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正负压交替呼吸支持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18795发布日期:2020-02-14 16:00阅读:351来源:国知局
一种正负压交替呼吸支持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呼吸支持系统,特别涉及一种正负压交替呼吸支持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静脉麻醉过程中,病人是处于睡眠状态,有可能会出现呼吸抑制的情况,尤其是有鼾症的病人,呼吸抑制的情况会更加严重。因此,需要提供一种能够为病人在麻醉过程中提供呼吸支持的系统。门诊静脉麻醉手术时间较短,气管插管不太必要。当发生呼吸抑制时,面罩通气较为麻烦,患者口腔分泌物较多时,容易发生分泌物误吸,导致严重的呼吸道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高流量吸氧装置在门诊麻醉应用较多,取得一定效果,在某些医院已经推行。但高流量吸氧依靠氧气出口正压压力对患者肺部供氧。虽然呼吸抑制发生时能保持患者氧饱和十几分钟不变,但其缺点也十分明显,患者体内二氧化碳气体不能有效排出,导致二氧化碳蓄积,产生其他风险,尤其是误吸。

高频喷射呼吸在患者呼吸抑制时也有明显效果,常用于气道检查患者静脉麻醉中,特别适用于气管支气管异物取出患者。其特点是应用气体震荡效应,是肺内氧气产生流动交换效应,产生气体交换效果。但其缺点与高流量吸氧相似,也会产生二氧化碳蓄积。高频喷射呼吸本质为对气道内持续实施正压冲击,氧气持续对气道及肺冲击时,气道内始终保持正压,要不大小变化比较剧烈。若能对高频喷射呼吸实现脉冲式管理,使每次氧气喷射间隙,口腔内变为负压,经有利于气道及肺内气体流出,能实现肺内二氧化碳排出,对患者气道管理十分有利。

同时,口腔内负压吸引清除分泌物是临床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能避免口腔内分泌物过分累积,从根本上避免分泌物误吸。负压吸引清除分泌物时若负压持续给与,必将导致吸引管路负压吸引口被吸附在口腔黏膜,导致吸引口堵塞。所以实施负压吸引清理口腔分泌物时,需要将负压间断性给与,避免负压吸引口被堵塞。

若能将脉冲式高频喷射呼吸和负压吸引结合起来同步实施,使正压氧气供给装置正压供氧时间和负压吸引装置负压吸引时间交叉分布,正压供氧和负压吸引交替运作,使正压供氧时气体更容易进入肺腔,负压吸引时肺内气体更容易排出肺腔,不仅对肺内气体交换十分有利,也能对口腔内分泌物有效清理,避免发生误吸,安全性大大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为病人在麻醉过程中提供呼吸支持的正负压交替呼吸支持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正负压交替呼吸支持系统,包括正压氧气供给装置、负压吸引装置、能单独或同时对正压氧气供给装置及负压吸引装置控制管理的正负压交替控制装置;所述正负压交替控制装置能对正压氧气供给装置进行脉冲式管理,对供氧频率、气量及压力上限进行调节;并能对负压吸引装置进行脉冲式管理,对负压频率、压力下限进行调节;当正压氧气供给装置及负压吸引装置同时运作时,正压氧气供给装置正压供氧时间和负压吸引装置负压吸引时间交叉分布,正压供氧和负压吸引交替运作。

优选的,所述正负压交替控制装置包括正压供氧管、负压吸引管和正负压交替控制器;

所述正压供氧管一端置于患者头侧,另一端连接所述正压氧气供给装置;所述负压吸引管一端置于患者头侧,另一端连接所述负压吸引装置;所述正负压交替控制器包括安装在所述正压供氧管上的正压控制器和安装在所述负压吸引管上的负压控制器;所述正压控制器与正压阀连接,所述负压控制器与负压阀连接。

优选的,所述正负压交替控制装置还包括双腔道正负压交替呼吸支持管道,所述双腔道正负压交替呼吸支持管道末端分别设置接口;所述正压供氧管和负压吸引管为双管道结构;所述双管道末端分别设置接口,与所述双腔道正负压交替呼吸支持管道末端的接口匹配。

优选的,所述正负压交替控制器为单个的交替控制开关;所述交替控制开关包括正负压管道固定座,所述正负压管道固定座两端为凸起状,所述正负压管道固定座中部设有顶杆,所述顶杆为一侧的半圆形半径小于另一侧半圆形的不对称结构,所述顶杆安装在外部旋转装置的输出轴上,所述顶杆位于所述正负压管道固定座的两侧设有支撑板,所述两支撑板之间通过第一弹簧弹性连接,所述两支撑板位于所述正负压管道固定座的一侧分别设置有顶块,所述顶块大小与所述正负压管道固定座两端的凸起结构相匹配;所述正压供氧管和负压吸引管分别穿入所述正负压管道固定座两端的凸起结构内。

