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血液透析过程中超滤监测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297409发布日期:2019-07-31 09:34阅读:1052来源:国知局
一种血液透析过程中超滤监测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血液透析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血液透析过程中超滤监测方法。



背景技术:

血液透析(hd)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脏替代治疗方式之一。它通过将体内血液引流至体外,经一个由无数根空心纤维组成的透析器中,血液与含机体浓度相似的电解质溶液(透析液)在一根根空心纤维内外,通过弥散、超滤、吸附和对流原理进行物质交换,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同时清除体内过多的水分,并将经过净化的血液回输的整个过程称为血液透析。

也就是说,透析治疗的任务之一是清除机体内多余的水份以保持容量平衡,达到理想的体重,也就是常说的“干体重”。

现有技术中,医生一般根据透析患者的临床表现来估计干体重,一般通过判断透析患者是否有肺部湿啰音、水肿、体重变化、呼吸困难等进行。体液超负荷的症状体征有水肿(眼睑、下肢、严重时可见于全身)、胸水、颈静脉怒张、肝肿大等;而低容量状态则表现为口渴、皮肤粘膜、干燥弹性减退、眼眶凹陷等。如果患者没有上述表现,则可认为处于体液平衡状态。此方法受评估者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且不具备特异性体征。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当水负荷显著增高后患者才表现为水肿,特别是腹膜透析患者。

除了上述临床表现的基础方法外,常结合心胸比(是否小于0.5)、超声心动图(心脏大小变化)来评估是否达到了干体重。

基于上述干体重评估,常用的简易方法是将上一次正常透析后的体重粗略视为干体重,将下一次透析时的脱水量视为下一次透析前体重减去干体重,或在该基础上进行简单校正。

上述为较为常见的临床评估方法,该类方法敏感性差,且未考虑患者疾病、饮食、营养状况等影响,且患者配合程度难以保障,进而为干体重的确定增加了难度和不确定性。

透析中低血压是血液透析过程中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因此低血压的原因之一是透析过程中脱水导致的有效循环血量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不足),提供一种血液透析过程中超滤监测方法,可以通过智能监测的方式控制血液透析过程中的超滤,以实现智能化控制干体重。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血液透析过程中超滤监测方法,包括:

透析前向患者数据库中录入患者当前的体重数据以及检测计算红细胞压积;

从患者数据库中提取患者的历史透析数据;

将患者当前的体重和上一次透析后的体重做差,以及将患者上一次透析前后的体重做差,两个差值的差值若位于差值域值范围内,则调出上次透析所设置的红细胞压积域值,开始进行血液透析并对患者的红细胞压积进行实时监测;

当实时检测到的红细胞压积值到达所设置的红细胞压积域值时,减低超滤量,直到红细胞压积低于域值。

上述方案中,患者数据库中记录患者的历史透析数据,包括患者每次透析前后的体重数据、红细胞压积值以及超滤时所设置过的红细胞压积域值。

上述方案中,上一次透析指的是基于所设定的红细胞压积域值进行透析检测时并未出现不适症状的最近一次透析。

上述方案中,所述方法还对患者的血压进行监测,当实时监测到患者的血压偏离正常范围时降低超滤量或者暂停超滤。

上述方案中,所述方法还包括紧急按钮操作步骤,当患者出现不适症状按下按钮时,接收按钮信号,减低超滤量或暂停超滤并发出告警信号。

上述方案中,所述方法还包括:设置与时间相关的超滤量调节级,减低超滤量是根据超滤量调节级进行,当超滤量调节后与调节级相关的一定时间内红细胞压积的实时值有降低时保持该超滤量,当超滤量调节后与调节级相关的一定时间内红细胞压积的实时值有没有变化或继续上升时则继续向下一级超滤量调节。

上述方案中,超滤量的调节次数不超过三次,超过三次则发出警告信息并暂停超滤。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与有效效果:

目前认为持续血容量测定更接近透析患者的血容量水平,而血容量变化与红细胞压积成反比。通过超声测定血液流速可以检测红细胞压积的变化,通过红细胞压积的监测可以直观了解透析过程中患者血容量的变化,有助于避免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以及有利于评价患者的干体重。在本发明中,利用历史的透析数据来确定初始的红细胞压积域值,根据该域值来对血液透析过程中的超滤进行监测,可以为医护人员提供准确的辅助指标,监测过程中一旦发生实时红细胞压积高于所设定的红细胞压积域值时,通过减低超滤量来继续观察透析过程。由于红细胞压积域值时选取患者本身最近一次没有出现不适症状的透析过程所设定的红细胞压积域值,确保所选取的域值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血液透析过程中超滤监测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的“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说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一种血液透析过程中超滤监测方法的具体步骤包括:

s101.透析前向患者数据库中录入患者当前的体重数据以及检测计算红细胞压积;

s102.从患者数据库中提取患者的历史透析数据;患者数据库中记录患者的历史透析数据,包括患者每次透析前后的体重数据、红细胞压积值以及超滤时所设置过的红细胞压积域值,还包括透析过程中产生的不适之症等;

s103.将患者当前的体重和上一次透析后的体重做差,以及将患者上一次透析前后的体重做差,两个差值的差值若位于差值域值范围内,则调出上次透析所设置的红细胞压积域值,开始进行血液透析并对患者的红细胞压积进行实时监测;其中,为了选择更为准确的红细胞压积值域值,本发明所述的上一次透析指的是基于所设定的红细胞压积域值进行透析监测时并未出现不适症状的最近一次透析。出现不适症状的透析过程有可能是因为红细胞压积域值设定不恰当导致监测过程未能及时发现导致的,因此,在设定最新一次的红细胞压积域值时选择未出现不适之症的最近一次透析的红细胞压积域值,使得监测过程更加的稳妥和安全。此外,血液透析过程中脱水量和患者上一次透析后到下一次透析前的体重增加有极大的关系,透析患者在两次透析之间都需要严格控制体重的增加;为此,在设定红细胞压积域值时还需要考虑患者在两次透析之间的体重增加情况,本发明在设定红细胞压积域值时预先对患者的体重增加情况做比较,透析患者的体重增加在上一次透析的干体重范围内的,则可以采用上一次透析时的红细胞压积域值进行监测,确保红细胞压积域值设置的准确性,确保监测过程的安全性。

s104.当实时检测到的红细胞压积值到达所设置的红细胞压积域值时,减低超滤量,直到红细胞压积低于域值。理论上,透析过程中血容量下降较少的患者体重高于真实干体重,血容量变化与红细胞压积成反比。通过设定红细胞压积域值进行透析过程超滤的监测时,当实时监测到的红细胞压积值升高时,表示血容量在下降,此时患者的真实体重仍未达到干体重的水平,可以持续监测透析过程,当红细胞压积的实时值上升到红细胞压积域值时,表明血容量下降到合适的水平了,患者此时的真实体重更接近干体重,此时可以通过降低超滤量来继续观察超滤的过程。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设置与时间相关的超滤量调节级,减低超滤量是根据超滤量调节级进行,当超滤量调节后与调节级相关的一定时间内红细胞压积的实时值有降低时保持该超滤量,当超滤量调节后与调节级相关的一定时间内红细胞压积的实时值有没有变化或继续上升时则继续向下一级超滤量调节。也就是说,超滤量的调节量与时间相关,比如,每n秒的时间内降低一定度量的超滤量,当减低超滤量后,相隔n秒的时间后监测到红细胞压积值有下降,则可以保持当前的超滤量继续进行透析,当减低超滤量后,相隔n秒的时间后监测到红细胞压积值没有下降或者仍持续上升,则继续向下一量级的超滤量减低,如此调节,其中超滤量的调节次数不超过三次,超过三次则发出警告信息并暂停超滤。

此外,为了提高监测的安全性和智能化,本发明的方法还对患者的血压进行监测,当实时监测到患者的血压偏离正常范围时降低超滤量或者暂停超滤。具体操作时,可以根据患者历史的透析数据来预先设定是降低超滤量还是暂停超滤。

与此同时,本发明的方法还可以包括紧急按钮操作步骤,当患者出现不适症状按下按钮时,当接收按钮信号,减低超滤量或暂停超滤并发出告警信号。此方式考虑了患者在透析过程中的不适症状,当患者感觉到不适时,如出现痉挛、轻度头疼、恶心等症状时,可以通过按下按钮来降低超滤量或者暂停超滤。同样的,具体操作时,可以根据患者历史的透析数据来预先设定按下按钮时是执行降低超滤量还是暂停超滤。

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于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