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脊柱侧弯组合治疗器及支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12069发布日期:2020-01-17 18:54阅读:340来源:国知局
一种脊柱侧弯组合治疗器及支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脊柱侧弯组合治疗器及支具。



背景技术:

脊柱侧弯又称脊柱侧凸,它是一种脊柱的三维畸形,包括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上的序列异常。正常人的脊柱从后面看应该是一条直线,并且躯干两侧对称。如果人从正面看有双肩不等高或后面看到有后背左右不平,就可能患有“脊柱侧凸”。通过拍摄站立位的全脊柱x线片,如果正位x线片显示脊柱有大于10度的侧方弯曲,即可诊断为脊柱侧凸。

在我国,脊柱侧弯的病人超过300万人,80%在10岁至15岁发病,其中脊柱侧弯在20度,男女比例为1:5;达到30度以上男女比例为1:10,由此数据可以看出,女生患脊柱侧弯风险相对于男生较高。脊柱侧弯是一种严重影响孩子骨骼正常发育的躯体畸形疾病。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递增的30万脊柱侧弯病患人群中,超过半数为青少年。

轻度的脊柱侧凸通常没有明显的不适,外观上也看不到明显的躯体畸形。较重的脊柱侧凸则会影响婴幼儿及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使身体变形,它会减小胸腔、腹腔和骨盆腔的容积量,还会降低身高;严重者可以影响心肺功能、甚至累及脊髓,造成瘫痪。脊柱侧凸是危害青少年和儿童的常见疾病,需要早发现、早治疗。

目前脊柱侧弯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物理疗法、运动疗法等。其中,手术治疗只建议侧弯40度以上患者使用,风险高,费用昂贵,另外,手术治疗脊柱侧弯有可能会伤及神经,术后会留下后遗症,改变身体机能,使心肺功能下降;对于女性而言,还有可能影响生育功能。

运动疗法周期长,见效慢,是可选的辅助疗法之一。如引体向上利用自然体重让身体平直地悬挂下来,有助于保持脊柱的平直;而蛙泳在矫正脊柱的同时,还能锻炼腰背肌肉,增强肌肉对脊柱的保护作用。但是运动疗法更多只能平衡肌肉力量,防止脊柱侧弯恶化的趋势。运动疗法只能作为治疗脊柱侧弯的辅助方法。

对于轻度至中度脊柱侧弯的患者来说,物理疗法是一种比较安全的,疗效也比较显著的治疗方法。物理疗法中会用到器具对人体进行固定,并通过一定的方法使器具对弯曲的脊柱进行外力作用,从而逐渐使弯曲的脊柱在外力的作用下回复原本的形状。由此,物理器具的设计至关重要。

现有用于治疗脊柱侧弯的器具不便于人体固定,且不便于通过器具对人体施加外力。另外,物理疗法治疗脊柱侧弯需要每日进行,循序渐进,现有物理器具不便于携带,当患者外出时,难以坚持使用器具治疗,从而使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脊柱侧弯组合治疗器,用以解决现有物理方法治疗脊柱侧弯的器具不便于人体固定,不便于通过器具对人体施加外力且不便于携带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治疗器利用力学杠杆原理,先将治疗器佩戴于患者身体上,再在其上悬挂规定重量的重物,身体为了保持平衡自然会在反方向出力,这样可以锻炼脊椎两侧肌肉,并且将脊椎带到中心线,从而达到矫正脊柱侧弯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脊柱侧弯组合治疗器,所述组合治疗器包括第一支具和第二支具,

所述第一支具包括两个第一直杆和两个第二直杆,并通过四个第一l型套管连接成一个矩形框;在每个第一直杆上分别套设有一个第一t型套管和一个定位环,且两个第一直杆上的定位环在第一t型套管的同一侧;所述第一t型套管和定位环可以在第一直杆上滑动,且所述定位环还可锁紧固定在第一直杆上;在每个第一t型套管的第三端分别连接有一个第三直杆,并通过一个第一连接杆连接两个第三直杆的远端;

所述第二支具包括两个第四直杆和一个第五直杆,并通过两个第三l型套管连接成u形框;两个第四直杆的另一端均通过一个第四l型套管分别连接有一个第六直杆和一个第七直杆,并通过一个第二连接杆连接第六直杆和第七直杆的中部;在第六直杆和第七直杆上且在所述第四l型套管和第二连接杆之间还分别固设有一个第二t型套管,每个所述第二t型套管的第三端分别连接有一个第八直杆,并通过一个可调节长度的带子连接两个第八直杆的远端。

