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掌指骨撕脱骨折复位穿针导向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28632发布日期:2019-04-17 03:11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一种掌指骨撕脱骨折复位穿针导向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创造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掌指骨撕脱骨折复位穿针导向器。



背景技术:

掌指骨撕脱骨折为手外科常见病例,(切开)复位克氏针穿针或空心钉内固定为普遍采用的治疗方式。但这种传统的复位固定方法存在一定难度:1、撕脱之骨块一般均为韧带或肌腱止点所附着,复位时韧带或肌腱的牵拉阻力较大,难于复位,且复位成功后难于稳定地维持对位关系。2、撕脱之骨块一般均为韧带或肌腱止点所附着,骨块较小,若以普通血管钳复位夹持骨块则骨块表面所暴露的用于穿针的面积较小,难于寻找满意进针点;若以巾钳固定,则其与骨块的单点接触稳定性欠佳。3、复位及维持对位时若以普通血管钳或巾钳在对侧皮肤外夹持势必会对皮肤软组织造成医源性损害。4、复位满意后以克氏针(或空心钉导针)穿针固定时对进针点及穿针角度要求较高:理想进针点为骨块中心,理想穿针角度为垂直于骨折线,这对术者的经验和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一次穿针成功几率低,术者易疲劳,并易造成手术时间延长,多次穿针会造成克氏针松动、局部骨坏死、骨吸收、骨折固定不稳定甚至导致骨块粉碎等后果,术中反复多次透视会增加x线对医患双方身体损害。故此该方法对术者的经验、技术、体力要求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创造旨在提出一种掌指骨撕脱骨折复位穿针导向器,以在骨块复位过程中提高复位、穿针成功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掌指骨撕脱骨折复位穿针导向器,包括右钳柄和左钳柄,右钳柄和左钳柄通过铰轴铰接,所述右钳柄前端设有右钳头,所述左钳柄前端设有左钳头,左钳头和右钳头对应设置,右钳头外端设有固定穿针导向头,所述固定穿针导向头设有穿针用导向孔,所述左钳头外端设有皮肤支撑托,该皮肤支撑托外端面为平面结构,所述固定穿针导向头的穿针用导向孔和所述皮肤支撑托外端面正对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右钳柄和左钳柄后部对应设有钳柄齿扣。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穿针导向头的穿针用导向孔和所述皮肤支撑托外端面中央位置处正对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皮肤支撑托外端面设有橡胶垫。

进一步的,所述皮肤支撑托为中轴线水平设置的圆锥体结构,且该圆锥体底面中央位置正对固定穿针导向头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穿针导向头朝向皮肤支撑托的端面围绕其穿针用导向孔均匀分布有数个锯齿。

进一步的,所述右钳柄和右钳头间形成有小于90°夹角。

进一步的,所述左钳头和左钳柄间形成有大于或等于90°角。

进一步的,所述右钳柄位于铰销和右钳头间部分、左钳柄位于铰销和右钳头间部分分别为向该导向器中心线方向凸出的曲状柄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右钳柄和左钳柄后端分别设有指环。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创造所述的一种掌指骨撕脱骨折复位穿针导向器具有以下优势:

(1)本发明创造结构简单、制造方便、成本低。可使撕脱之骨块复位后稳定地维持对位,同时避免了对皮肤软组织的医源性损伤;可以为克氏针(或空心钉导针)提供理想的进针点和穿针角度,进而提高了穿针一次成功率,即提高了穿针准确性,减少术中透视次数,缩短手术时间。

(2)本发明创造公开的掌指骨撕脱骨折复位穿针导向器,可提高一次穿针成功率,减少了对术者技术、经验的依赖,减少术中x线对对医患双方身体损害。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创造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创造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创造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创造,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创造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掌指骨撕脱骨折复位穿针导向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掌指骨撕脱骨折复位穿针导向器中固定穿针导向头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掌指骨撕脱骨折复位穿针导向器应用状态图;

图4为应用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掌指骨撕脱骨折复位穿针导向器手术时时骨块受力示意图;

图5为应用常规巾钳手术时骨块受力示意图;

图6为应用常规血管钳手术时骨块受力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右钳柄;101-右钳头;2-左钳柄;201-左钳头;3-固定穿针导向头;31-锯齿结构;4-皮肤支撑托;5-橡胶垫;6-钳柄齿扣;7-指环;8-铰轴;9-骨干;10-撕脱骨折块;11-克氏针;12-骨块进针点;14-第一受力点;15-第二受力点;16-第三受力点。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创造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创造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创造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创造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创造。

