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人工可控灌注功能的光纤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55110发布日期:2019-12-20 19:46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有人工可控灌注功能的光纤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在微创内镜手术中应用的手术器械。



背景技术:

泌尿系结石又称为尿石症(urolithiasis),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之一,在泌尿外科住院患者中占居首位。我国泌尿系结石发病率为1%~5%,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加趋势,年新发病率约为150~200/10万人。位于输尿管、肾盂或肾盏的结石称为上尿路结石,可以引起肾输尿管梗阻,不仅会出现严重的肾绞痛,可能导致肾功能损害。随着内镜技术的进步,输尿管镜与经皮肾镜等内镜碎石手术逐渐广泛应用于这一领域。目前,激光技术结合各种内镜治疗上尿路结石已被国内外泌尿外科医师广为接受,随着内镜的不断改进,激光已经可以到达尿路的各个部位,从而使尿路结石的治疗效果明显提高。

在内镜激光碎石术中,激光产生的爆破力会造成激光光纤抖动,患者呼吸运动、器官活动也可能造成结石及周围组织移动,因此,手术医生需要时刻保持激光光纤处于受控状态,在激光工作的同时需要用手控制光纤,保持光纤稳定。有时因手术部位解剖结构、周围组织影响、结石移动,手术医生需要根据镜头与结石的距离或角度,适当伸缩调整光纤位置。由于手术中的情况瞬息万变,距离或角度的变化幅度都在毫厘之间,客观上这就要求手术医生时刻控制激光光纤,根据情况适当调整光纤的位置。

因尿路空间有限,在不充盈的情况下,几乎处于闭合状态,因此,在内镜激光碎石术中,需要持续向尿路内灌注生理盐水。通常情况下,内镜操作时需在手术台旁悬挂灌注液体袋,液体袋连接注水管道,注水管道再与内镜进水口直接连接,灌注液体在重力作用下,经过注水管道及内镜工作通道进入尿路。此时的灌注压力取决于悬挂液体的高度,灌注液平面高度固定时,内镜下的灌注压力也基本恒定。有时,因尿路狭窄、结石嵌顿、粘膜水肿、出血、感染、结石碎片浮动等原因,操作空间进一步狭小,内镜下视野不清晰,影响进一步手术操作。此时,在术中需要间断向尿路内加压灌注。加压灌注的目的在于扩张尿路,冲开血块或结石碎片,使内镜下视野更加清晰,以便继续完成镜下激光碎石等操作。尽管现有技术中可以采用持续加压水泵来解决上述问题,但持续加压注水可控性差,可能引起目标结石的移动,而且还可能造成尿路内压力持续增加,提高了围手术期感染风险。因而在上述情况下,手术医生目前在术中更多的还是采用人工可控的灌注方式,常用注射器间断加压注水,这样既可以保证内镜下视野清晰,又能够提高灌注压力的可控性。

综上所述,内镜激光碎石术中需要时刻控制激光光纤,同时人工可控灌注也是术中的常用操作,只有这两项操作相互配合,才能保证手术顺利高效地进行,但目前现有技术中并没有专用器械能够方便地帮助手术医生同时协调完成这两项操作。现有技术存在一些方便手术医生控制调整光纤位置的器械,例如cn103330593a、cn2812860y等,但是此类器械没有注水功能,也没有可调节注水的装置,需要额外的器械辅助注水,因此操作不便;而且此类设备的套管深入到内镜腔内后还会影响内镜注水通道的通畅,降低了灌注的流量。cn108201469a和cn201564599u是属于具有灌注功能的此类器械,但是也都存在灌注腔隙有限,不能瞬间有效提供较大灌注流量从而影响加压冲洗效果的问题;而且两者在灌注可控性上都较差,控制阀和水量开关的使用不利于精确把握单次灌注流量;此外,还有诸如不利于小范围伸缩移动并固定光纤、不符合人体工学设计要求从而不方便使用等缺陷。

因此,目前在实际操作此类手术过程中,手术医生还是会经常遇到以下技术问题:

1.在术中难以通过手术医生单人完成握持激光光纤的同时进行人工可控灌注。由于手术医生在用一手把持内镜,另一手在碎石过程中需要握持激光光纤,以防止光纤移动,避免损害周围组织或内镜镜头。此时如果需要额外操作注射器加压注水,手术医生只能放弃激光光纤,换用注射器注水,注水后再换为握持光纤,继续进行碎石操作,如此降低了手术效率。如果手术医生一手把持内镜,另一手把持注射器注水,同时放弃激光光纤,而将激光光纤伸出镜头,虽然可以一边注水保持视野清晰,一边进行激光碎石,但是这样操作风险较大,由于此时光纤处于未固定状态,非常易于造成周围组织损伤,或者光纤回缩,损坏内镜镜头。

2.手术医生经常会请助手协助人工灌注。例如由助手把持注射器注水。这样虽然可以达到较佳的手术效果,但需要术者和助手密切配合。在实际内镜手术操作中,助手往往很难与手术医生完全合拍,如果配合不当,反而可能造成副损伤。而且,助手协助人工灌注时,无法进行其他辅助操作,如果不再增加助手则也会显著影响手术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在手术中可以由手术医生单手操作的器械,即一种带有人工可控灌注功能的光纤控制器,方便手术医生既可以控制光纤,同时又可以进行人工可控灌注,从而满足临床工作的实际需要。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光纤控制器包括光纤通道,在所述光纤通道的内部设有光纤导管;置入所述光纤导管内部的光纤能够与所述光纤导管形成良好的阻尼效果,从而所述光纤导管能够带动所述光纤于所述光纤通道中移动。光纤控制器还包括灌注通道,在所述灌注通道的内部设有出水管,用于输出灌注液。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光纤通道的后部侧面设有裂隙,与所述光纤导管直接或间接连接的按钮从所述裂隙伸出。同时,所述灌注通道具有横向部分和纵向部分;所述出水管置于所述横向部分内,在所述纵向部分内部偏上的位置具有注水器;所述注水器的前部设有一活塞,所述活塞能够做前后运动,从而能够改变所述注水器内部的容量和压力。进一步,所述注水器的上部和下部分别与所述出水管和进水管连接;在所述注水器和所述进水管连接处或者所述进水管内还设有第一单向阀门,当向所述注水器注水时,所述第一单向阀门能够开启,当所述注水器内压力增高时,所述第一单向阀门能够关闭。所述注水器连接出水管处设有第二单向阀门,当所述注水器向所述出水管注水时,所述第二单向阀门能够开启,当所述注水器内压力增高时,所述第二单向阀门能够开启,当所述注水器内压力低于所述出水管内压力时,所述第二单向阀门能够关闭,从而能够防止所述出水管内液体返流入注水器。

为了进一步方便单手操作,优选在所述光纤通道的内部设有光纤通道活塞,所述光纤通道活塞包绕所述光纤导管。其中,所述光纤通道活塞与所述光纤导管可以固定相连;或者,所述光纤通道活塞与所述光纤导管形成良好的阻尼效果,从而所述光纤通道活塞的移动能够带动所述光纤导管移动,如此能够更加方便地更换所述光纤导管。所述按钮与所述光纤通道活塞固定相连,且在所述光纤通道活塞和所述光纤通道的后端之间设有弹簧,这样所述光纤导管可以方便的复位。

进一步,所述光纤通道的前端和后端分别由前端胶塞和后端胶塞进行封闭,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后端胶塞和所述光纤通道活塞。

本实用新型针对灌注操作还进行了方便使用食指进行控制的设计。在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注水器由硬质材料制成,所述活塞与所述注水器的内壁紧密贴合,即活塞沿着所述注水器的内壁贴合移动。在另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注水器还可以由弹性材料制成,当所述活塞压迫所述注水器时能够直接改变所述注水器的形状,进而改变所述注水器内部的容量和压力;当所述活塞不压迫所述注水器时,所述注水器能够自动恢复初始形状、初始容量和初始压力。

优选地,所述活塞通过一连杆连接一扳机状按钮。所述扳机状按钮能够带动所述连杆和所述活塞做前后运动。进一步,所述连杆经过一套筒穿出所述灌注通道,如此,所述活塞将位于所述灌注通道内,所述扳机状按钮将位于所述灌注通道外。所述扳机状按钮的下方还可以设有滑槽,所述滑槽能够引导所述扳机状按钮做前后移动。

