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助力治疗床及治疗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48585发布日期:2019-06-11 22:00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助力治疗床及治疗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助力治疗床及治疗系统。



背景技术:

医务人员利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查或治疗时,病人一般需要躺在检查或治疗床上,目前的检查或治疗床多用一般的病床代替,功能单一,灵活性差,无法根据医务人员的需要调整高度,而且治疗设备与治疗床分离,当需要对病人不同部位进行检查或治疗时,需要推动设备调整不同位置,这样大大降低了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因此需要一种能提供在检查或治疗时灵活便捷的床体,但是现阶段对治疗床的认知仍不到位,得不到足够重视,传统的病床不能很好的满足医务人员在检查或治疗时的多种必要要求,长此以往,大大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提供。

本申请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智能助力治疗床,包括治疗床体,所述治疗床体前部设有助力架,所述助力架包括下悬臂、连接柱、上悬臂、导向臂和仪器辅助装置;

所述下悬臂一端水平可转动的设置在床体前部,另一端上部竖直设有连接柱;所述上悬臂一端与连接柱垂直连接,且可转动的设置在连接柱上部,另一端下部垂直设有导向臂;

所述仪器辅助装置包括收线装置和牵引绳,所述收线装置沿下悬臂轴向设置在连接柱下方;所述牵引绳一端固定设置在收线装置上,另一端沿着连接柱、上悬臂和导向臂设置,并从导向臂下部穿出。

进一步的,所述收线装置包括安装座、驱动电机、电磁离合器、卷绳轮和脚踏开关;

所述驱动电机设置在安装座上,且驱动电机主轴与电磁离合器一侧轴向连接,所述电磁离合器另一侧与卷绳轮轴向固定连接;

所述卷绳轮设置在连接柱的下方,所述牵引绳一端缠绕固定在卷绳轮上;

所述脚踏开关设置在床体下部,所述脚踏开关配置用于给电磁离合器和驱动电机上电。

进一步的,所述卷绳轮与电磁离合器之间还轴向连接有大齿轮,所述大齿轮上部设有减速齿轮组,所述减速齿轮组包括设置在大齿轮上部且与大齿轮啮合连接的小齿轮、与小齿轮轴向连接的丝杠、旋转设置在丝杠上的滑块和设置在丝杠两端的安装座上的一对行程控制开关,所述丝杠设置在驱动电机上部,且与驱动电机轴向平行设置,所述行程控制开关配置用于与滑块配合关闭驱动电机。

进一步的,所述床体两侧设有手臂伸展支撑件,所述手臂伸展支撑件包括托板和连接杆;所述托板与连接杆固定连接,且通过连接杆水平可转动的铰接在治疗床体上。

进一步的,所述手臂伸展支撑件还包括辅助支撑件,所述辅助支撑件包括导滑块、辅助支撑杆和紧固螺栓,所述导滑块上设有导滑穿孔,且通过导滑穿孔滑动设置在连接杆上,所述辅助支撑杆一端铰接在治疗床体上,一端铰接在导滑块上,所述导滑块上设有用于固定连接杆旋转的紧固螺栓。

进一步的,所述治疗床体包括包括床板、底盘、升降装置和升降开关,所述床板通过升降装置与底盘相连,所述升降装置包括设置在底盘上的基座、设置在基座上的多个升降驱动器和设置在基座外侧底盘上的多个直线导轨,所述升降驱动器本体端固定在基座上,伸缩端与床板下部固定连接,,所述床板头部左右两侧均设有升降开关。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治疗系统,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智能助力治疗床和固定在助力架连接柱上的负压治疗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负压治疗装置包括气泵和通过柔性管道与气泵连接的手柄;还包括控制模块和控制信号输入模块;

