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肠炎灌肠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59489发布日期:2019-08-17 01:53阅读:70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医外科的中医肛肠专业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直肠炎灌肠方。



背景技术:

慢性肠炎泛指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可为细菌、霉菌、病毒、原虫等微生物感染,亦可为过敏、变态反应或其他不明等原因所致。临床表现为长期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及消化不良等症,重者可有粘液便、水样便或脓血便。病变多见肠粘膜充血、水肿、渗出、逐渐加重,其表面片状黄色渗出物,呈弥漫性形成;粘膜皱壁层糜烂面加深或出血量大;表层上皮细胞坏死脱落更加严重,因粘膜血管损伤严重伴出血,更明显可见血浆外渗,粘膜下层有出血,水肿甚至穿孔,或发现肠粘膜紊乱、肠痉挛、肠曲缩短,胃肠或肠曲之间瘘管、结肠袋形成加深或消失、充盈缺损等等,有时可伴发肠憩肉,或直肠恶变、结肠恶变病变。

由于慢性肠炎的病因不同,有的尚无明确病因,因此,目前西医对慢性肠炎的治疗效果并不稳定。中医从整体观出发,通过调节全身状况,达到缓解局部症状的目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内治与外用,本方使用的灌肠方法属于外用法,通过药液直接作用于病灶局部,达到促进肠道粘膜修复,缓解症状的作用。

现有的中药肠炎灌肠方种类繁多,在辩证论治的基础上,以清热解毒、止血、止泻为主要治则。现有的灌肠方多以配方多较复杂,由于内服与外用药在全身代谢途径不同,根据内服药的配方原则调配外用药并不一定能达到预想的效果。灌肠药的配方以精炼、药效浓度高、方便使用为原则,才能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中提出一种直肠炎灌肠方。



技术实现要素:

(一)发明目的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直肠炎灌肠方,针对肠道粘膜损伤这一主要矛盾,提炼中药止泻剂中的主要用药,配合清热解毒、止血有效药物,成方精炼,取材便捷,煎煮方便,药效浓度高,且药价低廉,方便病家使用。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直肠炎灌肠方,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秦皮15-50份、白头翁20-50份、马齿苋30-60份、大黄15-50份、黄连10-30份、黄柏15-50份和仙鹤草30-60份。

优选的,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秦皮15份、白头翁20份、马齿苋30份、大黄15份、黄连10份、黄柏15份和仙鹤草30份。

优选的,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秦皮32份、白头翁35份、马齿苋45份、大黄32份、黄连20份、黄柏32份和仙鹤草45份。

优选的,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秦皮50份、白头翁50份、马齿苋60份、大黄50份、黄连30份、黄柏50份和仙鹤草60份。

优选的,包括秦皮、白头翁和马齿苋,以及包括大黄、黄连、黄柏和仙鹤草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直肠炎灌肠方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准确称取上述重量份的原料;

s2、将原料依次进行加水煎制、过滤和去除药渣工序,以得到药液,药液备用;

s3、给药时,最好睡前给药,病人侧卧位,将导药管插入患者的肛门,再通过导药管向患者的肛门加入药液;给药后,患者静卧一小时;

s4、患者用药两周为一个初段疗程,初段疗程每日用药一次;患者使用药液一个初段疗程后,间隔二天,再次用药一个初段疗程;患者初始使用2~3个初段疗程后,将用药期延长至一个月为一个终段疗程,终段疗程每周用药两次;患者使用2~3个终段疗程疗程后,停药。

优选的,s3中,导管插入深度为15-20cm。

优选的,药液保留4小时以上。

优选的,患者给药选着睡前。

优选的,s3中,给药时,将药液加热至40℃。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本方针对肠道粘膜损伤这一主要矛盾,提炼中药止泻剂中的主要用药,配合清热解毒、止血有效药物,成方精炼,取材便捷,煎煮方便,药效浓度高,且药价低廉,方便病家使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发明的概念。

