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脑瘫康复使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64375发布日期:2020-04-03 18:11阅读:76来源:国知局
一种脑瘫康复使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脑瘫康复使用装置。



背景技术:

小儿脑性瘫痪又称小儿大脑性瘫痪,俗称脑瘫。是指从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尚未成熟阶段,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以姿势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障碍综合征病变部位在脑,累及四肢,常伴有智力缺陷、癫痫、行为异常、精神障碍及视、听觉、语言障碍等症状。脑瘫患者的主要症状有:运动障碍、姿势障碍、智力障碍、语言障碍、视听觉障碍、生长发育障碍等,而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足尖着地;剪刀步、内翻足畸形;踮脚尖、不能自主下蹲;行走不稳、下蹲时两脚跟不能同时着地等。因此,对于脑瘫使用者,通过康复训练,辅助使用者康复,纠正其脚部畸形、恢复其下蹲功能,则是运动障碍康复内容之一。而在医院的康复时,常用的康复工具功能比较单一,使用时需要使用者自己对康复动作、状态进行把控,这样势必会导致一部分使用者姿势和动作不到位,从而影响康复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脑瘫康复使用装置,通过本装置,能规范使用者训练的姿态、纠正使用者脚部畸形、辅助恢复其下蹲功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脑瘫康复使用装置,包括:

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能固定在地面;

扶手,所述扶手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并能上下调节其高度;

固定杆,所述固定杆横向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并位于靠近地面一侧,所述固定杆的侧壁横向开设滑槽;

脚踏组件,所述脚踏组件有两组,两组所述脚踏组件间隔的能滑动的插设在所述滑槽内,所述脚踏组件的大小能调,且所述脚踏组件的角度能调;及

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设置在两组所述脚踏组件之间,所述调节组件调节两组所述脚踏组件之间的距离,使两组所述脚踏组件相对或相背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架包括后固定架、前固定架和固定器,所述后固定架和所述前固定架的端部相互铰接,所述前固定架为u字形,所述前固定架的两个竖直端的侧壁沿着其高度方向开设有通槽,所述扶手的两端分别穿插在所述通槽内并能沿着所述通槽滑动,所述固定器设置在所述后固定架和所述前固定架靠近地面的端面。

进一步地,所述前固定架的正侧面间隔的开设有多个通孔,且所述通孔与所述通槽连通,所述扶手的端部设置有卡位器,所述扶手的端部面向所述通孔的侧面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卡位器包括插舌和第一弹性件,所述插舌的一段端部能滑动的插设在所述安装孔内,所述插舌的另外一端插入所述通孔内,所述第一弹性件位于所述安装孔且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插舌和所述安装孔的底部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扶手的端部开设有导向孔,且所述导向孔与所述安装孔相通,所述插舌上设置有把手,且所述把手从所述导向孔内穿出。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器包括连接柱、吸盘和压盘,所述连接柱连接在所述后固定架和所述前固定架的底端,所述连接柱为一螺杆,所述吸盘设置在所述连接柱的尾端,所述压盘套设在所述连接柱上并与所述连接柱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组件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调节杆,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交叉铰接,铰接后的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一连杆的端部分别与两个所述脚踏组件铰接,所述第一连杆设置有铰链,所述第二连杆上开有条形槽,所述调节杆的一端垂直的穿过所述固定杆、所述条形槽后与所述铰链铰接,且所述调节杆与所述固定杆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脚踏组件包括连接板、下底板、上底板、螺杆和左夹板和右夹板,所述连接板能滑动插接在所述固定杆上的所述滑槽内,所述下底板连接在连接板上,所述上底板通过弹性件支撑在所述下底板之上,所述上底板的侧壁沿着其厚度方向设置间隔设置有条形齿,所述螺杆位于所述条形齿一侧,所述螺杆的中部沿着周向间隔设置有第二齿牙,且所述第二齿牙与所述条形齿啮合,所述螺杆两端分别设置有左旋螺纹和右旋螺纹,所述左夹板和所述右夹板相对的、竖直向上的设置在所述下底板上并分别位于所述下底板的前后,所述左夹板和所述右夹板上相对的开设有螺孔,所述螺杆穿插在所述左夹板和所述右夹板上的所述螺孔内,且所述左旋螺纹和所述右旋螺纹分别与所述左夹板和所述右夹板上的所述螺孔啮合。

