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椎弓根螺钉定向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95319发布日期:2020-01-14 23:39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颈椎椎弓根螺钉定向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颈椎椎弓根螺钉定向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颈椎骨折脱位是严重的脊柱创伤,由于外伤导致颈椎前后方完全损伤导致严重的不稳定,临床上需要前后路联合固定颈椎,前路固定的方法较为固定和统一,颈椎后方由于颈椎椎弓根平均直径远远小于胸椎及腰椎,且椎弓根外侧存在椎动脉,内侧毗邻脊髓,存在极大的植钉风险和难度,因此临床上往往选择较为安全的侧块螺钉固定。

当颈椎侧块因外伤导致骨折及破损,或植入侧块螺钉导致侧块骨折,此时只能选择颈椎椎弓根进行椎弓根螺钉固定,但颈椎椎弓根外侧存在椎动脉,内侧毗邻脊髓,尤其是颈3-颈5椎弓根,往往直径小于4.5mm,多种教材及文献均建议应避免在颈3-颈5椎弓根进行椎弓根螺钉的尝试。

目前临床上进行颈椎弓根螺钉植钉时,往往需要切开椎板,探查椎弓根内壁后,用磨钻磨进椎弓根后植钉,或用磨砖小心进入,用探子探查内壁、外壁的完整性,边探查边磨入,均靠自我经验及手感体会,存在较高的失败率及并发症率,因此,急需一种可以能够较为安全进行椎弓根螺钉的工具解决上述临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旨在提供一种颈椎椎弓根螺钉定向辅助装置,可使用磨钻安全的沿椎弓根中心轴进入椎体,避免损伤血管及脊髓,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颈椎椎弓根螺钉定向辅助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安装有伸缩机构,所述壳体右侧壁滑动连接有右杆,所述右杆为断面呈圆形的l形杆状结构,所述右杆的左端与伸缩机构连接,所述右杆的前端转动连接有顶杆,所述顶杆上连接有第一锁紧螺钉,所述顶杆通过第一锁紧螺钉实现与右杆之间转动角度的固定,所述顶杆的后端的侧壁上沿圆周方向设置有刻度线,所述壳体左侧壁滑动连接有左杆,所述左杆为圆柱体结构,所述左杆的右端与伸缩机构连接,所述左杆左端转动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右部为圆柱体结构且左部为矩形条状结构,所述转动杆右端连接有第二锁紧螺钉,所述转动杆通过第二锁紧螺钉实现与左杆之间转动角度的固定,所述转动杆右端圆柱体结构的侧壁上沿圆周方向设置有刻度线,所述转动杆左部连接有量角器,所述转动杆上转动连接有长杆,所述长杆为矩形条状结构,所述长杆上连接有第三锁紧螺钉,所述长杆通过第三锁紧螺钉实现与转动杆之间夹角的固定,所述长杆后端连接有指针,所述长杆前端滑动连接有套杆,所述套杆套在长杆上,所述套杆后端的左侧壁上连接有第四锁紧螺钉,所述套杆前端连接有导向套筒。

进一步限定,所述伸缩机构又包括齿轮,所述齿轮转动连接在壳体的内侧壁上,所述齿轮连接有调节螺母,所述调节螺母位于壳体外部,所述齿轮连接有左齿条和右齿条,所述左齿条与左杆的右端连接,所述右齿条与右杆的左端连接。通过转动调节螺母,齿轮带动左杆与右杆相向运动或者背向运动,从而调节左杆与右杆的总长度,调节方便快捷。

进一步限定,所述调节螺母上开设有十字形凹槽。使用时,由于该辅助装置安装在人体骨肉之间,操作空间有限,所以在调节螺母上开设十字形凹槽,通过改锥即可转动调节螺母,使得操作更加方便。

