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痴呆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87538发布日期:2020-07-31 22:03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痴呆的药物,涉及中草药为原料的抗痴呆药物。



背景技术:

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disease,ad),也称之为老年痴呆症,是一种以老年人为发病人群,以老年斑(sp)、神经元纤维缠结(nft)和神经元丢失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其临床症状主要为认知功能和记忆功能的不断衰退恶化、定向判断、理解能力、语言功能、生活能力等功能的进行性减退以及精神行为表现异常等。ad具有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其发病率在高龄人群中仅次于心脏病,排名第二。由于ad的具有发病隐匿、病程缓慢且不可逆的特点,所以患者的记忆功能、视空间功能、认知功能、语言功能、社会生活能力、个人生活能力以及情感人格等多方面受到严重影响,造成患者的生活质量的较差。因此,探索ad确切的发病机理、研究开发有效的治疗ad药物已经成为世界医药研发的热点及难点。神经递质缺陷、海马区淀粉样蛋白(aβ)沉积、能量代谢障碍而引发的自由基的氧化应激损伤、免疫功能改变、神经细胞内的钙稳态失调、慢性病毒感染、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兴奋性递质毒性、基因突变等学说是目前对于ad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广泛认同的几种学说,但ad的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仍未清楚。对于ad的治疗,临床上主要采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β内分泌酶和γ内分泌酶抑制剂、干预tau蛋白磷酸化药物、钙拮抗剂等药物进行治疗,但由于这些治疗药物存在治疗窗窄、不良反应较多、药物使用禁忌症多等因素,造成药物在使用上受到一定的制约。近年,世界各国的科研人员都致力于探索ad的发病机制及研发治疗ad的新药物或新的治疗方法。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对ad的研究已进入到基因等分子水平,提出利用基因工程,增加受损区域的神经生长因子和神经营养因子的含量,促进受损神经元的修复,恢复其功能,但此治疗手段的技术仍未成熟,因此在临床上未得到推广。我国是天然药物资源大国,拥有众多的天然药物资源,且我国具有科学的中医中药理论的指导及技术支持,在开发抗痴呆的天然药物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桃根属酢浆草科植物杨桃树的干燥树根。本发明人对杨桃根进行了长期大量的药效学研究。在此研究基础上,对杨桃根提取物2-十二烷基-6-甲氧基-2,5-二烯-1,4-环己二酮(dmdd)的研究发现,其对app/ps1痴呆模型小鼠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本发明有可能为老年痴呆患者提供新的抗痴呆药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新的抗痴呆作用的中草药提取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详细描述本发明内容:

dmdd的制备:取晒干的杨桃根药材12kg,粉碎成粗粉,加8倍量乙醇-水(3∶2),浸泡30分钟,常压下直接加热回流提取3次(3×96l),每次1小时,滤过,合并醇提取液,并在60℃条件下减压回收乙醇,浓缩液分别用3倍量的环己烷、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3次,分别合并萃取液;在室温下,减压浓缩、干燥,分别得环己烷、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物及残留物。

取环己烷萃取物(10.3g),与10g层析硅胶混匀后,装在10倍量的开放硅胶柱上(3×80cm,200-300目),在室温条件下,用不同比例的环己烷-乙酸乙酯溶液(100∶0,20∶1,18∶1,15∶1,12∶1,10∶1,8∶1,5∶1,3∶1,1∶1,0∶100)各洗脱4个柱体积(4×0.5l),经tlc法检测,将相同的馏份合并,得到8个组份fr.1(0-3.0l,0.1g),fr.2(3.0-4.6l,1.4g),fr.3(4.6-5.6l,0.8g),fr.4(5.6-6.4l,5.0g),fr.5(6.4-8.4l,1.4g),fr.6(8.4-15.0l,0.9g),fr.7(15.0-16.6l,0.7g),fr.8(16.6-17.6l,0.1g)。

fr.4(5.0g)再与5g层析硅胶混匀后,装在10倍量的开放硅胶柱上(3×80cm,200-300目),在室温条件下,用不同比例的环己烷-乙酸乙酯溶液(100∶0,20∶1,18∶1,15∶1)各洗脱4个柱体积(4×0.25l),得到4个馏份fr.41-44;fr.44馏份中的结晶,用甲醇加热反复溶解、重结晶,即得到dmdd纯品2350mg。

