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部侧方牵引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32137发布日期:2019-06-28 22:47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股骨粗隆部侧方牵引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可重复利用、多角度牵引的股骨粗隆部侧方牵引架。



背景技术:

不稳定的骨盆与髋臼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男性居多,常见于车祸、高处坠落、塌方压砸等创伤,多合并其他重要脏器损伤,如头、胸、腹部特别是盆腔脏器损伤,引起大出血或休克,死亡率高达10.2%。国内周志道等报道死亡率甚至高达20%~50%。老年人出现骨盆骨折意味着病情危重,大于60岁的患者死亡率甚至达37%。giannoudispv等2005年应用meta分析报告:髋臼骨折移位类型依赖于受伤瞬间股骨头与髋臼关系,髋臼骨折原因:交通伤80.5%,高处坠落伤10.7%,其他原因:8.8%。合并其他器官损伤20%-50%,36%合并有下肢骨折。

骨盆与髋臼骨折多由高能量创伤所致,多合并颅脑外伤、肺挫伤、腹部器官损伤、出血量极大、伤后病情不稳定等因素,死亡率高达10.2%,同时由于抢救患者的生命,延迟对骨盆与髋臼骨折的处理,致残率往往高达50%。如何在第一时间抢救患者生命的同时对骨盆与髋臼骨折进行最佳处理,并减少后期骨折手术的“二次打击”对患者的进一步损伤一直是创伤骨科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如何行之有效的解决围手术期骨盆与髋臼骨折移位固定是临床工作者面临的艰巨任务。

近年来,随着对骨盆损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及其受伤机制认识的加深,骨盆与髋臼骨折脱位的诊治取得了很大进展。骨盆骨折的死亡率虽已下降为5%~20%,但其远期疗效仍无法令人满意。

多个文献达成一致意见提出:不稳定的骨盆与髋臼骨折移位应用损伤控制理论(damagecontralorthopadeics,dco)指导临床分阶段治疗,首先抗休克治疗及合并伤处理,尽可能挽救生命;第二阶段进行icu复苏;第三阶段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再进行骨盆与髋臼骨折手术治疗。早期临时性使用外固定支架能在短时间内固定骨盆环,使骨折面渗血减少,也使盆腔容积减小并能保持恒定,从而有效发挥骨盆的填塞效应,达到控制出血的目的。同时应用患侧股骨髁上大重量持续骨牵引及股骨粗隆侧方骨牵引复位及初步稳定骨盆与髋臼骨折移位。

文献报道骨盆与髋臼骨折多受股骨头撞击影响向内上移位,术前早期行股骨髁上骨牵引配合股骨粗隆侧方牵引,髋臼内壁的骨折碎块极易在盆底筋膜、腹压、关节内“负压”和关节囊牵拉的共同作用下,最大程度恢复髋臼解剖结构,能够达到比较满意的复位。可以微创经皮固定或者简化术中切开复位手术难度,减少术中病人创伤,尤其病人合并多发伤及急诊患者。如果超过1周或再晚时处理,由于血肿的机化,纤维粘连及组织的创伤性炎症变化等均可影响并阻碍骨盆与髋臼骨折块的复位,这为进一步探讨围手术期应用三维骨牵引复位及初步稳定骨盆与髋臼骨折的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基于以上认识及前期研究,本发明主要是从股骨粗隆侧方牵引架的设计及联合股骨髁上纵向牵引在骨盆与髋臼骨折脱位治疗中价值评估。而目前股骨侧方牵引方法及牵引矢量角度、牵引重量多样,常常根据个人临床经验及医院临时设备,没有一个固定的、可重复应用的股骨侧方牵引医疗器械。因此本发明以临床骨盆与髋臼骨折脱位病人研究对象,设计出可重复利用、多角度牵引的股骨粗隆侧方牵引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股骨粗隆部侧方牵引架。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股骨粗隆部侧方牵引架,包括定位机构、牵引机构11、牵引绳6、砝码10和若干连接件;定位机构和牵引机构11之间通过牵引绳6相连接;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基座2,所述基座2下端面通过定位板连接孔21垂直固定设有直角定位板1,所述基座2的上端面在设置直角定位板1的对边一侧焊接设有一倾斜的支件3,支件3的另一端通过可调节螺钉a41与曲轴连杆5连接,使曲轴连杆5以支件3内的连接轴33为轴芯在水平方向上活动,所述曲轴连杆5的另一端通过可调节螺钉b42与平面连杆7连接,所述曲轴连杆5通过调节可调节螺钉b42带动平面连杆7在水平面的垂面上活动,所述平面连杆7的另一端与滑轮座8通过可调节螺钉c43连接,所述滑轮座8的另一面设有滑轮组9;所述牵引机构11内贯穿连接有弧形杆12,弧形杆12可在牵引机构11内活动和锁紧,所述弧形杆12的的两端分别设有活动定位夹13,活动定位夹13下夹设有骨螺钉14。