所述气泵设有正压口和负压口;所述正压口通过第一调节阀与正压管连接;所述负压口通过第二调节阀与负压管连接;所述正压管和负压管的端部复合在所述柔性管道内;所述手柄的端部设有一端开口的调节腔室;所述手柄内设有正压气道和负压气道;所述正压气道和负压气道分别将所述正压管和负压管连通到所述调节腔室;所述负压气道内安装有连通到所述控制模块的压力传感器;

所述控制信号输入模块、压力传感器、第一调节阀、第二调节阀和气泵与所述控制模块信号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手柄内设有气压按摩机构;所述正压气道的端部与所述气压按摩机构连接,用于给所述气压按摩机构提供气源。

本申请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申请的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智能助力治疗床,治疗床体设有升降装置,便于根据治疗需要调整床板高度,大大提高了治疗的便捷性及医生的治疗效率;治疗床体上设有助力架,通过上下悬臂转动配合可以实现仪器设备对人体全身各部位的治疗;助力架设有收线机构,便于手动向外拉出牵引绳时没有任何阻力且没有速度限制,电动收回牵引绳时能产生一定拉力且匀速回收,大大提高医生检测或者治疗的便捷性。

本申请的智能助力治疗床,在治疗床助力架上设有负压治疗装置,在调节腔室内同时设有正压管和负压管,通过设置与正压管连接的第一调节阀和,与负压管连接的第二调节阀,使得调节腔室内的压力值的大小可以通过调节第一调节阀而设定;调节腔室内的压力的变化还可以通过调节第二调节阀而设定,从而实现调节腔室内压力的振动变化,不仅可以提供恒定负压的治疗方案(即传统的负压引流治疗方案),还可提供基于压力振动变化的治疗方案。本申请通过在手柄内设置气动按摩结构,使得本申请的负压治疗装置还可以实现按摩功能,以辅助治疗,以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申请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优点之外,本申请所能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所带来的优点,将在下文中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助力治疗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仪器辅助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收线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脚踏开关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大齿轮和减速齿轮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手臂伸展支撑件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辅助支撑件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治疗床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升降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治疗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负压治疗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负压治疗装置电路原理框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手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治疗床体;110床板;120底盘;130升降装置;131基座;132升降驱动器;133直线导轨;140升降开关;2助力架;210下悬臂;220连接柱;230上悬臂;240导向臂;241调节旋钮;250仪器辅助装置;251收线装置;251a安装座;251b驱动电机;251c电磁离合器;251d卷绳轮;251e脚踏开关;252牵引绳;3大齿轮;4减速齿轮组;410小齿轮;420丝杠;430滑块;440行程控制开关;5手臂伸展支撑件;510托板;520连接杆;6辅助支撑件;610导滑块;620辅助支撑杆;630紧固螺栓;7负压治疗装置;710主机壳体;711气泵;711b负压口;711b正压口711a;712第一调节阀;713第二调节阀;714正压管;714a机壳内正压管;714b管道内正压管;714c正压气道;715负压管;715a机壳内负压管;715b管道内负压管;715c负压气道;720手柄;721调节腔室;722柔性护口;723压力传感器;724第三调节阀;725感应机构;730电气复合线;740控制模块;750控制信号输入模块;8气压按摩机构;810气缸;820按摩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智能助力治疗床,包括治疗床体1,所述治疗床体1前部设有助力架2,所述助力架2包括下悬臂210、连接柱220、上悬臂230、导向臂240和仪器辅助装置250;

所述下悬臂210一端水平可转动的设置在治疗床体1前部,另一端上部竖直设有连接柱220;所述上悬臂230一端与连接柱220垂直连接,且可转动的设置在连接柱220上部,另一端下部垂直设有导向臂240;

所述仪器辅助装置250包括收线装置251和牵引绳252,所述收线装置251沿下悬臂210轴向设置在连接柱220下方;所述牵引绳252一端固定设置在收线装置251上,另一端沿着连接柱220、上悬臂230和导向臂240设置,并从导向臂240下部穿出。

