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胸腔闭式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36938发布日期:2019-11-15 21:42阅读:485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胸腔闭式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材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新型胸腔闭式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气胸是一种发生于胸腔的急性病情变化,主要由外伤后胸壁破坏、气管损伤或慢性肺大泡破裂导致,其主要病理生理特点为肺内或外界气体进入胸膜腔内导致肺组织受压膨胀不全导致肺功能下降,或引起胸腔内压力升高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严重进展性气胸可能因不断升高的胸腔内压而危机生命,胸腔闭式引流是处理气胸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建立单向胸膜腔内气体引流的旁路而达到将胸膜腔内气体引出体外的目的。引流旁路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有能将胸膜腔内的气体引流出体外的通道,其二具有气体流向的单向控制装置,使得外界气体无法进入胸膜腔内。

传统的胸腔闭式引流装置为将一根16号或18号硅胶软管置入气胸侧胸膜腔内,通过引流管连接水封瓶,水封瓶内有长短两根管道,经瓶口密封盖引出,瓶底倒入适量的水,水高度以没过长管为宜。长管连接引流管,另一端深入水封瓶底的水内,将胸膜腔内气体引入瓶底水内形成气泡经短管引入大气,但反过来外界的气体无法通过水面,进入长管在进入胸腔,因此水封瓶气道了单向引流气体的作用。

这种传统的胸腔闭式引流装置挽救了千万气胸患者,然而此装置结构相对复杂,水封瓶体积大,且无法固定在胸壁,只能放置在地面或固定在床沿,导致患者的正常活动受限,患者时常因为翻身等动作导致引流管脱出胸壁或导致引流管与水封瓶接驳处断开,使得患者气胸加重或导致感染现象发生。此外水封瓶需直立与地面,并需要时刻观察水封瓶内水面是否没过长管,水封瓶被碰倒或水面为没过长管,均能使水封瓶失去单向气流控制作用导致气胸加重的情况。

此外传统胸腔闭式引流置管过程需要在切开患者皮肤后将患者胸壁肌肉钝性分开,在刺破胸膜后进入胸腔,虽然会进行局部浸润麻醉,但疼痛仍然伴随着患者整个过程,尤其是反复钝性分离操作可能刺激胸膜导致剧烈的疼痛,并可能对胸壁肌肉带来严重损伤,且传统置管操作耗时较长,如果操作者熟练程度不高可能导致置管失败或耗费更长的时间,加重患者痛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胸腔闭式引流装置,为克服上述的不足,本装置解决了之前提出的原有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实施过程的不足之处。

其一,此装置置管过程中将导管套在穿刺针上,通过穿刺针将导管带入胸腔,一次穿刺即可成功,避免了患者在穿刺过程中因反复分离胸壁肌肉带来的损伤,也避免了患者胸膜反复刺激带来的疼痛,同时此装置操作简便,快速,避免了操作者因不熟练带来的置管失败风险,更加适用于院前,急创中心等需要快速建立胸腔闭式引流通道的部门。

其二,此装置结构简单,置管成功后只有胸壁上可见单向引流器出口,闭式引流不需要连接水封瓶,而是通过单向引流器内的瓣膜达到单向引流气体的目的,解决了患者引流过程中因外接水封瓶带来的行动不便,同时也解决了因水封瓶护理不当带来的气胸加重,感染等风险。

综上,此装置结构简单,置管过程简单、快速、有效,适用于院前急救、急创中心及胸外科等需要实施胸腔闭式引流解决气胸问题的部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包括穿刺针、胸腔导管、单向引流器;其中:穿刺针由针头、挡环、针管构成,针头与针管为一体式结构,挡环位于针头与针管的相接部位,且与针管为一体式结构,单向引流器由单向引流器内口、固定翼、针孔、单向引流器外口、锥形瓣膜、活瓣构成,单向引流器内口、固定翼、单向引流器外口三者为一体式结构,且固定翼位于单向引流器内口与单向引流器外口的相接部位,固定翼边缘处还设有4个呈90°等角度排列的针孔,锥形瓣膜固定粘接在单向引流器内口中部的内壁上,且锥尖朝向单向引流器外口,在锥形瓣膜的锥尖处切有三道切口,相邻切口之间呈120°角,形成3个活瓣。

一种新型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其中:针管长165mm,外径为8mm,采用不锈钢材质制成,且末端尖锐。

一种新型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其中:胸腔导管长度为150mm,壁厚为1mm,外径为10mm,采用硅胶材料制成,且胸腔导管的外壁上还标有刻度。