如图1、2所示,所示,一种掌指骨撕脱骨折复位穿针导向器,包括右钳柄1和左钳柄2,右钳柄1和左钳柄2通过铰轴8铰接,所述右钳柄1前端设有右钳头101,所述左钳柄2前端设有左钳头201,左钳头201和右钳头101对应设置,右钳头101外端设有固定穿针导向头3,所述固定穿针导向头3设有穿针用导向孔,所述左钳头201外端设有皮肤支撑托4,该皮肤支撑托4外端面为平面结构,所述固定穿针导向头3的穿针用导向孔和所述皮肤支撑托4外端面正对设置。优选的,所述皮肤支撑托4为中轴线水平设置的圆锥体结构,且该圆锥体底面正对固定穿针导向头3设置;所述固定穿针导向头3朝向皮肤支撑托4的端面围绕其穿针用导向孔均匀分布有数个锯齿31;优选的,且该固定穿针导向头3正对皮肤支撑托4的一端凸出右钳头101外端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穿针导向头3优选为圆筒状结构,当然,该固定穿针导向头3也可为中心线水平设置、和中心线同心设有中心孔的圆台或圆锥等结构,其中心孔即为穿针用导向孔,该穿针用导向孔直径和克氏针或其他医用穿针直径对应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皮肤支撑托4外端面设有橡胶垫5,其作用为在皮肤外与固定导向头反方向施力加压时对皮肤起到保护作用。本实施例中,所述右钳柄1和左钳柄2后部对应设有钳柄齿扣6,以增强撕脱骨折块10复位后,本导向器固定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为进一步把握、控制该该导向器,所述右钳柄1和左钳柄2后端分别设有指环7;手术实施者把握该两个指环7进行操作即可。具体操作过程为,如图3所示,使用时先将撕脱骨折块10复位在骨干9上,将固定穿针导向头3加压于撕脱骨折块10上,将皮肤支撑托4置于伤口对侧皮外,此时使固定穿针导向头3和皮肤支撑托4相向施加压力以夹持固定撕脱骨折块10,复位满意后将钳柄齿扣6锁定,由于固定穿针导向头3为圆筒状结构,固定穿针导向头3朝向皮肤支撑托4的端面围绕其穿针用导向孔均匀分布有数个锯齿31,如图4所示,由于该固定穿针导向头3与固定撕脱骨折块10的接触为圆周分布的多点均匀接触加压,撕脱骨折块10的第一受力点14为多个,且该多个第一受力点14围绕固定穿针导向头中心即撕脱骨折块10的进针点12设置,该接触受力方式较稳定、受力平衡,不易造成骨块翻转、移位、碎裂。而与皮肤接触的橡胶垫5不会对皮肤软组织造成钝性或锐性的损伤,术者可以施加足够大的力进行加压,至对位满意、加压固定牢靠后将钳柄齿扣6锁定,将克氏针插入空心导向器3中心孔内,也就是将克氏针11(或空心钉导针)尖端插入固定穿针导向头3的中心孔内进行对撕脱骨折块10穿针固定作业,即可获得满意之内固定效果。本手术结果:穿针一次便成功,术中仅透视一次,手术时间仅为25分钟,术者无明显疲劳感;术后患指指体肿胀较轻,患者疼痛较轻,未应用止疼药。

常规骨块复位手术中,较常应用巾钳或常规血管对骨块进行复位为固定,应用对于常规巾钳手术时骨块受力状态如图5所示,巾钳头部的尖端部分所占面积较小,对进针点的选择影响较小,但其与骨块之间仅为单点接触,即撕脱骨折块10复位时第二受力点15为一个点,第二受力点15位于撕脱骨折块10的进针点12旁侧,该撕脱骨折块10的单点复位固定方式稳定性差,故撕脱骨折块10易再次移位,需反复进行复位操作,难于获得满意对位及稳定性,在反复尝试上述复位而均无法获得稳定的骨折对位时,只能增大加压力,而这样会对对侧的皮肤软组织造成创伤;如图6所示应用常规血管钳手术时,同样存在对侧皮肤软组织造成钝性的钳夹损伤,反之,如果术者为减小对皮肤软组织的损伤而不敢施加足够大的力量,骨块就难以获得足够大的力以维持其对位。同时,即使骨折块达到满意复位后因钳夹撕脱骨折块10的血管钳头部和撕脱骨块相比较大,撕脱骨折块10复位固定时第三受力点16面积占据了骨块表面较大的面积(该特性由止血钳钳头结构决定的),故而在接下来的穿针步骤中术者难以获得一理想的位于撕脱骨折块10中心的进针点12,从而给穿针增加困难。

本实施例中,所述右钳柄1位于铰销8和右钳头101间部分、左钳柄2位于铰销8和右钳头101间部分分别为向该导向器中心线方向凸出的曲状柄结构;所述右钳柄1和右钳头101间形成有小于90°夹角;所述左钳头201和左钳柄2间形成有大于或等于90°角。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创造,凡在本发明创造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