为了增加与现有通用灌注冲洗装置的匹配使用通用性,所述进水管向下延伸与设置于所述灌注通道底部表面的进水口相连,该进水口例如为标准进水口。

进一步,所述灌注通道的横向部分前端具有胶塞,所述出水管从所述胶塞穿出,所述出水管的末端连接有进水接头,从而方便与内镜设备进行连接。

同样为了方便单手操作,所述灌注通道也具有自动复位的设计。所述活塞的前方还设有注水器弹簧,当注水器是硬质材料制成时,所述注水器弹簧的两端可以分别固定于所述注水器的前端内壁和所述活塞的前表面。当所述注水器为弹性材料制成时,所述注水器弹簧的两端可以分别固定于所述灌注通道纵向部分的前端内壁和所述活塞的前表面。

为了进一步拓展本实用新型光纤控制器的适用场景,所述光纤通道和所述灌注通道之间还可以具有不同的位置关系。例如,所述光纤通道和所述灌注通道的横向部分相互平行并且相互固定连接。但是,所述光纤通道和所述灌注通道的横向部分之间也可以通过转轴连接,所述转轴设置于所述光纤通道和所述灌注通道横向部分两者的后部,例如优选位于所述光纤通道活塞初始位置的下方。如此,当所述转轴转动时,所述光纤通道和所述灌注通道横向部分之间的角度能够被调整。

光纤控制器的典型尺寸如下:所述光纤通道的长度例如为10cm;所述光纤导管的长度为15cm;所述光纤导管从所述光纤通道的前端伸出的长度为5cm。为了保护光纤,所述光纤导管优选由刚性材料制成。为了适用于不同直径的激光光纤,所述光纤导管的内径例如为200微米、365微米、500微米或者600微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有人工可控灌注功能的光纤控制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手术医生能够实现单人单手握持器械,单手可以同时实现控制激光光纤和人工可控灌注的操作。

2.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器操作简便、反应灵敏,可以更好地根据内镜手术中的需要,随时调节光纤位置及注水压力,可以更便捷地保持内镜下视野清晰,调整最佳操作距离与角度,有助于提高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3.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器更加符合人体工学设计,充分利用较为灵活的手指(食指和拇指)进行调节操作,充分发挥了手指的作用,不仅单手握持自然舒适,而且便于应对术中情况的瞬息变化,有助于提高手术效率。

4.本实用新型术的控制器可以通过指端感知操控效果,指端感受到的压力可以直接体现手术操作空间的实时压力,手术医生可以根据感知的压力变化做出精确调节,既保证内镜视野清晰,又可以避免长时间高压灌注引起的并发症。

5.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器利用活塞式注水器进行人工可控灌注,结构设计简单,使用方便快捷,不依赖灌注泵等其他设备,更便于开展应用和降低成本。

6.在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器中,光纤导管进入内镜操作通道时并不会占据大部分内镜操作通道,对通过内镜操作通道进行灌注及引流的影响较小。

7.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器利用单向阀门防止注水器返流,进一步可以达到良好的人工可控灌注效果。

8.在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器中,刚性的光纤导管可以防止本器械与内镜相对运动时在连接处对光纤产生剪切力,可以有效保护光纤,保障手术顺利进行。

9.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器与内镜连接简便,连接部均采用通用性设计,适用于各类内镜下激光手术治疗。

10.在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器中,内部具有单向阀门的注水器与注水管道和内镜进水口直接连通,使灌注更为通畅,即便在不使用注水器加压灌注时,常规灌注仍可持续进行。

1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完全利用机械构造,便于制作和维护,制作成本低廉,可做一次性使用。

附图说明

附图1:本实用新型光纤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本实用新型光纤控制器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本实用新型光纤控制器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本实用新型光纤控制器第三实施例角度改变状态示意图;

附图5:本实用新型光纤控制器操作手势示意图;

附图6:本实用新型光纤控制器连接手术器械示意图;

附图7:本实用新型光纤控制器调节光纤操作示意图;