优选的,所述正负压交替控制器为两个所述交替控制开关连用,所述正压供氧管安装在一个交替控制开关一侧的正负压管道固定座的凸起结构内;所述负压吸引管安装在另一个交替控制开关一侧的正负压管道固定座的凸起结构内。

优选的,所述正负压交替控制器包括进出气活塞筒,所述进出气活塞筒的一侧设有第一氧气入口,所述进出气活塞筒通过第一氧气入口与供氧装置相连,所述第一氧气入口上设有第一单向阀,与所述第一氧气入口相同一侧的进出气活塞筒上设有第一氧气出口,所述进出气活塞筒通过第一氧气出口与所述正压供氧管相连,所述第一氧气出口上设有第二单向阀,与所述第一氧气出口相同一侧的进出气活塞筒上设有第一正压可调安全逸出阀,所述第一正压可调安全逸出阀的压力上限值可以调节,当气体压力超过所述第一正压可调安全逸出阀设定压力上限时,气体能经所述第一正压可调安全逸出阀逸出;

所述进出气活塞筒内依次设有第一进气活塞头、第一进气活塞杆、第一进气从动轮、第一进气主动轮和第一进气动力装置,所述第一进气活塞头与第一进气活塞杆固定相连,所述第一进气活塞杆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进气从动轮上,所述第一进气从动轮与第一进气主动轮相啮合,所述第一进气主动轮与所述第一进气动力装置的动力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一进气动力装置位于与所述第一氧气入口、第一氧气出口或第一正压可调安全逸出阀相对位置的一侧,所述进出气活塞筒上与所述第一氧气入口、第一氧气出口或第一正压可调安全逸出阀相对位置的一端设有第一负压气体入口、第一负压气体出口和第一负压可调安全进气阀,所述第一负压气体入口与所述负压吸引管相连,所述负压吸引管上设有第一液体储囊,所述第一液体储囊的出口处设有第一防水透气阀,所述第一负压气体入口上设有第三单向阀,所述第一负压气体出口与负压吸引装置相连,所述第一负压气体出口上设有第四单向阀,所述第一负压可调安全进气阀的负压下限值可以调节,当气体负压压力低于所述第一负压可调安全进气阀设定压力下限时,气体能经所述第一负压可调安全进气阀增益。

优选的,所述正负压交替控制器包括正压频率控制器和负压频率控制器;

所述正压频率控制器包括进气活塞筒,所述进气活塞筒上设有与外接供氧装置相连的第二氧气入口,所述第二氧气入口上设有第五单向阀,所述进气活塞筒内依次设有第二进气活塞头、第二进气活塞杆、第二进气从动轮、第二进气主动轮和第二进气动力装置,所述第二进气动力装置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进气主动轮相连,所述第二进气主动轮与所述第二进气从动轮相啮合,所述第二进气活塞杆一端安装在所述第二进气从动轮上,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进气活塞头相固定,所述进气活塞筒上未设置第二进气动力装置的一侧设有第二氧气出口,所述第二氧气出口与所述正压供氧管相连,所述第二氧气出口上设有第六单向阀,所述第二氧气出口相邻的进气活塞筒上设有所述第一正压可调安全逸出阀;

所述负压频率控制器包括与所述负压吸引管相连的第二液体储囊,所述第二液体储囊的出口端设有第二防水透气阀,所述第二液体储囊的出口端与出气活塞筒上的第二呼出废气入口相连,所述第二呼出废气入口上设有第七单向阀,所述出气活塞筒内的一端通过密封的出气活塞头与出气活塞杆相连,所述出气活塞杆的另一端与出气从动轮相固定,所述出气从动轮与出气主动轮相啮合,所述出气主动轮与出气动力装置的动力输出端相固定,所述出气活塞筒上未设置出气动力装置的一侧设有第二呼出废气出口,所述第二呼出废气出口与外接负压吸引装置相连,所述第二呼出废气出口上设有第八单向阀,与所述第二呼出废气出口相邻的出气活塞筒上设有所述第一负压可调安全进气阀。

优选的,所述正负压交替控制器还包括能够通过调节所述进出气活塞筒活动范围进而调节氧气供给容量的第一喷气量调节机构,能够通过调节所述进气活塞筒活动范围进而调节氧气供给容量的第二喷气量调节机构和能够通过调节所述出气活塞筒活动范围进而调节呼出废气吸引容量的第三喷气量调节机构;