本实施例中,治疗床体1前部设有助力架2,助力架2构件中下悬臂210一端铰接在治疗床体1前部,并可围绕铰接处水平旋转,另一端上部设有连接柱220,该连接柱220竖直固定在下悬臂210上或者可转动的设置在下悬臂210上,上悬臂230可以围绕连接柱220上部自由旋转,仪器设备可以设置在连接柱220上,当医务人员给患者检查或者治疗时,可以通过上悬臂230、连接柱220和下悬臂210转动配合,将仪器设备旋转至便利部位,大大提高了医务人员检查或治疗的效率。

本实施例中,助力架2构件中下悬臂210可围绕铰接处度旋转,上悬臂230可围绕连接柱220度旋转,下悬臂210和上悬臂230配合,设置在连接柱220上的仪器设备可以对人体全身各个部位快速检测或治疗。

本实施例中,助力架2上还设有仪器辅助装置250,牵引绳252与仪器设备的检测端或治疗端相连接,收线装置251和牵引绳252相配合,便于仪器设备检测端或者治疗端有序的伸展和治疗,诊断或者治疗时,仪器设备检测端或者治疗端向远离助理架方向拉伸牵引绳252,仪器设备检测端或者治疗端贴合人身体上,启动收线装置251,在牵引绳252的牵引下仪器设备检测端或者治疗端沿着身体缓缓向助理架方向移动,整个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只需控制好仪器设备检测端或者治疗端前进的方向即可不用人力的推动仪器设备检测端或者治疗端了,从而对医务人员的体力及治疗效率都有显著的提升。

本实施例中,导向臂240优选为具有升降结构的导向臂240,与导向臂240相连的上悬臂230上设有控制升降结构的调节旋钮241,便于医务人员根据需要调节仪器设备检查端或治疗端距离人体的高度。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收线装置251包括安装座251a、驱动电机251b、电磁离合器251c、卷绳轮251d和脚踏开关251e;

所述驱动电机251b设置在安装座251a上,且驱动电机251b主轴与电磁离合器251c一侧轴向连接,所述电磁离合器251c另一侧与卷绳轮251d轴向固定连接;

所述卷绳轮251d设置在连接柱220的下方,所述牵引绳252一端缠绕固定在卷绳轮251d上;

所述脚踏开关251e设置在床体下部,所述脚踏开关251e配置用于给电磁离合器251c和驱动电机251b上电。

本实施例中,当医务人员对患者不同部位检查或者治疗时,首先驱动电机251b和电磁离合器251c处于断电状态,仪器设备检查端或者治疗端远离导向壁,带动卷绳轮251d转动放线,由于驱动电机251b的驱动轴与所述卷绳轮251d的轴部通过电磁离合器251c连接,电磁离合器251c主摩擦片和从摩擦片不接触,卷绳轮251d和驱动电机251b的主轴的连接断开,卷绳轮251d的旋转不会带动驱动电机251b旋转,没有任何阻力,当医务人员检查或者治疗结束后,医务人员可以通过脚踏开关251e给驱动电机251b和电磁离合器251c上电,电磁离合器251c主摩擦片和从摩擦片接触,驱动电机251b通过电磁离合器251c带动卷绳轮251d旋转收线,进而带动与牵引绳252相连的仪器设备检查端或治疗端向导向臂240运动,收线装置251大大提高了医务人员的便捷性,也大大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本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设定电磁离合器251c控制电压的大小来控制电磁离合器251c主动摩擦片和从动摩擦片之间摩擦力的大小,进而控制卷绳轮251d的转速以及收线速度,便于仪器设备检查端或者治疗端平稳前进。

如图5所示,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卷绳轮251d与电磁离合器251c之间还轴向连接有大齿轮3,所述大齿轮3上部设有减速齿轮组4,所述减速齿轮组4包括设置在大齿轮3上部且与大齿轮3啮合连接的小齿轮410、与小齿轮410轴向连接的丝杠420、旋转设置在丝杠420上的滑块430和设置在丝杠420两端的安装座251a上的一对行程控制开关440,所述丝杠420设置在驱动电机251b上部,且与驱动电机251b轴向平行设置,所述行程控制开关440配置用于与滑块430配合关闭驱动电机251b。

