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骨科临床下肢恢复锻炼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57013发布日期:2019-12-20 20:04阅读:366来源:国知局
一种骨科临床下肢恢复锻炼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地讲,涉及一种骨科临床下肢恢复锻炼装置。



背景技术:

骨科的临床治疗中,经常会对先天或者意外事故中对下肢造成损伤的情况进行治疗。下肢的功能是支撑身体和走路,除了医学上的手术以及其他治疗还需要病人自己多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增强肌肉的记忆能力,达到康复的目的。目前,还没有针对骨科下肢锻炼的装置,此为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骨科临床下肢恢复锻炼装置,有利于实现骨科患者下肢恢复锻炼。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发明目的:

一种骨科临床下肢恢复锻炼装置,包括底座,其特征是:所述底座的上侧一端通过l形杆一固定连接方板的一侧,所述方板上设置有方槽和对称的通槽,所述方板的另一侧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三角板的一侧,对称的所述三角板的另一侧端部分别固定连接横杆的一端,所述横杆的两端下侧分别固定连接竖杆的一端,对称的所述竖杆的另一端一侧分别固定连接圆杆一的一端,所述l形杆一的横杆中部固定连接圆杆二的下端,所述圆杆二的上端固定连接连杆的一端下侧,所述连杆的另一端下侧固定连接圆杆五的上端。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方槽内设置有两个滑块,每个所述滑块的一侧分别固定连接横板的一侧,对称的所述横板通过方块固定连接,每个所述横板上分别设置有轨道,每个所述轨道内分别设置有圆杆四。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每个所述横板的另一侧分别接触所述横杆的一侧。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每个所述圆杆四的下端分别固定连接方杆的上侧中部,每个所述方杆分别设置在所述通槽内,每个所述方杆的凹槽处分别固定连接圆杆三,每个所述圆杆三分别设置在圆头杆一的滑槽一内,每个所述圆头杆一的一侧中部分别固定连接l形杆二的一端,每个所述l形杆二的折弯处分别固定连接圆环,每个所述圆环分别铰接所述圆杆一,每个所述l形杆二的另一端分别固定连接踏板的上侧一端。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圆轴的一端固定连接l形把手,所述圆轴铰接所述连杆,所述圆轴铰接所述圆杆五的中心,所述圆轴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转盘的上侧中心,所述转盘的下侧偏心处固定连接圆杆六的上端,所述圆杆六设置在圆头杆二的滑槽二内,所述圆头杆二的下侧固定连接所述方块的上侧中心。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底座的上侧另一端固定连接座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患者座在座椅上,用手转动l形把手,l形把手带动圆轴转动,圆轴带动转盘转动,转盘带动圆杆六转动同时沿滑槽二移动,圆杆六带动圆头杆二移动,圆头杆二通过方块带动横板移动,横板带动滑块沿方槽往复移动,横板带动圆杆四沿轨道移动且两个圆杆四的移动方向相反,圆杆四带动方杆沿通槽往复移动,方杆带动圆杆三移动的同时沿滑槽一移动,圆杆三带动圆头杆一摆动,圆头杆一带动l形杆二摆动,l形杆二带动圆环转动,l形杆二带动踏板往复摆动,且两个踏板摆动方向相反,踏板带动患者下肢往复摆动,达到锻炼的目的。本实用新型为骨科临床下肢恢复锻炼装置,有利于实现骨科患者下肢恢复锻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剖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三。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四。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五。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中:1、l形把手,2、方板,3、l形杆一,4、底座,5、座椅,6、三角板,7、横杆,8、竖杆,9、圆杆一,10、通槽,101、方槽,11、连杆,12、圆杆二,13、滑块,14、横板,15、轨道,17、圆杆三,18、踏板,19、l形杆二,20、圆环,21、圆头杆一,211、滑槽一,22、圆杆四,23、转盘,24、圆杆五,241、圆轴,25、圆头杆二,26、方块,27、圆杆六,28、方杆,30、滑槽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如图1-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底座4,所述底座4的上侧一端通过l形杆一3固定连接方板2的一侧,所述方板2上设置有方槽101和对称的通槽10,所述方板2的另一侧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三角板6的一侧,对称的所述三角板6的另一侧端部分别固定连接横杆7的一端,所述横杆7的两端下侧分别固定连接竖杆8的一端,对称的所述竖杆8的另一端一侧分别固定连接圆杆一9的一端,所述l形杆一3的横杆中部固定连接圆杆二12的下端,所述圆杆二12的上端固定连接连杆11的一端下侧,所述连杆11的另一端下侧固定连接圆杆五24的上端。

所述方槽101内设置有两个滑块13,每个所述滑块13的一侧分别固定连接横板14的一侧,对称的所述横板14通过方块26固定连接,每个所述横板14上分别设置有轨道15,每个所述轨道15内分别设置有圆杆四22。

每个所述横板14的另一侧分别接触所述横杆7的一侧。

每个所述圆杆四22的下端分别固定连接方杆28的上侧中部,每个所述方杆28分别设置在所述通槽10内,每个所述方杆28的凹槽处分别固定连接圆杆三17,每个所述圆杆三17分别设置在圆头杆一21的滑槽一211内,每个所述圆头杆一21的一侧中部分别固定连接l形杆二19的一端,每个所述l形杆二19的折弯处分别固定连接圆环20,每个所述圆环20分别铰接所述圆杆一9,每个所述l形杆二19的另一端分别固定连接踏板18的上侧一端。

圆轴241的一端固定连接l形把手1,所述圆轴241铰接所述连杆11,所述圆轴241铰接所述圆杆五24的中心,所述圆轴24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转盘23的上侧中心,所述转盘23的下侧偏心处固定连接圆杆六27的上端,所述圆杆六27设置在圆头杆二25的滑槽二30内,所述圆头杆二25的下侧固定连接所述方块26的上侧中心。

所述底座4的上侧另一端固定连接座椅5,所述座椅5的高度应该正好让患者坐在上面后双脚踏在踏板18上,本装置高度适合大多数成年患者使用即可,无需设置可调整高度的座椅5,如果必须使用本装置供不同高度患者使用可以设置不同型号的本装置,此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众所周知的方法,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工作流程为:患者座在座椅5上,双脚分别踏在踏板18上,用手转动l形把手1,l形把手1带动圆轴241转动,圆轴241带动转盘23转动,转盘23带动圆杆六27转动同时沿滑槽二30移动,圆杆六27带动圆头杆二25移动,圆头杆二25通过方块26带动横板14移动,横板14带动滑块13沿方槽101往复移动,横板14带动圆杆四22沿轨道15移动且两个圆杆四22的移动方向相反,圆杆四22带动方杆28沿通槽10往复移动,方杆28带动圆杆三17移动的同时沿滑槽一211移动,圆杆三17带动圆头杆一21摆动,圆头杆一21带动l形杆二19摆动,l形杆二19带动圆环20转动,l形杆二19带动踏板18往复摆动,且两个踏板18摆动方向相反,踏板18带动患者下肢往复摆动,达到锻炼的目的。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