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力筛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237881发布日期:2019-07-24 08:49阅读:1177来源:国知局
视力筛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智能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视力筛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高速化发展,电视、电脑等大量的辐射发光设备充斥在我们的身边,导致现在眼睛出现问题的人群数量逐年递增,而且严重影响儿童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因此对于视力的筛查方法的普及程度也就变的尤为重要,该视力筛查为通过对人眼视力进行检测,以起到筛查视力效果的检测方法。

现有的视力筛查方法都需要协助人员进行辅助检测,需要协助人员通过指示棒指示不同的视标,人为记录检测结果,很容易出现误差与错误,而且由于需要协助人员,导致视力筛查的普及度一直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需要协助人员对视力筛查进行辅助检测的问题,提供一种视力筛查方法。

一种视力筛查方法,包括:

将移动端与视力筛查装置建立连接关系,并对应在所述移动端加载一信息界面;

用户通过操作该信息界面将个人信息传送至视力筛查装置的主控器;

用户移动到指定位置后,视力筛查装置开始自动对用户进行视力检测;

将记录结果整理得出视力检测结果,将检测结果传送至所述移动端,并将视力检测结果进行保存。

上述视力筛查方法,通过建立移动端与视力筛查装置的连接关系,并通过移动端即可对应控制视力筛查装置开始进行自动的视力检测,完全不需要协助人员进行辅助检测,用户自身即可完成视力检测,不需要到指定地点与协助人员配合才能进行视力检测,进而使视力筛查更普及与方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个人信息至少包括身高与年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用户通过操作该信息界面将个人信息传送至视力筛查装置的主控器的步骤与所述用户移动到指定位置后,视力筛查装置开始自动对用户进行视力检测的步骤之间还包括:

所述视力筛查装置的主控器通过将个人信息中的身高减去预先输入的对应年龄段内额头的平均高度,以计算用户的眼睛高度,并通过该眼睛高度对应调整设置在视力筛查装置上的视力表的高度,使眼睛高度与所述视力表高度相对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用户通过操作该信息界面将个人信息传送至视力筛查装置的主控器的步骤包括:

用户通过所述移动端在信息界面输入自己的ID,判断该ID是否与视力筛查装置具有对应关系;

当判断结果为是时,所述数据库中有与所述用户ID具有对应关系的档案,所述用户的个人信息在所述档案中有记录,调取档案内的个人信息并对应在移动端加载一所述用户的个人信息的确认界面,以得到用户确认的个人信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判断该ID是否与视力筛查装置具有对应关系的步骤还包括:

当判断结果为否时,建立与所述用户ID具有对应关系的档案,在所述移动端显示一个人信息输入界面,用户通过该个人信息输入界面将用户ID与个人信息输入,输入完成后,将个人信息上传至数据库中具有对应关系的档案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视力筛查装置开始自动对用户进行视力检测的步骤包括:

所述视力筛查装置上设置有视力表与指示棒;所述视力表上设置有若干行面积尺寸不同的视标;所述指示棒用于对视力表上的视标进行指示,所述指示棒与驱动装置连接,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指示棒沿所述视力表平面方向移动;

该指示棒对视标进行指示,同时主控器采集用户输入的该视标的方向,记录视标的设置方向与用户输入的视标方向是否一致;对同一行内相同尺寸的各视标分别进行测试记录,判断该行用户输入视标的方向与视标设置方向一致的视标数量是否超过该行视标数量的二分之一;

当判断为是时,表示用户可以看清该行尺寸的视标;

当判断为否时,表示用户无法看清该行尺寸的视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视标上分别对应设置有位置传感器,所述指示棒靠近视标的一端设置有触发件,所述触发件与位置传感器对应设置,该触发件用于改变位置传感器的工作状态,进而定位所述触发件的位置,以确定对应该位置处视标的设置方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预先在所述视力表上设定一个原点,根据各所述视标沿视力表所在平面距原点的横向距离设定该视标的横向坐标,根据各所述视标沿视力表所在平面距原点的纵向距离设定该视标的纵向坐标,将各所述视标的横向坐标与纵向坐标分别与各视标的设置方向对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视力筛查装置上设置有二维码,所述移动端通过扫描二维码与视力筛查装置建立连接关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视力筛查装置设置有位置传感器,以检测用户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视力筛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的用户通过操作该信息界面将个人信息传送至视力筛查装置的主控器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的用户移动到指定位置后,视力筛查装置开始自动对用户进行视力检测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的整理并输出检测结果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

请参阅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视力筛查方法,包括:

S10:将移动端与视力筛查装置建立连接关系,并对应在所述移动端加载一信息界面;

S20:用户通过操作该信息界面将个人信息传送至视力筛查装置的主控器;

