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减脂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63871发布日期:2019-07-13 09:28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射频减脂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辅助美容塑形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射频减脂设备。



背景技术:

射频减脂是利用射频产生的能量加热分解脂肪,被分解的脂肪组织被人体的循环系统吸收,然后排出体外,从而实现减肥消脂效果。射频信号在加热目标区域脂肪的同时,电极与皮肤温度也会升高。为了避免烫伤皮肤,现有射频减脂设备通常使用半导体制冷片对电极与表皮进行降温,使用水冷循环对半导体制冷片进行散热。

现有射频减脂设备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冷却水不断吸收半导体制冷片热面的热量,水温不断升高,热面散热变差。根据半导体制冷片特性,热面散热变差将导致冷面制冷效果变差,制冷效率降低,从而导致电极与表皮温度升高引起不舒适,乃至烫伤,传统的射频减脂设备使用可靠性低。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射频减脂设备使用可靠性低的问题,提供一种射频减脂设备。

一种射频减脂设备,包括控制装置、射频发生电路、射频电极、制冷装置和温度检测反馈装置,所述射频发生电路连接所述射频电极,所述射频电极和所述制冷装置均连接所述温度检测反馈装置,所述射频发生电路、所述制冷装置和所述温度检测反馈装置均连接所述控制装置;

所述射频发生电路用于根据所述控制装置发送的控制信号产生射频电流并传输至射频电极,所述制冷装置用于降低所述射频电极的温度,所述温度检测反馈装置用于检测所述制冷装置和所述射频电极的温度生成温度反馈信号并反馈给所述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温度反馈信号调整所述射频发生电路产生的射频强度和所述制冷装置的温度。

上述射频减脂设备,射频发生电路用于产生射频电流并传输至射频电极,射频电极将射频电流作用到接收对象,因接收对象自身的阻抗吸收电波使组织内的水分子在电波作用下瞬间震荡汽化,产生大量热量促进脂肪分解。制冷装置用于对射频电极和与射频电极接触的接收对象降温,温度检测反馈装置用于检测制冷装置和射频电极的温度生成温度反馈信号并反馈给控制装置,控制装置根据接收到的温度反馈信号控制射频发生电路产生的射频电流的射频强度,从而调整射频电极的温度,控制装置还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温度反馈信号控制制冷装置工作,对制冷温度进行合理、精确的控制,避免温度不当对接收对象造成的不利影响,提高射频减脂设备的使用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射频减脂设备的结构框图;

图2为另一个实施例中射频减脂设备的结构框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制冷件散热装置的结构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射频电极和制冷装置的结构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温度检测反馈装置及其连接关系的结构图;

图6为又一个实施例中射频减脂设备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加全面的描述。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提供一种射频减脂设备,包括控制装置100、射频发生电路200、射频电极300、制冷装置400和温度检测反馈装置500,射频发生电路200连接射频电极300,射频电极300和制冷装置400均连接温度检测反馈装置500,射频发生电路200、制冷装置400和温度检测反馈装置500均连接控制装置100。射频发生电路200用于根据控制装置100发送的控制信号产生射频电流并传输至射频电极300,射频电极300将射频电流作用到接收对象,因接收对象自身的阻抗吸收电波使组织内的水分子在电波作用下瞬间震荡汽化,产生大量热量促进脂肪分解。制冷装置400用于降低射频电极300和与射频电极300接触的接收对象的温度,温度检测反馈装置500用于检测制冷装置400和射频电极300的温度生成温度反馈信号并反馈给控制装置100,控制装置100根据接收到的温度反馈信号控制射频发生电路200产生的射频强度,从而调整射频电极300的温度,控制装置100还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温度反馈信号控制制冷装置400工作,对制冷温度进行合理、精确的控制,避免温度不当对接收对象造成的不利影响,提高射频减脂设备的使用可靠性。