本实施例中,卷绳轮251d与电磁离合器251c之间轴向连接有大齿轮3,大齿轮3上部设有减速齿轮组4,减速齿轮组4对牵引绳252以及与牵引绳252端部连接的仪器设备检查端或者治疗端的行程具有限制的作用,当医务人员拉动仪器设备检查端和治疗端远离助力架2时,驱动电机251b和电磁离合器251c不通电,卷绳轮251d通过大齿轮3带动减速齿轮组4的丝杠420旋转,并使得滑块430沿着丝杠420向一侧滑动,当滑块430滑动到一侧,滑块430受限固定,同时限制了丝杠420的旋转,进而使得卷绳轮251d停止放线,当医务人员检查或者治疗时,医护人员通过脚踏开关251e给驱动电机251b和电磁离合器251c上电,驱动电机251b通过电磁离合器251c带动卷绳轮251d收线,同时大齿轮3带动减速齿轮组4旋转,当滑块430沿丝杠420滑动到丝杠420一端时与行程控制开关440接触,行程控制开关440使得电磁离合器251c和驱动电机251b断电,停止收线,减速齿轮组4避免了过度收线。

如图6所示,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床体两侧设有手臂伸展支撑件5,所述手臂伸展支撑件5包括托板510和连接杆520,所述托板510与连接杆520固定连接,且通过连接杆520水平可转动的铰接在治疗床体1上。

本实施例中,设有手臂伸展支撑件5,便于患者伸展手臂,有助于医务人员对手臂的检测或治疗;托板510通过连接杆520水平可转动的铰接在治疗床体1上,便于手臂伸展支撑件5不用时旋转至治疗床体1下方,降低了治疗床体1所占的空间。

如图7所示,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手臂伸展支撑件5还包括辅助支撑件6,所述辅助支撑件6包括导滑块610、辅助支撑杆620和紧固螺栓630,所述导滑块610上设有导滑穿孔,且通过导滑穿孔滑动设置在连接杆520上,所述辅助支撑杆620一端铰接在治疗床体1上,一端铰接在导滑块610上,所述导滑块610上设有用于固定连接杆520旋转的紧固螺栓630。

本实施例中,辅助支撑件6中的导滑块610、辅助支撑杆620和紧固螺栓630相配合,有助于控制手臂伸展支撑件5伸展的角度,在手臂伸展支撑件5展开时,可以通过设置在导滑块610上的紧固螺栓630固定导滑块610,使其不沿着连接杆520滑动,进而固定手臂伸展支撑件5,便于医生诊断或治疗;辅助支撑件6在连接杆520和托板510展开的时候,可以给连接杆520提供一个支撑力,大大提高了手臂伸展支撑件5的使用寿命。

如图8和图9所示,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治疗床体1包括床板110、底盘120、升降装置130和升降开关140,所述床板110通过升降装置130与底盘120相连,所述升降装置130包括设置在底盘120上的基座131、设置在基座131上的多个升降驱动器132和设置在基座131外侧底盘120上的多个直线导轨133,所述升降驱动器132本体端固定在基座131上,伸缩端与床板110下部固定连接,所述床板110头部左右两侧均设有升降开关140。

本实施例中,设有升降驱动器132,在治疗时,便于根据治疗需要调整床板110的高度,提高了医生工作效率,床板110头部左右两侧均设有升降开关140,大大提高了医生工作的便捷性;治疗床底盘120上还设有直线导轨133,床板110升降时,直线导轨133提高了床板110在升降过程中的平衡稳定性。