进一步的,所述牵引绳6的一端连接牵引机构11,中间绕过滑轮组9,另一端连接砝码10,所述滑轮组9中的滑轮数量至少为3个。

进一步的,所述支件3的两端的端面与基座2平面平行,所述支件3的中端为支杆31,所述支杆31相对基座2倾斜30度,所述支件3上端面末端设有一水平转轴32,水平转轴32内设有水平转轴轴芯33。

进一步的,所述曲轴连杆5包括垂直转轴51、垂直转轴轴芯52、水平转轴连接部53、直杆部54、过渡部55、弯杆部56,弯杆部56为水平向上弯曲,所述弯杆部56的上端为过渡部55,过渡部55另一端为直杆部54,直杆部54相对基座2的平面垂直。

更进一步的,所述弯杆部56的一端设有与水平转轴32对应的水平转轴连接部53,水平转轴连接部53内设有与水平转轴轴芯33相对应的孔。

更进一步的,所述直杆部54的末端设有垂直转轴51,垂直转轴51内设有垂直转轴轴芯52,水平转轴连接部53内开设有与水平转轴轴芯33相对应的轴孔,平面连杆7的一端设有与垂直转轴51相对应的垂直转轴连接部71,垂直转轴连接部71内开设有与垂直转轴轴芯52相对应的孔。

进一步的,所述平面连杆7的另一端设有滑轮座连接部72,滑轮座连接部72内开设有轴孔,滑轮座8的一侧中间位置设有与滑轮座连接部72相对应的滑轮座转轴81,滑轮座转轴81内设有与滑轮座连接部72内开设有轴孔相对应的滑轮座转轴轴芯82,滑轮座8的另一侧设有滑轮组9。

进一步的,牵引机构11包括相互配合的牵引头111、定位锁块112、u型锁头113,牵引头111主体形状为l型,在l型底边设有可供牵引绳缠绕的孔,在l型侧边开设有与定位锁块112相配合的通孔,定位锁块112分别连接牵引头111和u型锁头113,所述定位锁块112与牵引头111相连接的一端为与牵引头111相配合的倒l型,倒l型侧边开设有与牵引头111相配合的通孔,倒l型的底边设有与倒l型侧边垂直的突起锁块,锁块的中心设有可供弧形杆12贯穿并且与u型锁头113相配合的通孔,定位锁块112的端部设有可贯穿u型锁头113的突起,定位锁块112贯穿u型锁头113外的突起设有一与之相互配合的端堵进行锁定。

进一步的,所述活动定位夹13具体为棒针夹。

进一步的,两个牵引骨螺钉14之间的夹角为60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定位机构适应性强,可在专科病床及普通床位上牢靠固定。曲轴连杆可带动滑轮组在水平方向上活动和固定,平面连杆可带动滑轮组在竖直方向上活动和固定,可根据患者的情况来调整滑轮组的位置,牵引机构活动性强,可根据患者情况调整牵引骨螺钉的角度和方向,实现三维骨牵引复位,减少术后创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股骨粗隆部侧方牵引架的整体构造图;

