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机器结合煎药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345841发布日期:2019-12-06 20:50阅读:845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涉及中药煎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手工机器结合煎药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中医药的重回视野,以其治根、副作用小的特点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但相较于西药直接口服的便利,中药还需要煎制,中国传统采用手工煎药的方法,由于煎好的药汁不能长时间保存,需要随用随煎,对于现代都市大多数人来说极不方便;而新兴的机器煎药又存在以下缺点:

(1)无法实现特殊煎法,机器煎药对于“先煎”,“后下”,“另煎”、“兑入”等特殊煎煮很难处理,动物甲片类、矿石类中药因为其质地较硬,有效成分不易溶出,所以要常常需要先煎30分钟,而像薄荷、砂仁等有效成分容易挥发的中药则要后放入,机器煎药因为往往是“一锅出”,药效肯定达不到预想效果;

(2)无法做到明火煎煮,煎煮中药跟做饭一样,明火更能出味道,对火候也有要求,一般是先武火快煎,再用小火慢熬,这样熬出来的汤剂药香醇厚,药力持久,而目前机器煎药用电加热熬制,没有明火,肯定达不到这样的要求;

(3)无纺布袋包煎影响有效成分释出,机器煎药时饮片需装入无纺布袋包煎,不能搅拌,煎煮过程中药物接触溶液较少,影响有效成分溶出;

(4)对于加水量的控制是难点,难以获得质量稳定的药液;为了获得固定量的药剂,还需要在煎药阶段加大量的水,煎药后再进行浓缩操作,费时费力,更浪费了大量的热量和水。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手工煎药和机器煎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手工机器结合煎药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了一种手工机器结合煎药方法,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手工机器结合煎药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浸泡,统计单味药物的吸水数据,建立了单味药物吸水数据库,根据单味药物的吸水率,结合蒸发量和成药量,计算整体处方的加水量,根据加水量选择相应大小的浸药容器,将药物置于浸药容器内,用纯净冷水浸泡30min;

其中,单味药物吸水数据库的建立步骤为:

a1.精确称取一定量的中药饮片,同一中药饮片取5个样本;

a2.单味药物头煎吸水率和加水量:加入一定量的水,浸泡30分钟,按照中药饮片对应的头煎方法煎煮后过滤控干水分,待无药液滤出时称取头煎湿药渣重量和头煎滤出汤药重量;单味药物头煎吸水率=(头煎湿药渣重量-饮片重量)/饮片重量*100%,头煎吸水量=头煎湿药渣重量-饮片重量,头煎蒸发量=头煎测试加水量-头煎吸水量-头煎滤出汤药重量;

将五个中药饮片样本均进行a2操作,得出单味药物头煎吸水率、头煎吸水量以及头煎蒸发量的平均值录入单味药物吸水数据库;

a3.单味药物二煎吸水率:加入一定量的水,按照中药饮片对应的二煎方法煎煮后过滤控干水分,待无药液滤出时称取二煎湿药渣二煎湿药渣和二煎滤出汤药重量;单味药物头煎吸水率=(二煎湿药渣重量-头煎湿药渣重量)/饮片重量*100%,二煎吸水量=二煎湿药渣重量-头煎湿药渣重量,二煎蒸发量=二煎测试加水量-二煎吸水量-二煎滤出汤药重量;

将五个中药饮片样本均进行a3操作,得出单味药物二煎吸水率、二煎吸水量以及二煎蒸发量的平均值录入单味药物吸水数据库;

采用单味药物吸水数据库数据进行计算,头煎单味药物加水量计算公式为:头煎单味药物加水量=头煎吸水量+头煎蒸发量+所需汤药量;

采用单味药物吸水数据库数据进行计算,二煎单味药物加水量计算公式为:二煎单味药物加水量=二煎吸水量+二煎蒸发量+所需汤药量;

采用单味药物吸水数据库数据进行计算,整体处方头煎加水量=处方所有单味药物的头煎吸水量之和+头煎蒸发量+所需汤药量;

采用单味药物吸水数据库数据进行计算,整体处方二煎加水量=处方所有单味药物的二吸水量之和+二蒸发量+所需汤药量;

(2)煎煮,根据煎药剂数选择相应体积的煎药锅,根据药剂的性能和医嘱确定煎煮次数、时间和火候,煎煮过程中搅拌2~3次;

(3)过滤,用药筛过滤2~5次药渣;

(4)封装,按照机器煎药机的流程,先将熬好并过滤的药液倒入彻底清洗后的机器煎药机中,然后预热机器,按常规或遵医嘱在包装机上调节好每包剂量,打开分装按钮分包灌装,有渗漏包装则重新倒入打包,确定封装好的外包上贴标签与抓药清单一致,并标记打包的第一袋及最后一袋药。

