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隔离通气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48700发布日期:2019-11-15 23:49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肺隔离通气导管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肺隔离通气导管。



背景技术:

胸科手术中常用到肺隔离技术,要实现单肺通气,目前常用的器械为双腔气管内导管和支气管堵塞器。其中,双腔气管内导管是将气管导管间隔成两个相互隔离的管腔,一侧管腔稍长于另一侧,其特点是可使左、右总支气管的通气暂时隔开,既可通过单侧管腔对一侧肺通气,也可以同时对双侧管腔通气实现单肺通气,但双腔气管导管管腔较大,对病人的创伤较大;支气管堵塞器是采用气囊将一侧主支气管堵塞,从而实现对非堵塞侧肺通气,但支气管堵塞器则容易移位,不便于吸引血液及分泌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易于制作、操作方便、应用范围广、可减少插管损伤的肺隔离通气导管。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肺隔离通气导管,包括主气管导管和连接于主气管导管一端的支气管导管,所述主气管导管上套设有第一气囊,所述支气管导管上套设有第二气囊,所述第一气囊通过第一进出气管与第一进出气控制组件相连,所述第二气囊通过第二进出气管与第二进出气控制组件相连,所述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之间的主气管导管上还设有可开闭出气机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可开闭出气机构包括设于所述主气管导管管壁上的腔室和设于所述腔室内的第三气囊,所述腔室具有与主气管导管管腔连通的第一通气口和与腔室外部连通的第二通气口,所述第三气囊通过第三进出气管与第三进出气控制组件相连,且第三气囊在充气时封闭第一通气口和/或第二通气口,第三气囊在放气时同时打开第一通气口和第二通气口。

所述腔室由主气管导管管壁和连接于主气管导管管壁外部的膜片围成,所述第一通气口设于所述主气管导管管壁上,所述第二通气口设于所述膜片上。

所述第一进出气控制组件、第二进出气控制组件和第三进出气控制组件为套囊。

所述第一进出气管、第二进出气管和第三进出气管均延伸至第一气囊远离支气管导管的一侧,且支气管导管以及第一气囊之间的第一进出气管、第二进出气管和第三进出气管均位于主气管导管的管壁内。

所述第一进出气管、第二进出气管和第三进出气管均具有伸出主气管导管的管壁外部的伸出段,所述第一进出气管的伸出段连接第一进出气控制组件,所述第二进出气管的伸出段连接第二进出气控制组件,所述第三进出气管的伸出段连接第三进出气控制组件。

所述支气管导管的延伸方向偏离所述主气管导管的延伸方向。

所述肺隔离通气导管还包括血液及痰液吸引管,所述血液及痰液吸引管的一端开口位于可开闭出气机构与第二气囊之间,所述血液及痰液吸引管的另一端开口为一可开闭口。

所述血液及痰液吸引管延伸至第一气囊远离支气管导管的一侧,且支气管导管以及第一气囊之间的血液及痰液吸引管位于主气管导管的管壁内,所述血液及痰液吸引管具有伸出主气管导管的管壁外部的伸出段,所述可开闭口设于血液及痰液吸引管的伸出段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本发明的肺隔离通气导管在使用时,将肺隔离通气导管插入气管中,并将支气管导管插入通气侧的支气管中,对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进行充气,实现密封,并固定主气管导管和支气管导管,即可实现单肺通气,当可开闭出气机构打开时还可实现双肺通气。该肺隔离通气导管仅需采用一根管径较小的主气管导管,可减少插管损伤,并且还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制作、操作方便、应用范围广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肺隔离通气导管的局部主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肺隔离通气导管使用时的结构示意简图。

图例说明:

1、主气管导管;2、支气管导管;3、第一气囊;4、第二气囊;5、腔室;51、第一通气口;52、第二通气口;6、第三气囊;7、膜片;8、血液及痰液吸引管;101、第一进出气管;102、第二进出气管;103、第三进出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肺隔离通气导管,包括主气管导管1和连接于主气管导管1一端的支气管导管2,主气管导管1上套设有第一气囊3,支气管导管2上套设有第二气囊4,第一气囊3通过第一进出气管101与第一进出气控制组件相连,第二气囊4通过第二进出气管102与第二进出气控制组件相连,第一气囊3和第二气囊4之间的主气管导管1上还设有可开闭出气机构。在使用时,将肺隔离通气导管插入气管中,并将支气管导管2插入通气侧的支气管中,对第一气囊3和第二气囊4进行充气,实现密封,并固定主气管导管1和支气管导管2,即可实现单肺通气,当可开闭出气机构打开时还可实现双肺通气。该肺隔离通气导管仅需采用一根管径较小的主气管导管1,可减少插管损伤,并且还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制作、操作方便、应用范围广的优点。

