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视网膜下操作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54853发布日期:2019-12-31 15:13阅读:512来源:国知局
微创视网膜下操作镊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眼科手术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创视网膜下操作镊。



背景技术:

随着玻璃体手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得到了医治的机会,但目前临床中使用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相关操作器械种类少且单一,不能完全满足临床工作需要,特别对一些疑难复杂的视网膜脱离、重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眼外伤患者等合并视网膜下增殖膜时常常束手无策。现有的手术器械较为简单、笨重,操作难度较高,需大范围切开视网膜,容易产生损伤,很难将所有的视网膜下增殖膜去除干净,而视网膜下增殖膜的处理直接关系到视网膜能否复位,进而影响患者术后的视力预后。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轻巧、灵活的、便于视网膜下手术操作的微创视网膜下操作镊。

一种微创视网膜下操作镊包括手持组件、夹持组件,所述手持组件与夹持组件套设连接,所述手持组件包括操作手柄、活动套筒、若干伞骨、固定套筒,所述操作手柄的后端为纺锤状,操作手柄的前端为柱状,活动套筒与操作手柄的前端套设连接,活动套筒的中端与伞骨的一端铰接,伞骨呈放射状分布在活动套筒上,伞骨的中端与固定套筒的后端搭接,固定套筒的前端与活动套筒的前端套设连接,固定套筒的前端还设有l型凹槽,l型凹槽的前端延伸至固定套筒的前端的端面上,所述夹持组件包括连接套筒、推动支座、活动针管、弹簧件、夹持杆,所述连接套筒的后端的侧壁上设有卡台,以与固定套筒的l型凹槽套设连接,推动支座位于连接套筒中,推动支座为管状,推动支座的前端与活动针管固定连接,弹簧件位于推动支座和连接套筒的前端之间,夹持杆与推动支座和活动针管套设连接,且夹持杆的后端穿过推动支座的侧壁与连接套筒固定连接,夹持杆的前端设有两个带有相同弧度的叉齿,且两个叉齿向同一侧弯曲。

优选的,所述伞骨上设有凹槽,以增大手指与伞骨之间的摩擦力。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微创视网膜下操作镊包括手持组件、夹持组件,在使用时先将手持组件前端的固定套筒的l型凹槽对准夹持组件的卡台,将固定套筒卡入夹持组件的连接套筒中。手术时,操作伞骨使活动套筒带动推动支座向前运动,从而带动活动针管向前运动,使夹持杆的叉齿完成闭合动作。叉齿的闭合通过伞骨的闭合控制。而伞骨闭合的力度容易被掌握,因此镊子的操作难度大大降低。人的眼睛是球状结构,微创视网膜下操作镊的叉齿带有一定的弧度,可以极大的提高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医源性损伤,对患者术后视力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微创视网膜下操作镊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操作手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操作手柄的操作原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夹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夹持组件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夹持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手持组件10、操作手柄101、活动套筒102、伞骨103、固定套筒104、l型凹槽1041、夹持组件20、连接套筒201、卡台202、推动支座203、活动针管204、弹簧件205、夹持杆206、叉齿206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请参看,一种微创视网膜下操作镊包括手持组件10、夹持组件20,所述手持组件10与夹持组件20套设连接,所述手持组件10包括操作手柄101、活动套筒102、若干伞骨103、固定套筒104,所述操作手柄101的后端为纺锤状,操作手柄101的前端为柱状,活动套筒102与操作手柄101的前端套设连接,活动套筒102的中端与伞骨103的一端铰接,伞骨103呈放射状分布在活动套筒102上,伞骨103的中端与固定套筒104的后端搭接,固定套筒104的前端与活动套筒102的前端套设连接,固定套筒104的前端还设有l型凹槽1041,l型凹槽1041的前端延伸至固定套筒104的前端的端面上,所述夹持组件20包括连接套筒201、推动支座203、活动针管204、弹簧件205、夹持杆206,所述连接套筒201的后端的侧壁上设有卡台202,以与固定套筒104的l型凹槽1041套设连接,推动支座203位于连接套筒201中,推动支座203为管状,推动支座203的前端与活动针管204固定连接,弹簧件205位于推动支座203和连接套筒201的前端之间,夹持杆206与推动支座203和活动针管204套设连接,且夹持杆206的后端穿过推动支座203的侧壁与连接套筒201固定连接,夹持杆206的前端设有两个带有相同弧度的叉齿2061,且两个叉齿2061向同一侧弯曲。

进一步的,所述伞骨103上设有凹槽,以增大手指与伞骨103之间的摩擦力。

由于的眼睛是球状的。如果夹持杆206的叉齿2061是直线型的,那么在操作时,叉齿2061就不容易贴合到眼睛表面,从而在手术时就需要不断调整镊子角度以使镊子能够夹住增殖膜。而叉齿2061是弧形的,就可以贴合到眼睛表面,在移动镊子时,就相当于减小了一个维度的操作,更加便于人员操作。同时镊子与眼睛的接触面积较小,能够减小医源性损伤。

医护人员在操作手持组件10时,人的手指、伞骨103、活动套筒102以及操作手柄101构成了摇杆滑块机构,手指捏合伞骨103时,伞骨103与活动套筒102连接的一端驱动活动套筒102沿着操作手柄101向前运动。

手持组件10在与夹持组件20连接后,手持组件10的活动套筒102的前端与推动支座203接触,且活动套筒102的前端与固定套筒104的前端在同一个端面上。由于固定套筒104与连接套筒201已经通过固定套筒104上的l型凹槽1041和连接套筒201上的卡台202固定连接,因此固定套筒104和连接套筒201在轴向上不会发生相对运动。当伞骨103推动活动套筒102向前运动时,就会推动连接套筒201内的推动支座203向前运动。由于弹簧件205夹在推动支座203和连接套筒201的端部之间,随着推动支座203的向前运动,弹簧件205会被压缩,当手松开后弹簧件205就会复位。同时在推动支座203和活动针管204同步向前运动时,夹持杆206是固定不动的,因此会使夹持杆206前端的叉齿2061收缩。

本实用新型的微创视网膜下操作镊在使用时,先将手持组件10前端的固定套筒104的l型凹槽1041对准夹持组件20的卡台202,将固定套筒104卡入夹持组件20的连接套筒201中,待卡台202到达l型凹槽1041的纵向底部时,转动手持组件10,使卡台202在l型凹槽1041内横向运动,从而将手持组件10与夹持组件20固定。手术时,手捏合伞骨103,使活动套筒102向前运动,进而推动夹持组件20的推动支座203以及与推动支座。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