附图8:本实用新型光纤控制器人工调控灌注操作示意图;

1-光纤通道、2-前端胶塞、3-后端胶塞、4-光纤导管、5-光纤通道活塞、6-弹簧、7-按钮、8-灌注通道、9-注水器、10-进水管、11-第一单向阀门、12-第二单向阀门、13-进水口、14-出水管、15-胶塞、16-进水接头、17-活塞、18-连杆、19-套筒、20-扳机状按钮、21-滑槽、22-挡板、23-注水器弹簧、24-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外科内镜系统进入狭小的自然腔道中进行手术的过程中,手术医生可以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器通过单手操作,在有效控制光纤的同时,还可以实现人工可控灌注,从而提高镜下视野清晰度,提高手术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有人工可控灌注功能的光纤控制器采用双通道结构,单手握持设计,方便食指和拇指分别控制灌注和光纤位置。光纤控制器的侧视图参见说明书附图1所示,其主要特征是,光纤通道1为一笔直管道,与l形灌注通道8的横向部分相连。l形灌注通道8的纵向部分内有一可与进水管10、出水管14相连的注水器9,注水器9与进水管10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单向阀门11,注水器9与出水管14连接处还设置有第二单向阀门12;注水器9中部设有一活塞17,通过连杆18与灌注通道8前方的扳机状按钮20相连。单手握持本实用新型的光纤控制器后,食指按压扳机状按钮20即可控制灌注。光纤通道1内有一光纤导管4,光纤导管4与一光纤通道活塞5相连,光纤通道活塞5与光纤通道1表面侧方按钮7相连,使用时光纤经该光纤导管4置入内镜,单手握持本光纤控制器后,拇指按压该按钮7可控制光纤位置。

实施例1

参见说明书附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具体结构说明如下。

光纤通道1位于整个光纤控制器的上部,具体为一横向笔直管道。该通道示例性的长度约为10cm,直径约为2cm,两端固定有前端胶塞2和后端胶塞3。其中前端胶塞2中心有一孔隙,后端胶塞3中心也有一孔隙,两孔隙连线位于光纤通道1中轴线位置,从而光纤导管4能够从上述两个孔隙中穿过并固定在光纤通道1的中轴线位置上。

所述光纤导管4也是笔直的管道,优选使用刚性非金属材质制作,例如聚丙烯、聚氯乙烯或聚碳酸酯等,如此在保证光纤导管4与其内部光纤之间具有理想的阻尼效果的同时,还能够防止光纤控制器与内镜相对运动时在连接处对光纤产生剪切力,从而可以有效保护光纤,保障手术顺利进行。所述光纤导管4的示例性尺寸例如为长度约15cm,外径约1.5mm。所述光纤导管4的内径可以根据手术中使用的不同激光光纤的直径设计不同的型号,例如所述内径为200微米、365微米、500微米或者600微米等,从而能够适用于不同尺寸的光纤,并且使置入的光纤与光纤导管4形成良好的阻尼效果,即当光纤导管4移动时,可带动光纤移动。优选地,这些不同内径的光纤导管4具有相同的外形尺寸。在初始位置时,所述光纤导管4经前端胶塞2和后端胶塞3的孔隙穿过,光纤导管4前端伸出所述前端胶塞2约4.5cm,光纤导管4后端伸出后端胶塞3约0.5cm,光纤导管4与前端胶塞2和后端胶塞3之间可以相对滑动。

进一步,所述光纤通道1内设有一可以沿所述光纤通道1的轴线做往复运动的光纤通道活塞5,该光纤通道活塞5包绕所述光纤导管4,并与所述光纤导管4固定相连。因此,当所述光纤通道活塞5移动时,能够带动所述光纤导管4移动,进而也能够带动光纤导管4内的激光光纤移动。优选地,该光纤通道活塞5可以通过光纤通道1侧方横向的裂隙与一个按钮7相连接,所述按钮7位于所述光纤通道1外表面侧方位置。因此,当向前推动按钮7时,可以带动上述光纤通道活塞5,进一步带动光纤导管4和激光光纤向前移动。反之,当向后拉动按钮7时,也可以带动上述光纤通道活塞5,进一步带动光纤导管4和激光光纤向后移动。优选地,所述光纤通道1表面侧方横向的裂隙沿着光纤通道1轴线的方向具有一定的长度,从而在该长度范围内可以推拉所述按钮7,具有一定长度尺寸的裂隙也能够起到对所述按钮7的限位作用。

