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韧带刨削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15485发布日期:2020-02-14 15:35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黄韧带刨削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脊柱外科手术器械,尤其涉及一种黄韧带刨削刀。



背景技术:

黄韧带是一层致密的黄色结缔组织,近端起于上位椎板下部深面,远端止于下位椎板上部浅面。黄韧带对脊柱后柱稳定性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保护着下方的硬脊膜。脊柱外科手术当中,在椎板切除减压或开窗减压过程中,需切除椎板间黄韧带。对于坚韧的黄韧带,往往都是通过近乎于撕裂的方式才能将其去除,如此一来损伤深部硬膜常出现硬脊膜破损,脑脊液漏,增加医源性损伤。目前切开黄韧带的方法一般是用小尖刀从表面向深部直接切割,容易损伤硬膜和神经根,极不安全。同时刮取黄韧带的刮刀不易抓握,在有限的空间内对黄韧带进行刮除对操作人员的操作要求较高,一旦伤到神经根,将给病人带来感觉或运动功能的障碍。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通过电机带动刮取黄韧带的黄韧带刨削刀。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黄韧带刨削刀,包括刀体、套筒、透明手持部和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套设有轴承,所述轴承的外壁与所述透明手持部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刀体的底部与所述旋转轴的顶部可拆卸连接,所述套筒套设在所述刀体外,且与所述透明手持部螺纹连接;所述刀体包括切割头、刀柄、插接柱、限位槽和橡胶圈,所述切割头设于所述刀柄的顶部,所述插接柱设于所述刀柄底部的中心处,所述限位槽开设于所述插接柱底部的一侧,所述橡胶圈套设于所述插接柱的外壁;所述套筒包括套筒本体、防护罩和设于套筒本体底部内壁的内螺纹,所述防护罩设于所述套筒本体的顶部,其中所述防护罩呈半圆环形,且在防护罩的顶部设置有倾斜的阻隔板,所述阻隔板的上表面呈凹陷状;所述透明手持部为空心柱体,其中所述透明手持部顶部的外壁设有环形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的外侧设有外螺纹;所述旋转轴包括旋转轴本体、限位块、卡接环和用于与电机连接的插接口,所述插接口设于所述旋转轴本体的底部,所述限位块设于旋转轴本体的上方,并与所述限位槽相匹配,所述卡接环设于所述旋转轴本体的顶部,并套设在所述限位块的外侧。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黄韧带刨削刀,可以通过在刀柄的末端连接电机,通过电机带动刮刀转动,不仅可以刮下致密的黄韧带,同时在切割头的顶部设有防护罩,避免切割头转动时伤到神经根,给病人带来感觉或运动功能的障碍。