所述第一喷气量调节机构为可伸缩并临时锁定的长度可调的所述第一进气活塞杆,所述第二喷气量调节机构为可伸缩并临时锁定的长度可调的所述第二进气活塞杆,所述第三喷气量调节机构为可伸缩并临时锁定的长度可调的所述出气活塞杆;

所述第一喷气量调节机构还包括设置在第一进气从动轮上的第一滑动槽,所述第一进气活塞杆可移动地安装在第一滑动槽上;所述第二喷气量调节机构还包括设置在第二进气从动轮上的第二滑动槽,所述第二进气活塞杆可移动地安装在第二滑动槽上;所述第三喷气量调节机构还包括设置在出气从动轮上的第三滑动槽,所述出气活塞杆可移动地安装在第三滑动槽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正压可调安全逸出阀包括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内垂直贯穿设有第一套杆,所述第一套筒底部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进出气活塞筒相连通,所述第一套筒与外界相连通,所述第一套杆上从至下依次套设有第二弹簧、第一安全阀片和第一可调阀片,所述第一套杆外壁上设有螺纹,所述第一可调阀片内壁上设有螺纹,所述第一可调阀片与第一套杆螺纹连接,所述第一安全阀片和所述第一套杆可移动连接,所述第一可调阀片上设有通孔,所述第一可调阀片外周设有密封圈,所述第一套筒内壁两侧设有凸棱,所述第一安全阀片和第一可调阀片外周设有与所述凸棱相匹配的凹槽,所述进出气活塞筒内依次设有第一进气活塞头、第一进气活塞杆、第一进气从动轮、第一进气主动轮和第一进气动力装置,所述第一进气活塞头与第一进气活塞杆固定相连,所述第一进气活塞杆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进气从动轮上,所述第一进气从动轮与第一进气主动轮相啮合,所述第一进气主动轮与所述第一进气动力装置的动力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一进气动力装置位于与所述第一氧气入口、第一氧气出口或第一正压可调安全逸出阀相对位置的一侧,所述进出气活塞筒上与所述第一氧气入口、第一氧气出口或第一正压可调安全逸出阀相对位置的一端设有第一负压气体入口、第一负压气体出口和第一负压可调安全进气阀,所述第一负压气体入口与所述负压吸引管相连,所述负压吸引管上设有第一液体储囊,所述第一液体储囊的出口处设有第一防水透气阀,所述第一负压气体入口上设有第三单向阀,所述第一负压气体出口与负压吸引装置相连,所述第一负压气体出口上设有第四单向阀。

优选的,所述第一负压可调安全进气阀包括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内垂直贯穿设有第二套杆,所述第二套筒底部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第二套筒相连通,所述第二套筒与外界相连通,所述第二套杆上从至下依次套设有第二可调阀片、第二安全阀片和第三弹簧,所述第二套杆外壁上设有螺纹,所述第二可调阀片内壁上设有螺纹,所述第二可调阀片与第二套杆螺纹连接,所述第二安全阀片和所述第二套杆可移动连接,所述第二套杆底部设有放置所述第三弹簧的限位块,所述第二可调阀片上设有通孔,所述第二可调阀片外周设有密封圈,所述第二套筒内壁两侧设有凸棱,所述第二安全阀片和第二可调阀片外周设有与所述凸棱相匹配的凹槽。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1)通过设置负压呼气引出系统能够将患者呼出的气体有效的引出体外,防止患者体内二氧化碳废气的蓄积;(2)通过正负压交替控制能够很方便的控制正压供氧管和负压吸引管的交替打开或关闭,保证氧气在进入过程中时,负压吸引管处于闭合状态,将呼出废气或液体分泌物输出体内时正压供氧管处于闭合状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压供氧管和负压吸引管的一种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正压供氧管和负压吸引管的另一种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中本实用新型的正负压交替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交替控制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4中本实用新型的正负压交替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正压可调安全逸出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正压可调安全逸出阀的各零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负压可调安全进气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负压可调安全进气阀的各零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正压频率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负压频率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正压供氧管,2-负压吸引管,3-正压控制器,4-负压控制器,5-正压阀,6-负压阀,7-正负压管道固定座,8-顶杆,9-支撑板,10-第一弹簧,11-顶块,12-进出气活塞筒,13-第一氧气入口,14-第一单向阀,15-第一氧气出口,16-第二单向阀,17-第一正压可调安全逸出阀,1701-第一套筒,1702-第一套杆,1703-第二弹簧,1704-第一安全阀片,1705-第一可调阀片,18-第一进气活塞头,19-第一进气活塞杆,20-第一进气从动轮,201-第一滑动槽,21-第一进气主动轮,22-第一进气动力装置,23-第一负压气体入口,24-第一负压气体出口,25-第一负压可调安全进气阀,2501-第二套筒,2502-第二套杆,2503-第二可调阀片,2504-第二安全阀片,2505-第三弹簧,26-第一液体储囊,27-第一防水透气阀,28-第三单向阀,29-第四单向阀,30-进气活塞筒,31-第二氧气入口,32-第五单向阀,33-第二进气活塞头,34-第二进气活塞杆,35-第二进气从动轮,36-第二进气主动轮,37-第二进气动力装置,38-第二氧气出口,39-第六单向阀,40-第二滑动槽,41-第二液体储囊,42-第二防水透气阀,43-出气活塞筒,44-第二呼出废气入口,45-第七单向阀,46-出气活塞头,47-出气活塞杆,48-出气从动轮,49-出气主动轮,50-出气动力装置,51-第二呼出废气出口,52-第八单向阀,53-第三滑动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1