为了进一步方便手术医生控制激光光纤的位置,还可以在所述光纤通道活塞5和所述后端胶塞3之间设置一个弹簧6,该弹簧6的两端连接在所述光纤通道活塞5和所述后端胶塞3上。因此,当向前推动所述按钮7时,可以使光纤通道活塞5沿光纤通道1轴线向前方运动并拉长所述弹簧6,然后松开所述按钮7时,所述弹簧6可以使光纤通道活塞5沿光纤通道1轴线自动向后方运动并回到初始位置。相反地,当向后拉动所述按钮7时,可以使光纤通道活塞5沿光纤通道1轴线向后方运动并压缩所述弹簧6,然后松开所述按钮7时,所述弹簧6可以使光纤通道活塞5沿光纤通道1轴线自动向前方运动并回到初始位置。显然,所述弹簧6的位置并不限于此,弹簧6也可以设置在所述光纤通道活塞5和所述前端胶塞2之间,该弹簧6的两端连接在所述光纤通道活塞5和所述前端胶塞2上,基于此,激光光纤可以自动复位的原理与弹簧6设置在所述光纤通道活塞5和所述后端胶塞3之间相同。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弹簧6的示例性长度为,当其在光纤通道活塞5和后端胶塞3之间时约为3cm,当其在光纤通道活塞5和前端胶塞2之间时约为7cm。由此,所述按钮7的位置距离所述后端胶塞3大概3cm,因此,当手术医生手握光纤控制器时,使用拇指即可实现所述按钮7的推拉,从而方便的控制激光光纤的位置。

说明书附图1中的光纤控制器为适合右手使用的设计,因而所述按钮7位于所述光纤通道1朝向纸外的方向。显然,可以根据使用者左右手使用习惯调整所述按钮7相对于所述光纤通道1的位置。例如使所述按钮7位于所述光纤通道1朝向纸内的方向,或者在所述光纤通道1的两侧都设有按钮7,则更能适合左右手交换使用。此外,结合所述弹簧6的长度、所述裂隙的位置的优化,还可以将所述按钮7设置于所述光纤通道1的上侧。

为了根据手术使用的激光光纤尺寸,方便地更换不同型号的光纤导管4,所述光纤通道活塞5也可以具有中心空隙,并且该孔隙的尺寸略小于所述光纤导管4的外径,从而所述光纤通道活塞5能够向所述光纤导管4提供足够大的摩擦力,以将所述光纤导管4固定保持在所述光纤通道活塞5的中间孔隙中,所述摩擦力能够保证在正常使用过程中所述光纤导管4不会与所述光纤通道活塞5之间产生相对运动。但是该摩擦阻力是可以被人工克服的,因而在需要更换不同型号的光纤导管4时,可以手工将所述光纤导管4从所述光纤通道活塞5的中间孔隙中拔出。

继续参见说明书附图1,所述灌注通道8为一“l”型管道,其与所述光纤通道1的下方固定相连。示例性的尺寸为,与所述光纤通道1相连并平行的横向部分长度约10cm,外部直径约2cm。“l”型另外一边的纵向部分外部高度约8cm,该部分的外部前后尺寸约4cm,该部分的外部厚度与上述横向部分相仿,约2cm。上述纵向部分的主体,在内部偏上的位置有一注水器9,所述注水器9的典型容量例如为20ml。所述注水器9下部后方与进水管10连接,在注水器9与进水管10的连接处或直接在进水管10的内部设有第一单向阀门11。因此,当向所述注水器9注水时,所述第一单向阀门11可向注水器9的方向开启,当所述注水器9内压力增高时,所述第一单向阀门11则关闭。所述进水管10向下延伸经灌注通道8底部偏后方穿出,在灌注通道8底部表面延伸为进水口13,通过该进水口13所述注水器9可与通用灌注管道密封连接,以实现持续补充灌注液体。