进一步限定,所述切割头为半圆环的齿状刀头。

进一步限定,所述切割头为多角星状刀头。

进一步限定,所述切割头的高度等于所述防护罩的高度。

进一步限定,所述旋转轴上设有用于指示限位块所在位置的标志线,且所述限位槽开口方向指向所述切割头的方向,上述限定是为了便于操作人员知悉切割头在脊椎内所指的方向。

进一步限定,所述刀体的长度为32cm。所述套筒的直径为3.75mm或4.3mm。

进一步限定,所述卡接环的高度小于所述限位块的高度,上述限定是为了保证刀柄内的限位块与限位槽先对准后再进行过盈配合连接。

进一步限定,所述插接柱的直径等于所述卡接环的内径。

进一步限定,所述橡胶圈内圆环与外圆环的径向距离为0.1~0.3mm。上述限定是为了避免橡胶圈过厚或过薄不利于刀柄与旋转轴的固定。

进一步限定,所述防护罩的边沿处设有齿状的刮刀,上述限定是为了增加防护罩与黄韧带的接触面,避免套筒滑动。

进一步限定,所述切割头的直径小于所述刀柄的直径。上述限定是为了防止由于切割头过大而无法将套筒套入,完成安装。

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技术而言,在刀体外套设有套管,并通过电机与刀体的末端连接,实现通过电机带动刀体对黄韧带进行刨削,解决了由于黄韧带过于坚韧而难以刮下的问题,在刨削刀伸入病人脊椎内时,通过保护罩保护神经根免受切割头的刮伤,同时在透明手持部上设有标志线,便于医生识别刀头的方向,切割头可拆卸连接并通过套筒保护,便于更换切割头,清理夹杂在套筒内的黄韧带,同时又避免切割头脱落,既给手术医生带来了便利,又减少病人所受到的痛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黄韧带刨削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黄韧带刨削刀的剖面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使用新型黄韧带刨削刀中刀体与旋转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黄韧带刨削刀中防护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黄韧带刨削刀中切割头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黄韧带刨削刀中切割头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对应标示分别为:1-刀体,2-套筒,3-透明手持部,4-旋转轴,5-轴承,11-切割头,12-刀柄,13-插接柱,14-限位槽,15-橡胶圈,21-套筒本体,22-防护罩,23-内螺纹,24-阻隔板,25-刮刀,31-延伸部,32-外螺纹,33-标志线,41-旋转轴本体,42-限位块,43-卡接环,44-插接口,111-多角星状刀头,112-半圆环齿状刀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的黄韧带刨削刀包括刀体1、套筒2、透明手持部3、旋转轴4和轴承5。所述旋转轴4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套设有轴承5,所述轴承5的外壁与所述透明手持部3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刀体1的底部与所述旋转轴4的顶部可拆卸连接,所述套筒2套设在所述刀体1外,且与所述透明手持部3螺纹连接。如图4、图5所示的刀体1包括切割头11、刀柄12、插接柱13、限位槽14和橡胶圈15。所述切割头11设于所述刀柄12的顶部,所述插接柱13设于所述刀柄12底部的中心处,所述限位槽14开设于所述插接柱13底部的一侧,所述橡胶圈15套设于所述插接柱13的外壁。如图2、图6所示,所述套筒2包括套筒本体21、防护罩22和设于套筒本体21底部内壁的内螺纹23,所述防护罩22设于所述套筒本体21的顶部,其中所述防护罩22呈半圆环形,且在防护罩22的顶部设置有倾斜的阻隔板24,所述阻隔板24的上表面呈凹陷状。如图2、图3所示,所述透明手持部3为空心柱体,其中所述透明手持部3顶部的外壁设有环形的延伸部31,所述延伸部31的外侧设有外螺纹32。如图4、图5所示,所述旋转轴4包括旋转轴本体41、限位块42、卡接环43和用于与电机连接的插接口44,所述插接口44设于所述旋转轴本体41的底部,所述限位块42设于旋转轴本体41的上方,并与所述限位槽14相匹配,所述卡接环43设于所述旋转轴本体41的顶部,并套设在所述限位块42的外侧。如图7所示,所述切割头11为半圆环的齿状刀头112。所述切割头11的高度等于所述防护罩22的高度。所述旋转轴4上设有用于指示限位块42所在位置的标志线33,且所述限位槽14开口方向指向所述切割头11的方向。所述刀体1的长度为32cm。所述套筒2的直径为3.75mm或4.3mm。所述卡接环43的高度小于所述限位块42的高度。所述插接柱13的直径等于所述卡接环43的内径。所述橡胶圈15的厚度为0.1~0.3mm。所述防护罩22的边沿处设有齿状的刮刀。所述切割头11的直径小于所述刀柄12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前,首先将套筒2从透明手持部3旋下,选择顶部设有半圆环齿状刀头112的刀体11,其中刀体1上的切割头11与所述刀柄12为一体结构,将刀体1与旋转轴4进行安装,在安装时,插接柱13底部的限位槽14首先与旋转轴4顶端的限位块42对齐,随后向下按压刀柄12,由于在插接柱13外套设有0.1~0.3mm厚的橡胶圈15,因此在向下按压时,由于效橡圈15被挤入卡接环43内,使卡接环43与插接柱13过盈配合连接,避免刀体1松动,影响手术效果,在刀体1安装完毕后,将套筒2从上之下套在刀体1外,并通过套筒2底部的内螺纹23与延伸部31顶部的外螺纹32进行螺纹连接,并将手术用电机的输出端与旋转轴4末端的插接口44插接,完成刨削刀的安装。将套筒2伸入患者脊椎内,透过透明手持部3观察旋转轴4上的标志线33,来确认切割头11所指的方向,随后启动电机,通过旋转轴4带动刀体1旋转,刮取病人体内的黄韧带,刀头转动时带动黄韧带转动,当刀头端转入防护罩22内时,将黄韧带从脊椎内壁撕下。旋转轴4的顶部与底部套设有轴承5,且刀体1套设在套筒2内,因此电机转动时,透明手持部3与套筒2不会发生转动,可以避免套筒2在病人脊椎内快速转动对病人造成伤害。同时由于套筒2的顶部设有防护罩22,且防护罩22的顶部设有阻隔板24,因此可以避免在切割头11转动时损伤病人的神经根,同时在套筒2伸入病人的脊椎内时,倾斜的阻隔板24可以将神经根引导至切割头11刮取范围的另一侧,避免神经根受损,由于黄韧带在脊椎内为不规则状,医生可以通过操作透明手持部3带动套筒2,调整保护罩22的方向,来实现对脊椎内指定方向的黄韧带刮除,并且在保护罩22的边沿设有齿状的刮刀25,用于增加保护罩22与黄韧带的接触面,防止套筒2在脊椎内发生转动或滑动,影响刮取效果。