具体地,控制装置100是射频减脂设备的控制中心,与连接控制装置100的各个装置进行数据传输,从而实现相应的控制功能。射频发生电路200用于根据控制装置100发送的控制信号产生射频电流并传输至射频电极300,射频发生电路200的类型并不是唯一的,例如可采用射频信号发生器,射频信号发生器可以进行频率合成、低端频率信号的放大、矢量调制、幅度控制、脉冲调制和滤波等,以达到产生射频电流的目的。射频电极300将来自射频发生电路200的射频电流作用到接收对象,因接收对象自身的阻抗吸收电波使组织内的水分子在电波作用下瞬间震荡汽化,产生大量热量促进脂肪分解。在本实施例中,射频电极300可采用单极射频电极300或双极射频电极300,单极射频电极300的正负两极在不同界面作用,可配置辅助电极产生射频信号,工作时在电极治疗头释放的能量流经接收对象的组织,最后经过接收对象流向地极,可以进行深层治疗。双极射频电极300是通过一个电极到另一个电极间的电流来加热细胞,可定向作用于皮肤组织,并且不容易造成辐射泄露。射频电极300工作时温度会升高,制冷装置400可以降低射频电极300的温度,还能降低射频电极300作用对象的温度,制冷装置400的结构并不是唯一的,只要能实现降温的效果即可。

温度检测反馈装置500用于检测制冷装置400和射频电极300的温度生成温度反馈信号并反馈给控制装置100,控制装置100根据温度反馈信号调整射频发生电路200产生的射频强度和制冷装置400的温度。温度反馈信号包括制冷装置400的温度信号和射频电极300的温度信号,控制装置100可以根据这两种信号中的至少一种对射频发生电路200和制冷装置400中的至少一种进行控制。举例来说,当控制装置100接收到的射频电极300的温度大于预设阈值时,认为射频电极300温度过高,此时控制装置100可以控制射频发生电路200减小产生的射频强度,以降低射频电极300的温度,控制装置100也可以控制制冷装置400降低制冷温度,从而起到降低射频电极300温度的作用,或者,控制装置100还可以同时控制射频发生电路200减小产生的射频强度,控制制冷装置400降低制冷温度,以更快地降低射频电极300的温度。当控制装置100接收到的制冷的温度大于预设温度上限时,认为制冷装置400温度过高,制冷效果差,此时控制装置100可以控制射频发生电路200减小产生的射频强度,或者控制制冷装置400降低制冷温度,从而起到降低射频电极300温度的作用,或者,控制装置100还可以同时控制射频发生电路200减小产生的射频电流的射频强度,控制制冷装置400降低制冷温度,以更快地降低射频电极300的温度。当控制装置100接收到的信号包括制冷装置400的温度信号和射频电极300的温度信号时,可以以预先设置的制冷装置400的温度信号和射频电极300的温度信号不同优先级为依据,首先以优先级高的信号为根据控制射频发生电路200和制冷装置400,提高射频减脂设备的自动化程度。控制装置100也可以根据温度反馈信号的类型对对应的装置进行控制,例如当接收到制冷装置400的温度过高时控制制冷装置400降低制冷温度,当接收到射频电极300温度过高时,通过控制射频发生电路200减小产生的射频电流的强度以使射频电极300的电流变小,温度降低,根据温度反馈信号的类型对对应的装置进行控制可以提高控制精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见图2,制冷装置400包括射频电极制冷装置410和制冷件散热装置420,射频电极制冷装置410设置于射频电极300,制冷件散热装置420设置于射频电极制冷装置410,制冷件散热装置420连接温度检测反馈装置500,射频电极制冷装置410和制冷件散热装置420均连接控制装置100。