S30:用户移动到指定位置后,视力筛查装置开始自动对用户进行视力检测;

S40:将记录结果整理得出视力检测结果,将检测结果传送至所述移动端,并将视力检测结果进行保存。

进一步地,所述将移动端与视力筛查装置建立连接关系的步骤包括:

该视力筛查装置上设置有二维码,移动端通过扫描二维码与视力筛查装置建立连接关系;具体地,该移动端为手机、平板及专用的二维码扫描设备中的一种,该专用的二维码扫描设备指针对该视力筛查装置对应设置的装置,通过该专用的二维码扫描设备可以保证用户的视力检测操作。

进一步地,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用户通过操作该信息界面将个人信息传送至视力筛查装置的主控器的步骤包括:

用户通过所述移动端在信息界面输入自己的ID(ID为身份识别号码,即用户的账号与密码信息,用于身份识别),判断该ID是否与视力筛查装置具有对应关系;

当判断结果为是时,所述数据库中有与所述用户ID具有对应关系的档案,所述用户的个人信息在所述档案中有记录,调取档案内的个人信息并对应在移动端加载一所述用户的个人信息的确认界面,以得到用户确认的个人信息。

当判断结果为否时,建立与所述用户ID具有对应关系的档案,在所述移动端显示一个人信息输入界面,用户通过该个人信息输入界面将用户ID与个人信息输入,输入完成后,将个人信息上传至数据库中具有对应关系的档案内。

可以理解地,一个ID对应一个档案,在建立档案时需要用户设置相对应的ID,建立成功后,用户通过该ID即可对应查询对应档案内记录的信息。

更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该步骤S20包括:

步骤S21:用户输入自己的ID;

步骤S22:判断该ID是否与视力筛查装置具有对应关系;

在为是时:

进入步骤S231:在数据库调取对应档案内的个人信息;

步骤S232:对步骤S231中的个人信息进行确认;

步骤S233:将步骤S232中确认后的个人信息传送至主控器;

步骤S25:主控器根据个人信息调整视力表高度;

在为否时:

进入步骤S241:建立与用户ID具有对应关系的档案;

步骤S242:输入个人信息;

步骤S243:将步骤S242中的个人信息上传至数据库对应的档案内,并将该个人信息传送至主控器;

步骤S25:主控器根据个人信息调整视力表高度。

具体地,该信息界面提示用户输入对应自己的ID,如果用户之前有使用过该视力筛查装置,即用户有对应与视力筛查装置有对应关系的ID,用户可直接在信息界面输入自己的ID,用户可直接查看与自己ID具有对应关系的数据库内的档案信息;该数据库的档案内记录有与用户ID对应的个人信息,移动端调取档案内的个人信息数据,并加载一用户的个人信息确认界面,提供给用户进行确认。当用户确认个人信息正确时,可直接通过个人信息确认界面进行确认,进而将个人信息传送至视力筛查装置的主控器;当用户需要修改个人信息数据时,可直接通过个人信息确认界面对显示的各项个人信息数据进行修改,修改完成后进行保存,即将个人信息上传至数据库中具有对应关系的档案内,再将修改后的个人信息数据传送至视力筛查装置的主控器。如果用户之前没有使用过视力筛查装置,需要新建一个档案,移动端对应显示个人信息输入界面,用户对应输入自己的ID并对应将个人信息输入,输入完成后,该新建档案及与该用户ID具有对应关系,同时输入的个人信息上传至数据库的该档案内,再将输入的个人信息传送至视力筛查装置的主控器。

更进一步地,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用户通过操作该信息界面将个人信息传送至视力筛查装置的主控器的步骤与所述用户移动到指定位置后,视力筛查装置开始自动对用户进行视力检测的步骤之间的步骤S25包括:

所述视力筛查装置的主控器通过将个人信息中的身高减去预先输入的对应年龄段内额头的平均高度,以计算用户的眼睛高度,并通过该眼睛高度对应调整设置在视力筛查装置上的视力表的高度,使眼睛高度与所述视力表高度相对应。

可以理解地,该个人信息至少包括身高与年龄;该个人信息用于调整视力筛查装置的高度;在本实施例中,该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及身高。具体地,年龄段区分为6-12岁、12-18岁、18以上,由于不同用户在上述对应同一年龄段内的额头高度差值较小,所以提高了对眼睛高度的定位精度,主控器接收到用户的身高与年龄信息后,判断年龄对应所处的年龄段,在通过身高减去对应年龄段内的平均额头高度,进而得出用户眼睛的高度,在调节视力筛查装置上的视力表高度,使视力表上的标准视力行高度与眼睛高度相对应。

进一步地,步骤S30包括:

该视力筛查装置上设置有位置传感器,以检测用户的位置,用于保证步骤S30中的所述用户移动到指定的位置,视力筛查装置上设置有语音播放装置,通过该语音播放装置提示用户移动到指定位置。具体地,该指定位置为距视力筛查装置五米处,该位置传感器为超声波测距传感器、激光测距传感器及红外线测距传感器中的一种。

在另一实施例中,该位置传感器为与视力筛查装置电连接的外设装置,视力检测时位置传感器对应设置在距离视力筛查装置五米处位置,用户移动到指定视力检测位置将位置传感器触发;更进一步地,用户站立在外设的位置传感器上进行视力检测。

进一步地,所述视力筛查装置开始自动对用户进行视力检测的步骤包括:

视力筛查装置上设置有视力表与指示棒;视力表上设置有若干行面积尺寸不同的视标;指示棒用于对视力表上的视标进行指示,指示棒与驱动装置连接,该驱动装置与主控器电连接,主控器对应控制驱动装置的工作状态,该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指示棒沿视力表平面方向移动;

该指示棒对视标进行指示,同时主控器采集用户输入的该视标的方向,记录视标的设置方向与用户输入的视标方向是否一致;对同一行内相同尺寸的各视标分别进行测试记录,判断该行用户输入视标的方向与视标设置方向一致的视标数量是否超过该行视标数量的二分之一;

当判断为是时,表示用户可以看清该行尺寸的视标;

当判断为否时,表示用户无法看清该行尺寸的视标。

进一步地,该视力表上设置有若干行E状视标,各行所述视标的面积尺寸不同;该视力表包括十四行视标(分别对应视标值为4.0至5.3,视标4.0至视标5.3的视标面积尺寸逐渐变小),对同一行内相同尺寸的各视标分别进行测试记录,判断该行用户输入视标的方向与视标设置方向一致的视标数量是否超过该行视标数量的二分之一;在为是时,用户可以看清该行尺寸的视标;在为否时,用户无法看清该行尺寸的视标。可以理解地,对同一行视标进行测试时,为随机指向其中一个视标,以避免用户多次使用后记住视标方向,影响检测结果。可以理解地,该视标的形状为E状、C状或其他可明确表明指示方向的视标。

更进一步地,请参阅图3,该步骤S30包括:

步骤S31:视力筛查装置指示用户移动到指定位置;

步骤S32:主控器控制指示棒对视标进行指示同时采集用户输入的该视标的方向;

步骤S33:记录视标的设置方向与用户输入的视标方向是否一致;

步骤S34:对同一行视标进行检测,判断用户输入视标的方向与视标设置方向一致的视标数量是否超过该行视标数量的二分之一;

在为是时:

进入步骤S351:对视标面积尺寸小一行的视标进行检测;

步骤S352:判断用户输入视标的方向与视标设置方向一致的视标数量是否超过该行视标数量的二分之一;

如用户输入视标的方向与视标设置方向一致的视标数量超过该行视标数量的二分之一,则返回步骤S351,直至用户输入视标的方向与视标设置方向一致的视标数量没有超过该行视标数量的二分之一,进入步骤S40;

在为否时:

进入步骤S361:对视标面积尺寸大一行的视标进行检测;

步骤S362:判断用户输入视标的方向与视标设置方向一致的视标数量是否超过该行视标数量的二分之一;

如用户输入视标的方向与视标设置方向一致的视标数量没有超过该行视标数量的二分之一,则返回步骤S361,直至用户输入视标的方向与视标设置方向一致的视标数量超过该行视标数量的二分之一,进入步骤S40。

进一步地,该视标的设置方向为预先设定方向,该采集用户输入的该视标方向的方法为通过移动端显示方向输入界面,通过在方向输入界面分别设置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的触发区域,通过用户对不同区域进行触发产生对应的触发信号来识别用户输入的视标方向,再将触发信号输送至主控器,完成主控器对用户输入的视标方向的采集。

在另一实施例中,该采集用户输入的该视标方向的方法为,在视力筛查装置上设置手势识别模块,该手势识别模块对用户手势进行识别,用户通过分别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移动手臂,该手势识别模块通过识别用户的手臂移动方向产生对应的识别信号以采集用户输入的视标方向,再将识别信号输送至主控器,完成主控器对用户输入的视标方向的采集。

在另一实施例中,该采集用户输入的该视标方向的方法为,在视力筛查装置上设置有语音识别模块,用户可对应将看见的视标方向通过发声的方式说出,该语音识别模块通过对用户的声音进行识别产生对应的识别信号,再将识别信号输送至主控器,完成主控器对用户输入的视标方向的采集工作。

