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白刺果肉的超声辅助提取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28389发布日期:2020-01-18 03:39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果肉提取工艺,具体涉及一种白刺果肉的超声辅助提取工艺。



背景技术:

白刺为白刺属,蒺藜科,为多分枝耐盐碱,旱生型低矮灌木。白刺常生长于荒漠区的盐碱化地区,具有耐干旱,抗高温和保水力强等生理特性。白刺是我国沙区优良的固沙灌木植物,在风沙防护上是重要的研究对象。其果实如大豆粒一般大小,呈卵圆形,成熟后呈黑红色或橙黄色,可直接食用,具有“沙漠樱桃”之称,被称为“第三类水果”。

我国的白刺果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在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及华北、东北沿海地区,张家口坝上、天津、沧州等地都有野生。据统计,柴达木盆地的白刺分布在海拔3000米以上无污染的地区,每年可产白刺果6~10万吨,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早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白刺“气味辛、寒、无毒,能治痛肿溃脓、补肾气、益精髓”。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才真正开始关注白刺果的营养价值。研究发现,白刺果中粗蛋白含量为10.6%~14.4%,果肉中脂肪和果油含量占3.5%,维生素的含量也达到7.8%~18.3%,更为重要的是,白刺果还含有很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等营养物质,黄酮含量高达1.1%~1.9%。

超声是频率超过人耳听力范围的声波,当超声波作用于提取介质时,介质会被撕裂出许多小空穴,这些小空穴瞬间就会闭合,而闭合时会产生高达几千个大气压的瞬时压力,即空化现象。空化过程中产生的极大压力造成细胞壁被击碎,分解,使得溶剂能够渗透进入细胞内部,然后细胞中的成分就会溶于溶剂中,在超声波的作用下,可以向溶剂内溶解,提高有效成分提出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白刺果肉的超声辅助提取工艺。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白刺果肉的超声辅助提取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将白刺果去蒂、清洗后晾干;

s2、将洗净后的白刺果置于粉碎机中粉碎后,用匀浆机匀成浆料;

s3、向浆料中加入一定量的提取液,于封口容器中超声提取,离心后过滤,取滤液;

s4、蒸馏滤液,制得白刺果肉浸膏。

上述步骤s1中的清洗,包括去蒂前的清洗,还包括去蒂后的清洗;

所述去蒂后的清洗,包括先用流水冲洗,再用去离子水冲洗。

上述步骤s3中的提取液,包括:乙醇(组分1),水(组分2),组分比为乙醇:水=9:1;优选蒸馏水。

上述步骤s3中的提取液与浆料的液料比为20-30(l):10(kg)。

上述步骤s3中的超声提取:提取温度为50-70℃,提取时间为60-90min,超声功率为120-160w。

上述步骤s3中的超声提取:提取温度为60℃,提取时间为90min,超声功率为150w。

上述步骤s4中的蒸馏为减压蒸馏,温度为15℃。

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

本发明的一种白刺果肉的超声辅助提取工艺,利用超声波作用于被提取介质(白刺果);当超声波作用于介质时,介质会被撕裂出许多小空穴,这些小空穴瞬间就会闭合,而闭合时会产生高达几千个大气压的瞬时压力,即空化现象。空化过程中产生的极大压力造成细胞壁被击碎,分解,使得溶剂能够渗透进入细胞内部,使得细胞中的成分溶于溶剂中,在超声波的作用下,向溶剂内溶解,以提高有效成分提出率。

本发明的一种白刺果肉的超声辅助提取工艺,采用超声辅助提取白刺果中的各类活性成分,操作步骤简单易行,其中没有引入污染。本提取方法选取合适的温度与时间,设定了超声辅助提取的的功率和时间,提高了产率,又能保证了产品的纯度,为白刺果各类活性成分的提取开发提供技术支持,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具体的介绍。

一种白刺果肉的超声辅助提取工艺,包括以下步骤:白刺果预处理(s1)→干燥粉碎(s2)→超声提取(s31)→过滤(s32)→减压蒸馏(s4)→成品。

s1、将白刺果清洗去蒂后,用流水冲洗浮尘,再用去离子水冲洗,之后用纱布沥水晾干,备用。

s2、将洗净后的白刺果放置于粉碎机中在低温条件下粉碎,过60目筛,之后用匀浆机中以2000-3500r/min匀浆30-50min,备用。

s31、将粉碎后的白刺果均浆,按20-30:10l/kg的液料比加入提取液,设定提取温度为50-70℃,封口容器后超声提取60-90min,功率设定120-160w,超声提取后所得的产物取出,备用。

提取液,包括:乙醇(组分1),蒸馏水(组分2);质量份数比为:组分1:组分2=9:1。

s32、向步骤s31的产物中加入蒸馏水,蒸馏水与白刺果匀浆液料比为5(l):1(kg),放入离心机中离心,过滤,留取滤液,备用。

s4、蒸馏:将上述滤液在减压蒸馏条件下去除溶剂,恒温15℃,得到白刺果肉浸膏。

实施例1-6: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