具体地,射频电极制冷装置410设置于射频电极300,用于对射频电极300进行散热、冷凝等,以降低射频电极300的温度,也能降低射频电极300作用对象的温度,减小温度太高对接收对象造成的不利影响。射频电极300工作时温度会升高,使射频电极制冷装置410的温度升高,制冷件散热装置420设置于射频电极制冷装置410,用于降低射频电极制冷装置410的温度,提高射频电极制冷装置410的制冷效果,提高射频输出效率。射频电极制冷装置410的数量不限,例如可以在一个射频电极300上设置多个射频电极制冷装置410,以提高制冷装置400的制冷效果,也可以在一个射频电极300上对应设置一个射频电极制冷装置410,可以对每个射频电极300降温,还能节约使用成本。制冷件散热装置420连接温度检测反馈装置500,温度检测反馈装置500检测制冷件散热装置420的温度生成温度信号并发送至控制装置100,控制装置100根据接收到的温度信号评估制冷件散热装置420的散热效果,从而控制射频电极制冷装置410和制冷件散热装置420的工作。例如,当制冷件散热装置420的温度过高时,认为此时制冷件散热装置420的散热效果差,此时可以控制射频电极制冷装置410减小工作强度,减小制冷件散热装置420的工作负担,还可以控制制冷件散热装置420减小工作强度,以降低制冷件散热装置420的温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射频电极制冷装置410包括电极制冷片,电极制冷片设置于射频电极300,制冷件散热装置420设置于电极制冷片,电极制冷片连接控制装置100。电极制冷片是基于珀尔帖效应工作的,一般为半导体制冷片,电极制冷片包括冷面和热面,通上电源之后,冷面的热量被移到热面,导致冷面温度降低,热面温度升高,从而起到对与冷面接触的物体降温的作用。在本实施例中,电极制冷片的冷面与射频电极300相接触,可以降低射频电极300的温度。电极制冷片连接控制装置100,控制装置100可生成制冷控制信号控制电极制冷片工作,以使射频电极300达到预设温度,可以实时监测和控制射频电极300的温度,提高射频减脂设备的工作性能。电极制冷片作为射频电极制冷装置410可以有效降低射频电极300的温度,且电极制冷片结构简单,有利于节约射频减脂设备的使用成本。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射频电极制冷装置410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的装置,只要本领域技术人员认为可以实现即可。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见图3,制冷件散热装置420包括水箱421、水泵422、开关阀423和水箱散热装置424,水箱421通过水循环管道连接水泵422,水泵422通过水循环管道连接开关阀423,开关阀423通过水循环管道连接水箱421,电极制冷片的热面与水循环管道接触设置,具体可设置于开关阀423与水箱421中间的水循环管道。水箱421散热装设置于水箱421,水箱421连接温度检测反馈装置500,水箱散热装置424连接控制装置100。制冷件散热装置420用于降低电极制冷片热面的温度,以降低电极制冷片冷面的温度,使电极制冷片的制冷效果更好。

具体地,制冷件散热装置420是通过水冷循环对电极制冷片进行散热的,制冷件散热装置420包括水箱421、水泵422、开关阀423和水箱散热装置424,水箱421里储存有冷却水,水箱421通过水循环管道连接水泵422,水泵422提供动力,通过水循环管道将冷却水从水箱421中抽出,水泵422通过水循环管道连接开关阀423,开关阀423通过水循环管道连接电极制冷片的热面并连接水箱421,水泵422从水箱421中抽出冷却水后通过开关阀423流经与电极制冷片的接触区域,带走电极制冷片热面产生的热量,再重新流入水箱421,完成对电极制冷片的散热过程。开关阀423用于对水路通断和水量大小进行控制,开关阀423的类型并不是唯一的,例如可以为电磁阀,用电磁阀控制冷却水灵活性大,能满足不同流量大小的需求。