一种新型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其中:单向引流器采用pvc材料制成。

一种新型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其中:锥形瓣膜采用硅胶材料制成,活瓣的厚度为0.3mm。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其一,此装置置管过程中将导管套在穿刺针上,通过穿刺针将导管带入胸腔,一次穿刺即可成功,避免了患者在穿刺过程中因反复分离胸壁肌肉带来的损伤,也避免了患者胸膜反复刺激带来的疼痛,同时此装置操作简便,快速,避免了操作者因不熟练带来的置管失败风险,更加适用于院前,急创中心等需要快速建立胸腔闭式引流通道的部门。其二,此装置结构简单,置管成功后只有胸壁上可见单向引流器出口,闭式引流不需要连接水封瓶,而是通过单向引流器内的瓣膜达到单向引流气体的目的,解决了患者引流过程中因外接水封瓶带来的行动不便,同时也解决了因水封瓶护理不当带来的气胸加重,感染等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穿刺针与胸腔导管的组合装配结构示意简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胸腔导管与单向引流器的组合装配结构示意简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穿刺针的结构示意简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胸腔导管的结构示意简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单向引流器的结构示意简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固定翼与针孔的位置关系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锥形瓣膜的结构示意简图。

附图标记:穿刺针1、胸腔导管2、单向引流器3、针头4、挡环5、针管6、单向引流器内口7、固定翼8、针孔9、单向引流器外口10、锥形瓣膜11、活瓣12。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请参阅图1至图7,一种新型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包括穿刺针1、胸腔导管2、单向引流器3;其中:穿刺针1由针头4、挡环5、针管6构成,针头4与针管6为一体式结构,挡环5位于针头4与针管6的相接部位,且与针管6为一体式结构,单向引流器3由单向引流器内口7、固定翼8、针孔9、单向引流器外口10、锥形瓣膜11、活瓣12构成,单向引流器内口7、固定翼8、单向引流器外口10三者为一体式结构,且固定翼8位于单向引流器内口7与单向引流器外口10的相接部位,固定翼8边缘处还设有4个呈90°等角度排列的针孔9,锥形瓣膜11固定粘接在单向引流器内口7中部的内壁上,且锥尖朝向单向引流器外口10,在锥形瓣膜11的锥尖处切有三道切口,相邻切口之间呈120°角,形成3个活瓣12。

实施例2、请参阅图3,一种新型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其中:针管6长165mm,外径为8mm,采用不锈钢材质制成,且末端尖锐,有利于穿刺进入软组织内。其余同实施例1。

实施例3、请参阅图4,一种新型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其中:胸腔导管2长度为150mm,壁厚为1mm,外径为10mm,采用硅胶材料制成,且胸腔导管2的外壁上还标有刻度,用于标记置管深度。其余同实施例1。

实施例4、请参阅图5,一种新型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其中:单向引流器3采用pvc材料制成,起到单向引流与固定作用。其余同实施例1。

实施例5、请参阅图7,一种新型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锥形瓣膜11采用硅胶材料制成,活瓣12的厚度为0.3mm,实现单向导流。其余同实施例1。

工作原理:

实施置管操作时,在穿刺点行局部浸润麻醉,切开1.5cm皮肤,将穿刺针1的针管6穿入胸腔导管2内,将组合后的套件经胸壁锐性刺入胸腔,进入胸腔后可明显感觉落空感,并可见明显气流溢出,将穿刺针1退出15mm,同时将胸腔导管2送入胸腔内合适的深度,完全退出穿刺针1,同时用止血钳夹住胸腔导管2,防止外界空气通过胸腔导管2进入到胸腔内,然后快速将单向引流器3的单向引流器内口7与胸腔导管2对接,将对接后的组合套件通过固定翼8上的针孔9缝合固定于胸外壁,然后松开止血钳,保持胸腔导管2畅通。此时由于胸腔导管2内粘接有锥形瓣膜11,并在锥尖处切开有3个活瓣12,且锥形瓣膜11的锥尖朝向单向引流器外口10,进而只允许胸腔内气体向外排出,而不允许外界气体进入胸腔内,在患者呼吸过程中,随着肺部不断地进行呼气与吸气,胸腔内的气压也会反复变化,当吸气时,胸腔内气压大,气体就会通过活瓣12排出,当吸气时,胸腔内气压变小,活瓣12可以阻止外界空气进入胸腔,起到了排除胸膜腔内气体的作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