本实施例中,可开闭出气机构包括设于主气管导管1管壁上的腔室5和设于腔室5内的第三气囊6,腔室5具有与主气管导管1管腔连通的第一通气口51和与腔室5外部连通的第二通气口52,第三气囊6通过第三进出气管103与第三进出气控制组件相连,且第三气囊6在充气时封闭第一通气口51和/或第二通气口52,第三气囊6在放气时同时打开第一通气口51和第二通气口52。当第三进出气控制组件通过第三进出气管103向第三气囊6充气时,第三气囊6胀大充满腔室5,将第一通气口51和/或第二通气口52封闭,也即实现可开闭出气机构的关闭状态,此时主气管导管1内的气体无法通过可开闭出气机构排出。当第三进出气控制组件通过第三进出气管103向第三气囊6排气时,第三气囊6萎缩,将第一通气口51和/或第二通气口52打开,也即实现可开闭出气机构的打开状态,此时主气管导管1内的气体可依次经第一通气口51、腔室5和第二通气口52排出。优选的,在第三气囊6在充气时同时封闭第一通气口51第二通气口52。

该可开闭出气机构采用上述腔室5和第三气囊6的组合结构,不仅节省了空间,利于降低肺隔离通气导管的整体尺寸,进一步减少插管损伤,且其成本低,控制简便,开闭迅速且稳定性好,且由于第三气囊6位于腔室5中,可避免第三气囊6对支气管的损伤。

本实施例中,腔室5由主气管导管1管壁和连接于主气管导管1管壁外部的膜片7围成,第一通气口51设于主气管导管1管壁上,第二通气口52设于膜片7上。该种结构制作简单方便,成本低。优选的,膜片7采用粘接方式或者熔接方式与主气管导管1管壁密封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进出气控制组件、第二进出气控制组件和第三进出气控制组件为套囊,控制简单方便,且成本低。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进出气控制组件、第二进出气控制组件和第三进出气控制组件还可采用其他现有部件,只要能够实现充气和放气即可。

本实施例中,第一进出气管101、第二进出气管102和第三进出气管103贴合主气管导管1向远离支气管导管2的方向延伸设置。这样有利于提高结构紧凑性,减小肺隔离通气导管的体积。

本实施例中,第一进出气管101、第二进出气管102和第三进出气管103均延伸至第一气囊3远离支气管导管2的一侧,且支气管导管2以及第一气囊3之间的第一进出气管101、第二进出气管102和第三进出气管103均位于主气管导管1的管壁内。这样有利于提高结构紧凑性,减小肺隔离通气导管的体积,避免对病人造成创伤。

本实施例中,第一进出气管101、第二进出气管102和第三进出气管103均具有伸出主气管导管1的管壁外部的伸出段,第一进出气管101、第二进出气管102和第三进出气管103的伸出段均位于第一气囊3远离支气管导管2的一侧,第一进出气管101的伸出段连接第一进出气控制组件,第二进出气管102的伸出段连接第二进出气控制组件,第三进出气管103的伸出段连接第三进出气控制组件。这样设置方便连接第一进出气控制组件、第二进出气控制组件和第三进出气控制组件。

本实施例中,第一气囊3将第一进出气管101、第二进出气管102和第三进出气管103箍筋在主气管导管1的外壁上。这样有利于提高第一进出气管101、第二进出气管102和第三进出气管103的稳固性。

本实施例中,支气管导管2的延伸方向偏离主气管导管1的延伸方向,能够与支气管的相适应,减少插管损伤。

本实施例中,肺隔离通气导管还包括血液及痰液吸引管8,血液及痰液吸引管8的一端开口位于可开闭出气机构与第二气囊4之间,血液及痰液吸引管8的另一端开口为一可开闭口,通过血液及痰液吸引管8可将术中手术侧的血液及痰液吸出。将可开闭口打开并连接负压吸引器,即可吸出血液及痰液;在双肺通气时,关闭吸引口,可防止漏气。上述可开闭的吸引口可以是通断阀门或者插入血液及痰液吸引管8端部的可插拔堵塞。

本实施例中,血液及痰液吸引管8延伸至第一气囊3远离支气管导管2的一侧,且支气管导管2以及第一气囊3之间的血液及痰液吸引管8位于主气管导管1的管壁内,血液及痰液吸引管8具有伸出主气管导管1的管壁外部的伸出段,可开闭口设于血液及痰液吸引管8的伸出段上,利于提高结构紧凑性,减小肺隔离通气导管的体积,同时方便打开和关闭可开闭口以及连接负压吸引器。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构思前提下所得到的改进和变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