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脑内血肿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34383发布日期:2019-11-27 18:10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进的脑内血肿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是一种适用于脑出血病人微创引流的装置,具体的说是一种改进的脑内血肿引流管。



背景技术:

在神经外科的在脑出血病人的手术治疗过程中,尤其基底节脑内血肿微创钻孔引流术,需要用到引流管。当置管成功后为了尽量将已经凝固的血块引流出颅外,需要注入尿激酶,将已凝结的血块溶解。目前,常规的引流管都是一个管腔的,在操作时,必须将药物通过引流管腔注入脑内血肿中心,再从同一管腔将溶解的血肿引流。此种操作容易在注入药物时,将残留在管腔内血块逆向冲入颅内,影响引流效果,而且,还容易将管腔内细菌逆向带入颅内,增加颅内感染机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当前在脑出血病人微创引流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一种改进的脑内血肿引流管,可以有效避免在注入药物时发生血块逆行的问题,减小感染的风险,为提高手术质量提供有利条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改进的脑内血肿引流管,包括主管和副管,所述主管和副管的前部相互并排并共用侧壁,使其横截面为“8”字形,并在尾端部分相互分离;所述主管的前端通过封闭块封闭;所述副管的前端与所述主管相连通,或与设于所述封闭块上的球头相连通;该球头为中空,其壁上设有多个雾化孔;所述主管前端侧壁上设有多个引流孔;所述主管的尾端连接引流装置;所述副管的尾端连接肝素帽。

进一步的,所述副管外径小于主管外径。

进一步的,所述副管前端与所述主管前端设有相互贯通的通孔,使所述副管与所述主管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封闭块为圆盘形或半球形,由加厚硅胶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球头为半球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以通过不同的管腔进行注入药物与血块引流,有效避免发生血块逆行的风险,确保血肿引流的顺利进行,为提高手术质量创造有利条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剖视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剖视示意图。

其中:1-封闭块;2-引流孔;3-主管;4-引流腔;5-药物腔;6-副管;7-通孔;8-球头;9-雾化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和2所示,一种改进的脑内血肿引流管,包括主3管和副管6,所述主管3和副管6的前部相互并排并共用侧壁,使其横截面为“8”字形,方便插入操作。所述主管3外径约为4.5mm,其内部的引流腔4的直径约为3mm,所述副管6外径约为2mm,其内部的药物腔5的直径约为0.5mm,以便减小整体的横截面面积,从而可减小手术创口,利于术后恢复。所述主管3的前端通过封闭块1封闭。该封闭块1为半球形,由加厚硅胶制成,可方便其插入血块。所述主管3前端侧壁上设有多个引流孔4,以便将血块吸入所述主管3的引流腔4而排出脑外。该引流孔4可以是2*3mm的椭圆形,共4-5个,均匀分布。所述副管6前端与所述主管3前端的相互连接处设有贯通的通孔7,使所述副管6中的药物腔5与所述主管3中的引流腔4相连通,以便将溶解血块的药物经过所述药物腔5和通孔7后进入所述引流腔4的前端部,再通过所述引流孔2流入血块中,对血块进行溶解。所述主管3和副管6的尾端相互分离,分别连接负压装置和肝素帽,以便向所述主管3提供负压,以及向所述副管6注入溶解血块的药物。所述引流管的总长约300mm,并在距尾端50mm处使所述主管3与副管6分开。

实施例二。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主要区别为:所述主管3前端的封闭块1为圆盘形,并在该封闭块1的前部设有半球形的球头8。该球头8为中空,并通过通孔7与所述副管6的药物腔5相连通。该球头8的壁上设有多个雾化孔9,使流入的药物通过该雾化孔9流入血块。该雾化孔9较小,其直径约为0.3mm,可以使药物有效雾化,提高效力。该雾化孔9可以是六个,并均匀设置于所述球头的六个方向上,以便加快血块的溶解。

本实用新型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