作为优选地,步骤(2)中,煎煮包含一煎、二煎两次,解表类、清热类、芳香类药物煮沸后一煎煎煮15~20分钟,二煎煎煮10~15分钟;滋补药物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一煎煎煮30~35分钟,二煎煎煮25~30分钟;其余药物煮沸后一煎煎煮30分钟,二煎煎煮20分钟。

作为优选地,步骤(2)中,药物煮沸后,搅拌2次,每次搅拌2~5min。

作为优选地,步骤(2)中,药方备注先煎的药物,先行浸泡并煮沸30分钟后再与其它药同煎。

作为优选地,步骤(2)中,药方备后下药的药物,在其余药物即将煎至预定时间时,投入同煎5~10分钟。

作为优选地,步骤(2)中,药方备注溶化、烊化的药物,在其它药物煎至预定量并去渣后,将其置于药液中微火煎煮、搅拌、溶解即可。

作为优选地,步骤(2)中,药方备注另煎药的药物,另外用煎煮锅煎煮约30分钟,取汁与方中其它药料所煎得的药汁混匀后再行封装,可根据药性特点具体确定煎、炖的时间以及用水适量。

作为优选地,步骤(2)中,药方备注包煎药的药物,装入包煎袋闭合后,再与其他药物同煎。

作为优选地,步骤(2)中,药方备注兑服、冲服药的药物,将兑服、冲服药调入适量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作为优选地,步骤(4)中,药筛规格为100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经过精确的计算,控制加水量,无需浓缩,可一次得到所需药剂量,省时省力,节约能源和水;规范、固定的操作流程,使得可重复性高,进而药液中有效组分也更为稳定;

2、本发明提供的煎煮方法与机器煎液相比,制备得到的药液颜色较深,汤剂较黏稠,药味较浓;根据多种指标衡量两组之间差异化学成分的变量权重,结果显示本发明提供的煎煮方法与机器煎药组明显分离,在正、负离子模式下,鉴定出化学成分在本发明提供的煎煮方法中的含量明显高于机器煎液,表明本发明提供的煎煮方法与机器煎药方式会对汤剂的药效成分产生一定影响,主要原因在于:①本发明提供的煎煮方法煎药时,无需装入无纺布袋,煎煮过程能有效搅拌,溶液与饮片充分接触,有效成分更易溶出;而机器煎药时饮片需装入无纺布袋包煎,不能搅拌,煎煮过程中药物接触溶液较少,影响有效成分溶出;②机器煎药密闭煎煮1次,本发明提供的煎煮方法煎药则需煎煮2次,第2次更换新的溶媒,有助于重新建立浓度差,促进有效成分溶出,煎煮次数是影响药物成分释出的重要因素;

3、本发明提供的煎煮方法与纯手工煎液相比,保存时间上,方便储存;

4、本发明建立了规范的煎药流程,可以最大程度的保障中药药效,方便患者服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药房在煎药处理上,操作流程如下:

一、收方审核

由中药专业人员填写打印代煎标签:内容包括姓名、煎法、特殊煎法等。随药交予煎药操作人员,避免差漏。

二、浸泡

1、核对填写煎药记录:从待煎中药存放处领取,取药时必须查对抓药清单、代煎标签,并核对病人姓名、剂数及特殊煎法等。核对无误后进行后续操作,并填写煎药记录。

2、标注容器:分配煎药容器,随抓药清单、代煎标签附在浸泡药物的容器上,避免差错事故。

3、加水量计算:根据单味药物的吸水率,然后计算整体处方饮片的吸水率加水量,我们目前统计了300味单味饮片吸水率,建立了单味饮片吸水率数据库,结合蒸发量和成药量,利用系统软件计算处方总的加水量——即煎药最优用水量。

计算方式:

单味药物吸水数据库的建立步骤为:

a1.精确称取一定量的中药饮片,同一中药饮片取5个样本;

a2.单味药物头煎吸水率和加水量:加入一定量的水,浸泡30分钟,按照中药饮片对应的头煎方法煎煮后过滤控干水分,待无药液滤出时称取头煎湿药渣重量和头煎滤出汤药重量;单味药物头煎吸水率=(头煎湿药渣重量-饮片重量)/饮片重量*100%,头煎吸水量=头煎湿药渣重量-饮片重量,头煎蒸发量=头煎测试加水量-头煎吸水量-头煎滤出汤药重量;

