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护理程序化监护信息系统及管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747761发布日期:2020-01-21 18:49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一种护理程序化监护信息系统及管理方法与流程

发明涉及监护信息系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护理程序化监护信息系统及管理方法。



背景技术:

护士没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通知医生,是导致不恰当治疗的原因之一。护理人员对病情的判断往往凭借经验和直觉,观察频率以护理级别为基础,不能及时甄别出潜在危重病患者通知医生处理,错过最佳抢救时机。目前,护理人力紧张,水平参差不齐,对病情的评估以主观判断和经验为主,缺乏客观有效工具。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不方便客观地对病情进行评估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护理程序化监护信息系统及管理方法。

为达到以上目的,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护理程序化监护信息系统,包括中央控制台,所述中央控制台通过导线连接有任务引导模块,所述中央控制台通过数据传输模块信号连接有多个医生用户端、护士用户端和病人用户端,通过中央控制台对信息系统进行全局的管理,任务引导模块对系统内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进行分配以及引导提示,医生用户端对接系统内的医生,护士用户端对接系统内的护士,病人用户端对接系统内的病人,所述医生用户端和护士用户端设置相同,所述护士用户端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数据传输模块信号连接,所述处理器通过导线连接有评分模块、任务提示模块和电源模块,评分模块对病人的危险值进行评分,评分的结果反馈给中央控制台,作为任务引导模块分配任务的依据,任务提示模块用于对分配的监护任务进行提醒。

优选的,所述中央控制台通过信号线连接有信息公示模块,通过信息公示模块对病人的监护情况以及护士和医生的排班情况进行公示,以便于病人家属以及医护人员知晓,信息公示模块通过群发邮件以及网站公示的方式对信息进行公示。

优选的,所述中央控制台通过信号线连接有病人管理模块,所述病人管理模块通过信号线连接有病人编号模块、就诊指示模块和病情信息模块,病人编号模块对就诊的病人进行编号,从而方便进行管理,就诊指示模块向病人用户端发送指示信息,使得病人能够及时获取到就诊的指示信息,从而能够了清楚了解到下一步应该如何就诊,病情信息模块对病人病情进行实时的记录。

优选的,所述数据传输模块信号连接有执行监督模块和医疗监护设备,执行监督模块对接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对系统的运行以及医护人员的执行情况进行了解,医疗监护设备直接对病人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控,并且通过数据传输模块将监护结果传输给中央控制台。

优选的,所述病人用户端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数据传输模块信号连接,所述控制器通过导线连接显示屏、紧急求助模块、存储器和电源线,病人用户端为固定式的设备,通过紧急求助模块病人能够发出紧急求助,存储器用于存储病人的信息,电源线向病人用户端提供电源。

优选的,所述护士用户端和病人用户端均包括射频读取模块,所述射频读取模块对病人随身携带的rfid卡中记录的信息进行读取,这样能够快速掌握病人的情况。

优选的,所述处理器通过导线连接有警报提示模块、触控显示屏、计时模块、数据存储模块,通过警报提示模块对待执行的任务进行警报提示,通过计时模块对任务的执行时间进行掌控。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护理程序化监护信息系统的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中央控制台对病人信息进行登录;

s2、任务引导模块向护士用户端发出监护任务,并且限定任务时间为t;

s3、护士对病人病情进行观察,并且通过评分模块对病人病情的危急值进行评分,评分分为1-5五个级别,其中1级对应mews评分0分,2级对应mews评分1-2分,3级对应mews评分3分,如单项3分为触发4级,4级对应mews评分4-5分,5级对应mews评分5分以上,评分结果上传中央控制台,若发出监护任务后0.6t之后评分结果仍然没有上传中央控制台,则任务提示模块进行提示,若发出监护任务后0.8t之后评分结果仍然没有上传中央控制台,则任务提示模块进行提示,同时任务引导模块向另一护士用户端发出监护任务,并且限定任务时间为0.2t;

s4、根据评分结果,任务引导模块发布任务,评分为3级则向医生用户端发布处理任务,评分结果为4级则向医生用户端发布紧急处理任务,并且限定任务时间为t,评分结果为5级,则向医生用户端发布抢救处理任务,并且限定任务时间为t;

s5、医生未在任务发布后0.6t范围内到达现场并回复中央控制台已开始处理的信息,则任务提示模块进行提示,若任务发布后0.8t范围内医生为到达现场并回复中央台已开始处理信息,则任务提示模块进行提示,同时任务引导模块向另一医生用户端发布处理任务,并且限定任务时间为0.2t。