一种正负压交替呼吸支持系统,包括正压氧气供给装置、负压吸引装置、能单独或同时对正压氧气供给装置交替控制氧气输送和及负压吸引装置呼出废气引出控制管理的正负压交替控制装置;所述正负压交替控制装置能对正压氧气供给装置进行脉冲式管理,对供氧频率、气量及压力上限进行调节;并能对负压吸引装置进行脉冲式管理,对负压频率、压力下限进行调节;当正压氧气供给装置及负压吸引装置同时运作时,正压氧气供给装置正压供氧时间和负压吸引装置负压吸引时间交叉分布,正压供氧和负压吸引交替运作。

如图1-3所示,所述正负压交替控制装置包括正压供氧管1、负压吸引管2和正负压交替控制器;

所述正压供氧管1一端置于患者头侧,另一端连接正压氧气供给装置,所述负压吸引管3一端置于患者头侧,另一端连接负压吸引装置,通过设置负压吸引管2能够将病人呼出的气体有效的引出体外,防止病人体内二氧化碳废气的蓄积,同时引出装置能够将病人分泌的口水等液体分泌物有效排出体外,防止病人将分泌物带入肺部引发的严重后果;所述正负压交替控制器包括安装在正压供氧管1上的正压控制器3和安装在负压吸引管2上的负压控制器4,通过正压控制器3和负压控制器4控制正压供氧管1和负压吸引管2的开断从而达到正负压交替控制的效果;

优选的,所述正压供氧管1和负压吸引管2为并行的双管道,设置为并行的双管道便于一同放入患者头侧,防止出现误操作的情况;优选的,所述正压控制器3与正压阀5连接,所述负压控制器4与负压阀6连接,通过设置正压阀5和负压阀6能够增大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性,当正压供氧管1内的压力过大而超过设定值时,正压阀5开启将压力释放至安全范围;当负压吸引管2内的负压过大时,负压阀6开启将压力增大至安全范围;

使用时,通过在所述正压控制器3和负压控制器4上预设的频率、间隔时间等参数值控制分别控制正压供氧管1和负压吸引管2的打开或关闭频率,同时保证正压供氧管1和负压吸引管2的连续交替工作。

实施例2

一种正负压交替呼吸支持系统,包括交替控制氧气输送和呼出废气引出的正负压交替控制装置。

如图4所示,所述正负压交替控制装置包括正压供氧管1、负压吸引管2和正负压交替控制器;

所述正压供氧管1和负压吸引管2如实施例1所述;所述正负压交替控制器为单个的交替控制开关,所述交替控制开关包括正负压管道固定座7,所述正负压管道固定座7两端为凸起状,所述正负压管道固定座7中部设有顶杆8,所述顶杆8为一侧的半圆形半径小于另一侧半圆形的不对称结构,所述顶杆8能够安装在外部旋转装置的输出轴上,在旋转装置的带动下做圆周运动,所述旋转装置可以选用但不限于电机,所述顶杆8位于所述正负压管道固定座7的两侧设有支撑板9,所述两支撑板9之间通过第一弹簧10弹性连接,所述两支撑板9位于所述正负压管道固定座7的一侧分别设置有顶块11,所述顶块11大小与所述正负压管道固定座7两端的凸起结构相匹配,所述顶块11能够插入所述顶块11相同位置一侧的正负压管道固定座7的凸起部分。