水箱421散热装设置于水箱421,用于对水箱421内的冷却水散热,降低冷却水的温度,避免水温过高影响电极制冷片散热,对冷却水降温后可以提高冷却水的降温效果,从而提高电极制冷片的制冷效率。水箱421连接温度检测反馈装置500,水箱散热装置424连接控制装置100,温度检测反馈装置500检测水箱421内的冷却水温度生成冷却水温度信号并发送至控制装置100,控制装置100在接收的冷却水温度信号的值大于预设值时认为冷却水温度过高,此时控制水箱散热装置424启动,给水箱421内的冷却水降温,以提高制冷效率。进一步地,水箱421内还设置有水位传感器,水位传感器连接控制装置100,水位传感器可以检测水箱421内的冷却水的水位生成水位信号并发送至控制装置100,在水位信号的值小于预设低水位值时,认为水箱421内冷却水过少,控制装置100可控制水箱421的入水口打开,及时给水箱421内增加冷却水,维持制冷件散热装置420的制冷性能。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制冷件散热装置420也可以采用其他介质达到散热的目的,例如其他冷却的液体或气体等,只要能达到散热的目的即可。

在一个实施例中,水箱散热装置包括水箱制冷片、散热介质和散热风扇,水箱制冷片设置于水箱与散热介质之间,散热风扇与散热介质对应设置,用于对散热介质散热,水箱制冷片连接控制装置100。

水箱制冷片设置于水箱,可以降低水箱内的冷却水温度,避免水温过高影响射频电极制冷装置410制冷,散热介质连接水箱制冷片,将水箱制冷片产生的热量散发至空气中,散热风扇连接散热介质,将散热介质中的热量排出至射频减脂设备之外,以降低射频减脂设备的温度,提高设备的工作性能。水箱制冷片的类型并不是唯一的,以水箱制冷片为半导体制冷片为例,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与水箱接触设置,散热介质设置于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将半导体制冷片热面的热量散发至空气中,以降低半导体制冷片的温度,散热介质的具体类型有多种,例如可以为普通金属散热片、石墨烯或者其他具有散热功能的介质。散热风扇连接散热介质,将散热介质中的热量排出至射频减脂设备之外,以降低散热介质的温度,从而提高水箱制冷片的降温效果。水箱制冷片连接控制装置100,温度检测反馈装置500检测水箱内的冷却水温度生成冷却水温度信号并发送至控制装置100,控制装置100在接收的冷却水温度信号的值大于预设值时认为冷却水温度过高,此时控制装置100控制水箱制冷片工作,降低冷却水温度,以提高制冷效率。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水箱散热装置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的装置,只要能起到对水箱散热的作用即可。

在一个实施例中,温度检测反馈装置500包括传感器组件、转换电路和反馈电路,射频电极300和制冷装置400均连接传感器组件,传感器组件连接转换电路,转换电路连接反馈电路,反馈电路连接控制装置100。传感器组件采集射频电极300和制冷装置400的温度发送至转换电路,转换电路将接收到的温度信息转换成电信号发送至至反馈电路,反馈电路将电信号反馈至控制装置100,控制装置100根据射频电极300和制冷装置400的温度控制射频发生电路200和制冷装置400工作。

