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骨肉瘤辅助治疗针灸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90657发布日期:2020-01-03 10:15阅读:412来源:国知局
一种骨肉瘤辅助治疗针灸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骨肉瘤辅助治疗针灸装置。



背景技术: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针灸具有调和阴阳、扶正祛邪和疏通经络的作用,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可用于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皮肤各科疾病的治疗。

骨肉瘤后期,由于患者久病体虚,精气耗伤,心慌气促,腰腿酸软,面色苍白,头晕目眩,舌淡少苔,需要进行针灸双足三里或曲池、足三里。

目前,针灸是通过中医师手执针灸针对穴位进行穿刺进针,对施针者的经验要求很高。经验不丰富的施针者在施针过程中可能因为手抖动造成施针的深度不一,影响治疗的效果。

中国专利申请为cn201720423912.9公开了了一种针灸辅助装置,包括针灸辅助器和针灸辅助器支架,所述的针灸辅助器包括针灸辅助器外壳、推头、齿轮和移动板,所述的针灸辅助器外壳的内部设有推头,所述的推头通过弹簧与针灸辅助器外壳相连;所述的推头上设有齿条段,所述的齿条段与齿轮啮合;所述的针灸辅助器支架包括矩形框和设于矩形框底部的支撑腿,所述的支撑腿的下端设有吸盘;所述的矩形框上对称设有滑槽,所述的滑槽内设有滑动板,该装置的优点在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施针效率不高、容易造成施针者疲劳的问题,具有施针位置准确、施针效率高且不易造成施针者疲劳的效果。但是该种设备仍然没有解决不能根据需要准确调节施针深度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骨肉瘤辅助治疗针灸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导致的上述多项缺陷。

一种骨肉瘤辅助治疗针灸装置,包括盒盖、壳体和调节套管,所述调节套管螺纹连接于壳体的下端,所述盒盖与壳体的上端螺纹连接,所述盒盖上贯穿设有竖直向下的推杆,所述推杆的一端设有限位板,另一端设有滑动板,所述壳体内设有沉孔,所述沉孔的下端设有通孔一,所述滑动板滑动连接于所述沉孔内,所述通孔一内对称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远离固定板固定连接于通孔一的内侧壁,所述壳体上设有与推杆垂直的通孔二,所述通孔二内贯穿设有拉杆,所述拉杆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其中一块固定板的外侧壁上,另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

优选的,所述壳体包括左壳体和右壳体,所述左壳体的一端与右壳体的一端通过铰支座铰接,所述左壳体的另一端与右壳体的另一端通过卡扣和卡块卡接。

优选的,所述固定板呈圆弧形且对称设置的固定板分别位于左壳体和右壳体内。

优选的,所述盒盖上还均布设有通孔三,所述通孔三内滑动设有标尺,所述标尺的一端固定连接于限位板的底端,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滑动板的顶端。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操作便捷,将固定板通过弹簧固定于壳体的内侧壁,可以实现对不同型号的针灸针的固定,通过设置标尺的两端分别固定于限位板的底端和滑动板的顶端,可以实现标尺随推杆一起上下移动,可以精确测量辅助器内的针灸针的外露长度,通过设置调节套管,可以对针灸针头起到限位作用,使针灸时的插入深度更加准确,也可以对外露的针灸针进行保护,防止针灸针的损害,同时可以避免针刺伤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右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主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其中,1-左壳体,2-右壳体,3-调节套管,4-盒盖,5-推杆,6-标尺,7-限位板,8-限位块,9-拉杆,10-固定板,11-沉孔,12-通孔一,13-滑动板,14-铰支座,15-卡块,16-卡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骨肉瘤辅助治疗针灸装置,包括盒盖4、壳体和调节套管3,所述调节套管3螺纹连接于壳体的下端,所述盒盖4与壳体的上端螺纹连接,所述盒盖4上贯穿设有竖直向下的推杆5,所述推杆5的一端设有限位板7,另一端设有滑动板13,所述壳体内设有沉孔11,所述沉孔11的下端设有通孔一12,所述滑动板13滑动连接于所述沉孔11内,所述通孔一12内对称设有固定板10,所述固定板10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远离固定板10固定连接于通孔一12的内侧壁,所述壳体上设有与推杆5垂直的通孔二,所述通孔二内贯穿设有拉杆9,所述拉杆9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其中一块固定板10的外侧壁上,另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8。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左壳体1和右壳体2,所述左壳体1的一端与右壳体2的一端通过铰支座14铰接,所述左壳体1的另一端与右壳体2的另一端通过卡扣16和卡块15卡接,通过将壳体设置为左壳体1和右壳体2,可以方便针灸的放入,通过设置卡扣16和卡块15,方便左壳体1和右壳体2的开启和闭合。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板10呈圆弧形且对称设置的固定板10分别位于左壳体13和右壳体14内,通过设置圆弧形固定板10,方便对针灸的固定,将固定板10通过弹簧固定于壳体的内侧壁,可以适用于不同型号的针灸针。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盒盖4上还均布设有通孔三,所述通孔三内滑动设有标尺6,所述标尺6的一端固定连接于限位板7的底端,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滑动板13的顶端,标尺6可以随推杆5一起上下移动,可以精确测量辅助器内的针灸针的外露长度。

工作过程及原理:在需要针灸时,根据针灸针的插入深度,拉动限位板7,限位板7带动标尺6向上移动,通过标尺6确定针灸针的插入长度,打开卡扣16,将左壳体1和右壳体2沿铰支座14打开,将针灸针放入沉孔11和通孔一12内,使其顶部与滑动板137的底部接触,然后将左壳体1和右壳体2沿铰支座14关闭,通过卡扣16和卡块15固定,固定板10在弹簧作用下对针灸针进行固定,然后将调节套管3沿壳体下端转动,使针灸针的针头与调节套管3的底端面平行,停止转动调节套管3,调节套管3在辅助器进行针灸时,调节套管3的底端面与进针部位皮肤接触时,针灸针的针头也会与进针部位接触时,调节套管3的底面可以对针头起到限位作用,避免操作人员紧张、疲劳等原因导致针头部分插入进针部位,从而导致进针深度不准确,影响针灸效果,同时调节套管3也可以对外露的针灸针进行保护,防止针灸针的损害,也可以避免针刺伤的发生,然后将辅助器放置于需要针灸部位,按压纤维板7,使滑动板13的底部与沉孔11的底面接触,完成施针,完成施针后,拉动限位块8,使通孔一12内空间增大,固定板10停止对针灸针的固定,然后移出辅助器,再通过拉动限位板7,进行下一次施针。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便捷,将固定板通过弹簧固定于壳体的内侧壁,可以实现对不同型号的针灸针的固定,通过设置标尺的两端分别固定于限位板的底端和滑动板的顶端,可以实现标尺随推杆一起上下移动,可以精确测量辅助器内的针灸针的外露长度,通过设置调节套管,可以对针灸针头起到限位作用,使针灸时的插入深度更加准确,也可以对外露的针灸针进行保护,防止针灸针的损害,同时可以避免针刺伤的发生。

由技术常识可知,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其它的不脱离其精神实质或必要特征的实施方案来实现。因此,上述公开的实施方案,就各方面而言,都只是举例说明,并不是仅有的。所有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或在等同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的改变均被本实用新型包含。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