实施例2: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和图8所示的黄韧带刨削刀包括刀体1、套筒2、透明手持部3、旋转轴4和轴承5。所述旋转轴4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套设有轴承5,所述轴承5的外壁与所述透明手持部3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刀体1的底部与所述旋转轴4的顶部可拆卸连接,所述套筒2套设在所述刀体1外,且与所述透明手持部3螺纹连接。如图4、图5所示的刀体1包括切割头11、刀柄12、插接柱13、限位槽14和橡胶圈15。所述切割头11设于所述刀柄12的顶部,所述插接柱13设于所述刀柄12底部的中心处,所述限位槽14开设于所述插接柱13底部的一侧,所述橡胶圈15套设于所述插接柱13的外壁。如图2、图6所示,所述套筒2包括套筒本体21、防护罩22和设于套筒本体21底部内壁的内螺纹23,所述防护罩22设于所述套筒本体21的顶部,其中所述防护罩22呈半圆环形,且在防护罩22的顶部设置有倾斜的阻隔板24,所述阻隔板24的上表面呈凹陷状。如图2、图3所示,所述透明手持部3为空心柱体,其中所述透明手持部3顶部的外壁设有环形的延伸部31,所述延伸部31的外侧设有外螺纹32。如图4、图5所示,所述旋转轴4包括旋转轴本体41、限位块42、卡接环43和用于与电机连接的插接口44,所述插接口44设于所述旋转轴本体41的底部,所述限位块42设于旋转轴本体41的上方,并与所述限位槽14相匹配,所述卡接环43设于所述旋转轴本体41的顶部,并套设在所述限位块42的外侧。如图8所示,所述切割头11为多角星状刀头111。所述切割头11的高度等于所述防护罩22的高度。所述旋转轴4上设有用于指示限位块42所在位置的标志线33,且所述限位槽14开口方向指向所述切割头11的方向。所述刀体1的长度为32cm。所述套筒2的直径为3.75mm或4.3mm。所述卡接环43的高度小于所述限位块42的高度。所述插接柱13的直径等于所述卡接环43的内径。所述橡胶圈15的厚度为0.1~0.3mm。所述防护罩22的边沿处设有齿状的刮刀。所述切割头11的直径小于所述刀柄12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前,首先将套筒2从透明手持部3旋下,选择顶部设有多角星状结构111的刀体11,其中多角星状刀头111为正8角星状径向剖开的形状,该结构的切割头111结构更为稳定,适用于黄韧带较厚且难以撕下的情形,刀体1上的切割头11与所述刀柄12为一体结构,将刀体1与旋转轴4进行安装,在安装时,插接柱13底部的限位槽14首先与旋转轴4顶端的限位块42对齐,随后向下按压刀柄12,由于在插接柱13外套设有0.1~0.3mm厚的橡胶圈15,因此在向下按压时,由于效橡圈15被挤入卡接环43内,使卡接环43与插接柱13过盈配合连接,避免刀体1松动,影响手术效果,在刀体1安装完毕后,将套筒2从上之下套在刀体1外,并通过套筒2底部的内螺纹23与延伸部31顶部的外螺纹32进行螺纹连接,并将手术用电机的输出端与旋转轴4末端的插接口44插接,完成刨削刀的安装。将套筒2伸入患者脊椎内,透过透明手持部3观察旋转轴4上的标志线33,来确认切割头11所指的方向,随后启动电机,通过旋转轴4带动刀体1旋转,刮取病人体内的黄韧带,切割头11转动时,切割头与黄韧带接触并带动黄韧带转动,将黄韧带卷入防护罩22内,并通过防护罩22边沿的刮刀25配合将黄韧带撕下,既便于撕下黄韧带,又能避免切割头11被黄韧带卡住难以转动,加大手术的难度。旋转轴4的顶部与底部套设有轴承5,且刀体1套设在套筒2内,因此电机转动时,透明手持部3与套筒2不会发生转动,可以避免套筒2在病人脊椎内快速转动对病人造成伤害。同时由于套筒2的顶部设有防护罩22,且防护罩22的顶部设有阻隔板24,因此可以避免在切割头11转动时损伤病人的神经根,同时在套筒2伸入病人的脊椎内时,倾斜的阻隔板24可以将神经根引导至切割头11刮取范围的另一侧,避免神经根受损,由于黄韧带在脊椎内为不规则状,医生可以通过操作透明手持部3带动套筒2,调整保护罩22的方向,来实现对脊椎内指定方向的黄韧带刮除,并且在保护罩22的边沿设有齿状的刮刀25,用于增加保护罩22与黄韧带的接触面,防止套筒2在脊椎内发生转动或滑动,影响刮取效果。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黄韧带刨削刀进行了详细介绍,具体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如所述切割头的形状不限于正8角星形状,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