进一步地,所述下底板上沿着其宽度方向设置有导向槽,所述左夹板和所述右夹板上均设置有滑块,且所述滑块能滑动的卡设在所述导向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远离所述固定杆竖直的开设有轴向孔,所述轴向孔内沿着周向设置有多个凹槽,所述下底板靠近所述连接板的一端竖直的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穿插在所述轴向孔内并外露于所述轴向孔,所述转轴靠近所述下底板端的轴向设置有凸起,并且所述凸起与所述凹槽适配,所述转轴远离所述下底板端设置有挡块,所述转轴上套设有第二弹性件,且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挡块和所述连接板相对。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脑瘫康复使用装置,用于辅助脑瘫使用者纠正脚部畸形和恢复其下蹲功能。支撑架采用三角架形式,可增加稳定性。支撑架通过吸盘固定在需要的地方,增加整个装置的灵活性;扶手能进行高度调节,则可使用不同高度的使用者;调节组件用于调整两组脚踏组件之间的距离,以满足使用者两脚之间的距离要求;脚踏组件采用抱紧的方式将脚部固定,即可根据患者的体重和脚部大小将脚部固定夹紧,同时,将脚部固定,规范其训练状态,防止使用者在下蹲训练过程中,出现脚部位移、脚尖着地、脚后跟不着地的现象;此外,脚踏组件的角度可调,纠正使用者脚部形状,如内翻足畸形、剪刀步脚等。使用时,通过装置将使用者的体位固定后,患者重复下蹲动作,在训练过程中训练下肢肌张力,以达到康复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脑瘫康复使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脑瘫康复使用装置中固定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脑瘫康复使用装置中扶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脑瘫康复使用装置中脚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种脑瘫康复使用装置中脚踏组件的另外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种脑瘫康复使用装置中脚踏组件的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种脑瘫康复使用装置中调节组件调节组件;

附图标记:10-脑瘫康复使用装置、100-支撑架、110-后固定架、120-前固定架、121-通槽、122-通孔、130-固定器、131-连接柱、132-吸盘、133-压盘、200-扶手、210-卡位器、211-插舌、212-把手、220-安装孔、230-导向孔、300-固定杆、310-滑槽、400-脚踏组件、410-连接板、411-轴向孔、420-下底板、421-导向槽、422-转轴、423-挡块、424-第二弹性件、430-上底板、431-条形齿、440-螺杆、450-左夹板、460-右夹板、470-第三弹性件、500-调节组件、510-第一连杆、511-铰链、520-第二连杆、521-条形槽、530调节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脑瘫康复使用装置10,用于辅助脑瘫使用者纠正脚部畸形和恢复其下蹲功能。

请参见图1,具体的,本脑瘫康复使用装置10包括支撑架100、扶手200、固定杆300、脚踏组件400和调节组件500。支撑架100能根据需要固定在需要的地方。扶手200设置在支撑架100上,并能上下调节其高度。固定杆300横向设置在支撑架100上,并位于靠近地面一侧,固定杆300的侧壁横向开设滑槽310。脚踏组件400有两组,两组脚踏组件400间隔的能滑动的插设在滑槽310内.脚踏组件400的大小能调,且脚踏组件400的角度能调。调节组件500设置在两组脚踏组件400之间。调节组件500调节两组脚踏组件400之间的距离,使两组脚踏组件400相对或相背运动。使用时,首先将支撑架100固定在地面,随后根据使用者调整扶手200的高度、调整两组脚踏组件400之间的距离,接着,让最后让使用者双脚分别站在两组脚踏组件400上,调整每个脚踏组件400的角度,即可进行下蹲运动。

请参见图1和图2,支撑架100包括后固定架110、前固定架120和固定器130。后固定架110和前固定架120的端部相互铰接。支撑架100采用三角形式支撑,增加稳定性。前固定架120为u字形。固定器130设置在后固定架110和前固定架120靠近地面的端面。具体的,固定器130包括连接柱131、吸盘132和压盘133。连接柱131连接在后固定架110和前固定架120的底端。连接柱131为一螺杆440。吸盘132设置在连接柱131的尾端。压盘133套设在连接柱131上并与连接柱131螺纹连接。使用时,下压吸盘132,使吸盘132吸引在地面固定,随后旋转压盘133,直至压盘133与吸盘132相抵,则可进一步将吸盘132与地面之间的空气挤出,增加吸盘132的吸引力,从而使整个装置固定牢固。

请参见图1和图3,前固定架120的两个竖直端的侧壁沿着其高度方向开设有通槽121。扶手200的两端分别穿插在通槽121内并能沿着通槽121滑动。具体的前固定架120的正侧面间隔的开设有多个通孔122,且通孔122与通槽121连通。扶手200的端部设置有卡位器210。扶手200的端部面向通孔122的侧面开设有安装孔220。卡位器210包括插舌211和第一弹性件。插舌211的一段端部能滑动的插设在安装孔220内。插舌211的另外一端插入通孔122内。第一弹性件位于安装孔220且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插舌211和安装孔220的底部相连。扶手200的端部开设有导向孔230,且导向孔230与安装孔220相通。插设上设置有把手212,且把手212从导向孔230内穿出。

使用时,根据使用者的高度,手握把手212,向下压动把手212,当插舌211的端部脱落通孔122后,推动扶手200,将扶手200滑动到需要的位置后,放开把手212,在第一弹性件的作用下,插舌211从新插入通孔122内,将扶手200的位置固定。