与现有技术相比,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为护理人员评估病情,提供简便可靠的客观指标,并根据具体分值对应相应的处理程序,使护士不再机械地执行医嘱,而是有目的、有预见性地进行护理,对病情的判断由经验性向应用客观指标评估的科学性转变,为护士寻求医生支持提供了合理的依据和信息交流的重要指标,加强了医护之间的配合、协调,及早识别救治潜在危重症患者。

2、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护理程序化监护信息系统的管理方法,通过任务引导模块向护士和医生分配任务,通过任务提示模块发出任务提示,能够合理安排医护人员的时间,并且设置了一定时间后进行提示,并且通知新的医护人员完成任务的模式,能够避免由于医护人员不能及时完成任务而造成的不能及时监护病人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发明的系统框图;

图2为发明的病人用户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发明的护士用户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发明的医生用户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发明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发明。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

如图1-4所示的一种护理程序化监护信息系统,包括中央控制台,中央控制台通过导线连接有任务引导模块,中央控制台通过信号线连接有信息公示模块,通过信息公示模块对病人的监护情况以及护士和医生的排班情况进行公示,以便于病人家属以及医护人员知晓,信息公示模块通过群发邮件以及网站公示的方式对信息进行公示。

中央控制台通过信号线连接有病人管理模块,病人管理模块通过信号线连接有病人编号模块、就诊指示模块和病情信息模块,病人编号模块对就诊的病人进行编号,从而方便进行管理,就诊指示模块向病人用户端发送指示信息,使得病人能够及时获取到就诊的指示信息,从而能够了清楚了解到下一步应该如何就诊,病情信息模块对病人病情进行实时的记录。

中央控制台通过数据传输模块信号连接有多个医生用户端、护士用户端和病人用户端,通过中央控制台对信息系统进行全局的管理,任务引导模块对系统内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进行分配以及引导提示,医生用户端对接系统内的医生,护士用户端对接系统内的护士,病人用户端对接系统内的病人,医生用户端和护士用户端设置相同,护士用户端包括处理器,处理器与数据传输模块信号连接,处理器通过导线连接有评分模块、任务提示模块和电源模块,评分模块对病人的危险值进行评分,评分的结果反馈给中央控制台,作为任务引导模块分配任务的依据,任务提示模块用于对分配的监护任务进行提醒。

数据传输模块信号连接有执行监督模块和医疗监护设备,执行监督模块对接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对系统的运行以及医护人员的执行情况进行了解,医疗监护设备直接对病人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控,并且通过数据传输模块将监护结果传输给中央控制台。

病人用户端包括控制器,控制器与数据传输模块信号连接,控制器通过导线连接显示屏、紧急求助模块、存储器和电源线,病人用户端为固定式的设备,通过紧急求助模块病人能够发出紧急求助,存储器用于存储病人的信息,电源线向病人用户端提供电源。护士用户端和病人用户端均包括射频读取模块,射频读取模块对病人随身携带的rfid卡中记录的信息进行读取,这样能够快速掌握病人的情况。

处理器通过导线连接有警报提示模块、触控显示屏、计时模块、数据存储模块,通过警报提示模块对待执行的任务进行警报提示,通过计时模块对任务的执行时间进行掌控。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护理程序化监护信息系统的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中央控制台对病人信息进行登录;

s2、任务引导模块向护士用户端发出监护任务,并且限定任务时间为t;

s3、护士对病人病情进行观察,并且通过评分模块对病人病情的危急值进行评分,评分分为1-5五个级别,其中1级对应mews评分0分,2级对应mews评分1-2分,3级对应mews评分3分,如单项3分为触发4级,4级对应mews评分4-5分,5级对应mews评分5分以上,评分结果上传中央控制台,若发出监护任务后0.6t之后评分结果仍然没有上传中央控制台,则任务提示模块进行提示,若发出监护任务后0.8t之后评分结果仍然没有上传中央控制台,则任务提示模块进行提示,同时任务引导模块向另一护士用户端发出监护任务,并且限定任务时间为0.2t;

s4、根据评分结果,任务引导模块发布任务,评分为3级则向医生用户端发布处理任务,评分结果为4级则向医生用户端发布紧急处理任务,并且限定任务时间为t,评分结果为5级,则向医生用户端发布抢救处理任务,并且限定任务时间为t;

s5、医生未在任务发布后0.6t范围内到达现场并回复中央控制台已开始处理的信息,则任务提示模块进行提示,若任务发布后0.8t范围内医生为到达现场并回复中央台已开始处理信息,则任务提示模块进行提示,同时任务引导模块向另一医生用户端发布处理任务,并且限定任务时间为0.2t。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发明的范围内。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