图2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股骨粗隆部侧方牵引架的基座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股骨粗隆部侧方牵引架的基座的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股骨粗隆部侧方牵引架的基座的侧视图;

图5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股骨粗隆部侧方牵引架的曲轴连杆的构造图;

图6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股骨粗隆部侧方牵引架的平面连杆构造图。

图7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股骨粗隆部侧方牵引架的滑轮座构造图;

图8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股骨粗隆部侧方牵引架的牵引机构的构造图;

图9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股骨粗隆部侧方牵引架的牵引机构中的牵引头构造图。

图10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股骨粗隆部侧方牵引架的牵引机构中的定位锁块的构造图;

图11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股骨粗隆部侧方牵引架的牵引机构中的u型锁头的构造图;

图中,

1.直角定位板

2.基座

21.定位板连接孔

3.支件

31.支杆、32.水平转轴、33.水平转轴轴芯

41.可调节螺钉a、42.可调节螺钉b、43.可调节螺钉c

5.曲轴连杆

51.垂直转轴、52.垂直转轴轴芯、53.水平转轴连接部、54.直杆部、55.过渡部、56.弯杆部

6.牵引绳

7.平面连杆

71.垂直转轴连接部、72.滑轮座连接部

8.滑轮座

81.滑轮座转轴、82.滑轮座转轴轴芯

9.滑轮组

10.砝码

11.牵引机构

111.牵引头、112.定位锁块、113.u型锁头

12.弧形杆

13.活动定位夹

14.骨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股骨粗隆部侧方牵引架如图1所示,参阅图2-11,包括定位机构、牵引机构11、牵引绳6、砝码10和若干连接件;括定位机构、牵引机构11、牵引绳6、砝码10和若干连接件;定位机构和牵引机构11之间通过牵引绳6相连接;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基座2,所述基座2下端面通过定位板连接孔21垂直固定设有直角定位板1,所述基座2的上端面在设置直角定位板1的对边一侧焊接设有一倾斜的支件3,支件3的另一端通过可调节螺钉a41与曲轴连杆5连接,使曲轴连杆5以支件3内的连接轴33为轴芯在水平方向上活动,所述曲轴连杆5的另一端通过可调节螺钉b42与平面连杆7连接,所述曲轴连杆5通过调节可调节螺钉b42带动平面连杆7在水平面的垂面上活动,所述平面连杆7的另一端与滑轮座8通过可调节螺钉c43连接,所述滑轮座8的另一面设有滑轮组9;所述牵引机构11内贯穿连接有弧形杆12,弧形杆12可在牵引机构11内活动和锁紧,所述弧形杆12的的两端分别设有活动定位夹13,活动定位夹13下夹设有骨螺钉14。

所述牵引绳6的一端连接牵引机构11,中间绕过滑轮组9,另一端连接砝码10,所述滑轮组9中的滑轮数量至少为3个。

如图2-4所示,所述支件3的两端的端面与基座2平面平行,所述支件3的中端为支杆31,所述支杆31相对基座2倾斜30度,所述支件3上端面末端设有一水平转轴32,水平转轴32内设有水平转轴轴芯33。

如图5-7所示,所述曲轴连杆5包括垂直转轴51、垂直转轴轴芯52、水平转轴连接部53、直杆部54、过渡部55、弯杆部56,弯杆部56为水平向上弯曲,所述弯杆部56的上端为过渡部55,过渡部55另一端为直杆部54,直杆部54相对基座2的平面垂直。