应用:适用于app/ps1痴呆模型小鼠模型。

杨桃根中2-十二烷基-6-甲氧基-2,5-二烯-1,4-环己二酮抗痴呆作用

选择6月龄app/ps1t痴呆小鼠50只,随机分为痴呆模型组、石杉碱甲(0.03mg·kg-1d-1)阳性药组、dmdd低剂量(12.5mg·kg-1d-1)组、dmdd中剂量(25mg·kg-1d-1)组、dmdd高剂量(50mg·kg-1d-1)组,每组10只,连续灌胃给药21天,每日1次。另设6月龄app/ps1w正常小鼠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每日灌胃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治疗结束后采用morris水迷宫进行试验。末次给药2h后,颈椎脱臼处死,剖开头颅取出大脑,冰上快速分离出包含海马组织的大脑部分,浸入4%多聚甲醛固定6h,常规逐级脱水,石蜡包埋,于视交叉处连续冠状切片,片厚约4μm。分别测定app/ps1痴呆小鼠行为学和组织病理学变化,dmdd对脑组织中mda、no的含量及sod、gsh-px、nos的活性,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il-8含量的变化,胆碱能神经递质和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app、aβ表达及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结果发现:①dmdd能改善痴呆模型小白鼠的学习记忆能力;②he结果显示dmdd各给药组的海马锥体细胞均存在缺血性改变及变性脱失,但其变性脱失细胞数量均比模型组少;③dmdd能增加痴呆小鼠脑组织中chat的活性及ach的含量,降低ache的活性,减少炎症因子tnf-a、il-6、il-1β、il-8的含量,提高脑组织中da、ne、5-ht的含量;④dmdd能提高小鼠脑组织中sod、gsh-px的活性,降低mda、no的含量及nos的活性;⑤dmdd能降低痴呆小鼠海马组织中促凋亡因子p53、bax、及增加抑凋亡因子bcl-2的表达,降低app、aβ的含量及减少tau(pser202)磷酸化的阳性细胞数,抑制海马神经元的凋亡。结果表明,dmdd对app/ps1痴呆小鼠有治疗作用。结果见表1~23。

表1dmdd对app/ps1痴呆小鼠隐蔽平台试验第1天的结果

注:i象限为平台象限;与模型组相比,*p<0.05。

表2dmdd对app/ps1痴呆小鼠隐蔽平台试验第2天的结果

注:i象限为平台象限;与模型组相比,*p<0.05。

表3dmdd对app/ps1痴呆小鼠隐蔽平台试验第3天的结果

注:i象限为平台象限;与模型组相比,*p<0.05。

表4dmdd对app/ps1痴呆小鼠隐蔽平台试验第4天的结果

注:i象限为平台象限;与模型组相比,*p<0.05。

表5dmdd对app/ps1痴呆小鼠隐蔽平台试验第5天的结果

注:i象限为平台象限;与模型组相比,*p<0.05。

表6app/ps1痴呆小鼠探索测试结果

注:i象限为平台象限;与模型组相比,*p<0.05。

表7dmdd对app/ps1痴呆小鼠反向试验第1天结果

注:iii象限为平台象限;与模型组相比,*p<0.05。

表8dmdd对app/ps1痴呆小鼠反向试验第2天结果

注:iii象限为平台象限;与模型组相比,*p<0.05。

表9dmdd对app/ps1痴呆小鼠反向试验第3天结果

注:iii象限为平台象限;与模型组相比,*p<0.05。

表10dmdd对app/ps1痴呆小鼠可视平台测试实验结果

注:i象限为平台象限;与模型组相比,*p<0.05。

表11dmdd对app/ps1痴呆小鼠海马神经元结构的影响

注:与模型组相比,*p<0.05。

表12dmdd对app/ps1痴呆小鼠sod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

注:与模型组相比,*p<0.05。

表13dmdd对app/ps1痴呆小鼠gsh-px、nos活性及no含量的影响

注:与模型组相比,*p<0.05。

表14dmdd对app/ps1痴呆小鼠脑组织tnf-α、il-6含量的影响

注:与模型组相比,*p<0.05。

表15dmdd对app/ps1痴呆小鼠血清il-1β、il-8含量的影响

注:与模型组相比,*p<0.05。

表16dmdd对app/ps1痴呆小鼠ach、ache、chat影响

注:与模型组相比,*p<0.05。

表17dmdd对app/ps1痴呆小鼠ne、da、5-ht含量的影响

注:与模型组相比,*p<0.05。

表18dmdd对app/ps1痴呆小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影响

注:与模型组相比,*p<0.05。

表19dmdd对app/ps1痴呆小鼠凋亡因子p53的影响

表20dmdd对app/ps1痴呆小鼠凋亡因子bax、bcl-2的影响

注:与模型组相比,*p<0.05。

表21dmdd对app/ps1痴呆小鼠脑组织中app的影响

注:与模型组相比,*p<0.05。

表22dmdd对app/ps1痴呆小鼠脑组织中aβ的影响

注:与模型组相比,*p<0.05。

表23dmdd对app/ps1痴呆小鼠脑组织中tau(pser202)的影响

注:与模型组相比,*p<0.05。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