具体地,传感器组件中包括的传感器的数量不限,各个传感器设置的位置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决定,除了设置于射频电极300和制冷装置400,传感器还可以设置在其他位置,例如在射频电极300上设置一个传感器用于检测射频电极300的温度,在射频电极300接触接收对象的位置设置一个传感器用于检测接收对象的体表温度,在射频减脂设备与外部环境接触的位置设置一个传感器以检测环境温度,在水箱处设置一个传感器用于检测水箱内的冷却水的温度,各传感器所测得的温度通过转换电路转换成电信号,并通过反馈电路将电信号反馈至控制装置100,控制装置100通过对各处温度的分析,控制相应的装置工作,以提高射频减脂设备的使用可靠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射频电极300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射频电极300的数量并不是唯一的,当射频电极300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时,射频减脂设备可以同时通过多个射频电极300作用于接收对象,提高射频减脂设备的可靠性,此外,当多个射频电极300中的部分发生故障不能使用时,还能用其他的射频电极300替代,使射频减脂设备能够正常工作。进一步地,多个射频电极300的大小也可以不同,以适应接收对象不同部位的不同需求,例如在腹部等大面积区域可以采用大射频电极300,从而满足不同接收对象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理解上述实施例,以下结合具体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见图4,射频电极300包括射频电极1、射频电极2、射频电极3,三个射频电极的背面分别设有半导体制冷片1、半导体制冷片2、半导体制冷片3,射频减脂设备还包括水箱、水泵、电磁阀和散热介质等,各半导体制冷片冷面分别与各射频电极300对应相接触,热面分别进行一级散热,散热方式为水冷循环,水冷循环包含水箱、水泵、电磁阀和水循环管道。水箱储存冷却水,水泵提供动力,通过水循环管道将冷却水从水箱中抽出,流经与制冷片的接触区域,带走制冷片热面产生的热量,再重新流入水箱,三路水冷循环共用水箱及水泵,通过电磁阀1、电磁阀2和转接器控制水冷循环路径。各制冷片工作时在热面持续产生热量,使得冷却水的温度升高。为了将冷却水控制在一定温度范围,避免水温过高影响制冷片散热,导致制冷效果及效率降低,在水箱处设有二级散热,二级散热为半导体制冷,水箱处设有半导体制冷片4,半导体制冷片4冷面与水箱接触,热面设有三级散热。三级散热为风扇散热和散热介质散热。散热介质可以为金属散热片和/或石墨烯,与半导体制冷片4热面接触,然后利用风扇将热量排至系统外。水箱内设有水位传感器,检测水箱内水位并反馈至控制装置100,通过控制装置100发出提示信号,以确保有足够的冷却水,提高冷却效率。

进一步地,请参见图5,温度检测反馈装置500设有反馈电路、转换电路及多个温度传感器,用来实现实时准确温度检测。具体地,射频电极1处设有温度传感器11、12,射频电极2处设有温度传感器21、22,射频电极3处设有温度传感器31、32,射频减脂设备与外部环境接触处设有温度传感器4,水箱处设有温度传感器5。温度传感器11、21、31分别检测电极处温度,温度传感器12、22、32分别检测与电极接触的体表温度,温度传感器4检测环境温度,温度传感器5检测冷却水温度。各温度传感器所测得温度通过转换电路转换成电信号,并通过反馈电路将电信号反馈至控制装置100。控制装置100接收温度传感器12、22、8、4所检测的温度信号,分析体表温度与环境温度,当控制装置100接收到的环境温度值低于0℃时,认为设备内的冷却水可能发生结冰现象,此时控制装置100控制射频减脂设备启动,对设备进行预热,减小冷却水结冰对设备造成的不利影响。控制装置100还能根据射频能量强度,进一步分析得到最佳制冷温度,并生成制冷控制信号控制半导体制冷片1、2、3工作,达到预设温度。通过温度传感器11、21、31实时检测射频电极300温度,确保射频电极300温度在预设范围内。为了达到并保持所需制冷温度,冷却水温度须保持在一定范围,控制装置100分析温度传感器5所测得冷却水温度,当冷却水温度超出预设范围时,生成控制信号,控制半导体制冷片4工作,以达到控制冷却水温度的目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见图6,射频减脂设备还包括输入装置600,输入装置600连接控制装置100,输入装置600用于发送操作信号至控制装置100,控制装置100根据操作信号控制射频发生电路200产生射频电流,以及控制制冷装置400制冷。

具体地,输入装置600接收外部输入的操作控制信号并反馈至控制装置100,控制装置100根据操作信号控制射频发生电路200产生射频电流,以及控制制冷装置400制冷等。输入装置600的结构并不是唯一的,例如可以为触控屏或按键装置等,触控屏或按键装置与控制装置100连接,可以通过触控屏或按键装置手动输入治疗参数,设置调整治疗方案。或者,输入装置600也可以为具有通信功能的无线装置,无线装置可作为控制输入接口,在与无线装置建立了通信连接的用户终端上手动输入治疗参数,这些参数信息传输至无线装置,无线装置将这些信息反馈给控制装置100,控制装置100根据接收到的参数信息控制对应的装置工作,例如控制射频发生电路200的输出电流强度、控制制冷装置400的温度或者使射频减脂设备播放音乐等,进行辅助治疗,可以实现对射频减脂设备的远程控制,使用便捷。