将五个中药饮片样本均进行a2操作,得出单味药物头煎吸水率、头煎吸水量以及头煎蒸发量的平均值录入单味药物吸水数据库;

a3.单味药物二煎吸水率:加入一定量的水,按照中药饮片对应的二煎方法煎煮后过滤控干水分,待无药液滤出时称取二煎湿药渣二煎湿药渣和二煎滤出汤药重量;单味药物头煎吸水率=(二煎湿药渣重量-头煎湿药渣重量)/饮片重量*100%,二煎吸水量=二煎湿药渣重量-头煎湿药渣重量,二煎蒸发量=二煎测试加水量-二煎吸水量-二煎滤出汤药重量;

将五个中药饮片样本均进行a3操作,得出单味药物二煎吸水率、二煎吸水量以及二煎蒸发量的平均值录入单味药物吸水数据库;

采用单味药物吸水数据库数据进行计算,头煎单味药物加水量计算公式为:头煎单味药物加水量=头煎吸水量+头煎蒸发量+所需汤药量;

采用单味药物吸水数据库数据进行计算,二煎单味药物加水量计算公式为:二煎单味药物加水量=二煎吸水量+二煎蒸发量+所需汤药量;

采用单味药物吸水数据库数据进行计算,整体处方头煎加水量=处方所有单味药物的头煎吸水量之和+头煎蒸发量+所需汤药量;

采用单味药物吸水数据库数据进行计算,整体处方二煎加水量=处方所有单味药物的二吸水量之和+二蒸发量+所需汤药量。

4、浸泡时间:将待煎药物置洁净的不锈钢桶内,用纯净冷水浸泡30min。

三、手工煎煮

1、选择煎药锅:根据煎药剂数选择适宜体积的煎药锅,一般剂数7剂,相关单据放在煎药锅附近指定位置。

2、确定煎煮时间:根据医嘱确定煎煮时间。如无医嘱,则应根据药剂的性能确定,一般药物煮沸后一煎再煎煮30分钟,二煎再煎煮20分钟。解表类、清热类、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煮沸后一煎再煎煮15~20分钟,二煎再煎煮10~15分钟。滋补药物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一煎再煎煮30~35分钟,二煎再煎煮25~30分钟。

3、确定煎煮次数:根据医嘱确定煎煮次数,1次到3次不等。如无医嘱,则一般煎煮2次。

4、搅拌:在煎煮过程中搅拌2~3次。特别是药物煮沸后,搅拌较长时间。

5、特殊煎法:凡注明有先煎、后下、另煎、兑服、烊化等特殊要求的中药,应按医嘱进行,确保煎药质量。

(1)先煎药:一般先煮沸30分钟,再与其它药同煎,并已先行浸泡。

(2)后下药:应当在第一煎药料即将煎至预定时间时,投入同煎5~10分钟。

(3)溶化,烊化药:应当在其它药物煎至预定量并去渣后,将其置于药液中微火煎煮,搅拌,溶解即可。

(4)另煎药:另外用煎煮锅煎煮约30分钟,取汁与方中其它药料所煎得的药汁混匀后再行封装。某些特殊药物可根据药性特点具体确定煎、炖的时间,以及用水适量。

(5)包煎药:应当装入包煎袋闭合后,再与其他药物同煎。包煎袋材质应符合药用要求,对人体无害,并有滤过功能。

(6)兑服、冲服药:不需煎煮,将兑服、冲服药调入适量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7)有其他特殊煎煮要求的药物:按处方要求操作。

6、浓缩:

(1)小儿服药要求少而浓,以便喂服,因此儿科用药头煎、二煎药液合并后,需加热浓缩至适量。

(2)成人的药量经过计算机系统计算处方总的吸水率加水量,是不需要浓缩的,不过因为有些草叶类药物,吸水率高,为了保障药物在煎煮时能充分翻滚,会多加水,熬出后根据药量需要适当浓缩。

7、过滤:为口感更好,用100目药筛过滤几次药渣。

四、机器封装

1、机器预热:我们使用机器煎药机进行药液包装,按照机器煎药机的流程,先将手工熬好的药液倒入彻底清洗后的机器煎药机中,然后预热机器。

2、分包灌装:按常规或遵医嘱在包装机上调节好每包剂量,打开分装按钮分包灌装。

3、检查成品质量:如有渗漏包装则重新倒入打包,封装好的外包上贴标签并核对其与抓药清单是否一致,交给收发药处,放置汤剂存放区。

4、标记第一袋及最后一袋药:标记第一袋及最后一袋药,提醒患者先服用这两袋。

五、容器清洗

彻底清除药渣、擦洗、冲洗、煮沸、再刷洗。以保证浸药桶、煎药锅和封装机,都清洗至洁净,等待下一次使用。

1、处理药渣:将煎煮罐内的药渣袋取出,放置规定区域。

2、清洗浸药桶:用水清洗至洁净,等待下一次使用。

3、清洗煎煮锅:用水清洗至洁净,等待下一次使用。

4、清洗封装机:清洗封装机的储液桶及喷嘴,清洗输送药液管道,按煎药室煎药机清洁规程操作,等待下一使用。

六、发药

患者领取汤剂时,要核对姓名,患者签字;如果快递汤液,则电话核对姓名、地址,快递单号。

为了进一步比较本发明煎药方法与机器煎药,下面提供一个实施例、2个对比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实施例1