使用时,将正压供氧管1和负压吸引管2分别穿过所述正负压管道固定座7的凸起部分内,顶杆8在外部旋转装置的带动下能够在外部旋转装置的旋转轴为圆心做圆周运动,由于顶杆8为大小不对称结构,当顶杆8半径较大的一侧的半圆运动到正负压管道固定座7的一侧时,顶杆8将连接有顶块11的支撑板9顶入正负压管道固定座7一侧的凸起结构内,从而对其内的正压供氧管1或负压吸引管2起到关闭的作用,则顶杆8半径较小的一侧的半圆运动到正负压管道固定座7的另一侧,在第一弹簧10的弹力作用下,第一弹簧10拉动固定有顶块11的支撑板9移出正负压管道固定座7的凸起结构,从而对正负压管道固定座7的凸起结构内的负压吸引管2或正压供氧管1起到打开的作用,进而实现正压供氧管1和负压吸引管2的交替打开或关闭,保证氧气在进入过程中时,负压吸引管2处于闭合状态,将呼出废气或液体分泌物输出体内时正压供氧管1处于闭合状态,通过调控外部旋转装置的转动频率能够控制本实用新型的交替控制开关的开关频率,进而控制进气和呼气引出频率。

实施例3

一种正负压交替呼吸支持系统,包括交替控制氧气输送和呼出废气引出的正负压交替控制装置。

所述正负压交替控制装置包括正压供氧管1、负压吸引管2和正负压交替控制器;

所述正压供氧管1和负压吸引管2如实施例1所述;所述正负压交替控制器为双交替控制开关连用,使用时,将正压供氧管1安装在一个交替控制开关一侧的正负压管道固定座7的凸起结构内,将负压吸引管2安装在另一个交替控制开关一侧的正负压管道固定座7的凸起结构内,通过分别控制两个交替控制开关的外接旋转装置来控制两个交替控制开关的顶杆8的运动方向,确保正压供氧管1在工作时,负压吸引管2处于关闭状态,实现正压供氧管1和负压吸引管2的交替打开或关闭,通过分别控制两个交替控制开关的外部旋转装置的转动频率能够分别控制进气和呼气引出频率。

实施例4

一种正负压交替呼吸支持系统,包括交替控制氧气输送和呼出废气引出的正负压交替控制装置。

所述正负压交替控制装置包括正压供氧管1、负压吸引管2和正负压交替控制器;