如图10所示,一种治疗系统,包括智能助力治疗床和固定在智能助力治疗床助力架2连接柱220上的负压治疗装置7。本实施例中,负压治疗装置7和智能助力治疗床相结合,医务人员可以根据按摩需要调节负压治疗装置7的不同位置,进而对人体全身各部位进行按摩。

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负压治疗装置7包括气泵711和通过柔性管道与气泵711连接的手柄720;还包括控制模块740和控制信号输入模块750;

所述气泵711设有正压口711a和负压口711b;所述正压口711a和负压口711b分别通过第一调节阀712和第二调节阀713连接有正压管714和负压管715;所述正压管714和负压管715的端部复合在所述柔性管道内;

所述手柄720的端部设有一端开口的调节腔室721;所述手柄720内设有正压气道714c和负压气道715c;所述正压气道714c和负压气道715c分别将所述正压管714和负压管715连通到所述调节腔室721;所述负压气道715c内安装有连通到所述控制模块740的压力传感器723;

所述控制信号输入模块750、压力传感器723、第一调节阀712、第二调节阀713和气泵711与所述控制模块740信号连接。

本实施例中,示例性地,负压治疗装置7包括主机壳体710、通过柔性管道连接在主机壳体710上的手柄720;在本实施例中,柔性管道为电气复合线730,电气复合线730的两端分别设有接头,分别可拆卸地连接在主机壳体710和手柄720上;在其他实施例中,电气复合线730也可以是与主机壳体710和手柄720固定连接。

主机壳体710内设有气泵711、控制模块740和控制信号输入模块750;

气泵711设有负压口711b和正压口711a;所述正压口711a和负压口711b分别通过第一调节阀712和第二调节阀713连接有正压管714和负压管715;

手柄720的端部设有一端开口的调节腔室721;所述手柄720内设有正压气道714c和负压气道715c;所述正压气道714c和负压气道715c分别将所述正压管714和负压管715连通到所述调节腔室721;所述负压气道715c内安装有连接到所述控制模块740的压力传感器723;

在本实施例中,正压管714由两段组成,分别为机壳内正压管714a和管道内正压管714b;负压管715由两段组成,分别为机壳内负压管715a和管道内负压管715b;管道内正压管714b和管道内负压管715b被复合在电气复合线730当中;电气复合线730的两端分别与主机壳体710和手柄720可拆卸连接,机壳内正压管714a、管道内正压管714b和正压气道714c密封连通,机壳内负压管715a、管道内负压管715b和负压气道715c密封连通。

在其他实施例中,正压管714和负压管715也可以是一条连续的管道,其伸出于主机壳体710的端部被复合在柔性管道内。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模块740由微处理器和其外围电路组成,微处理器例如为arm7芯片,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微处理器也可以是单片机等其他控制芯片;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信号输入模块750为与微处理器信号连接的触摸屏,用于给微处理器输入控制指令,其上提供有“持续模式”、“震动模式”和“停机”这样的触摸按键;在其他实施例中,控制信号输入模块750也可以是按压式输入面板或者触控输入面板。第一调节阀712、第二调节阀713以及气泵711的开启和关闭均由微处理器控制。

如图11所示,所述手柄720的底端设有底端开口的调节腔室721;所述正压气道714c和负压气道715c的气嘴端伸入所述调节腔室721内;在本实施例中,调节腔室721的开口端密封套接有柔性护口722,当手柄720的底端与人体的肌肤接触的时候,治疗区域与调节腔室721之间形成了一个密封的腔室。

所述负压气道715c内安装有与控制模块740信号连接的压力传感器723;由于负压气道715c与调节腔室721是保持连通的,测量负压气道715c内的压力就等于监测了调节腔室721内的压力,压力传感器723将检测到的压力传输给微处理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正压气道714c内安装有与所述控制模块740信号连接的第三调节阀724,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调节阀724安装在手柄720内正压管714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调节阀712、第二调节阀713和第三调节阀724均为电磁阀,第一调节阀712为常闭型两位三通电磁阀,其初始状态为常闭状态,把正压管714和正压口711a断开,正压口711a与大气常连通;第二调节阀713为为常开型两位三通电磁阀,其初始状态为常开状态,将负压口711b与负压管715常接通;第三调节阀724为常闭型通断电磁阀;其初始状态为常闭状态,阻断正压气道714c和调节腔室的连通。