进一步限定,所述长杆位于转动杆左端的前侧,所述量角器位于转动杆左端的后侧。这样量角器的刻度不会被长杆遮挡,使得观察更加方便。

进一步限定,所述顶杆前端为尖形结构,这样方便顶杆顶在颈椎的棘突上。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手术前,转动右杆到合适的角度,接着转动转动杆到合适的角度,再转动长杆,通过指针确定长杆转到合适角度后,通过三个锁紧螺钉使角度固定;手术时,将顶杆顶在棘突上,然后转动调节螺母,调节螺母通过齿轮带动左杆与右杆相向运动或者背向运动,使导向套筒指向进钉点,再拉长套杆,使导向套筒顶在进钉点上,拧紧第四锁紧螺钉,完成辅助装置的安装;然后使用磨钻穿过导向套筒的内部,沿椎弓根中心轴安全的钻入椎体,最后植入椎弓根螺钉即可。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附图给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伸缩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壳体1、右杆2、顶杆21、第一锁紧螺钉22、左杆3、转动杆41、第二锁紧螺钉42、量角器43、长杆44、指针45、第三锁紧螺钉46、套杆47、第四锁紧螺钉48、导向套筒49、齿轮51、调节螺母52、左齿条53、右齿条54。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如图1到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颈椎椎弓根螺钉定向辅助装置,包括壳体1,壳体1右侧壁滑动连接有右杆2,右杆2为断面呈圆形的l形杆状结构,右杆2的前端转动连接有尖形的顶杆21,尖形结构顶在棘突上,能够防止顶杆21滑动。顶杆21上连接有第一锁紧螺钉22,顶杆21通过第一锁紧螺钉22实现与右杆2之间转动角度的固定,通过转动右杆2,即可实现该装置在xz平面内的转动本实施例中,以右杆2的长度方向为x轴方向,以顶杆21的长度方向为y轴方向,以垂直于量角器43的平面的方向为z轴方向。顶杆21的后端的侧壁上沿圆周方向设置有刻度线,通过该刻度线,即可较为精确地调节右杆2转动的角度。

壳体1左侧壁滑动连接有左杆3,左杆3为圆柱体结构,左杆3左端转动连接有转动杆41,为了方便转动杆41与左杆3和量角器43的连接,转动杆41右部为圆柱体结构且左部为矩形条状结构,左杆3与转动杆41右部的圆柱体结构连接,转动杆41右端连接有第二锁紧螺钉42,转动杆41通过第二锁紧螺钉42实现与左杆3之间转动角度的固定,通过转动转动杆41,即可实现该装置在yz平面内的转动。转动杆41右端圆柱体结构的侧壁上沿圆周方向设置有刻度线,通过该刻度线,即可较为精确地调节转动杆41转动的角度。

量角器43与转动杆41左部的矩形条状结构连接,转动杆41上转动连接有长杆44,长杆44为矩形条状结构,长杆44位于转动杆41左端的前侧,量角器43位于转动杆41左端的后侧,长杆44后端连接有指针45。这样使得宽度较宽的长杆44不会遮挡住量角器43上的刻度,方便调节时观察刻度线,提高角度调节的准确性。

长杆44上连接有第三锁紧螺钉46,长杆44通过第三锁紧螺钉46实现与转动杆41之间夹角的固定,通过转动长杆44,即可实现该装置在xy平面内的转动。通过上述三个角度的调节,即可实现该装置六个自由度的调节,从而使其在三维空间内能调节到任意角度,达到使用的目的。

手术前,利用ct的精确成像,在ct上测量标准固定进钉点通过椎弓根中心线的角度,确定安全角度后,转动右杆2到合适的角度,然后拧紧第一锁紧螺钉22,接着转动转动杆41到合适的角度,然后拧紧第二锁紧螺钉42,再转动长杆44,通过指针45确定长杆44转到合适角度后,拧紧第三锁紧螺钉46,从而使该辅助装置的角度与ct测量安全角度一致。

手术时,在角度调节完成后,将该装置安装到人体内合适的位置,利用棘突为颈椎中线作为mark,将顶杆21顶在棘突上,然后调节左杆3与右杆2的总长度。为了调节左杆3与右杆2的总长度,壳体1内安装有伸缩机构,伸缩机构又包括齿轮51,齿轮51转动连接在壳体1的内侧壁上,齿轮51连接有调节螺母52,调节螺母52位于壳体1外部。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转动调节螺母52,调节螺母52上开设有十字形凹槽。使用时,由于该辅助装置安装在人体骨肉之间,操作空间有限,所以在调节螺母52上开设十字形凹槽,通过改锥即可转动调节螺母52,使得操作更加方便。

齿轮51连接有左齿条53和右齿条54,左齿条53与左杆3的右端连接,右齿条54与右杆2的左端连接。转动调节螺母52,调节螺母52通过齿轮51带动左杆3与右杆2相向运动或者背向运动,从而调节左杆3与右杆2的总长度,使导向套筒49指向进钉点。

长杆44前端滑动连接有套杆47,套杆47套在长杆44上,套杆47后端的左侧壁上连接有第四锁紧螺钉48,通过锁紧螺钉48即可调节长杆44插入套杆47的深度,套杆47前端连接有导向套筒49。

在调节完左杆3与右杆2的总长度后,再拉长套杆47,使导向套筒49顶在进钉点上,拧紧第四锁紧螺钉48,完成辅助装置的安装。当然,在安装过程中,可能左杆3与右杆2的总长度以及长杆44插入套杆47的深度不能一次就调节准确,所以需要多次调试。

安装完成后,使用磨钻穿过导向套筒49的内部,沿椎弓根中心轴安全的钻入椎体,最后植入椎弓根螺钉即可。这样能够避免损伤血管及脊髓,同时套筒可保护周围颈部软组织,避免被磨砖绞入而引起损伤。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颈椎椎弓根螺钉定向辅助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具体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