如图5-9所示,所述正压供氧管1和负压吸引管2如实施例1所述;所述正负压交替控制器包括进出气活塞筒12,所述进出气活塞筒12的一侧设有第一氧气入口13,所述进出气活塞筒12通过第一氧气入口13与供氧装置相连,所述第一氧气入口13上设有第一单向阀14,所述供氧装置内输出的氧气只能通过第一单向阀14进入进出气活塞筒12内,而不能从进出气活塞筒12内返回;与所述第一氧气入口13相同一侧的进出气活塞筒12上设有第一氧气出口15,所述进出气活塞筒12通过第一氧气出口15与所述正压供氧管1相连,所述第一氧气出口15上设有第二单向阀16,所述氧气通过第二单向阀16只能从进出气活塞筒12向正压供氧管1输入,而不能返回进出气活塞筒12内;与所述第一氧气出口15相同一侧的进出气活塞筒12上设有第一正压可调安全逸出阀17,所述第一正压可调安全逸出阀17包括第一套筒1701,所述第一套筒1701内垂直贯穿设有第一套杆1702,所述第一套筒1701底部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进出气活塞筒12相连通,用于将进出气活塞筒12内的氧气通入所述第一套筒1701内,所述第一套筒1701与外界相连通,所述第一套杆1702上从至下依次套设有第二弹簧1703、第一安全阀片1704和第一可调阀片1705,所述第一套杆1702外壁上设有螺纹,所述第一可调阀片1705内壁上设有螺纹,所述第一可调阀片1705与第一套杆1702螺纹连接,所述第一安全阀片1704和所述第一套杆1702可移动连接,所述第一可调阀片1705上设有通孔用于通入进出气活塞筒12内的氧气,所述第一可调阀片1705外周设有密封圈,防止氧气从第一可调阀片1705与所述第一套筒1701的接触处泄露,所述第一套筒1701内壁两侧设有凸棱,所述第一安全阀片1704和第一可调阀片1705外周设有与所述凸棱相匹配的凹槽,用于对所述第一安全阀片1704和第一可调阀片1705周向的固定,防止在安装的过程中发生倾斜;所述进出气活塞筒12内依次设有第一进气活塞头18、第一进气活塞杆19、第一进气从动轮20、第一进气主动轮21和第一进气动力装置22,所述第一进气活塞头18与第一进气活塞杆19固定相连,所述第一进气活塞杆19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进气从动轮20上,所述第一进气从动轮20与第一进气主动轮21相啮合,所述第一进气主动轮21与所述第一进气动力装置22的动力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一进气动力装置22可以选用但不限于电机,所述第一进气动力装置22位于与所述第一氧气入口13、第一氧气出口15或第一正压可调安全逸出阀17相对位置的一侧,所述第一进气动力装置22带动第一进气主动轮21转动,所述第一进气主动轮21驱动第一进气从动轮20转动,进而带动第一进气活塞杆19和第一进气活塞头18来回做活塞运动;所述进出气活塞筒12上与所述第一氧气入口13、第一氧气出口15或第一正压可调安全逸出阀17相对位置的一端设有第一负压气体入口23、第一负压气体出口24和第一负压可调安全进气阀25,所述第一负压气体入口23与所述负压吸引管2相连,所述负压吸引管2上设有第一液体储囊26,所述第一液体储囊26的出口处设有第一防水透气阀27,患者呼出的气体引出过程中会分泌液体分泌物,当液体分泌物输送到第一液体储囊26时,液体分泌物由于重力作用落入第一液体储囊26内,从而防止液体分泌物污染后面的装置,通过设置第一防水透气阀27能进一步防止液体进入后部的装置,所述第一负压气体入口23上设有第三单向阀28,患者呼出的废气通过第三单向阀28只能进入所述进出气活塞筒12,而不能反向逸出;所述第一负压气体出口24与负压吸引装置相连,所述第一负压气体出口24上设有第四单向阀29,所述进出气活塞筒12内的呼出废气只能通过第四单向阀29向所述负压吸引装置内排出,而不能反向进入进出气活塞筒12内;所述第一负压可调安全进气阀25包括第二套筒2501,所述第二套筒2501内垂直贯穿设有第二套杆2502,所述第二套筒2501底部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第二套筒2501相连通,所述第二套筒2501与外界相连通,所述第二套杆2502上从至下依次套设有第二可调阀片2503、第二安全阀片2504和第三弹簧2505,所述第二套杆2502外壁上设有螺纹,所述第二可调阀片2503内壁上设有螺纹,所述第二可调阀片2503与第二套杆2502螺纹连接,所述第二安全阀片2504和所述第二套杆2502可移动连接,所述第二套杆2502底部设有放置所述第三弹簧2505的限位块,

所述第二可调阀片2503上设有通孔,所述第二可调阀片2503外周设有密封圈,防止外界空气从第二可调阀片2503与所述第二套筒2501的接触处进入第二套筒2501内,所述第二套筒2501内壁两侧设有凸棱,所述第二安全阀片2504和第二可调阀片2503外周设有与所述凸棱相匹配的凹槽,用于对所述第二安全阀片2504和第二可调阀片2503周向的固定,防止在安装的过程中发生倾斜。

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进气活塞头18将进出气活塞筒12内的空间分隔为正负压两侧,使用时,氧气从外接供氧装置内通过第一单向阀14进入进出气活塞筒12正压的一侧,进出气活塞筒12内的第一进气动力装置22带动第一进气主动轮21转动,第一进气主动轮21驱动第一进气从动轮20转动,从而带动第一进气从动轮20上的第一进气活塞杆19和第一进气活塞头18来回进行活塞运动,从而推动进出气活塞筒12内的氧气通过第一单向阀14进入正压供氧管1内,从而输入患者头侧,当所述进出气活塞筒12内正压一侧的氧气压力小于所述第二弹簧1703的弹力时,第二弹簧1703通过弹力顶住第一可调阀片1705上的第一安全阀片1704,使得氧气不能通过第一可调阀片1705上的通孔进入第一套筒1701内;当进出气活塞筒12内正压一侧的氧气压力大于所述第二弹簧1703的弹力时,氧气的压力将第一可调阀片1705上的第一安全阀片1704顶上,氧气进入第一套筒1701内,从而与外界大气相连通,起到泄压的作用,防止因为进入患者体内的氧气压力过大而对患者的肺部造成冲击或损伤,通过调节所述第一可调阀片1705在第一套杆1702上的相对位置,能够调节所述第二弹簧1703的压缩量,从而控制进出气活塞筒12内氧气的压力极限值;呼出废气在负压吸引装置的牵引下通过第三单向阀28进入进出气活塞筒12负压的一侧,进而从负压一侧的第一负压气体出口24进入负压吸引装置内,所述第一进气活塞头18和第一进气活塞杆19在对正压的一侧进行推动作用时,即可对负压的一侧起到拉动作用,从而能够保证进出气活塞筒12两侧的正负压能够交替进行工作,通过调节第一进气动力装置22的动力输出速度,能够调控第一进气主动轮21和第一进气从动轮20的转动速度,进而控制第一进气活塞头18的活塞运动频率,从而起到对进气和呼气引出的频率进行控制;当所述外界大气压力小于所述第三弹簧2505的弹力时,第三弹簧2505通过弹力顶住第二可调阀片2503下的第二安全阀片2504,使得外界大气不能通过第二可调阀片2503上的通孔进入第二套筒2501内;当外界大气的压力大于所述第三弹簧2505的弹力时,外界大气的压力将第二可调阀片2503下的第二安全阀片2504顶下,进入第二套筒2501内,所述第二套筒2501与所述进出气活塞筒12的负压侧相连通,从而起到升压的作用,防止因为负压吸引装置的吸力过大而对患者的肺部造成损伤,通过调节所述第二可调阀片2503在第二套杆2502上的相对位置,能够调节所述第三弹簧2505的压缩量,从而控制进出气活塞筒12内负压侧的压力极限值。