优选地,所述调节腔室721内安装有与所述控制模块740信号连接的感应机构725,所述感应机构725为测距传感器,例如红外测距传感器,红外测距传感器通过感应其与治疗区域的距离来感应手柄720是否正在与治疗区域靠近或接触;当感应机构350靠近治疗区域的皮肤达到设定值的时候,控制模块400控制气泵110启动;当感应到感应机构350远离治疗区域的皮肤达到设定值的时候,控制模块400控制气泵110停机。

上述压力传感器723、感应机构725和第三调节阀724的电信号线通过设置在手柄720顶端的接头与电气复合线730内对应的电线连接,电气复合线730再将红外测距传感器、压力传感器723和第三调节阀724的电信号线连通至主机壳体710内,与主机壳体710的控制模块740信号连接。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电路原理框图如图12所示,控制模块740通过接收压力传感器723、控制信号输入模块750以及感应机构725的信号来控制气泵711、第一调节阀712、第二调节阀713和第三调节阀724。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包括通信模块和存储模块,通信模块用于和外部网络通信,将治疗数据上传到服务器;存储模块用于存储治疗数据,治疗数据包括治疗模式、时间、时长等数据。

本实施例的使用过程如下:

s100、开机、设定参数;本治疗装置开机后,给各电气件上电,即给气泵711、第一调节阀712、第二调节阀713、第三调节阀724、感应机构725和控制信号输入模块750均上电;使用者可通过控制信号输入模块750输入设定参数;

s200、将气泵711、第一调节阀712、第二调节阀713、第三调节阀724初始化;气泵711的初始化状态为待机状态,第一调节阀712的初始状态为常闭状态,把正压管714和正压口711a断开;第二调节阀713的初始状态为常开状态,将负压口711b与负压管715接通;第三调节阀724的初始状态为常闭状态,阻断调节腔室310与正压管140的连通。

s300、实时接收控制信号输入模块750的输入信号,判断其类型,在本实施例中,控制信号输入模块750提供四种工作模式,分别为“连续模式”“振动模式”、“脉冲模式”和“停机”,使用者可以任意选一种给控制模块740以输入信号;

若输入信号为“连续模式”,可以实现持续地将治疗区域的皮肤吸起,当移动手柄的时候,手柄移动路径下的皮肤区域逐步被吸起;也可以间隔地对各个治疗区域的皮肤负压吸起,实现单点激活治疗。

“连续模式”状态下执行下述步骤s411-s416;若输入信号为“停机”信号,则执行下述步骤s430。

s411、实时接收感应机构725的信号,判断其感应距离是否小于等于设定距离;若否则执行步骤s412,若是则执行步骤s413;设定距离在控制模块740内设定,其可以是感应机构725到柔性护口722的底端的距离,也可以在感应机构725到柔性护口722的底端的距离基础上加一定距离;在工作过程中,若手柄720被手持远离治疗区域,则感应机构725可立即感应到,进而执行步骤s412,将气泵711调为待机状态,避免气泵711空转,做无用功;

s412、保持气泵711为待机状态;且继续执行步骤s411、接收感应机构350的信号;

s413、将气泵711启动;本实施例中,气泵711为正负压泵,其负压口711b可抽吸空气,提供负压,其正压口711a可鼓风,提供正压;

s414、控制第二调节阀713保持初始状态,即为常开状态,此时,由于第三调节阀713为常开状态;第二调节阀120和第三调节阀340保持初始状态;气泵711给负压管715提供负压;以给调节腔室721与治疗区域之间形成的密封腔室抽负压,治疗区域产生负压拉伸,即扩展皮肤,从而代替传统手法引流。