所述注水器9的顶部后方与出水管14相连,优选地,出水管14为质软塑料管。所述注水器9连接出水管14处设有第二单向阀门12,当注水器9内部压力增加时,所述第二单向阀门12能够打开进行灌注操作,当注水器9内部压力降低时,所述第二单向阀门12能够关闭,从而防止当注水器9内部压力降低时灌注液反灌。所述出水管14延伸于所述灌注通道8的横向部分,并于所述灌注通道8前端的胶塞15穿出,胶塞15可以避免软质的出水管14与灌注通道8的横向部分产生碰撞摩擦。优选地,所述出水管14在灌注通道8外延伸长度约为10cm,出水管14末端为一进水接头16,可与内镜通用进水口密封连接。

在手术中使用常规灌注时,灌注液体袋通过灌注管道与进水口13直接密封连接,出水管14末端的进水接头16可以与内镜统一进水口密封连接,灌注液在重力作用下,通过灌注管道经进水口13进入进水管10及注水器9,并通过出水管14进入内镜操作通道,此时第一单向阀门11及第二单向阀门12均能够处于开启状态,实现持续灌注。

在所述注水器9的内部,前端方向设有一活塞17,活塞17与注水器9内壁紧密贴合,从而在所述活塞17的后方注水器9内部形成密闭空间。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活塞17处于初始位置时,该空间内的容量例如约为15ml。所述活塞17可以在注水器9内前后活动,从而改变注水器9内的容量和压力。当所述活塞17向后移动时,所述注水器9内的压力增加,所述第一单向阀门11关闭,所述第二单向阀门12保持开启,从而所述注水器9中的灌注液体从出水口14被压出进入内镜操作通道,实现人工加压灌注。当所述活塞17向前移动时,所述注水器9内的压力降低,所述第一单向阀门11打开,从而灌注液可以经由进水口13补充到所述注水器9当中,即使注水器9内压力低于出水管14内压力,所述第二单向阀门12可以及时关闭,防止出水管14内液体返流入注水器9。

所述活塞17前方与一连杆18固定连接,连杆18的长度约为3cm,连杆18的中轴与光纤通道1的中轴平行,连杆18向前方延伸,经一套筒19穿出注水器9及灌注通道8,并且所述连杆18与套筒19之间可以相对滑动。进一步,所述连杆18的前方与一扳机状按钮20固定连接,示例性地,所述扳机状按钮20的高约2.5cm,宽约0.6cm。优选地,所述扳机状按钮20下方设有滑槽21,长度例如约为3cm的滑槽21可以引导所述扳机状按钮20在前后方向上进行移动,在初始位置时,扳机状按钮20位于所述滑槽21的上方前部。进一步,所述扳机状按钮20的前方还可以设有挡板22,挡板22上端与所述灌注通道8的横向部分底部前方相连,挡板22下端与所述滑槽21相连。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活塞17的前方还设有注水器弹簧23,固定连接于所述活塞17的前部与所述注水器9前部内壁。当所述注水器弹簧23处于原位时,所述活塞17位于注水器9的前部,所述活塞17后方注水器9内密闭空间的容量约15ml。当向后推挤所述扳机状按钮20时,所述扳机状按钮20在所述滑槽21的引导下向后移动,推挤所述连杆18并带动所述活塞17向后移动,造成所述注水器9内部的压力增加,所述第一单向阀门11关闭,所述第二单向阀门12保持开启,因此所述注水器9内的液体经所述出水管14加压排出。然后松弛所述扳机状按钮20时,在所述注水器弹簧23的拉动下,所述活塞17带动所述连杆18及所述扳机状按钮20向前移动,所述注水器9内部压力减低,所述第一单向阀门11开启,进水管10恢复向注水器9内供水,即使注水器9内压力低于出水管14内压力,所述第二单向阀门12可以及时关闭,防止出水管14内液体返流入注水器9。