优选的,所述第一进气活塞杆19为可伸缩并临时锁定的长度可调节杆,能够调控一次氧气的进气量和一次呼出废气的引出量,将第一进气活塞杆19调长,则其做活塞运动的距离就较短,则进出气活塞筒12内的氧气和呼出废气容量就较小;同样的原理,所述第一进气从动轮20上设有第一滑动槽201,所述第一进气活塞杆19可移动地安装在第一滑动槽201上,通过设置第一滑动槽201,所述第一进气活塞杆19与所述第一进气从动轮20之间的距离能够进行调节,从而起到调节活塞运动量的效果。

实施例5

一种正负压交替呼吸支持系统,包括交替控制氧气输送和呼出废气引出的正负压交替控制装置。

所述正负压交替控制装置包括正压供氧管1、负压吸引管2和正负压交替控制器;

如图10和11所示,所述正压供氧管1和负压吸引管2如实施例1所述;所述正负压交替控制器包括正压频率控制器和负压频率控制器;

所述正压频率控制器包括进气活塞筒30,所述进气活塞筒30上设有与外接供氧装置相连的第二氧气入口31,当氧气从外接供氧装置进入进气活塞筒30时,氧气的进气压力能够起到有效的缓冲作用,所述第二氧气入口31上设有第五单向阀32,所述供氧装置的氧气只能通过第五单向阀32进入进气活塞筒30而不能从进气活塞筒30内返回,所述进气活塞筒30内依次设有第二进气活塞头33、第二进气活塞杆34、第二进气从动轮35、第二进气主动轮36和第二进气动力装置37,所述第二进气动力装置37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进气主动轮36相连,所述第二进气主动轮36与所述第二进气从动轮35相啮合,所述第二进气活塞杆34一端安装在所述第二进气从动轮35上,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进气活塞头33相固定,所述第二进气动力装置37可以选用但不限于电机,所述第二进气动力装置37带动第二进气主动轮36转动,所述第二进气主动轮36驱动所述第二进气从动轮35转动,从而带动第二进气从动轮35上的第二进气活塞杆34和第二进气活塞头33来回进行活塞运动;所述进气活塞筒30上未设置第二进气动力装置37的一侧设有第二氧气出口38,所述第二氧气出口38与所述正压供氧管1相连,所述第二氧气出口38上设有第六单向阀39,所述进气活塞筒30内的氧气通过第六单向阀39进入正压供氧管1输入患者头侧,氧气不能通过第六单向阀39返回进入进气活塞筒30,所述第二氧气出口38相邻的进气活塞筒30上设有所述第一正压可调安全逸出阀17,

优选的,所述第二进气活塞杆34为可伸缩并临时锁定的长度可调节杆,能够调控一次氧气的进气量,将第二进气活塞杆34调长,则其活塞运动的距离就较短,则进气活塞筒30内的氧气容量就较小,因而一次活塞运动的进氧量就少;同样的原理,所述第二进气从动轮35上设有第二滑动槽40,所述第二进气活塞杆34可移动地安装在第二滑动槽40上,通过设置第二滑动槽40,所述第二进气活塞杆34与所述第二进气从动轮35之间的距离能够进行调节,从而起到调节活塞运动的进氧量的效果;