s415、实时接收压力传感器723的信号,判断该信号是否达到设定压力;若达到设定压力则执行步骤s416,若未达到则继续执行步骤s414;

s416、控制第二调节阀713,使其保持关闭的状态,断开负压管715与负压口711b之间的通路,使得调节腔室721与治疗区域之间形成的密封腔室的压力保持在设定压力;在这过程中还继续执行步骤s415,若发生漏气,导致负压达不到设定值时,继续执行步骤s414继续抽负压。

若输入信号为“脉冲模式”或者“振动模式”,此时,治疗区域的皮肤以固定时间间隔被吸起;;具体执行下述步骤s421-s425;

s421、实时接收感应机构725的信号,判断其感应距离是否小于等于设定距离;若否则执行步骤s422,若是则执行步骤s423;

s422、保持气泵711为待机状态;

s423、将气泵711开启、工作;将第一调节阀712以第一设定频率打开;将第三调节阀724以第三设定频率开启和关闭;

s424、接收压力传感器的信号,判断调节腔室内的压力值是否大于等于设定值,若是则执行步骤s425,若否则执行步骤s426;

s425、保持第二调节阀713的开启状态,将负压口与负压管道保持畅通,往调节腔室抽吸负压;

s426、关闭第二调节阀713,阻断负压口与负压管道的连通,停止对调节腔室抽吸负压。

通过调节第三设定频率,也即调节第三调节阀724的通断频率,可调节震动的频率,“脉冲模式”的振动频率小,“振动模式”的振动频率大,通过调节第一设定频率大小可调节其振动区间。利用柔性护口722与皮肤贴合后内部形成密闭空间中的空气压力变化,对密闭空间中的皮肤及深层组织不断做抽吸动作从而达到脉冲及振动治疗的目的。现有技术中有采用电机带动偏心轮的振动机构,存在诸多缺点:对手柄720产生共振从而把震动频率传导至医师手上,导致治疗时医师手感不佳,而且工作时噪音大。而本实施例中则不会产生共振,因此本实施例中的负压治疗装置噪音小,手感佳。

若输入信号为“停机”信号,则执行下述步骤s430

s430、将气泵711、第一调节阀712、第二调节阀713和第三调节阀724恢复至初始状态。

上述设定压力、设定距离和第一设定频率、第三设定频率均可在步骤s100的参数初始化阶段由使用者设定,通过在控制信号输入模块750上输入上述参数进行设定。

如图13所示,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手柄720内设有气压按摩机构8;所述正压气道714c的端部与所述气压按摩机构8连接,用于给所述气压按摩机构8提供气源。本实施例中,在手柄720内设有气压按摩机构8;气压按摩机构8包括气缸810和固定在所述气缸810的活塞杆上的按摩板820,气缸810设置在手柄720内,由正压气道714c提供气源。

此时,本装置使用上述带气压按摩机构8的手柄时,还可实现正压按摩功能,此时,本装置的工作模式中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增加“按摩模式”,提供正压按摩的治疗方式。

若输入信号为“按摩模式”则执行下述步骤s441-s443;

s441、实时接收感应机构的信号,判断其感应距离是否小于等于设定距离;若否则执行步骤s442,若是则执行步骤s443;

s442、保持气泵为待机状态;

s443、将第一调节阀以第一设定频率通断,将第三调节阀130设定为常开状态、保持正压气道的畅通;

因此按摩模式可以实现无负压状态的纯按摩动作。此时,振动按摩效果通过按摩板820在气缸810充气时推动其与人体接触,和抽气时拉动其与人体分离的交替转换动作来实现,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知道,气板只有在充气状态才凸出于柔性护口722的的开口处,抽气或自然状态均位于柔性护口722内。

以上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申请的实施范围。凡依本申请的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申请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