为内筒体152和外筒体153,而凸出环体123位于内筒体152和主筒体11的内壁之间。在第一固定筒体15与主筒体11配合锁紧的状态下,内筒体152和主筒体11的内壁配合夹紧凸出环体123,从而将第一辅筒体12固定于主筒体11的端部。其中,内筒体152的内壁与第一辅筒体12的外壁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以容纳收容袋121,允许收容袋121移动。

具体地,主筒体11至少其内壁形成有相对内筒体152端部的台阶面111,内筒体152和主筒体11的台阶面111分别从相对的两侧配合夹紧凸出环体123。凸出环体123可以为一完整环体结构,或是由一完整环体中的至少部分环体组成。凸出环体123所处的平面优选为垂直于第一辅筒体12的中心轴线,使得主筒体11和第一固定筒体15能够稳定夹持凸出环体123,同时保证凸出环体123的结构稳定性,避免凸出环体123被主筒体11和第一固定筒体15压损。其中,凸出环体123与第一辅筒体12为一体结构,第一辅筒体12外壁部分区域向外凸出延伸形成凸出环体123。

进一步地,凸出环体123和第一垫圈122沿第一辅筒体12的轴向分布。图3中展示了凸出环体123相对第一垫圈122靠近主筒体11设置的情况。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凸出环体123也可以相对第一垫圈122远离主筒体11设置,在此不做限定。在拧动第一固定筒体15和/或主筒体11,使得二者相互靠近的过程中,第一固定筒体15带动第一垫圈122,进而带动收容袋121靠近凸出环体123,从而在第一固定筒体15与主筒体11配合锁紧的状态下,内筒体152和主筒体11的内壁配合夹紧凸出环体123和第一垫圈122。并且由于第一垫圈122受内筒体152和主筒体11的夹持作用,从而形成密封。

请参阅图3。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辅筒体12远离收容袋121的端部嵌入于主筒体11中,并且第一辅筒体12嵌入主筒体11中的端部设置有第二垫圈124。第二垫圈124同样具有弹性,其可以与第一垫圈122为同种材质。递送管21经第二垫圈124的内圈进入第一辅筒体12中。第二垫圈124的内圈面积小于递送管21的管道截面面积(沿径向的截面),当递送管21从第二垫圈124的内圈穿过时,递送管21与第二垫圈124过盈配合。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垫圈124与主筒体11之间同样也可以为过盈配合,即第二垫圈124的外径稍大于主筒体内径。递送管21和主筒体11内壁分别从第二垫圈124的内外两侧夹紧第二垫圈124,从而形成密封。由于第二垫圈124的弹性作用,第二垫圈124与递送管21之间为软配合,能够防止递送管21变形。并且第二垫圈124与递送管21之间存在摩擦力作用,能够使得装载用具1依附于递送管21上,避免装载用具1在收放瓣膜3时滑脱。

以上可见,第二垫圈124、收容袋121以及第一垫圈122配合,使得第一辅筒体12内部和收容袋121所组成的空间形成密封。如此一来,在瓣膜3的装载过程中,将瓣膜3置于冰水中时,收容袋121能够隔离瓣膜3与冰水;并且由于密封,水分无法进入收容瓣膜3的空间中,避免瓣膜3在装载时复水。其中,第一垫圈122、第二垫圈124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当第一垫圈122、第二垫圈124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第一垫圈122、第二垫圈124沿装载用具1的轴向分布。

请参阅图3。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辅筒体12内部包括连通的第一收容腔125和第二收容腔126。第一收容腔125相对第二收容腔126靠近第一辅筒体12远离主筒体11的端部。第一收容腔125的横截面面积大于第二收容腔126的横截面面积,并且递送管21用于回收瓣膜3的管口位于第二收容腔126中且远离第二收容腔126连接第一收容腔125的端部。在位于递送管21外的剩余瓣膜3的装载过程中,瓣膜3先经过第一收容腔125回收,由于第一收容腔125的横截面面积较大,其有利于回收瓣膜3;而后瓣膜3到达第二收容腔126,由于第二收容腔126的横截面面积相较第一收容腔125有所减小,瓣膜3到达第二收容腔126后受空间制约,使得瓣膜3缩小,进而装载入递送管21中。

相较于直接使用递送管21回收瓣膜3的情况,由于瓣膜3的支架相对坚硬,瓣膜3的支架在装载入递送管21的过程中会撑大递送管21的管口,递送管21会因变形形成喇叭口,甚至将递送管21内壁划伤至破坏。在递送管21进入人体时,喇叭口会对途径的血管内壁形成损伤,甚至扎破血管内壁。递送管21划伤的碎渣会留在心脏血液中,造成一定的手术风险。