所述弯杆部56的一端设有与水平转轴32对应的水平转轴连接部53,水平转轴连接部53内设有与水平转轴轴芯33相对应的孔。所述直杆部54的末端设有垂直转轴51,垂直转轴51内设有垂直转轴轴芯52,水平转轴连接部53内开设有与水平转轴轴芯33相对应的孔,平面连杆7的一端设有与垂直转轴51相对应的垂直转轴连接部71,垂直转轴连接部71内开设有与垂直转轴轴芯52相对应的孔。所述平面连杆7的另一端设有滑轮座连接部72,滑轮座连接部72内开设有轴孔,滑轮座8的一侧中间位置设有与滑轮座连接部72相对应的滑轮座转轴81,滑轮座转轴81内设有与滑轮座连接部72内开设有轴孔相对应的滑轮座转轴轴芯82,滑轮座8的另一侧设有滑轮组9。

如图8-11所示,牵引机构11包括相互配合的牵引头111、定位锁块112、u型锁头113,牵引头111主体形状为l型,在l型底边设有可供牵引绳缠绕的孔,在l型侧边开设有与定位锁块112相配合的通孔,定位锁块112分别连接牵引头111和u型锁头113,所述定位锁块112与牵引头111相连接的一端为与牵引头111相配合的倒l型,倒l型侧边开设有与牵引头111相配合的通孔,倒l型的底边设有与倒l型侧边垂直的突起锁块,锁块的中心设有可供弧形杆12贯穿并且与u型锁头113相配合的通孔,定位锁块112的端部设有可贯穿u型锁头113的突起,定位锁块112贯穿u型锁头113外的突起设有一与之相互配合的端堵进行锁定。所述活动定位夹13具体为棒针夹。

具体实施时,根据患者情况,将定位机构固定在床边,并通过三组可调节螺钉将滑轮组9调节到与病患骨折处正对且平行的位置,首先通过微创沿着股骨髁上骨外侧上钻孔,钻入弧形杆12一侧的牵引骨螺钉14,再通过微创沿着股骨粗隆侧方外侧上钻孔,钻入弧形杆12另一侧的钻入牵引骨螺钉14,两个牵引骨螺钉14之间的夹角控制在60度,滑轮组9的滑轮为3个,股骨髁上骨牵引重量为病人体重的20%,股骨粗隆侧方牵引重量为病人体重的10%,二者合力矢量方向重叠于股骨颈中轴线,利用髋关节周围韧带结构牵拉复位骨折的髋臼。联合牵引24小时后床头拍片调整合力矢量方向及重量,以后每2或3天复查拍片。利用联合牵引保守治疗。

m.thaunat等评估应用股骨髁上骨牵引术前复位治疗骨盆骨折c型骨折疗效的回顾性研究发现,24例骨盆c型骨折初始平均移位16.7mm(1.6-42.6mm,sd:10.2),骨牵引后平均复位13mm(0-42mm),所有病例股骨髁上骨牵引后均取得良好的复位,部分病例随后采取了保守治疗,或者部分病例由于骨折复位减少了手术难度,由开放手术改为经皮微创固定手术。

髋臼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移位方向依赖于受伤瞬间股骨头与髋臼关系,髋臼骨折移位受股骨头撞击影响多向内上移位,典型的髋关节中心型骨折脱位涉及髋臼内侧壁、四面体和髋臼顶的移位。它属于髋负重关节的关节内骨折,虽然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虽然能够恢复髋臼解剖结构,但术前移位过大可能造成术中复位困难,并且导致术中创伤大,出血较多等并发症,我们必须考虑风险及效果。如果术前行股骨髁上骨牵引配合股骨粗隆侧方牵引,最大程度恢复髋臼解剖结构,可以微创经皮固定或者简化术中切开复位手术难度,减少术中病人创伤,尤其病人合并多发伤及急诊患者。

围手术期股骨髁上骨牵引是一种可靠的骨盆复位方法,尤其急症病人更为适用。某些时候可以替代骨盆外固定架或者后环c型钳。

predraggrubor等学者联合利用股骨髁上骨牵引及股骨粗隆侧方牵引治疗髋臼骨折脱位取得了满意疗效。14例病人结果显示:好8例(57%),满意4(28%),一般2例(15%)。

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