请参见图4至图6,脚踏组件400包括连接板410、下底板420、上底板430、螺杆440、左夹板450、右夹板460和第三弹性件470。连接板410能滑动插接在固定杆300上的滑槽310内。下底板420连接在连接板410上。上底板430通过第三弹性件470支撑在下底板420之上。上底板430的侧壁沿着其厚度方向设置间隔设置有条形齿431。螺杆440位于条形齿431一侧。螺杆440的中部沿着周向间隔设置有第二齿牙,且第二齿牙与条形齿431啮合。螺杆440两端分别设置有左旋螺纹和右旋螺纹。左夹板450和右夹板460相对的、竖直向上的设置在下底板420上并分别位于下底板420的前后。左夹板450和右夹板460上相对的开设有螺孔,螺杆440穿插在左夹板450和右夹板460上的螺孔内,且左旋螺纹和右旋螺纹分别与左夹板450和右夹板460上的螺孔啮合。当使用者的脚踩踏在上底板430上,在重力和踩踏力的作用下,上底板430下移,同时,条形齿431带动螺杆440旋转,在左旋螺纹和右旋螺纹的作用下,左夹板450和右夹板460同时向中间靠拢,直至将脚螺抱紧。当患者脚部不施加力量时,第三弹性件470的复原力作用下,推动上底板430上升,条形齿431带动螺杆440反向旋转,左夹板450和右夹板460相背运动,则可将脚部取下。通过左夹板450和右夹板460的固定,则可对脚部进行固定,防止使用者在下蹲训练过程中,出现脚部位移、脚尖着地、脚后跟不着地的现象。

在本实施例中,下底板420上沿着其宽度方向设置有导向槽421。左夹板450和右夹板460上均设置有滑块,且滑块能滑动的卡设在导向槽421内。导向槽421引导左夹板450和右夹板460按照设置的方向移动,从而防止左夹板450和右夹板460乱动。

请参见图6,连接板410远离固定杆300竖直的开设有轴向孔411。轴向孔411内沿着周向设置有多个凹槽。下底板420靠近连接板410的一端竖直的设置有转轴422。转轴422穿插在轴向孔411内并外露于轴向孔411。转轴422靠近下底板420端的轴向设置有凸起,并且凸起与凹槽适配。转轴422远离下底板420端设置有挡块423。转轴422上套设有第二弹性件424,且第二弹性件424的两端分别与挡块423和连接板410相对。当要调整某个脚踏组件400的角度时,先向上抬动下底板420,直至转轴422上的凸起脱落轴向孔411上的凹槽后,转动下底板420到需要的角度,然后放开下底板420,在第二弹性件424的作用下,凸起重新插入即可。调节脚踏组件400的角度,可纠正使用者脚部形状,如内翻足畸形、剪刀步脚等。

请参见图1和图7,调节组件500包括第一连杆510、第二连杆520和调节杆530。第一连杆510和第二连杆520交叉铰接。铰接后的第一连杆510和第一连杆510的端部分别与两个脚踏组件400铰接。第一连杆510设置有铰链511。第二连杆520上开有条形槽521。调节杆530的一端垂直的穿过固定杆300、条形槽521后与铰链511铰接,且调节杆530与固定杆300螺纹连接。使用,旋转调节杆530,则可调整第一连杆510与第二连杆520之间的夹角,从而调整两组脚踏组件400之间的距离,以使用者两脚之间的距离要求。

上述脑瘫康复使用装置10的具体使用方法:

使用时,先将后固定架110和前固定架120分开,下压吸盘132是吸盘132吸引在地面,接着旋转压盘133,进一步将吸盘132压紧;随后,根据使用者的高度,手握把手212,向下压动把手212,当插舌211的端部脱落通孔122后,推动扶手200,将扶手200滑动到需要的位置后,放开把手212,待插舌211从新插入通孔122内,将则可将扶手200的位置固定;接着,旋转调节杆530,则可调整第一连杆510与第二连杆520之间的夹角,从而调整两组脚踏组件400之间的距离,以使用使用者两脚之间的距离要求;随后,先向上抬动下底板420,直至转轴422上的凸起脱落轴向孔411上的凹槽后,转动下底板420到需要的角度,然后放开下底板420,在第二弹性件424的作用下,凸起重新插入即可。最后,让使用者两脚分别踏入两组脚踏组件400的上底板430上,直至左夹板450和右夹板460将使用者的左右脚裸夹紧。将患者体位固定后,进行下蹲运动,则可纠正患者脚部畸形和辅助恢复器下蹲功能。

上述脑瘫康复使用装置10:用于辅助脑瘫使用者纠正脚部畸形和恢复其下蹲功能。支撑架100采用三角架形式,可增加稳定性。支撑架100通过吸盘132固定在需要的地方,增加整个装置的灵活性;压盘133进一步将吸盘132与地面的空气排出,进一步加大吸引力;扶手200能进行高度调节,则可使用不同高度的使用者;调节组件500用于调整两组脚踏组件400之间的距离,以满足使用者两脚之间的距离要求;脚踏组件400采用抱紧的方式将脚部固定,即可根据患者的体重和脚部大小将脚部固定夹紧,同时,将脚部固定,规范其训练状态,防止使用者在下蹲训练过程中,出现脚部位移、脚尖着地、脚后跟不着地的现象;此外,脚踏组件400的角度可调,纠正使用者脚部形状,如内翻足畸形、剪刀步脚等。使用时,通过装置将使用者的体位固定后,患者重复下蹲动作,在训练过程中训练下肢肌张力,以达到康复作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