更进一步地,该视标的通过指示棒对各视标进行指示,通过控制驱动装置使指示棒移动,该指示棒的移动控制方式通过在各视标上分别对应设置位置传感器,所述指示棒靠近视标的一端设置有触发件,所述触发件与位置传感器对应设置,各位置传感器对应与主控器电连接,该触发件用于改变位置传感器的工作状态,进而定位所述触发件的位置,以确定对应该位置处视标的设置方向,主控器通过对各位置传感器进行检测即可对应识别指示棒的位置,以对应指示各视标;更进一步地,该位置传感器为霍尔开关,该触发件为磁铁;各视标的设置方向预先输入主控器内。

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指示棒的移动控制方式为,预先在所述视力表上设定一个原点,根据各所述视标沿视力表所在平面距原点的横向距离设定该视标的横向坐标,根据各所述视标沿视力表所在平面距原点的纵向距离设定该视标的纵向坐标,将各所述视标的横向坐标与纵向坐标分别与各视标的设置方向对应,当需要移动到指定视标时,主控器根据其对应的横向坐标与纵向坐标的数值控制驱动装置,进而通过驱动装置使指示棒移动至指定的视标位置。

进一步地,另一实施例中,对视力检测时,可对应自视标4.0行开始检测;如用户无法看清该行尺寸视标(是否可以看清该行尺寸视标的判断方法为:上述判断该行用户输入视标的方向与视标设置方向一致的视标数量是否超过该行视标数量的二分之一),进入超长视力检测;(该超长视力检测为通过视力筛查装置的语音播放装置提示用户调整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调整不同的距离对应不同的矫正值,最后通过视力表上的视标值与矫正值相加,得到用户的视力数值,完成超长视力检测。)如用户可以看清该行尺寸视标,对面积尺寸小一行的视标4.1行进行测试,如可以看清视标4.1,继续对面积尺寸小一行的视标4.2进行测试,直至用户无法看清对应测试行的视标,则用户测试的眼睛视力为无法看清的一行的视标值减去0.1。

另一实施例中,对视力检测时,自视标5.3行开始检测;如用户可以看清该行尺寸视标,进入超长视力检测;如用户看不清该行尺寸视标,对应调整为对尺寸面积大一行的视标5.2进行测试,如还看不清视标5.2,继续对应调整为对尺寸面积大一行的视标5.1进行测试,直至用户可以看清对应测试行的视标,则用户测试的眼睛视力为可以看清一行的视标值。

另一实施例中,对视力检测时,随机对一行视标进行检测;如客户可以看清该行尺寸视标,则对应调整为视标尺寸小一行的视标进行检测,直至用户无法看清对应测试行的视标,则用户测试的眼睛视力为无法看清的一行的视标值减去0.1;如客户无法看清随机进行检测的一行视标,则对应调整为视标尺寸大一行的视标进行检测,直至用户可以看清对应测试行的视标,则用户测试的眼睛视力为可以看清的一行的视标值。更进一步地,对视力检测时,自视标5.0行开始检测。

进一步地,另一实施例中,该视力筛查装置对应与打印机连接,可对应将视力检测结果打印,以方便用户记录查看;该视力检测结果对应在移动端显示,方便用户检测完及时知道检测结果。

更进一步地,请参阅图4,步骤S40包括:

步骤S41:整理得出视力检测结果;

步骤S421:移动端显示;

步骤S422:打印结果;

步骤S423:上传至云端数据库。

可以理解地,可以同步执行步骤S421、S422及S423的操作。

另一实施例中,步骤S41中的视力检测结果可以进行本地保存,即视力筛查装置的主控器将结果传送至硬盘或外部存储器上。

本实施例中的视力筛查方法,无需专业人员进行指引即可独立完成视力测试,自动化程度高;实现了从测试到视力结果判定及数据记录的自动化,提升了整体测试效率;人为录入测试结果容易出现错误且效率低,通过该视力筛查方法提高了测试的准确性,取消了人为误差,且效率高;而且现有的视力筛查都需要到医院或专业视力机构进行检测,但上述的视力筛查方法,由于用户完全可以独立进行操作,所以检测地点不再受到限制,增大了人们对视力保护的关注程度,使视力筛查更普及与方便。

上述视力筛查方法,通过建立移动端与视力筛查装置的连接关系,并通过移动端即可对应控制视力筛查装置开始进行视力检测,而且通过设置指示棒与驱动装置实现自动化的指示操作,而且该视力筛查装置通过采集用户输入的视标方向与设置设标方向进行比对,进而得出用户是否正确,最后通过整理得出检测结果,完全不需要协助人员进行辅助检测,用户自身即可完成视力检测,不需要到指定地点与协助人员配合才能进行视力检测,进而使视力筛查更普及与方便;而且通过将检测结果保存至云端数据库,建立对应的用户信息,方便用户查看对应的视力检测记录,方便分析视力变化情况。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