实施例1

一种直肠炎灌肠方,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秦皮15-50份、白头翁20-50份、马齿苋30-60份、大黄15-50份、黄连10-30份、黄柏15-50份和仙鹤草30-60份。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包括秦皮、白头翁和马齿苋,以及包括大黄、黄连、黄柏和仙鹤草中的一种或多种。

实施例2

一种直肠炎灌肠方,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秦皮15份、白头翁20份、马齿苋30份、大黄15份、黄连10份、黄柏15份和仙鹤草30份。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包括秦皮、白头翁和马齿苋,以及包括大黄、黄连、黄柏和仙鹤草中的一种或多种。

实施例3

一种直肠炎灌肠方,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秦皮32份、白头翁35份、马齿苋45份、大黄32份、黄连20份、黄柏32份和仙鹤草45份。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包括秦皮、白头翁和马齿苋,以及包括大黄、黄连、黄柏和仙鹤草中的一种或多种。

实施例4

一种直肠炎灌肠方,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秦皮50份、白头翁50份、马齿苋60份、大黄50份、黄连30份、黄柏50份和仙鹤草60份。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包括秦皮、白头翁和马齿苋,以及包括大黄、黄连、黄柏和仙鹤草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中,白头翁、秦皮、马齿苋为君药,秦皮归肝、大肠、胆经,性寒、涩、苦,可收涩止痢、淡湿清热,白头翁其归胃、大肠经,性苦寒,可止痢凉血、清热解毒,故为对血痢热毒治疗的理想用药。大黄清热解毒之功最甚,大黄的主要成分为蒽醌类衍生物及鞣质等,能够降低胃黏膜血管的通透性,促进血小板的聚集和黏附,从而促进出血处的血液凝固达到止血的目的;黄连泻火解毒、淡湿清热,利于将大肠脾胃湿热去除,为对泻痢治疗的理想用药;黄柏泻火除蒸、燥湿清热,善将大肠湿热清除,以对泻痢进行治疗;仙鹤草为凉血止血要药。全方发挥凉血止痢之效,以迅速缓解泄泻。

实施例5

根据上述实施例1-4,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直肠炎灌肠方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准确称取上述重量份的原料;

s2、将原料依次进行加水煎制、过滤和去除药渣工序,以得到药液,药液备用;

s3、给药时,病人侧卧位,将导药管插入患者的肛门,再通过导药管向患者的肛门加入药液;给药后,患者静卧一小时;

s4、患者用药两周为一个初段疗程,初段疗程每日用药一次;患者使用药液一个初段疗程后,间隔二天,再次用药一个初段疗程;患者初始使用2~3个初段疗程后,将用药期延长至一个月为一个终段疗程,终段疗程每周用药两次;患者使用2~3个终段疗程疗程后,停药。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s3中,导管插入深度为15-20cm。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药液保留4小时以上。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患者给药选着睡前。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s3中,给药时,将药液加热至40℃。

实验结果,以直肠炎灌肠方治疗慢性肠炎患者40例,并以西药治疗患者40例做对照,参照《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南原则(试行)》中的症状评分标准,腹泻:无症状,正常,计0分;3—4次/d,属于轻度,计1分;4—6次/d,属于中度,计2分,6次/d以上,属于重度,计3分。黏液脓血便:症状,计0分;少量,计1分;中等量,计2分;大量,计3分。腹痛里、急后重及下坠、指诊体征以正常、轻度、中度、重度表示,分别计0分、1分、2分、3分。五项指标总评分15分,评分越高,主要症状体征越严重。

观察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的主要症状体征评分相比(治疗组10.22±2.03,对照组10.16±2.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均出现明显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治疗组治疗后的主要症状体征评分(4.72±2.98)低于对照组(6.02±2.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发明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和边界、或者这种范围和边界的等同形式内的全部变化和修改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