在一个实施例中,射频减脂设备还包括无线装置,无线装置连接控制装置100。无线装置的结构并不是唯一的,例如可以包括wifi装置和/或蓝牙装置,无线装置可以与用户终端建立通信连接,与用户终端上对应的app实现数据传输。无线装置将控制装置100发送过来的用户治疗信息发送至用户终端,用户终端上的app对这些信息进行信息记录,还能根据用户体征信息、治疗时长、射频档位、制冷档位、射频制冷组合模式等信息,预设治疗参数,app将治疗参数发送给无线装置,无线装置接收并分析处理信息后,将治疗参数信息发送至控制装置100,由控制装置100设置或调整射频、制冷输出,实现智能治疗,解决了治疗过程中需要手动调整档位等问题,提高了射频减脂设备的使用可靠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见图6,射频减脂设备还包括信息提示装置700,信息提示装置700连接控制装置100,控制装置100用于温度反馈信号生成提示信息并发送至信息提示装置700,信息提示装置700用于接收提示信息并发出信息提示。通过信息提示装置700显示的信息可以直观地获取射频减脂设备的工作信息,便于实时监测射频减脂设备的工作状态。

具体地,信息提示装置700的具体类型并不是唯一的,例如可以为显示屏,显示屏可以将控制装置100发送过来的提示信息以数值或图表等方式显示,用户可以通过显示屏直观获取信息。信息提示装置700还可以为触摸屏,触摸屏包括显示屏与触控屏,显示屏用于显示信息,触控屏可以实现人机交互,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触控屏发送指令,触控屏将接收到的指令发送给控制装置100,控制装置100根据接收到的指令对连接的器件进行控制。可扩展地,信息提示装置700还可以包括报警装置,报警装置连接控制装置100,可以根据控制装置100发送的报警信号进行报警,以提醒工作人员及时处理,提高射频减脂设备的可靠性。报警装置的结构也不唯一,例如可以包括提示灯和蜂鸣器,提示灯可以通过灯的颜色或闪烁状态等实现信息提示的功能,蜂鸣器可以通过警报声实现报警的功能,以提醒工作人员及时处理,提高射频减脂设备的可靠性。信息提示装置700除了可显示射频电极300和制冷装置400的温度信息外,还可以显示其他由控制装置100发送的信息,例如设备工作时长,冷却水流量等,以便于工作人员更全面地掌握射频减脂设备的工作状态。

在一个实施例中,射频减脂设备还包括电源装置800,射频发生电路200连接电源装置800,电源装置800连接控制装置100。电源装置800用于根据控制装置100的控制信号给射频发生电路200供电,以使射频发生电路200正常工作。控制装置100可以设置电源装置800工作的时间,使射频发生电路200的工作时长达到设定时间后断电,处于停机状态,从而实现对射频减脂设备自动开关机的目的,提高射频减脂设备的使用便捷性。电源装置800的结构并不是唯一的,例如可为蓄电池,蓄电池充电后可以存储电能,使射频减脂设备既使在断电的环境下也能维持正常工作,提高射频减脂设备的工作可靠性。

上述射频减脂设备,射频发生电路200用于产生射频电流并传输至射频电极300,射频电极300将射频电流作用到接收对象,因接收对象自身的阻抗吸收电波使组织内的水分子在电波作用下瞬间震荡汽化,产生大量热量促进脂肪分解。制冷装置400用于对射频电极300和与射频电极300接触的接收对象降温,温度检测反馈装置500用于检测制冷装置400和射频电极300的温度生成温度反馈信号并反馈给控制装置100,控制装置100根据接收到的温度反馈信号控制射频发生电路200产生的射频电流的射频强度,从而调整射频电极300的温度,控制装置100还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温度反馈信号控制制冷装置400工作,对制冷温度进行合理、精确的控制,避免温度不当对接收对象造成的不利影响,提高射频减脂设备的使用可靠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