使用时,氧气从外接供氧装置内通过第五单向阀32进入进气活塞筒30内,进气活塞筒30内的第二进气动力装置37带动第二进气主动轮36转动,所述第二进气主动轮36驱动第二进气从动轮35转动,从而带动第二进气从动轮35上的第二进气活塞杆34和第二进气活塞头33来回进行活塞运动,从而推动进气活塞筒30内的氧气通过第六单向阀39进入正压供氧管1进入患者头侧,当所述进气活塞筒30内的氧气压力小于所述第一正压可调安全逸出阀17设定的压力值时,使得氧气正常进入患者头侧;当进气活塞筒30内的氧气压力大于所述第一正压可调安全逸出阀17设定的压力值时,所述第一正压可调安全逸出阀17能够起到泄压的作用,防止因为进入病人体内的氧气压力过大而对病人的肺部造成冲击或损伤;

所述负压频率控制器包括与所述负压吸引管2相连的第二液体储囊41,所述第二液体储囊41的出口端设有第二防水透气阀42,所述第二液体储囊41的出口端与出气活塞筒43上的第二呼出废气入口44相连,所述第二呼出废气入口44上设有第七单向阀45,所述呼出废气只能通过第七单向阀45进入出气活塞筒43而不能反向逸出,所述出气活塞筒43内的一端通过密封的出气活塞头46与出气活塞杆47相连,在出气活塞杆47的推动下,出气活塞头46能够沿着出气活塞筒43的内壁前后移动,所述出气活塞杆47的另一端与出气从动轮48相固定,所述出气从动轮48与出气主动轮49相啮合,所述出气主动轮49与出气动力装置50的动力输出端相固定,所述出气动力装置50可以选用但不限于电机,所述出气动力装置50驱动出气主动轮49转动,所述出气主动轮49带动出气从动轮48转动,从而带动出气从动轮48上的出气活塞杆47和出气活塞头46来回做活塞运动;所述出气活塞筒43上未设置出气动力装置50的一侧设有第二呼出废气出口51,所述第二呼出废气出口51与外接负压吸引装置相连,所述第二呼出废气出口51上设有第八单向阀52,所述出气活塞筒43内的呼出废气仅能通过第八单向阀52排入外接负压吸引装置,而不能返回进入出气活塞筒43内,与所述第二呼出废气出口51相邻的出气活塞筒43上设有所述第一负压可调安全进气阀25;

使用时,呼出废气在外接负压吸引装置的牵引下通过第七单向阀45进入出气活塞筒43内,出气活塞筒43内的出气动力装置50带动出气主动轮49转动,所述出气主动轮49驱动出气从动轮48转动,从而带动出气从动轮48上的出气活塞杆47和出气活塞头46来回进行活塞运动,从而推动出气活塞筒43内的呼出废气通过第八单向阀52进入外接负压吸引装置内,通过设定出气动力装置50的运动频率能够控制负压引出的频率,当所述外界大气压力小于所述第一负压可调安全进气阀25的设定值时,出气活塞筒43内的呼出废气正常排入负压吸引装置内;当外界大气的压力大于所述第一负压可调安全进气阀25的设定值时,所述第一负压可调安全进气阀25能够与外界大气相连通起到升压作用,防止因为负压吸引装置的吸力过大而对病人的肺部造成损伤。

优选的,所述出气活塞杆47为可伸缩并临时锁定的长度可调节杆,能够调控一次呼出废气的进气量,将出气活塞杆47调长,则其活塞运动的距离就较短,则出气活塞杆47内的呼出废气容量就较小,因而一次活塞运动的出气量就少;同样的原理,所述出气从动轮48上设有第三滑动槽53,所述出气活塞杆47可移动地安装在第三滑动槽53上,通过设置第三滑动槽53,所述出气活塞杆47与所述出气从动轮48之间的距离能够进行调节,从而起到调节活塞运动的出气量的效果。

使用时,能够通过分别控制第二进气动力装置37和出气动力装置50的运动频率,能够分别调控进气和呼出气体引出的频率,同时能够进行调控保证进气和呼气引出的交替进行。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负压呼气引出系统能够将患者呼出的气体有效的引出体外,防止患者体内二氧化碳废气的蓄积;通过正负压交替控制能够很方便的控制正压供氧管1和负压吸引管2的交替打开或关闭,保证氧气在进入过程中时,负压吸引管2处于闭合状态,将呼出废气或液体分泌物输出体内时正压供氧管1处于闭合状态。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