而在本实施例中,瓣膜3到达第二收容腔126后受空间制约,使得瓣膜3缩小,进而装载入递送管21中。可以通过第二收容腔126的横截面尺寸设计,使得瓣膜3缩小到设计程度,避免瓣膜3撑大、划伤递送管21。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收容腔125和第二收容腔126的横截面为沿第一辅筒体12径向的截面。

进一步地,第一收容腔125的横截面面积沿靠近第二收容腔126的方向逐渐减小,瓣膜3在回收过程中经第一收容腔125的空间制约,从而逐渐缩小。同时第一收容腔125连通第二收容腔126的端口面积等于第二收容腔126的横截面面积,即第一收容腔125的横截面面积沿靠近第二收容腔126的方向逐渐减小至与第二收容腔126的横截面面积相等。如此一来,瓣膜3因接触第一收容腔125侧壁,在其回收过程中逐渐缩小,第一收容腔125起到缓冲作用,而后到达第二收容腔126,可以避免瓣膜3在从第一收容腔125进入第二收容腔126的过程中,体积骤变所引起对瓣膜3结构的冲击,致使瓣膜3损坏。并且,第一收容腔125还能够在瓣膜3的储存以及运输等过程中保护瓣膜3,避免瓣膜3由于晃动、颠簸而被挤压产生变形。而全装载形式的人工心脏瓣膜,由于瓣膜完全收容于递送管中,递送管本身为柔性体,其容易受挤压而变形,这就导致收容于其内部的瓣膜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而变形。

请参阅图2、3。在一实施例中,装载用具1还包括第二辅筒体16。第二辅筒体16位于主筒体11远离第一辅筒体12的端部,第二辅筒体16用于固定递送管21在装载用具1中的位置,也可以理解为将装载用具1固定于递送管21上,与递送管21“同进同退”。其中,上文所述的第二垫圈124位于第一辅筒体12和第二辅筒体16之间。

由于第二辅筒体16相对第一辅筒体12远离递送管21的管口,即第一辅筒体12靠近递送管21的管口,而第二辅筒体16远离递送管21的管口。第一辅筒体12可以很方便地安装于递送管21上或从递送管21上拆卸下来,但第二辅筒体16距离递送管21的管口较远,其不便于沿递送管21进行安装或拆卸。有鉴于此,第二辅筒体16沿径向划分为至少两个部分,替代沿递送管21的装卸方式,采用零部件拼接的方式,直接将第二辅筒体16安装于递送管21上。

进一步地,第二辅筒体16由沿径向划分的第一半筒体161和第二半筒体162组成。可以理解为通过一沿第二辅筒体16轴向延伸并且经过第二辅筒体16中心轴线的平面截取第二辅筒体16,以将第二辅筒体16沿径向划分为第一半筒体161和第二半筒体162,第一半筒体161和第二半筒体162组成完整筒体结构。并且第一半筒体161和第二半筒体162之间的空间用于固定递送管21。

第一半筒体161和第二半筒体162的拼接面上可以设置有对应的卡块和卡槽(图未示)等接合结构,通过卡块和卡槽配合连接完成第一半筒体161和第二半筒体162的拼接装配。同时卡块和卡槽属于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在需要拆卸第二辅筒体16时,沿第一半筒体161和第二半筒体162相互远离的方向掰开,即可使得卡块从卡槽中脱离,进而使得第二辅筒体16一分为二,以将第二辅筒体16从递送管21上拆卸下来。

进一步地,第二辅筒体16内设置有第三垫圈163,递送管21从第三垫圈163的内圈穿过,之后嵌入第一辅筒体12中。自然状态下的第三垫圈163的内圈面积小于递送管21的管道截面面积(沿径向的截面),使得第三垫圈163与递送管21过盈配合,从而固定递送管21。由于第三垫圈163在第二辅筒体16中的位置固定,也就固定了递送管21在第二辅筒体16中的位置。

第三垫圈163具有弹性,其可以与第一垫圈122、第二垫圈124为同种材质。由于第三垫圈163的弹性作用,第三垫圈163与递送管21之间为软配合,能够防止递送管21变形。并且第三垫圈163与递送管21之间存在摩擦力作用,能够使得装载用具1依附于递送管21上,避免装载用具1在收放瓣膜3时滑脱。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辅筒体16中设置有对应第三垫圈163的槽位164,以固定第三垫圈163在第二辅筒体16中的位置。并且第二辅筒体16中第三垫圈16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当第二辅筒体16包括多个第三垫圈163时,多个第三垫圈163沿第二辅筒体16轴向分布。第三垫圈163的数量增多,能够增大第二辅筒体16内部固定递送管21的摩擦力,以保证装载用具1稳定装配于递送管21上,防止滑脱。