手工机器结合煎药:将1剂处方饮片共75g置洁净的不锈钢锅内,1剂处方药剂需求量为400ml,根据软件计算,头煎加水量为390g,浸泡30min,武火加热至沸腾后改为文火保持微沸状态30min,趁热滤过,收集滤液。根据软件计算,二煎加水量为310g,武火加热至沸腾后改文火保持微沸状态20min,趁热滤过,控干水分,收集滤液,合并2次滤液,体积为402ml,其中一半敞开冷藏,另一半按上述要求通过机器封装成袋冷藏。按照以上操作,3剂处方为1个样本,共制备10批样品,10批样品中每个处方所得药剂均在397~404ml范围内,无需浓缩操作。

对比例1

将1剂处方饮片共75g混合均匀后装入无纺布袋内,置煎药机内。加水量为饮片总量的10倍,没过无纺布袋,浸泡30min。煎药过程为武火加热30min后文火加热20min,滤过,水浴浓缩至400ml并封装。按照以上操作,3剂处方为1个样本,共制备10批样品。

对比例2

手工机器结合煎药:将1剂处方饮片共75g置洁净的不锈钢锅内,1剂处方药剂需求量为500ml,头煎加水量根据常规操作,没过饮片表面3cm,浸泡30min,武火加热至沸腾后改为文火保持微沸状态30min,趁热滤过,收集滤液。根据软件计算,二煎加水量根据常规操作,没过饮片表面2cm,武火加热至沸腾后改文火保持微沸状态20min,趁热滤过,控干水分,收集滤液,合并2次滤液,体积为576ml,浓缩至400ml,其中一半敞开冷藏,另一半按上述要求通过机器封装成袋冷藏。按照以上操作,3剂处方为1个样本,共制备10批样品,10批样品中每个处方所得药剂均浓缩至400ml。

a.将对实施例1以及对比例1进行对比

从煎液外观上看,与对比例1煎液相比,实施例1煎液的颜色较深、汤剂较黏稠、药味较浓。

从煎液的存储上看,对比例1敞放冷藏的煎液,冷藏2天味道不变,但药液菌落增加20%,冷藏3天后,敞开冷藏味道发生变质;实施例1封装成袋冷藏以及对比例1封装成袋冷藏的药液储存10天药液菌落增加均不明显,储存17天药液菌落均增加20%,储存25天药液味道均发生轻微变质,即实施例1封装成袋冷藏以及对比例1封装成袋冷藏的药液储存时间大体一致。

从成分上看,取实施例1与对比例1的煎液适量,经0.22μm微孔滤膜滤过,取滤液10μl进样分析,经色谱柱提纯以及质谱分析,利用progenesisqi软件分析质谱分析数据,得出的数据表明实施例1与对比例1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表明存在着一些差异化学成分对这2种煎药方式产生了较大影响。鉴定出了40个化学成分,且本发明提供的煎煮方法中这些化学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机器煎液。

b.将对实施例1以及对比例2进行对比

从煎液外观上看,与对比例1煎液相比,实施例1煎液外观无明显区别;

从煎液的存储上看,对比例2敞放冷藏的煎液,冷藏2天味道不变,但药液菌落增加20%,冷藏3天后,敞开冷藏味道发生变质;对比例2封装成袋冷藏的药液储存10天药液菌落增加不明显,储存17天药液菌落增加20%,储存25天药液味道发生轻微变质,即实施例1封装成袋冷藏以及对比例2封装成袋冷藏的药液储存时间大体一致;

从成分上看,取实施例1与对比例2的煎液适量,经0.22μm微孔滤膜滤过,取滤液10μl进样分析,经色谱柱提纯以及质谱分析,利用progenesisqi软件分析质谱分析数据,得出的数据表明实施例1与对比例2存在着一定差异,表明存在着一些差异化学成分对这2种加水方式产生了较大影响。鉴定出了40个化学成分,且实施例1中这些化学成分的含量整体高于对比例2,且实施例1的10个样本中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相差在1%以内,对比例2的10个样本中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相差3~5%。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