不过,所述活塞17的复位方式并不限于此,例如还可以使用弹性带、弹性拨片,甚至直接利用负压使得注水器活塞17回到原位。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技术方案相比,除以下技术手段以外,其它均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参见说明书附图2所示,所述注水器9具体为一个与所述活塞17相连接的可伸缩的注水囊。其中,所述可伸缩的注水囊例如使用具有弹性的橡胶材料制备而成。手术中如果需要人工加压灌注,可用食指前端向后拉动扳机状按钮20,推挤连杆18并带动活塞17向后移动,从而造成可伸缩注水囊压缩,其中压力增加,实现加压灌注。随后当松弛所述扳机状按钮20时,所述可伸缩注水囊在弹性作用下恢复原位,所述可伸缩注水囊内压力减低,停止加压灌注,恢复初始灌注状态。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技术方案相比,除以下技术手段以外,其它均相同。

为了进一步满足手术操作的不同需求,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光纤通道1的中轴线与所述灌注通道8横向部分的中轴线之间的角度是可以调整的,例如可以不满足实施例1中的平行关系。具体地,参见说明书附图3所示,在所述光纤通道1与所述灌注通道8的横向部分之间的连接处采用可调节式设计,例如两者之间通过转轴24连接。所述转轴24设置于所述光纤通道1和所述灌注通道8横向部分两者的后部,优选位于所述光纤通道活塞5初始位置的下方,如此使用单手就可以方便地改变所述光纤通道1和所述灌注通道8之间的角度,以满足各种内镜手术的要求。改变所述光纤通道1和所述灌注通道8之间角度之后的示意图参见说明书附图4。

实施例4

使用实施例1-3所述的光纤控制器时,具体的操作流程如下:

1.使用前需要将光纤控制器进行无菌消毒处理。

2.经过无菌消毒处理后,使用者单手持握该光纤控制器,拇指前端置于按钮7的位置,食指前端置于扳机状按钮20的前方,手掌及其余三指自然握持灌注通道8的纵向部分,参见说明书附图5,持握手势类似持握手枪的手势。

3.如需将所述光纤控制器与其他手术器械连接时,连接步骤如下:

1)将光纤导管4的前端置入内镜工作通道内,将激光光纤置入所述光纤导管4内,并使光纤前端抵达手术部位。

2)将灌注管道的进水接头与所述光纤控制器的进水口13密封连接。

3)将出水管14末端的进水接头16与内镜通用进水口密封连接。

4)开放灌注冲洗装置,即可实现内镜下灌注及激光手术操作,具体参见说明书附图6。

4.手术中如果需要调节激光光纤位置,可用拇指前端推拉按钮7,使光纤通道活塞5沿光纤通道1轴线方向前后运动,从而带动光纤导管4,以及进一步带动激光光纤进行前后运动,例如参见说明书附图7。当松开所述按钮7时,弹簧6可以使光纤通道活塞5沿光纤通道1的轴线方向复位,带动光纤导管4及激光光纤回到初始位置。

5.手术中如果需要人工加压灌注,参见说明书附图8,可用食指前端向后拉动扳机状按钮20,推挤连杆18并带动活塞17向后移动,造成注水器9内压力增加,第一单向阀门11关闭,第二单向阀门12保持开启,注水器9内灌注液经出水管14加压排出,实现加压灌注。随后松弛所述扳机状按钮20,则例如在注水器弹簧23的拉动下,活塞17带动连杆18及扳机状按钮20向前移动,注水器9内压力减低,第一单向阀门11开启,停止加压灌注,恢复初始灌注状态。即使注水器9内压力低于出水管14内压力,所述第二单向阀门12可以及时关闭,防止出水管14内液体返流入注水器9。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光纤控制器进行了描述。具体通过对光纤通道和灌注通道具体结构的优化设计,实现了手术医生通过单手操作就能够在有效控制光纤的同时,还同时实现人工可控灌注,从而全面提高镜下视野清晰度和手术效率。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根据本实用新型设计,还可以在细节方面改进和润饰,用以提高该器械手握舒适感、操作灵活性、管路密封性能等,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上面所述的只是用图解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由于对相同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很容易在此基础上进行若干修改和改动,因此本说明书并非是要将本实用新型局限在所示和所述的具体结构和适用范围内,故凡是所有可能被利用的相应修改及等同物,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申请的专利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