例如,所述第一支具可用于套设在人体胸椎部位,使得第一连接杆以及和第一连接杆在定位环同一侧的第二直杆分别夹持于患者左右腋下,则另一第二直杆则相对于人体上翘且伸出人体一定范围。由于重力的缘故,上述夹持于患者左右腋下的第一连接杆和第二直杆相对于胸椎形成错位且相向的力。变换第一支具夹持的方向,用于针对胸椎部位不同的弯曲方向。

所述第二支具可用于套设在人体的腰椎部位,使得第二连接杆支撑在腰部一侧,带子则环绕腰部相对另一侧的上部,则第五直杆向下伸出人体一定范围。由于重力的缘故,上述第二连接杆和带子相对于腰椎形成错位且相向的力。变换第二支具夹持的方向,用于针对腰椎部位不同的弯曲方向。

第一支具上第一t型套管的可滑动设计以及第二支具上带子的可调节长度设计,使得可以方便适应患者胸部和腰部的不同尺寸;且第一支具伸出人体的第二直杆和第二支具伸出人体的第五直杆上可以根据需要加持不同的重量,以方便调节两个夹具向脊柱施加的力的大小。

从力学角度上分析,由于脊柱侧弯的物理治疗较理想地应向侧弯的脊柱上至少两个部位施加效果相反的力,以平衡脊柱的受力情况,维持脊柱受力平衡;且通常脊柱侧弯的患者的胸椎和腰椎部位均会出现异常,因此通过上述第一支具和第二支具分别用于套设在人体脊柱的不同部位,两者配合使用可以达到最佳矫正治疗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杆为弧形杆且凸向定位环一侧,两端分别通过一个第二l型套管连接一个第三直杆的远端;所述第二连接杆为弧形杆且凸向第二t型套管一侧。

上述弧形杆的设计可以更好地适应人体侧面形状,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当然,同人体接触的其它直杆和连接杆也可以根据人体的弧线进行调整设计,以给使用者提供更加舒适的体验。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杆上套设有第一护套,和第一连接杆在定位环同一侧的第二直杆上套设有第二护套;所述第二连接杆上套设有第三护套,所述带子上套设有软托。

上述护套和软托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提供更加舒适的用户体验。其中护套和软托的材质和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如形成对着人体的凹陷,以及可以采用硅胶、海绵、皮革等减震材质。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环上设有螺栓,以通过螺栓旋紧来将定位环固定在第一直杆上。优选的,所述螺栓为可手动旋紧螺栓,以方便解锁固定环并将第一支具穿戴在人体上后,再手动旋紧螺栓并固定定位环。

进一步的,所述带子上设有卡子,并通过卡子调节带子的长度;所述带子穿过所述软托,所述软托可在所述带子上滑动。如上所述,所述带子可以类似于带卡子腰带的结构来调节带子长度;且软托可在带子上滑动,以方便调节软托的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直杆和第八直杆分别包括多个不同长度的备用件。

通过替换第三直杆不同长度的备用件,可以调节第一连接杆和腋下夹持部位的第二直杆的垂直相对距离,配合第一t型套管在第一直杆上的滑动,可以组合设置出第一支具多种外形尺寸和重量调节方案,方便用户自由选择。通过替换第八直杆不同长度的备用件,可以调节第二连接杆和带子的垂直相对距离,配合带子的长度调节,可以组合设置出第二支具多种外形尺寸和重量调节方案,方便用户自由选择。

进一步的,所述第七直杆的长度大于第六直杆的长度,且在所述第七直杆的远端设有把手。

由于第二支具结构上的重心位置,在较长的第七直杆上设置把手将有利于第二支具的穿戴和脱卸。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具和第二支具中各组件通过螺纹和/或可手动旋紧螺栓来连接。

上述连接方式方便用于手动组装和拆卸第一支具和第二支具。由上述结构可以看出,第一支具和第二支具主要由直杆、l型套管、t型套管和带子组成,当第一支具和第二支具拆卸后,可以方便地装入较小的包装中并具有较小的体积,方便携带。因此,通过螺纹和/或可手动旋紧螺栓的方式来连接上述各组件可以提高治疗器的便携性和使用方便性。这些组件可以方便地装入例如单独设计的小箱子中。

进一步的,第一支具伸出人体的第二直杆上设置有第一挂钩;第二支具伸出人体的第五直杆上设置有第二挂钩。所述挂钩用于在上述直杆上悬挂重物,以调节第一支具和第二支具对脊柱的施力。

在一些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组合治疗器中,第一支具和第二支具可以分别单独使用,其在人体上的应用方式也不限于上述提到的内容。由此,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个方面还提供了上述组合治疗器中的第一支具。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三个方面还提供了上述组合治疗器中的第二支具。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合治疗器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利用杠杆原理,便于人体固定,便于通过治疗器对人体施加外力。