由于第二辅筒体16沿径向划分为第一半筒体161和第二半筒体162,为方便第二辅筒体16的装配,对应地,第三垫圈163沿径向划分为对应第一半筒体161和第二半筒体162的两个部分,二者拼接起来即为完整的第三垫圈163。

请参阅图2、3。在一实施例中,装载用具1还包括第二固定筒体17。第二固定筒体17套设于第一半筒体161、第二半筒体162远离第一辅筒体12的端部。第二固定筒体17与第一半筒体161、第二半筒体162远离第一辅筒体12的端部之间配合锁紧,以在第一半筒体161和第二半筒体162完成装配后固定第一半筒体161和第二半筒体162远离第一辅筒体12的端部。

第一半筒体161、第二半筒体162靠近第一辅筒体12的端部嵌入于主筒体11中,并同样与主筒体11配合锁紧,以在第一半筒体161和第二半筒体162完成装配后固定第一半筒体161和第二半筒体162靠近第一辅筒体12的端部。

第一半筒体161、第二半筒体162与第二固定筒体17、主筒体11之间配合锁紧的形式可与上文所述第一固定筒体15与主筒体11二者之间的配合锁紧形式相同。即第一半筒体161、第二半筒体162的端部与第二固定筒体17之间通过锥形螺纹配合锁紧或解锁;第一半筒体161、

第二半筒体162的端部与主筒体11之间通过锥形螺纹配合锁紧或解锁。其具体配合形式已在上文中详细阐述,在此就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固定筒体15、主筒体11、第二辅筒体16以及第二固定筒体17的外壁可以粗糙化设置,以增大表面的摩擦力,便于拧动。具体地,第一固定筒体15、主筒体11、第二辅筒体16以及第二固定筒体17的外壁上可以设置有胫骨条(图中未标识),以增大表面的摩擦力,在此不做限定。

请参阅图3。在本实施例中,装载系统包括装载用具1、递送装置2以及瓣膜3。装载用具1包括主筒体11以及位于主筒体11一端的第一辅筒体12,用于递送瓣膜3的递送装置2的递送管21经主筒体11嵌入于第一辅筒体12中,部分瓣膜3收容于递送管21中,剩余的瓣膜3位于递送管21外。其中,装载用具1、递送管21以及瓣膜3的具体结构以及装配方式已在上述实施例中详细阐述,在此就不再赘述。

以下大致阐述本实施例的装载系统的使用过程,其中以下过程为瓣膜3完成预装载后,在实际手术过程中由医生和护士完成的剩余装载工作:

第一步:通过递送管21进行抽气,以在递送管21和装载用具1中形成负压环境,使得收容袋121紧贴在瓣膜3上。其中,递送管21一端嵌入装载用具1中,另一端用于抽气或充气。

第二步:将瓣膜3置于冰水中一定时间,让瓣膜3的支架受冷变软,以便于回收瓣膜3,同时避免瓣膜3的支架划伤递送管21。由于瓣膜3外包裹着收容袋121,并且瓣膜3所处的空间密封,因此瓣膜3不会复水。具体地,可以将瓣膜3置于6℃以下的冰水中3至5分钟。由于瓣膜3的支架通常为镍钛合金,其受冷质地会变软。

第三步:从冰水中取出瓣膜3,通过递送管21进行充气,使得收容袋121膨胀进而脱离瓣膜3,以防止瓣膜3回收过程中收容袋121紧贴瓣膜3随瓣膜3一同收入递送管21中。之后通过递送管21回收瓣膜3,使得瓣膜3完成收容于递送管21中。

第四步:拆卸装载用具1,收容有瓣膜3的递送管21用于将瓣膜3递送至人体心脏的目标位置。其中,拆卸装载用具1的过程较为方便,只需拧松第一固定筒体15、主筒体11、第二辅筒体16以及第二固定筒体17,将主筒体11、第一辅筒体12、第一固定筒体15以及第二固定筒体17沿递送管21抽出,并且将第二辅筒体16掰开,即可将装载用具1从递送管21上拆卸下来。

需要说明的是,瓣膜3在出厂时通过本实施例的装载用具1装载于瓣膜3递送设备上,由于装载用具1使用方便,在手术过程中可以由护士借助装载用具1完成瓣膜3剩余的装载工作,不需要专业人员来完成。并且,瓣膜3的装载工作对于厂商而言由于产品数量庞大,逐一装载较为繁琐。但对于手术室中的医生和护士而言则方便得多,由于装载用具1使用方便,能够很容易地完成瓣膜3剩余的装载工作,无需专业人员手术跟台,节约生产商一定的人力与成本。

第五步:检查以及整理。检查递送管21和瓣膜3的装载情况,并整理递送管21用于后续手术过程。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