2、便于安装拆卸,便于携带;方便外出人士随身携带,坚持每日使用,从而保证矫正治疗效果。

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合治疗器对脊椎侧弯的矫正效果十分显著,具有速度快,痛苦小特点。不需要像手术一样侵入式治疗,也无需像传统支具一样需要患者每天佩戴大量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脊柱侧弯组合治疗器的人体佩戴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支具的顶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支具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支具的顶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支具的主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

1、第一直杆;2、第二直杆;3、第一l型套管;4、第一t型套管;5、第一连接杆;6、定位环;7、第二护套;8、第一护套;9、第一挂钩;10、第三直杆;11、第二l型套管;

21、第四直杆;22、第五直杆;23、第七直杆;24、第六直杆;25、第二连接杆;26、第三l型套管;27、第四l型套管;28、第二t型套管;29、第八直杆;30、带子;31、软托;32、第三护套;33、第二挂钩;34、把手;35、卡子;

100、第一支具;110、第一悬挂重物;200、第二支具;210、第二悬挂重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脊柱侧弯组合治疗器的人体佩戴示意图。其中该治疗器包括第一支具100和第二支具200。

第一支具100夹持在胸椎部位,人体左右腋下分别有一个支点;其伸出人体的端部悬挂有第一悬挂重物110。通过杠杆原理可知,此时左右腋下的两个支点相对于胸椎施加错位且相向的力。将此处脊柱向右侧按压。

第二支具200夹持在腰椎部位,腰部左下方和右上方分别有一个支点;其伸出人体的端部悬挂有第二悬挂重物210。通过杠杆原理可知,此时腰部左右的两个支点相对于腰椎施加错位且相向的力。将此处脊柱向左侧按压。

实施例2

如图2和图3所示,显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支具100的顶视图和主视图。

第一支具100包括两个第一直杆1和两个第二直杆2,并通过四个第一l型套管3连接成一个矩形框;在每个第一直杆1上分别套设有一个第一t型套管4和一个定位环6,且两个第一直杆1上的定位环6在第一t型套管4的同一侧(左侧);第一t型套管4和定位环6可以在第一直杆1上滑动,且定位环6上设有可手动旋紧螺栓,以通过螺栓旋紧来将定位环6固定在第一直杆1上。在每个第一t型套管4的第三端分别连接有一个第三直杆10,第三直杆10的远端分别连接一个第二l型套管11,通过一个凸向定位环6一侧的弧形第一连接杆5连接两个第二l型套管11。

第一连接杆5上套设有第一护套8,和第一连接杆5在定位环6同一侧的第二直杆2上套设有第二护套7。第三直杆11包括多个不同长度的备用件(未示出)。通过替换第三直杆11不同长度的备用件,可以调节第一连接杆5和腋下夹持部位的第二直杆2的垂直相对距离。

第一支具100中各组件通过可手动旋紧螺栓来连接。第一支具100伸出人体的第二直杆2(左侧)上设置有两个第一挂钩9。

实施例3

如图4和图5所示,显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支具200的顶视图和主视图。

第二支具200包括两个第四直杆21和一个第五直杆22,并通过两个第三l型套管26连接成u形框;两个第四直杆21的另一端均通过一个第四l型套管27分别连接有一个第六直杆24和一个第七直杆23,并通过一个第二连接杆25连接第六直杆24和第七直杆23的中部;在第六直杆24和第七直杆23上且在第四l型套管27和第二连接杆25之间还分别固设有一个第二t型套管28,每个第二t型套管28的第三端分别连接有一个第八直杆29,并通过一个可调节长度的带子30连接两个第八直杆29的远端。

所述第二连接杆25为弧形杆且凸向第二t型套管28一侧。第二连接杆25上套设有第三护套32,带子30上套设有软托31。带子30上设有卡子35,并通过卡子35调节带子30的长度;带子30穿过软托31,软托31可在带子30上滑动。

第八直杆29分别包括多个不同长度的备用件。通过替换第八直杆29不同长度的备用件,可以调节第二连接杆25和带子30的垂直相对距离,配合带子30的长度调节,可以组合设置出第二支具200多种外形尺寸和重量调节方案,方便用户自由选择。

第七直杆23的长度大于第六直杆24的长度,且在第七直杆23的远端设有把手34。第二支具200中各组件通过可手动旋紧螺栓来连接。第二支具200伸出人体的第五直杆22上设置有第二挂钩33。第二挂钩33用于在第五直杆22上悬挂重物,以调节第二支具200对脊柱的施力。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